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和尚去日本的傳揚佛法,為何剛去就被日本人來了個下馬威?

2021-01-08 桐桐帶你回味歷史

鑑真東渡的故事我們都聽過吧,可是鑑真東渡到底帶來了多大的影響呢?

鑑真東渡的主觀意願是弘揚佛法,他受請的直接任務是傳授戒律,那麼,他的活動首先當然是宗教方面的。而這方面的活動又是經歷了一番鬥爭的。鑑真東渡的時代,正是日本由奴隸制社會進入新興的封建制社會的時代。當時日本佛教界的混亂,直接影響到封建統治秩序的鞏固和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鑑真赴日後,通過弘法傳律活動,一方面可以克服佛教界的混亂狀況,使日本佛教走上一定的軌道,更好地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唐代文化的傳播,促進日本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用當時的話來說,就是「以持戒之力,保護國家」。因此,當時日本統治者對鑑真的宗教活動是非常重視和支持的。但是,既然在這種宗教活動中包含著深刻的政治內容,就不能不受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在鑑真為天皇、皇后、皇太子和其他官員們授戒以後,正打算為一般人授戒的時候,日本僧人賢璟、志忠、靈福等卻站出來竭力反對和排斥鑑真的三師七證的正規授戒法,主張堅持原來的自誓授戒,一時爭論十分激烈,影響了鑑真弘法傳律活動的開展。面對這種情況,鑑真決定派人與對方聯繫,約定日期,在興福寺舉行辯論會。

鑑真一行對辯論是胸有成竹的,儘管據說對方都是一些大名鼎鼎的博學之士,大家都毫無畏懼,一股必須駁倒對方的強烈願望和勇氣激勵著他們,紛紛要求出面做代表與對方辯論,一時弄得鑑真很覺為難。這時,日本僧人普照心想:千辛萬苦把大和尚請來日本,目的就是要克服日本當前佛教界的混亂狀況,能有一個統一的正式戒律,使日本佛教走上正軌。因此,普照覺得開展一場辯論是大有好處的,同時他又感到鑑真等不會講日本話,這卻是進行辯論並能取得勝利的一個障礙。

於是,他挺身而出,說道:「各位都是大唐高僧,學識高超,參預辯論必然獲勝。但各位都不大會講日本話,這不能不算是一個很大的困難。我懷著對鑑師的虔誠,對大和尚的忠心,願以學僧之名,出面辯論,萬望大和尚允諾!」鑑真聽了,十分感動,立即同意了普照的意見。意染合中日本僧人知道要在興福寺舉行答辯會的消息,都感到新奇。在開會的那天,紛紛湧到會堂,四周擠得水洩不通。這天午後,以賢璟為一方,首先進入興福寺講堂,坐在東邊;鑑真一方後進講堂,坐在西邊,普照坐在最前面。講堂鴉雀無聲,異常寂靜。

辯論開始,賢璟便提出了堅持舊戒的種種論點。普照理直氣壯地一予以駁斥,並向對方提出了許多質問;同時,宣揚了三師七證授戒的意義。由於普照語言流利,說理清楚,層次分明,論據確鑿,聽眾無不讚嘆。話剛講完,整個講堂裡一陣轟動,弄得賢璟等一時難以回答。普照兩次催促,對方仍啞口無言。這時,講堂內變得一片沉默,聽眾注視著辯論的雙方,等待結局。原來態度比較驕橫的賢璟,這時顯得非常尷尬,和他同來的人,也都無言以對。又過了一會兒,賢璟等猛地起身俯首,表示決心放棄舊戒,接受鑑真授予的新戒。辯論也就到此結束。

所以說這一舉動對日本佛教影響很大,為鑑真的弘法傳律活動掃除了障礙。這件事情發生後,鑑真的聲譽更高,普照的名聲也大盛。此時,「凡經鑑真授戒者,方始為國家公認之僧尼」的說法,很快傳開。

