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天天用的這些詞來自佛教,驚呆了

2021-02-19 一起學語文

兩漢之際,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許多佛教典籍陸續被翻譯成漢語。佛經本以梵文寫成,當中有許多宗教術語和古印度的詞彙。佛教的經籍被翻譯成漢語後,這些外來語亦漸漸融入漢語之中,成為日常語彙的一部份。除了「菩薩」、「羅漢」、「夜叉」、「舍利」等詞外,還有「恆河沙數」、「回頭是岸」等成語。這些佛教語言逐漸與漢語相融攝,很多我們都琅琅在口卻習焉不察,僅舉其部分如下,看完足夠讓你驚呆。

「剎那」

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詞。

「牛鬼蛇神」

原為佛教用語,說的是陰間鬼卒、神人等,後成為固定成語,比喻邪惡醜陋之物。在「文革」一開始,《人民日報》發表了經陳伯達修改的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無辜受害者的統稱。

「現身說法」

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身說法。後來指以親身經歷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現身的意思已經由顯現人身變為親身經歷。

「抖擻」

很難相象該詞原是佛教頭陀(dhata)的別稱。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心無掛礙」

掛礙即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群魔亂舞」

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冥思苦索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眾魔千方百計地來搗亂、搔擾。佛祖不為所動,魔王只好率領群魔退去。這一傳說說明:要想達到覺悟的境界,必須戰勝來自內心的貪慾,也必須戰勝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

「大徹大悟」

徹底的覺悟,亦即完全證到「不生不滅」的真如實相,屬於大菩薩的境界。現在連我們凡人也可以使用了這個詞了。

「海闊天空」

唐代大曆年間,禪僧元覽在竹上題詩:「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表達了禪宗自由自在的廣闊胸襟和活潑潑的禪機。後改變為「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

「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三生都很幸運,形容運氣機遇極好。

「前因後果」

因是能生,果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關係。

「作繭自縛」

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惡業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自作自受」

自己造下的業因,由自己承擔後果。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今日之果是當初之因的延續。眾生在嘗到苦果之後才「悔不當初」,而菩薩深明「因果」之理,終無懊悔。故曰「眾生畏果,菩薩畏因」。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出自《涅盤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生老病死」

佛教認為人生所必經的四種痛苦,也稱為(果報)四相。

「愁眉苦臉」

「愁眉」是古代一種化妝術。「苦臉」源於佛教。佛教認為人生就是個苦海,並稱人的臉形天生就是一個「苦」字:雙眉是草字頭,兩眼與鼻子合成中間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個「苦」字。

「習氣」

指現行的煩惱歷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

「煩惱」

指能擾亂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痴三毒。

「塵緣」

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六塵是心的所緣,能染汙心性,故稱塵緣。

「差別」「平等」

在佛學上,這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差別」指事物的差異、不同,針對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離差別之見,才能達到開悟境界。如眾生平等,怨親不二,即是無差別境界。而所謂「平等」,並不是抺煞現象上的種種差別,而是不去執著這種差別。

「心猿意馬」

指躁動散亂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專注一境;意則猶如奔馬,追逐外物。心猿意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馬視為修道的障礙。

「痴心妄想」

指愚蠢荒唐、不能實現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稱為「無明」,是貪、嗔、痴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汙染之心,叫作「痴心」。

「家賊難防」

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舌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內賊。

「盲人摸象」

為《涅槃經》卷三十二所載的一則故事。比喻對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結論。

「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常用來比喻虛無縹緲的東西。《景德傳燈錄》卷十四載:「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愛河」

愛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沒而不能自拔,故喻為愛河。蘇軾有詩云:「欲平苦海浪,先幹愛河水。」

「慾火」

形容情慾熾盛如火。《楞嚴經》卷八詳明其業因、業相、業果皆如猛火。

「婆心」

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禪門。有些禪師誨人不倦,絮絮叨叨,猶如老婆子饒舌,叢林中稱為「老婆心」、「老婆禪」。今演為「苦口婆心」。

「解脫」

佛教指脫離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獲得自在無礙。

「別具隻眼」

另有一番獨特的眼力與高超的見解。「隻眼」,慧眼,第三隻眼,天眼,頂門具眼也。

「一塵不染」

色聲香味觸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認識的六種境界。因為它們能夠染汙人的情識,故稱六塵。不被六塵之中的任何一種所染汙,就是一塵不染。

「一絲不掛」

原是佛教用來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出自《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現在指人裸體。

