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世界性宗教深刻的影響了東亞文化圈的思想和哲學,這個宗教就是發源於古印度(天竺)地區的佛教。
東漢永平八年(公元65年),漢朝使者蔡音、秦景在西域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及阿富汗以西的部分地區)遇到了兩位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兩位漢朝使者對兩位天竺僧人的佛學水平很滿意,由於當時的漢朝皇帝漢明帝夢到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博士傅毅認為這個大金人就是傳說中的佛陀,於是就邀請兩位僧人到中國弘法。兩位僧人也有到中國來的意願,於是就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漢使一道,來到當時東漢帝國的首都——洛陽。漢明帝大喜,為天竺僧人建設了著名的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始。公元6世紀的南北朝時期,佛教又從中國流傳到了日本,後來逐漸成為日本最著名的宗教信仰之一。
今洛陽白馬寺
時間到了唐代,日本在大化革新之後,開始學習唐代的文化,陸續派出官員和學者到唐朝來學習,稱為「遣唐使」。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日本派出第八次遣唐使到唐朝,這一次的遣唐使人數多達500餘人,其中有一位年輕人叫阿倍仲麻呂。這次遣唐使經過千裡跋涉,成功抵達唐朝的首都長安。不久之後,阿倍仲麻呂進入國子監太學進修,學習中國的傳統經典,他學習成績不錯,畢業後參加科舉考試,成功名登金榜考中進士。之後阿倍仲麻呂開始在唐朝擔任官職,改名叫「晁衡」,最終做到了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但是久在中華,思鄉心切,晁衡雖然在唐朝功成名就,還是希望落葉歸根,回到日本去安度晚年。
在晁衡抵達唐朝三十年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高僧之一——鑑真,出生在江南的廣陵。鑑真家境不好,所以自幼在揚州出家為僧,後來跟隨自己的老師來到長安。鑑真的學習能力很強,逐漸成為頗有學問的一代高僧。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派出第九次遣唐使,其中有兩位僧人叫榮睿、普照,到中國來學習佛法。到達長安之後,他們認識了鑑真,並且力邀鑑真東渡日本,去傳播中國佛教的佛學理念,鑑真最後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鑑真坐像
但是東渡日本,千裏海波,談何容易。鑑真嘗試了五次均告失敗,而且由於勞累過度罹患疾病,醫治不及時導致雙目失明。但是鑑真毫不氣餒,準備第六次東渡。這次東渡,鑑真來到了黃泗浦(今張家港西北),準備搭乘日本遣唐使回國的海船。在黃泗浦,與鑑真一同乘船的,就有歸心似箭的晁衡。
這個當時的港口,見證了兩位文化名人的同航。不過歷經千載社會變遷,唐代的黃泗浦逐漸湮沒在歷史的風煙之中,難以尋覓其蹤跡。直到2008年11月機緣巧合,黃泗浦才被我們發現。
不過最後兩個人的結局是不同的,遣唐使回國船隊共分四艘,鑑真乘坐的二號船成功航達日本薩摩(今鹿兒島縣),使得鑑真得以把唐代的佛學、醫學、香料、建築、雕塑、書法、繪畫傳播到了日本,並且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創者,最後在日本圓寂;而晁衡乘坐的一號船遭遇大風偏離航線,被吹到越南,和當地居民發生衝突,大半船員遇難,晁衡九死一生逃回長安,歷經安史之亂的兵燹之後從明皇幸蜀又再返長安,最終在長安病逝,至死未能再回家鄉。
西安興慶宮公園裡樹立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歡迎聯繫我們投稿
郵箱:wenbozaixian@126.com
轉載文章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