相關焦點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揚州大明寺之所以聲名遠播,原不在於它的悠久歷史,而在於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鑑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鑑真和尚憑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信仰的無上堅守,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船,在海浪的顛簸中默誦著經文。
  • 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不知道這兩個日本和尚是如何忽悠的,鑑真鐵了心要去,徒弟們勸他「大唐和日本之間隔著茫茫大海,路途又遠,實在是太危險了」,鑑真說道「傳揚佛法,何必在惜生命」!當時的客觀情況是海上航行技術落後,唐朝和日本之間往返是很困難的事情,海上的人都面臨著生命危險,死亡的可能性很大。比如日本來唐的使者,死亡率高達一半。
  • 鑑真東渡送給日本文化和寶貝,沒想好心幹壞事
    前者千裡迢迢前往印度學習佛法,取回來了大量典籍,潛心翻譯成漢文,弘揚了佛法;後者遠渡重洋去了日本傳播佛法,送去了文化和寶貝,讓日本各方面突飛猛進。兩個和尚都是因為出了一趟國青史留名,然而一個是取經,一個是送經。事後評價完全不同,尤其對於鑑真,可謂毀譽參半。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好心幹了壞事。
  • 鑑真大師圓寂紀念日 回憶那些年他給日本帶去的影響
    是以佛法雖東流至日本國,但出現了有其法,卻無法傳法人的尷尬境地。公元742年,即將返日的日本僧人榮睿和普照二人專程到揚州拜謁高僧鑑真大師,懇邀鑑真赴日本傳播佛教。時年已 55 歲的鑑真接受了邀請,在此後長達 11 年的時間裡,鑑真及其隨從歷經艱難險阻,在經過 5 次東渡的失敗後,終於在 754 年 1 月 23 日抵達日本九州島,先後追隨其赴日者死 36人、退 200 餘人,最後隨入日本的僅有 24 人。
  • 學術 | 鑑真與日本佛教
    之後,鑑真從洛陽、長安等地南歸,回到家鄉揚州,授戒師義威在杭州圓寂,鑑真接替他成為東南地區著名的授戒大師,從此身居揚州,在江淮一帶傳法授戒。  玄宗天寶元年(742)十月,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受日本天皇之命專程到揚州大明寺拜見鑑真,迎請鑑真赴日本傳律授戒。年底,鑑真攜弟子祥彥、思託等21人準備第一次東渡。
  • 日本延請鑑真東渡傳戒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那一年,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朝廷的委託,隨第九次遣唐使來到大唐,禮請大唐高僧去日本弘揚佛法。同船送來了日本造的千領袈裟供養大唐僧人,每件都繡著四句佛偈: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榮睿、普照在長安一邊修習佛法,一邊物色合適的高僧,一晃就是十年。這期間,洛陽大福先寺道睿禪師等唐朝僧侶受邀東渡,但是日本尚不能滿意。
  • 日本寺廟巡禮:鑑真、吳清源、聶隱娘和最後的武士
    唐招提寺「招提」意思是在佛身邊修行的道場,寺名寓意就是此寺廟是為唐朝來的鑑真和尚在此修行而建立的道場。唐招提寺又稱建初律寺,這是因為日本佛教是以中國四分律的南山宗戒律為中心的,而該寺又是日本最初的律寺。時至今日依然被尊為日本律宗總本山。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原是出自日本皇室的邀請。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啥意思,為何寫在日本捐贈武漢的物資上?
    在這些應援物資之中, 日本支援物資外包裝箱上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也頻繁在各大媒體和朋友圈出現。不僅如此,就連日本前首相為武漢錄製的加油視頻中,又再度提到,並由他親自書寫的這八個字。那麼這簡短的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它又為何頻繁出現在日本捐贈武漢的物資上?原來這八個字後面的浪漫背景,與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典故有關。
  • 鑑真大師
    千百年來,兩國人民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促進彼此之間的傳統友誼。一千二百三十九年前,唐代高僧鑑真大師以特殊使者的身份,為這種傳統友誼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鑑真(688—763年),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有一次隨父親到家鄉的大雲寺拜佛,他當時就對父親說自己要出家,父親為此而驚喜,立即表示同意。於是鑑真便在十四歲時從智滿禪師出家。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隋煬帝楊廣即位的第三年,倭國第二次遣使來訪,使者說:「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海西是指中華帝國位於大海西邊,為何稱隋煬帝是菩薩天子呢?
