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東渡送給日本文化和寶貝,沒想好心幹壞事

2020-12-17 酒歌說文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出現過的和尚猶如滿天星辰,難以計數。可要說誰最有名氣,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率是這兩個和尚。

玄奘(唐僧)、鑑真。

這兩個和尚都出自唐朝。前者千裡迢迢前往印度學習佛法,取回來了大量典籍,潛心翻譯成漢文,弘揚了佛法;後者遠渡重洋去了日本傳播佛法,送去了文化和寶貝,讓日本各方面突飛猛進。

兩個和尚都是因為出了一趟國青史留名,然而一個是取經,一個是送經。事後評價完全不同,尤其對於鑑真,可謂毀譽參半。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好心幹了壞事。

好東西自己留著不香嗎,為什麼要送給日本人呢?

這一切得從一首詩說起。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公元七世紀,中國唐中宗時期,日本天武天皇的孫子,長屋王酷愛中國文化,對佛教很有研究,他做了一千件袈裟,派人送給唐朝和尚。

每件衣服繡著四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表達對和尚們的尊敬,希望能邀請高僧到日本講經說法,平定人心。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不過是海外蠻夷對於中原文化的羨慕,頂多不過酒足飯飽之後的談資。

但在鑑真和尚眼裡,這十六個字意義深邃,發人深思,由此對千裡之外的日本產生了興趣,決定應邀前往日本傳法。

為什麼鑑真和尚要去日本傳法呢?

當時的日本,佛教蔚然成風,因為寺院享受免稅等各種優惠待遇,很多人鑽漏洞,宣稱自己是和尚,以此逃稅,導致稅源銳減,連天皇都沒米下鍋。

這話或許有些誇張,但實際情況更令人尷尬。

如果要控制和尚規模,首先就要規範度牒的發放,加強戒律管理,清理「害群之馬」。這就需要一個佛法高深,德高望重,傳承清晰的高僧鎮場子。

然而,當時日本各大寺院私自剃度問題嚴重,找了一大圈,居然沒找到一個完全符合標準的和尚,往上數三代師父,大多來路不明。讓誰當「大長老」都難以服眾,這才不得不求助於大唐,希望某位高僧幫助授戒禮,以正視聽。

這絕對是一件既得名又得利的好事,按說大唐符合這個條件的不下百人。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選擇緘默,沒有回應。

原因很簡單,日本太遠了,以當時的航海技術,不管是去日本,還是從日本來,都可謂「九死一生」,任何意外都可能發生。為了一個虛名把命丟了,實在不值得呀!

鑑真和尚當時已經快五十了,在佛教圈子裡更是聲名顯赫,座下徒弟不下千人。完全沒有必要冒著這個險,但他毅然站出來,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決定東渡日本。

什麼是覺悟,這就是!

從公元742年開始,鑑真就已經開始謀劃東渡日本的事情,然而由於各方面的層層阻力,以及運氣問題,鑑真前五次東渡都以失敗告終,一直到十二年後第六次東渡,方才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其中辛酸苦辣,外人根本無法體會。

作為第一位到達日本的大唐高僧,日本給予鑑真和尚最高禮待。鮮花鋪路,朝廷重臣親自迎接,天皇賜鑑真「傳燈大法師」的封號,負責管理日本佛教戒律。

上至天皇,下至之前已經受戒的法師。大家排著隊讓鑑真重新授戒禮。在很長一段時間,鑑真開創的四戒壇,是日本佛教受戒的唯一場所。而鑑真也從此成為了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師。

回答問題的起始,鑑真明明幫助日本規範了戒律,做了好事,為什麼反而被後世詬病?

因為鑑真帶去了不僅有佛經戒律,還有諸多與佛教無關的文化典籍和珍貴國寶。

首先是如來肉身舍利三千顆,要知道這東西放在任何國家都是稀世之物,然而根據史料記載,鑑真和尚一次送給了日本三千顆,實在太大方了。後世無不痛心疾首,自己家的東西流落異鄉。

其次是醫術,鑑真不光送給日本《傷寒雜病論》等醫學書,並整理編撰了醫書《鑑上人秘方》,此書被譽為「日本漢方醫藥之祖」。

再其次是書法,鑑真送給了日本包括王羲之的行書《喪亂帖》在內的各種名人書法真跡。如今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輕易不示人。

除此之外,鑑真還送給了日本大量先進的製作技術,小到豆腐茶葉,大到陶瓷建築,只要大唐有的東西,鑑真統統打包帶到了日本。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連貓也是鑑真帶去日本,成為一種吉祥物。如今搖身一變,變成了「招財貓」,反過來又輸出回中國。

怎麼說呢,這就好比家裡積攢了幾輩子的家當,遇到某個後世敗家子,一分錢不要全送給了隔壁鄰居,若干年後,後代想看一眼,卻還得掏錢買門票。

你說鬧心不鬧心!

