《卡拉馬佐夫兄弟》:當你有了善意的時候,會發現生活多麼美好

2020-12-16 蟲蟲讀書

最要緊的是,我們首先應該善良,其次要誠實,再其次是以後永遠不要相互遺忘。

引言

1881年2月9日,就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執筆創作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意外,或許根本算不上一個意外——他的的筆筒掉在了地上,然後滾到了書桌下面,於是他起身搬動書桌,然而,這成為了他生前的最後一個動作,在他搬動書桌的時候,突然由於用力過猛導致血管破裂,飽受病痛困擾的他永遠地倒在了這次意外之中,而書桌上,還放著他未完成的遺作,就是這部《卡拉馬佐夫兄弟》。

儘管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後的這部作品沒有完成,但仍然是一部世界性的巨著,甚至把它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也不為過,引用一句有些俗套的評價——任何語言都不足以形容這部作品的偉大。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顯然比其它幾部作品走得更遠,可以視為其集大成之作,無論是《罪與罰》當中「到美國去」這條未能付諸實踐的解脫之路,還是《白痴》中梅詩金公爵對周圍環境徒然無力的感化,都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延續。

不僅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社會往往充滿罪惡感,擅於揭露人性中醜陋的一面,但是在這部作品當中,他表現出了自己最大的善意。

《卡拉馬佐夫兄弟》的故事並不複雜:老卡拉馬佐夫貪財好色,只顧自己的享受而完全不顧及三個兒子的生活,導致三個兒子性格迥異。老大德米特裡由於財產問題爭得不可開交,甚至因為一個女子和父親爭風吃醋,到處揚言要殺死父親。老二伊萬是一個無神論者,他的思想最為激進,自己也飽受這方面的煎熬乃至被刺激到發瘋。小兒子阿遼沙則簡直是聖潔的化身,包括父親在內的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他吸引從而產生好感。一家人之間矛盾重重,最後終於因為長子德米特裡和父親矛盾激化,在情緒激動之下試圖殺掉父親,造成了一件使全俄羅斯震動並且撲朔迷離的「弒父案」。

卡拉馬佐夫兄弟

卡拉馬佐夫一家是整個俄羅斯的縮影,就如作品中所說:別的國家有哈姆萊特,而我們只有卡拉馬佐夫。

提起卡拉馬佐夫一家,很多讀者想到的是由書中青年拉基津之口所說的幾個特性——好色、貪財、瘋癲。但是另一面,卡拉馬佐夫一家還有兩個更重要的特徵,就是智慧以及理性和原始欲望的碰撞。

關於智慧,這一家人都在不同領域表現出了自己異於常人的地方,這在作品中有過多次描寫。

老卡拉馬佐夫對於賺錢有著靈敏嗅覺,並且善於察言觀色,他在委託伊萬去切爾馬什尼亞辦理樹林採伐權之前的囑咐尤為明顯,他叮囑伊萬通過對方鬍子抖動這個細節來判斷對方是否說謊的細節可以說是神來之筆,這正是現在心理學上流行的「微反應」最直接的體現。

伊萬的智慧在小說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他不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飽學之士,更是一位敢於和宗教直接對峙的無神論者,伊萬可以看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宗教質疑的代言人,其在《宗教大法官》一章中的論述是整部作品的關鍵所在,甚至有很多讀者認為伊萬才是整部作品的靈魂人物。著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爾貝·加繆在他的《西西弗神話》一書中就多次提及伊萬,對這個人物進行了重要闡釋,他認為伊萬最具有卡拉馬佐夫震攝人心的特質,而伊萬的悲劇在於試圖找到上帝以外的另一條路來愛別人,可惜的是,伊萬沒有具體的所愛對象,這種愛的情感因為無法被表達而被世界否定,以至於伊萬最終毀滅了自己。

次子伊萬

阿遼沙的智慧在於他悲天憫人,他深受佐西瑪長老和基督教的影響,是卡拉馬佐夫一家中最具「神性」的人物,雖然作品未完成,對阿遼沙的塑造也沒有完全展開,但是這並不妨礙阿遼沙這個角色本身的感化能力。在純潔的孩子面前,阿遼沙就是天使的化身,小說結尾處阿遼沙在葬禮上對孩子們的演講是升華之處,完全可以看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人類充滿善意的期待。