「一刀兩斷」

語本《五燈會元》卷十二:「一刀兩斷,未稱宗師。」意謂雖能幹淨利落地判斷是非邪正,但未能圓融一體,和光同塵,也稱不上「宗師」。現比喻乾淨利落。

「一廂情願」

源自佛教《百喻經》。說一個愚人到都城裡遊玩,愛上公主,相思成疾,幾至命危。現指單方面的願望和計劃。

「一筆勾」

謂破除一切塵緣。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蓮池大師)寫了七首《一筆勾歌訣》:「五色金章一筆勾」、「魚水夫妻一筆勾」,合稱「七筆勾」。勾是塗去之意。「一筆勾」即「一筆勾消」。

「味同嚼蠟」

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於世味。語出《楞嚴經》:「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同嚼蠟。」

「割愛」

愛是貪慾的別名,位列三毒之首。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而世俗的愛,只是虛妄、不淨、自私的貪愛,只有斷愛、離愛、割愛,才能獲得覺悟。

「自欺欺人」

佛經中以犯妄語者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語。

「臭皮囊」

皮革製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這句俗語源於《四十二章經》:「天神獻玉女於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誑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愈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視為盛滿汙穢之物的皮袋子,這叫做「不淨觀」,專用以破除淫慾。

「世界」

指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教《楞嚴經》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佛家語中「世」即是時間,「界」是空間,「世界」所指的就是整個宏觀宇宙。「世界」成為常用語後,所指的只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總和。

「一彈指」

我們現在形容時光短暫常用「彈指一揮間」這個比喻。「彈指」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量詞,出自於印度梵語。《僧只律》上解釋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另外,「彈指」也是捻彈手指做聲的動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種風俗,用以表示歡喜、讚嘆、警告、許諾、覺悟、召喚、敬禮、詛咒等。

「當下」

本佛教用語,人能活著和感覺到的只有當下。當下就是現在的這一刻。

「莊嚴」

指佛像、法師的神態端莊肅穆。

「晨鐘暮鼓」

為舉行法事時集眾而用的法器。唐宋以來,我國各大寺院多在佛殿兩側建鐘鼓樓以為懸掛鐘鼓之用。因而晨昏撞鐘擊鼓已成為中國佛寺的一種傳統。

「五體投地」

用左右膝、左右肘、頭頂等五個部位著地行禮,是佛教裡最為敬重的禮節。

「覺悟」

「覺」,梵語為bodhi,鳩摩羅什譯作「道」,玄奘譯作「覺」。佛家以開悟智慧會得真理為「覺悟'。現在指政治上的認識水平。

「自覺」

佛典中依覺的範圍和程度的差別而立「三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異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覺。今以自己有所認識而覺悟為「自覺」。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語本《景德傳燈錄》:「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導師」

引路的人。佛為眾生指點迷津,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稱「大導師」。

「曇花一現」

佛經中用來比喻佛法難聞。

「空中樓閣」

喻修行者應築好根基,循序漸進。

「醍醐灌頂」

「醍醐」是從牛乳中反覆提煉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大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徵新王已享有統治四海的權力。密宗沿用此法作為僧人升任阿闍黎(規範師)時的儀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輸智慧、佛性,除卻疑慮,從而心地清涼。

「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禪宗謂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現指心與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伸手不見五指」

我們現在用來形容光線暗。其實,它本是佛教用語,出於《續燈錄》卷七:「伸手不見掌。」這句禪語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見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觀的虛妄分別與憎愛,因為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平等不二的。

「投機」

徹悟的意思,合乎佛祖的心機謂之投機。

「單刀直入」

禪宗高僧啟發學者須直截痛快,不依經論文句,斬盡葛藤(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

「當頭棒喝」

禪門認為佛法不可思議,開口即錯,動念即乖。為了打破學人的迷執,不少禪師用棒,或用喝,作為施教的一種方式。

「天花亂墜」

佛教傳說佛祖講經,感動天神,天上紛紛落下花來。現形容言談虛妄、動聽而不切實際。

「頑石點頭」

指說理透徹,使沒有悟性的人也心悅誠服。

「三昧」

佛教用語,梵文「Samādhi」音譯詞,意為「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先比喻奧妙之處。

「法寶」

佛教用語,指佛說的法,又指和尚用的衣缽、錫杖等。

「天龍八部」

原為佛教用語,指佛經中常見的「護法神」。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故稱。後被金庸用作書名。

「浮世」

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飄渺。日本作為風俗畫、版畫的名稱。

「小品」

本屬佛教用語。鳩摩羅什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將較詳的二十七卷本稱作《大品般若》,較略的十卷本稱作《小品般若》。可見,「小品」與「大品」相對,指佛經的節本。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便於誦讀和傳播,故備受人們的青睞。

「智慧」

梵語般若(Prajna)的意譯。佛教謂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真心」

佛教用語。謂真實無妄之心。

關於我們

一起學語文

語文讀背神器,作文,閱讀,文言文,古詩詞,應有盡有,課內課外樣樣不少。

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體「一起學語文」,或微信「添加朋友」搜索「一起學語文」,一鍵關注即可使用。