  • 鑑真東渡,傳播文明之旅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揚州作家陳躍講起了1200多年前在這個渡口發生的一段意義深遠的歷史事件。 這裡就是揚州的古運河,位於文峰塔下的古運河。揚州是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當年在天寶二年的時候,鑑真大和尚就是從這個碼頭,開始東渡,這是他在揚州第一次東渡。他有六次東渡,其中三次東渡是從揚州出發的,因為揚州是江淮重鎮,是唐代重要的造船基地。
  • 慢讀丨高僧鑑真與海南人的千古奇緣
    一千多年前,四次渡海前往日本傳播佛法都沒有成功的高僧鑑真,不屈不撓,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鑑真師徒和日本僧人榮叡、普照及水手共18人(也有說35人),於七八月間從越州(今浙江紹興)出發,又開始了他的第五次東渡
  • 日本律宗初祖——鑑真大師圓寂紀念日
    742年,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到達揚州,懇請鑑真大師東渡日本為信徒授戒。當時,大明寺眾僧「默然無應」,唯有鑑真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決意東渡。 在六次東渡日本中,遇到許多挫折。第一次東渡前,本已準備就緒,結果出現變故,被人誣告與海盜勾結。地方官員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並沒收船隻,首次東渡因此未能成行。
  • 日本支援湖北的物資上,為什麼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雖然有佛法,但沒有能傳戒的人。就像漫漫長夜裡,要在幽室找東西,沒有燭光怎麼能看得見?不知法師是否願意中輟這裡的利益,去大海之東作我們的導師?」 鑑真法師觀察來意,看到他們的勤勉,就說:「我曾聽說,南嶽慧思禪師投生到日本為國王,興隆佛法,有這事嗎?又聽說,日本國長屋曾經造千身袈裟布施給中華大德,袈裟邊繡著偈子: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由此看來,日本誠然與佛法有緣呀。」 就默許了。
  • 同是佛門弟子,為什麼日本和尚不禁喝酒吃肉,甚至可以娶妻生子?
    首先在日本人的理解裡佛陀和神道教的天照大神並沒有什麼區別,不管是皇室還是豪族,亦或是平民百姓遵奉佛教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消災祈福,祈禱風調雨順:蘇我馬子重病,向天皇懇請從百濟求得佛像,希望藉助佛力恢復健康;用明天皇病重,下令修建藥師佛像,所以最早日本人眼中的佛教「實用」大於「思想」,「入世」大於「出塵」,「今生」重於「來世」,佛教在最開始就是一件政治工具,而這也就必然導致了日本佛教在佛法、佛理研究上的淺薄和不足
  • 佛法東流:正倉院珍寶與佛教在日本的傳播
    這激動人心的時刻,連同鑑真帶到日本的許多國寶,被光明皇后記錄保存下來,就珍藏在正倉院裡。他們選中了名揚天下的揚州大明寺律宗大師鑑真,並專程從長安前往揚州拜謁鑑真,介紹日本有佛法而沒有授戒師的窘境,懇請鑑真到日本傳戒,為海東之導師。當時,聖德太子在日本大興佛法的事跡傳到唐朝,並傳說他是南方陳朝南嶽慧思禪師轉世。鑑真被日本僧人弘揚佛法的熱情深深打動,毅然決定前往日本傳法。
  • 日本美女天皇,曾兩度稱帝,終身未嫁,卻和1個和尚不清不白
    豫薦你|文【全文1843字,圖片11張】日本美女天皇,曾兩度稱帝,終身未嫁,卻和1個和尚不清不白中國古代只有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但日本古代卻有10位女天皇公元754年,6次東渡大唐的鑑真和尚歸來了,引起了日本的轟動,那一年,鑑真為孝謙天皇授戒。從此後,孝謙天皇開始尊崇佛教,修了很多佛寺廟。此時,年逾中年的孝謙天皇,已不負當年的美貌,也逐漸被表哥藤原仲麻呂冷落。遇到鑑真和尚,她似乎在佛法中找到了精神寄託,打發無人問津的寂寞時光。
  • 三個被日本奉為神明的中國人,一個徐福一個鑑真,第三個竟是他
    說起日本很多人想到了抗日戰爭,那是因為日本侵華戰爭給我國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但是日本作為我國一衣帶水的鄰國,在歷史上我國和日本的交流可以說是源遠流長,並且很多中國人在中日交往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就有幾個被日本人當成了神明供奉。
  • 在日本封神的高僧第一人,回家了
    近1300年前,揚州和尚鑑真,用10年跨越東海,到達日本,從此開啟了一人改變整個日本的傳奇:幫助日本確立僧侶制度,給天皇、太上皇、皇太后授戒,給400個沙彌授戒,建立了日本律宗總本山——唐招提寺,1260年來,朝拜者如織。
  • 不走尋常路的日本寺廟 多才多藝的日本和尚
    日本的佛教與寺廟可是顛覆一般人的想像。或許就像已經公開出櫃的和尚西村宏堂說他曾問師父當僧侶後能否繼續從事他愛的化妝,師父說「如果化妝能夠將你的愛傳遞給眾生,那就去做吧!」。可見在日本佛教、僧侶們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來散播歡樂散播愛。不過這些繪卷和朱印,也真的讓人太害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