中國人向來以泱泱大國自居,送出去的東西自然是不會要回來了。但更可氣的時候,日本並沒有真正從心裡感謝中國這種大公無私,翻臉比翻書還快。

唐朝強大,日本派出「遣唐使」,一窩蜂來學習唐朝技術。可本事剛學會了六七成,一件事想的就是搶師父家的東西,從明朝一直折騰到近代,禍害了中國幾百年,讓人又恨又氣。

假如當年鑑真沒有去日本,雖然還有還有其他和尚過去「扶貧」,但規模就不可能有這麼大,時間也會更晚一些。從而延緩了日本的文明進步程度。

正如「蝴蝶效應」,一隻蝴蝶拍動翅膀可能引起千裡之外的一場暴風雨,鑑真的善舉推動了日本文化的歷史進程,然而百年之後日本和中國反目為仇,恩將仇報。這絕對是鑑真和尚當初沒想到的。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冷知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如果喜歡,動動小手關注一下吧!

相關焦點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揚州自古繁華,而初建於南北朝時期的揚州大明寺,更是為這座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歷史的厚重感。揚州大明寺之所以聲名遠播,原不在於它的悠久歷史,而在於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鑑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
  • 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鑑真東渡日本,到底有多瘋狂 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在白江口有一次激烈的海戰!結果是日本兵敗,損失慘重,徹底被徵服!這種行為在今天就是「偷渡」,鑑真順利到達了日本! 鑑真帶了什麼去日本,讓人詬病呢? 鑑真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封他為傳燈大法師,把新田部親王的舊宅送給他,建立寺廟,就是現在的奈良唐招提寺,從天皇到普通民眾紛紛接受鑑真的受戒,建立了日本出家和受戒制度。
  • 鑑真東渡,傳播文明之旅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這裡就是揚州的古運河,位於文峰塔下的古運河。揚州是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當年在天寶二年的時候,鑑真大和尚就是從這個碼頭,開始東渡,這是他在揚州第一次東渡。他有六次東渡,其中三次東渡是從揚州出發的,因為揚州是江淮重鎮,是唐代重要的造船基地。
  • 日本延請鑑真東渡傳戒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743年,榮睿、普照在鑑真大師的高徒長安寺僧道航、高麗僧如海等陪同下,從長安來到了揚州大明寺,請求住持鑑真大法師東渡日本。鑑真大師被此偈打動,認為日本是「有緣之國」,決心東渡弘法。下圖是唐招提寺藏《東徵傳繪卷》,這一段畫面描述的是公元744年鑑真和尚第三次東渡失敗。
  • 鑑真東渡與正倉院寶物
    然而,由於授戒必需的高僧人數不足,二人滯留於唐,得以於天平十四年和鑑真在揚州的大明寺相逢。因為同意了二人的邀請,鑑真開始了艱辛的赴日之行。眾所周知,在十年間鑑真五次渡日本計劃均告失敗並失明。第六次,鑑真終於成功地搭乘遣唐使的第二艘船,於天平勝寶五年(753)來到日本,其苦難和經過載於《唐大和上東徵傳》中。
  • 日本律宗初祖——鑑真大師圓寂紀念日
    大師生平鑑真(688年—763年),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人,律宗南山宗傳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曾擔任揚州大明寺主持,應日本留學僧請求先後六次東渡,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有極大的歷史功績。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引子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 鑑真大師
    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都受到中國佛教的影響,各國之間在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也進行了佛學的交流。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到唐朝遊學的日本僧人榮睿和普照,受日本天皇之命,準備物色一位中國高僧到日本弘揚佛法。他們久仰鑑真的學識功德,於是專程從長安趕到揚州大明寺(今法淨寺)拜訪鑑真大師。榮睿、普照見到大師,行弟子之禮。榮睿恭敬地對鑑真說:「我國在大海之中,不知距中國幾千裡。
  • 學術 | 鑑真與日本佛教
