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東渡的故事我們都聽過吧,可是鑑真東渡到底帶來了多大的影響呢?
鑑真東渡的主觀意願是弘揚佛法,他受請的直接任務是傳授戒律,那麼,他的活動首先當然是宗教方面的。而這方面的活動又是經歷了一番鬥爭的。鑑真東渡的時代,正是日本由奴隸制社會進入新興的封建制社會的時代。當時日本佛教界的混亂,直接影響到封建統治秩序的鞏固和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鑑真赴日後,通過弘法傳律活動,一方面可以克服佛教界的混亂狀況,使日本佛教走上一定的軌道,更好地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唐代文化的傳播,促進日本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用當時的話來說,就是「以持戒之力,保護國家」。因此,當時日本統治者對鑑真的宗教活動是非常重視和支持的。但是,既然在這種宗教活動中包含著深刻的政治內容,就不能不受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在鑑真為天皇、皇后、皇太子和其他官員們授戒以後,正打算為一般人授戒的時候,日本僧人賢璟、志忠、靈福等卻站出來竭力反對和排斥鑑真的三師七證的正規授戒法,主張堅持原來的自誓授戒,一時爭論十分激烈,影響了鑑真弘法傳律活動的開展。面對這種情況,鑑真決定派人與對方聯繫,約定日期,在興福寺舉行辯論會。
鑑真一行對辯論是胸有成竹的,儘管據說對方都是一些大名鼎鼎的博學之士,大家都毫無畏懼,一股必須駁倒對方的強烈願望和勇氣激勵著他們,紛紛要求出面做代表與對方辯論,一時弄得鑑真很覺為難。這時,日本僧人普照心想:千辛萬苦把大和尚請來日本,目的就是要克服日本當前佛教界的混亂狀況,能有一個統一的正式戒律,使日本佛教走上正軌。因此,普照覺得開展一場辯論是大有好處的,同時他又感到鑑真等不會講日本話,這卻是進行辯論並能取得勝利的一個障礙。
於是,他挺身而出,說道:「各位都是大唐高僧,學識高超,參預辯論必然獲勝。但各位都不大會講日本話,這不能不算是一個很大的困難。我懷著對鑑師的虔誠,對大和尚的忠心,願以學僧之名,出面辯論,萬望大和尚允諾!」鑑真聽了,十分感動,立即同意了普照的意見。意染合中日本僧人知道要在興福寺舉行答辯會的消息,都感到新奇。在開會的那天,紛紛湧到會堂,四周擠得水洩不通。這天午後,以賢璟為一方,首先進入興福寺講堂,坐在東邊;鑑真一方後進講堂,坐在西邊,普照坐在最前面。講堂鴉雀無聲,異常寂靜。
辯論開始,賢璟便提出了堅持舊戒的種種論點。普照理直氣壯地一予以駁斥,並向對方提出了許多質問;同時,宣揚了三師七證授戒的意義。由於普照語言流利,說理清楚,層次分明,論據確鑿,聽眾無不讚嘆。話剛講完,整個講堂裡一陣轟動,弄得賢璟等一時難以回答。普照兩次催促,對方仍啞口無言。這時,講堂內變得一片沉默,聽眾注視著辯論的雙方,等待結局。原來態度比較驕橫的賢璟,這時顯得非常尷尬,和他同來的人,也都無言以對。又過了一會兒,賢璟等猛地起身俯首,表示決心放棄舊戒,接受鑑真授予的新戒。辯論也就到此結束。
所以說這一舉動對日本佛教影響很大,為鑑真的弘法傳律活動掃除了障礙。這件事情發生後,鑑真的聲譽更高,普照的名聲也大盛。此時,「凡經鑑真授戒者,方始為國家公認之僧尼」的說法,很快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