要知道,最崇高的精神力量,在今後的生活中對身心最有益的感受,莫過於某種美好的回憶,尤其是童年時代從故鄉故居保留下來的回憶。關於你們的教育問題人們經常向你們談起,而某一段從童年時代保留下來的美好而神聖的回憶或許正是最好的教育。如果能帶著很多這樣的回憶走向生活,這個人便可終生得

小兒子阿遼沙

而在長子德米特裡身上,我們能深切地體會到理性和原始欲望碰撞產生的的矛盾,德米特裡的形象看似歇斯底裡,有著和其父一樣好色和貪財的缺點,但德米特裡其實更像是父親之惡、阿遼沙之善以及伊萬之理性結合而成的矛盾體。他一方面糾結于格露莘卡和卡捷琳娜兩位女子的感情糾纏,一方面深陷於父親死後被判是否有罪的泥潭,在這一波三折的衝突當中,他的感情迸發非常強烈。

長子德米特裡

著名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曾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人物心靈分成了三個層面:智力區,這裡滋生最壞的誘惑;情感區,激情泛濫;深層區,是智力和激情觸及不到的,也可叫做復活區。如果照此來看,卡拉馬佐夫三兄弟正好可以一一對應,伊萬處在智力區,德米特裡處在情感區,而阿遼沙則處在了深層區。當然,三個層面並無高低之分,彼此間的界限也沒有那麼明顯。

在對卡拉馬佐夫三兄弟做了簡要分析之後,下面來看關於文章標題的對應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部作品當中所表達出來的善意。

能拯救一個人的,往往是一個不經意間的善舉,就像作品裡提到的一個蔥頭還有一斤榛子。

一個蔥頭的故事出自於小說女主人公格露莘卡之口:一個惡毒的老太婆一生之中只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好事,就是將一個蔥頭給了女乞丐,於是在她死後到了地獄以後,上帝便將這個蔥頭給她當作逃出地獄火坑的唯一希望。老太婆抓住這個救命稻草拼盡全力向上爬,就在即將逃離火坑的時候,地獄中的其他罪人看到以後紛紛拉住老太婆想一起逃出,兇惡的老太婆用腳將別人踢開,妄想自己一個人爬出去,結果蔥頭馬上斷了,她被永遠地留在了地獄忍受煎熬。

女主人公格露莘卡

這個故事被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改編成了短篇小說《蛛絲》,兩個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蔥頭和蜘蛛之絲之所以不能使人得到解脫,不在於它們本身的承受力,而在於每個人心底是否存在善意,無論蔥頭還是蛛絲都是因為善意而生,同樣又因為惡念而消亡。

日本「鬼才」作家芥川龍之介

一斤榛子則是關於卡拉馬佐夫家族長子德米特裡的經歷,在德米特裡年幼的時候,由於父親缺乏關愛而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本地的一個醫生看到可憐的小德米特裡之後便給他買了一斤榛子,這對一個肚餓的小孩子來說簡直是最珍貴的禮物,而德米特裡也始終心懷感激之心,在長大成人之後專門去已經年老的醫生家中致敬表示謝意,這件小事也給被指控犯了弒父罪的德米特裡贏得了眾人的好感。

一斤榛子和一個蔥頭同樣微不足道,然而兩者卻展現出了兩種不同的力量,蔥頭之所以被毀滅和榛子之所以能夠救贖其實質殊途同歸,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這兩件小事表現出了對人類善意的鼓勵。

《卡拉馬佐夫兄弟》最大也是最明顯的善意,給了純潔的孩子們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部遺作當中,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來描寫關於孩子的場景。

在伊萬和阿遼沙關於《宗教大法官》的那次談話當中,伊萬給阿遼沙描述了多種人類對孩子所犯下的罄竹難書的「獸行」,給了阿遼沙極大衝擊。阿遼沙本人自始至終都非常喜歡孩子並且深受孩子們喜愛,伊萬的這次談話給阿遼沙帶來的,正是社會上關於孩子們最陰暗但是真實存在的一面。