相關焦點

  • 真沒想到,這些日語常用詞來自於佛教!
    日本是一個受佛教影響很深的國家,佛教不僅影響了日本人的思想、文化、審美觀、飲食,還影響了其語言文字。現代日語裡有不少常用詞都是來自於佛教的,今天小編想舉幾個例子,看看大家知不知道!它本是來自禪宗的詞彙。禪僧們喜歡通過問答來考察對方的悟性,這樣的一問一答就被稱為「一挨一拶」,「挨拶」一詞也由此而來。「安心」「安心(あんしん)」,是放心的意思。但在佛教裡,它本是讀作「あんじん」,表示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為所動的一種超脫的境界,只有靠信佛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後來才轉為「放心」之意。
  • 你知道嗎,原來這些詞都來源於佛教!
    漢語發展史上,漢語大規模吸收外來語共有三次:一是戰國時期,主要是匈奴、西域來源的詞;二是魏晉至隋唐時期,主是梵語系統來源的佛教詞語;三是明清時期,主要是來自西方語源的詞。其中來自佛教的詞是對漢語影響最大的一次。據梁啓超先生統計,日本人所編的《佛教大辭典》共收佛教用語「三萬五千餘語」。
  • 我們常用的這些詞都來源於佛教
    來自一群知分,詩人,佛子,傳統文化愛好者,美物追尋者老別/輯兩漢之際,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許多佛教典籍陸續被翻譯成漢語。佛經本以梵文寫成,當中有許多宗教術語和古印度的詞彙。佛教的經籍被翻譯成漢語後,這些外來語亦漸漸融入漢語之中,成為日常語彙的一部份。
  • 佛學園地丨你知道嗎,原來這些詞都來源於佛教
    漢語發展史上,漢語大規模吸收外來語共有三次:一是戰國時期,主要是匈奴、西域來源的詞;二是魏晉至隋唐時期,主是梵語系統來源的佛教詞語;三是明清時期,主要是來自西方語源的詞。其中來自佛教的詞是對漢語影響最大的一次。據梁啓超先生統計,日本人所編的《佛教大辭典》共收佛教用語「三萬五千餘語」。
  • 這些生活中的常用詞居然都來自佛教!你知道幾個?
    「一剎那」原來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是古代印度的一個時間單位:一剎那即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叟,一日一晝為三十須叟。這樣推算下來,一剎那應當是我們現在的七十五分之一秒,那時間是極短的!
  • 這些天天掛在嘴邊的中文詞,竟然都來自日語?
    眾所周知,我們生活中的很多詞彙其實都是「日本製造」的,像是「原則」、「科學」、「社會」、「國際」這些比較現代化的詞,都是從日語中引入的。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網絡流行語中,也存在不少來自日語的詞彙,放在漢語的語境中竟然毫無違和感,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來自佛教的成語
    縱覽漢語成語,來自佛教的成語,其數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如果在中國的詞彙裡,除掉與佛教有關的成語,漢語的詞彙可能會遜色許多。這些與佛教有關的成語是在群眾中廣泛流行通俗而定型的語句,是勞動人民結合了生活經驗創造出來的,簡練而形象化。佛教成語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的成語來自佛教日常用語。佛教日常用語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語。
  • 原來漢語中的這些詞都來源於佛教 2014-12-05 古典書城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按鈕,將本文分享到朋友圈。兩漢之際,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許多佛教典籍陸續被翻譯成漢語。佛經本以梵文寫成,當中有許多宗教術語和古印度的詞彙。佛教的經籍被翻譯成漢語後,這些外來語亦漸漸融入漢語之中,成為日常語彙的一部份。除了「菩薩」、「羅漢」、「夜叉」、「舍利」等詞外,還有「恆河沙數」、「回頭是岸」等成語。
  • 原來這三個意境美好的成語來自佛教,看完心境都美了
    還有口頭上常說的「報應」「解脫」等,都是佛教的術語,都是佛教融入生活的一種體現。這些語言有些是約定成俗,有些其中有很深的典故、禪理,弄明白了不僅能讓自己增長佛教知識,更能讓自己解開佛教的神秘面紗,與佛更親近。如這三個意境無比美麗的成語,原來就來自佛教,看完心境都美了。
  • 【佛教知識】漢語中來源於佛教的詞
    佛教典籍中有許多宗教術語和古印度的詞彙,佛教的經籍被翻譯成漢語後,這些外來語亦漸漸融入漢語之中,成為日常語彙的一部份。這些佛教語言逐漸與漢語相融攝,豐富了漢語的表達力。  【剎那】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詞。   【牛鬼蛇神】原為佛教用語,說的是陰間鬼卒、神人等,後成為固定成語,比喻邪惡醜陋之物。