    之後,鑑真從洛陽、長安等地南歸,回到家鄉揚州,授戒師義威在杭州圓寂,鑑真接替他成為東南地區著名的授戒大師,從此身居揚州,在江淮一帶傳法授戒。  玄宗天寶元年(742)十月,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受日本天皇之命專程到揚州大明寺拜見鑑真,迎請鑑真赴日本傳律授戒。年底,鑑真攜弟子祥彥、思託等21人準備第一次東渡。
  • 鑑真大師圓寂紀念日 回憶那些年他給日本帶去的影響
    今天就讓禪風君一起帶大家走進鑑真大師,看看鑑真大師東渡之後,日本佛教文化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點擊視頻:《鑑真大師》佛教影響早在鑑真東渡之前,日本便已經受到佛法的薰陶。然而鑑真大師東渡傳播的也不僅僅只是佛學,同樣也促進了中華盛唐文化的交流傳播。
  • 日本寺廟巡禮:鑑真、吳清源、聶隱娘和最後的武士
    我們在明眸日本文化壯遊的第 7 篇文章,即「去過日本N次,還沒搞清楚這些建築的時代?」中,曾經介紹過:宗教,是日本建築形態在整個古代階段產生變化的最主要影響因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不再按照時代對日本建築進行梳理,而是要一起完成「巡禮」這件有意思的事。奈良:唐招提寺 ——鑑真東渡的歸宿宇治:平等院鳳凰堂 —— 淨土宗的世界觀鎌倉:建長寺 —— 吳清源的戰場姬路:圓教寺 —— 聶隱娘和最後的武士
  • 鑑真和尚去日本的傳揚佛法,為何剛去就被日本人來了個下馬威?
    鑑真東渡的故事我們都聽過吧,可是鑑真東渡到底帶來了多大的影響呢?鑑真東渡的主觀意願是弘揚佛法,他受請的直接任務是傳授戒律,那麼,他的活動首先當然是宗教方面的。而這方面的活動又是經歷了一番鬥爭的。鑑真東渡的時代,正是日本由奴隸制社會進入新興的封建制社會的時代。
  • 慢讀丨高僧鑑真與海南人的千古奇緣
    一千多年前,四次渡海前往日本傳播佛法都沒有成功的高僧鑑真,不屈不撓,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鑑真師徒和日本僧人榮叡、普照及水手共18人(也有說35人),於七八月間從越州(今浙江紹興)出發,又開始了他的第五次東渡
  • 鑑真與阿倍仲麻呂的人生異途——話說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
    有一種世界性宗教深刻的影響了東亞文化圈的思想和哲學
  • 三個被日本奉為神明的中國人,一個徐福一個鑑真,第三個竟是他
    徐福東渡日本第一個就是徐福,據傳我國秦朝時期,為了幫助秦始皇完成長生不老的追求,秦始皇命令當時額方士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東渡尋找長生藥,結果長生藥沒找到秦始皇崩了,而徐福卻去了如今的日本從山東出發,在日本紀州熊野的新宮(今日本和歌山縣)登陸。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井上靖的創作根源在于于文化傳播,這一點與千年前的思託作《鑑真傳》,鑑真東渡傳法的思想動因都是一致的,正如井上靖在隨筆集中所提到的,正是由於這麼多擁有不同命運的留學生、留學僧的犧牲,日本才能在天平時代將光輝燦爛的唐文化進行文化移入和吸收,這是《天平之甍》的主題,也是作者本人的創作意圖。
  • 鑑賞|東徵傳繪卷:從鑑真成功東渡到圓寂於唐招提寺(下)
    日本重要文化財《東徵傳繪卷》描繪了鑑真從出家到東渡日本建立唐招提寺的輝煌一生。該件作品共五卷,其中兩卷——卷二(展出時間2019年12月17日至2020年1月12日)和卷五(展出時間2020年1月14日至2月16日)日前正在上海博物館「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特展中展出,備受關注。
  • 42年守望——院線電影《鑑真大和尚》三年眾盼終於籤約
    蒞臨現場的都是對「鑑真文化」感興趣的有識之士。鑑真大和尚,唐代高僧,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有著巨大的歷史功績。<<鑑真大和尚>> 是年近99歲高齡的鞠盛老先生在2012年出版發行的。
  • 如何回詩日本?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回應了
    鑑真大師被此偈打動,由此六次東渡日本,弘揚佛法,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具標誌性的偉大實踐之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出處典故是什麼?唐朝是世界上最強盛的王朝,疆域空前遼闊,軍事空前強大,經濟空前發達,文化空前繁榮,向唐朝進貢的國家多達300多個。
  • 江蘇一市,鑑真在此東渡,長江三鮮引人垂青,名字由來有段故事
    唐宋年間,香山和鎮山之間有一澗谷流漕,終年澗水不絕,如遇大雨,山洪直衝流漕所在東江灣沙,形成水渠。這條水渠後來竟成為聞名中外的「張家港」。明萬曆元年(1573年),有張南山者在此花錢買券,開發圩塘,流渠旁邊遂形成村落張家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