將軍吩咐把男孩的衣服脫光,可憐他渾身發抖,嚇得魂飛魄散,一聲也不敢吱。這時將軍下令:『趕他跑。』狗夫們便衝他大叫:『快跑,快跑!』那孩子便開始跑……只聽得將軍大喝一聲:『給我追!』——指揮所有的獵犬向小男孩衝去。母親眼睜睜看著一大群狗把她的孩子撕成碎片!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這些血淋淋的事實擺在作品當中,目的當然是為了做出警示——如果這個世界連對孩子都不能表達出起碼的善意,那這個世界一切所謂的「善行」又有什麼意義。

小說中另一個關於孩子的重點描寫是伊柳沙的葬禮,這部分每次讀起來都讓人潸然淚下。伊柳沙是一個自小疾病纏身的孩子,家庭的貧困更是讓他的病情雪上加霜,而在他父親受到侮辱之後他的心靈也遭到了不可挽回的摧殘,故事的結尾,伊柳沙不出意外的去世了。

伊柳沙的去世自然讓讀者悲痛萬分,但不可忽略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裡仍然給了我們很大安慰,也傳達出了他最後的善意。這個善意的發起者,正是阿遼沙和一群孩子。

前文已經說過,阿遼沙是孩子們心中的天使,而孩子們正是受到了阿遼沙的感化才竭儘自己所能給了病危的伊柳沙最後陪伴,他們想盡辦法讓伊柳沙開心,在伊柳沙離開以後做出承諾照顧他的家人,並且做出了最重要的承諾:永遠不會忘記他給我們生活帶來過的美好,這或許是對一個死者最好的懷念。

不管我們會變得多麼狠毒——但願上帝保佑,別讓我們走到這一步!——但只要我們回憶起我們曾為伊柳沙送葬,在他最後的一些日子裡我們是多麼愛他,此刻在這塊大石頭旁邊,我們曾這樣聚在一起友好交談,——那麼,即便是我們中間最狠毒、最好挖苦的人(如果我們變成那樣的話),他在自己心裡畢竟不敢嘲笑自己此時此刻曾經那麼善良、那麼仁愛。

結語

《卡拉馬佐夫兄弟》這部作品所表達的東西遠不止上述所言,除此之外,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於人性以及宗教的探討也格外深入,他的作品就像是一面面審視現實的鏡子,無論多麼細微或者深層之處在它的反射之下都無法隱匿。正如魯迅所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類靈魂的偉大審問者」。

這篇文章之所以選取「善意」這個角度作為切入點,也是為了想提醒熱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讀者,他不僅僅揭示了人性當中最深處的罪惡和醜陋,塑造了一個個充滿悲劇的人生,也在傳遞著他對這個世界的善意和愛。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最後用德國著名作家赫爾曼·黑塞的評價來結束這篇文章,相信這也是很多讀者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原因:

我們之必須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們遭受痛苦不幸,而我們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趨於極限之時,只是在我們感到整個生活有如一個火燒火燎、疼痛難忍的傷口之時,只是在我們充滿絕望、經歷無可慰藉的死亡之時。當我們孤獨苦悶,麻木不仁地面對生活時,當我們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瘋狂而美麗的殘酷,並對生活一無所求時,我們就會敞開心扉去聆聽這位驚世駭俗、才華橫溢的詩人的音樂。這樣,我們就不再是旁觀者,不再是欣賞者和評判者,而是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受難者共命運 的兄弟,我們承受他們的苦難,並與他們一道著魔般地、駸駸乎投身於生活的旋渦,投身於死亡的永恆碾盤。只有當我們體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懼的常常像地獄般的世界的奇妙意義,我們才能聽到他的音樂和飄蕩在音樂中的安慰和愛。