  • 來源於佛教的詞(隨喜轉發)
    佛教的經籍被翻譯成漢語後,這些外來語亦漸漸融入漢語之中,成為日常語彙的一部份。除了「菩薩」、「羅漢」、「夜叉」、「舍利」等詞外,還有「恆河沙數」、「回頭是岸」等成語。這些佛教語言逐漸與漢語相融攝,很多我們都琅琅在口卻習焉不察。
  • 這些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大約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風東漸,女人的主體意識慢慢覺醒,「風騷」一詞才開始多用於女性。茅盾在小說《動搖》中如此寫道:「金鳳姐已經走到跟前,依舊臉上搽著雪白的鉛粉,嘴唇塗得猩紅,依舊乜著眼,扭著腰,十分風騷。」可見這時已經用「風騷」來專門形容女性放蕩輕佻的舉止了。
  • 「佛系」一詞雖然流行,卻是對佛教的一種誤讀。為什麼這麼說?
    像早些時候的「給力」「坑爹」等詞,從詞面上還算可以看懂是什麼意思。但是到後來的「人艱不拆」「十動然拒」等詞則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完全搞不懂是什麼意思。近兩年有個詞也比較流行,那就是「佛系」。「佛系」一詞雖然帶有一個佛字,卻不是佛教用語,而是網民創造的網絡流行語。
  • 漲知識:來自佛教的日常用語詞彙
    佛教對我國傳統文化和人們的生活影響極為深遠,來自佛教方面的日常用語詞彙比比皆是,人們只是習慣使用,而忘了深究他們的來源。 「解釋」這個詞就來源於佛教。它出現在漢代之後的史書中,這是因為佛教東漢末年傳入我國,東漢之後「釋」家的佛教才在我國逐步流傳開來。
  • 佛教雖然最初來自印度,不過,佛教也是屬於中國的佛教
    要討論佛教與印度教的關係,就必須首先承認,印度教比佛教古老,佛教是從印度教中分化出來的「異端」(在這裡的意思非貶義)。印度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那麼,什麼是印度教信仰的核心呢?是種姓制度。在《吠陀經》的基礎之上,婆羅門祭司們,建立和發展起來印度教。為了鞏固自己的神權地位,也為了區分不同來源的、不同姓氏的和不同職業的族群,印度的種姓制度就產生了。
  • 新書速遞 ∣ 趙家棟《佛教名物術語詞研究》
    佛教傳入始終是伴隨著經師佛法儀軌傳授和佛經翻譯的實踐展開的。在早期「傳」的階段,從事佛法儀軌傳授和佛經翻譯的實踐主體是天竺或西域胡僧,中土僧人多是「執弟子禮」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佛教活動,在譯經過程中主要充當「正字」「潤筆」「抄錄」等角色。這些天竺或西域胡僧既是佛法講壇的講師,傳授佛教理論和佛教儀軌,又是譯經場的主要誦經師和譯經師。
  • 胡說八道一詞的來源真是佛教經典嗎
    如果說「胡說八道」這個成語來源於佛教經典,並無根據,人們之所以把這個成語與佛教經典扯上關係,可能源於這個成語的兩個詞:一是「胡」,一是「八道」。胡,是我們古代對西域諸國人民的一種稱呼,因為古印度的佛教傳播到漢地的途徑是經過這些地域的,大多是這些地域的人參與了傳經布道,所以就為「胡說」,至於「八道」,佛教經典中的有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進念、正定),所以就變成了「胡說」「八正道」了,然後有一道坎過不去,因為按這個原意來說「胡說八道」應是個褒義詞,但現在的這個成語卻表示
  • 佛教是不是宗教?(三)
    因為「宗」就是佛心,佛所開示的所有的一切教說,全部都是以這個心宗為主;以這個心宗,所以才會有 佛出世於人間,而開示了這麼多的經教,才會有這些經教流傳於人間,讓眾生依止的這些經教,能夠依止著這些經教修學往成佛之道邁進。這個就是宗教的真正的義理。   那為什麼這個宗教的名相是佛教的專有用詞?為什麼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宗教好像不是這個樣子啊?
  • 「陰德」這個詞,到底來源於佛教還是道教?
    大家對「陰德」這個詞都很熟悉,平常老人們勸人時經常說:「多積點陰德吧!」自從去年末學寫了一篇關於「積陰德」的文章後,網上就鋪天蓋地到處是「積陰德」了,並且很多人在標題前面加上「佛教」兩個字,讓很多人誤認為「陰德」就是佛教的思想。
  • 原來這些詞語來自易經
    原來生活中很多詞語來自《易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九五之尊:來自第一掛乾卦——男人與君王之象,九五爻即君子的最高境界。乾坤:易經第二卦為坤卦——女人與輔佐之象。乾坤為天地之意。龍馬精神:乾卦以龍為喻,坤卦以馬為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