相關焦點

  • 《卡拉馬佐夫兄弟》生活是極大喜悅,而不是含淚的馴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有《罪與罰》(1866年)、《白痴》(1869年)以及《卡拉馬佐夫兄弟》(188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共寫了11本長篇小說、3篇中篇小說及17篇短篇小說,其文學風格對20世紀的世界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陀思妥耶夫斯基常常描繪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卻都有著不同常人想法的角色,這使得他得以19世紀暗潮洶湧的俄國社會中小人物的心理。
  • 《卡拉馬佐夫兄弟》:誰的父親死了,請你告訴我如何悲傷?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馬佐夫兄弟》「你們要知道,一個好的回憶,特別是兒童時代,從父母家裡留下來的回憶,是世上最高尚、最強烈、最健康,而且對未來的生活最為有益的東西。人們對你們講了許多教育你們的話,但是從兒童時代保存下來的美好、神聖的回憶也許是最好的回憶。
  • 個人的聖經 靈魂的戰場 人性的深淵——卡拉馬佐夫兄弟
    老陀有兩大代表作:《罪與罰》為老陀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卡拉馬佐夫兄弟》則使老陀成為不朽!儘管老陀筆下的社會往往充滿罪惡感,擅於揭露人性中醜陋的一面,但是在這部作品當中,老陀表現出了自己最大的善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卡拉馬佐夫兄弟》近千頁的篇幅,洋洋萬言,浩浩蕩蕩,關於其主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少東家看來,其核心主題之一便是對人性善與惡的深入探討,只是藉助宗教的外衣,具體表現為上帝與魔鬼的交鋒。這在《宗教大法官》與《魔鬼。
  • 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文字無所不能,太有感觸了
    耗時11天,總閱讀時長12小時59分鐘,我讀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這本《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上下兩冊,字數78萬字。上海譯文出版社,榮如德翻譯的。封面的人物是阿遼沙,那個如天使一般的人。
  • 轟動全國的弒父案:從卡拉馬佐夫三兄弟看人性與道德的衝突與爭鬥
    當把鏡頭稍稍拉遠,展現在我們日常視角裡的個體,他們有著天差地別的行為差異;但當我們繼續把鏡頭拉更遠,遠到每個人都像是一隻螞蟻,就又會發現芸芸眾生竟如此相似。當然,人與人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這份差異究竟有多大,是否被我們錯估,卻是依賴於我們觀察的眼睛。
  • 在中國引起轟動的父案:從卡拉馬佐夫三兄弟看人類與道德之間的衝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觀察角《卡拉馬佐夫兄弟》的結尾並不感人,事實上我發現整部小說都受到了限制。他就像一個手術刀,極其細膩,無情地剖析了每個人物的心理,這件作品有多精緻?很好,以至於我能把幾個和我完全不同的人物的片段拼湊成一個自我。
  •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何把扛鼎之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獻給妻子安娜?
    如果結合安娜所寫的《一八六七年日記》,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年輕的妻子這種少女式的不成熟感到厭煩,安娜也對他的疾病和經濟狀況感到不知所措,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些親戚對安娜「持家不力」的無端指責更是讓安娜有苦難言、心力交瘁。換句話說,他倆並不算互相了解,他們的婚姻一開始也並不美好。
  • 卡拉馬佐夫-考研筆記35
    而《卡拉馬佐夫兄弟》是教材上的重點呢。陝西師範大學等高校出過關於卡拉馬佐夫性格的考題。簡答題:「卡拉馬佐夫性格」是什麼?答題樣本一:「卡拉馬佐夫性格」是十九世紀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的主人公卡拉馬佐夫家族的共同精神氣質。在這個地主家庭中,父子兄弟之間充滿仇恨和鬥爭,最後演出一幕殺父醜劇而結束。
  • 《默讀》:費渡駱聞舟告訴你,多少美好毀在了一意孤行的善意
    費渡母親則讓他記住什麼叫做痛苦,唯有這樣才能明白:活著有多麼珍貴、多麼重要。或者,我的理解有所偏差。但與讀者一樣,喜歡P大的《默讀》。02感性大於理性,談不上好事抑或壞事。但過於主觀,可能會模糊了事物的本來面目。這個標題,想來想去了很久。幾個關鍵詞,一個都不捨得刪掉:默讀、費渡、駱聞舟、美好還有「一意孤行的善意」。
  • 走出舒適圈,打破原有的規律,你會發現一些被你忽略很久的東西
    生活不是電影,不是一個黑幕說十年後那就是十年後了,生活就像那輛車,雖然偶爾會熄火,但是推一推,還可以繼續走。往前看,走下去。作為現代人,每天接觸大量信息,一生會與成千上萬的人接觸,如何準備的接受信息?順暢地與人溝通變得十分重要。人人都在過著預支的生活,預支金錢,預支信用,當然還有預支煩惱。很多時候是在自尋煩惱,對無關輕重的小事總是念念不忘,這些都是徒勞的。
  • 在社區,遇見文明成都的美好與善意
    在社區,遇見文明成都的美好與善意 紅星新聞網   2020-12-11 15:
  • 校園的天空是多麼美好的
    01標題:校園的天空是多麼美好的校園的天空是藍色的,也是青少年的天空,在學校校園裡面學習的同學,是多麼美好的,校園的天空也是年輕人嚮往之地的!人類都是從小到大在校園度過的,大概不知道人類在工作與生活的時候,有沒有經常想過以前的自己小時候學校校園裡面生活呢?在學生時代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生時代,學校校園裡面應該是美好的,學校校園也是青少年非常美好的生活。在學校校園裡面學習過程中,校園霸凌頻頻出現!
  • 《神隱少女》的提醒:用善意去理解別人的話,會讓世界更美好!
    一出餐廳,她就馬上要求要打開,多麼可愛乖巧的孩子,這些生活中的小感動,若不寫下,很容易會忘記,以前的毛孩我沒特別寫,萬分後悔。後來回憶起來,記憶都很重覆,一定有很多好事都忘了,這些點點滴滴的幸福回憶,都把它們留下來吧!那都是人生的寶藏。
  • 藝術與生活的美好句子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 【文學天地】微笑,讓生活更美好
    微笑,讓生活更美好作者/蘭心蕙質朗誦/朱 婧生命中,總有一種感動,靈犀共鳴;歲月裡,總有一絲溫暖,使人動容;人世間,總有一種默契,心心相印;生活中,總有一種微笑,輝映心靈。有首歌叫笑比哭好,有句話叫笑逐顏開,有種祝福叫笑容常在,有種願望叫笑口常開。
  • 我跳出圈子,發現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是多麼美妙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女性從小就被傳統父母灌輸要嫁一個好的老公,有錢有地位,女孩子在家裡互相教書是好事。在物質貧乏的時代,這種思想也許是有用的,集體主義所剩無幾,我也有沒啥欲望,我一輩子都要有妻子和孩子熱炕頭,還有平平安安。在這個物慾橫流、貪得無厭的21世紀和代,把一切都和婚姻聯繫起來是多麼荒謬的想法。
  • 女孩子變美後,世界會對你有多善意?
    女孩子變美後,世界會對你有多善意?你有沒有見過這樣一群人:不管認不認識,經常的被人給一些好吃的,不管別人多忙,經常的一招手就聽候差遣,甚至就算是騎單車撞倒了人,別人也會很溫柔的說:注意安全啊,怎麼這麼不小心?女孩子變美之後,世界對她多溫柔呢?
  • 無論生活有多麼困難,都不要忘記微笑面對
    小時候誤以為美好是一輩子的事情,不會離開我們,每一天醒來都是最美好的,那一整天我們都在尋找好玩有趣的事情,根本無暇顧及生活有多麼困難,唯一達到我們的可能就是上學,除此之外還真沒有什麼困難。可是慢慢長大了,發現生活越來越不近人情了,困難越來越多,煩惱接踵而至,搞得我們措手不及,焦頭爛額。
  • 《鄰裡美好的一天》經典臺詞句句戳心 用善意溫暖世界
    《鄰裡美好的一天》經典臺詞句句戳心 用善意溫暖世界  9月18日,暖心新片《鄰裡美好的一天》正式登陸全國院線,影片由瑪麗埃爾·海勒執導,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湯姆·漢克斯、馬修·瑞斯、蘇珊·卡莉奇·沃森、克裡斯·庫珀主演。
  • 遇到一個懂你的人,該會有多麼幸運
    對於愛情是美好,還是遺憾,人們總有千百種定義,不同的人對於愛情的需求不一樣,不同能力的人能付出的愛情和讓對方感受到的愛情的質量也不一樣。可這世界上,從步伐去追求真正愛情的人可是,人們卻不知道,到底怎麼樣的愛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愛情,是完美的如同電視劇中的那些情節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