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與阿倍仲麻呂的人生異途——話說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

2021-03-05 文博在線平臺

有一種世界性宗教深刻的影響了東亞文化圈的思想和哲學,這個宗教就是發源於古印度(天竺)地區的佛教。

東漢永平八年(公元65年),漢朝使者蔡音、秦景在西域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及阿富汗以西的部分地區)遇到了兩位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兩位漢朝使者對兩位天竺僧人的佛學水平很滿意,由於當時的漢朝皇帝漢明帝夢到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博士傅毅認為這個大金人就是傳說中的佛陀,於是就邀請兩位僧人到中國弘法。兩位僧人也有到中國來的意願,於是就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漢使一道,來到當時東漢帝國的首都——洛陽。漢明帝大喜,為天竺僧人建設了著名的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始。公元6世紀的南北朝時期,佛教又從中國流傳到了日本,後來逐漸成為日本最著名的宗教信仰之一。

今洛陽白馬寺

時間到了唐代,日本在大化革新之後,開始學習唐代的文化,陸續派出官員和學者到唐朝來學習,稱為「遣唐使」。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日本派出第八次遣唐使到唐朝,這一次的遣唐使人數多達500餘人,其中有一位年輕人叫阿倍仲麻呂。這次遣唐使經過千裡跋涉,成功抵達唐朝的首都長安。不久之後,阿倍仲麻呂進入國子監太學進修,學習中國的傳統經典,他學習成績不錯,畢業後參加科舉考試,成功名登金榜考中進士。之後阿倍仲麻呂開始在唐朝擔任官職,改名叫「晁衡」,最終做到了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但是久在中華,思鄉心切,晁衡雖然在唐朝功成名就,還是希望落葉歸根,回到日本去安度晚年。

在晁衡抵達唐朝三十年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高僧之一——鑑真,出生在江南的廣陵。鑑真家境不好,所以自幼在揚州出家為僧,後來跟隨自己的老師來到長安。鑑真的學習能力很強,逐漸成為頗有學問的一代高僧。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派出第九次遣唐使,其中有兩位僧人叫榮睿、普照,到中國來學習佛法。到達長安之後,他們認識了鑑真,並且力邀鑑真東渡日本,去傳播中國佛教的佛學理念,鑑真最後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鑑真坐像

但是東渡日本,千裏海波,談何容易。鑑真嘗試了五次均告失敗,而且由於勞累過度罹患疾病,醫治不及時導致雙目失明。但是鑑真毫不氣餒,準備第六次東渡。這次東渡,鑑真來到了黃泗浦(今張家港西北),準備搭乘日本遣唐使回國的海船。在黃泗浦,與鑑真一同乘船的,就有歸心似箭的晁衡。

這個當時的港口,見證了兩位文化名人的同航。不過歷經千載社會變遷,唐代的黃泗浦逐漸湮沒在歷史的風煙之中,難以尋覓其蹤跡。直到2008年11月機緣巧合,黃泗浦才被我們發現。

不過最後兩個人的結局是不同的,遣唐使回國船隊共分四艘,鑑真乘坐的二號船成功航達日本薩摩(今鹿兒島縣),使得鑑真得以把唐代的佛學、醫學、香料、建築、雕塑、書法、繪畫傳播到了日本,並且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創者,最後在日本圓寂;而晁衡乘坐的一號船遭遇大風偏離航線,被吹到越南,和當地居民發生衝突,大半船員遇難,晁衡九死一生逃回長安,歷經安史之亂的兵燹之後從明皇幸蜀又再返長安,最終在長安病逝,至死未能再回家鄉。

西安興慶宮公園裡樹立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歡迎聯繫我們投稿

郵箱:wenbozaixian@126.com

轉載文章請聯繫後臺

相關焦點

  • 阿倍仲麻呂的大唐之旅
    而這批遣唐使的副使正是當年和阿倍仲麻呂一同入唐留學的故交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和闊別多年的老友會面後,思鄉之情倍感濃烈,於是奏請回國。唐玄宗雖有不舍,但感念阿倍仲麻呂多年為唐朝鞠躬盡瘁,便同意他回國,並任命他為唐朝使臣,護送日本遣唐使回國。任命一名外國人為中國使節,這是亙古未有的事情,可見他多受唐玄宗的寵幸。      阿倍仲麻呂與王維是莫逆之交。
  • [特別篇]明月不歸:遣唐使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就是其中的一個,《舊唐書·東夷傳》記載他其偏使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仕歷左補闕、儀王友。衡留京師五十年,好書籍,放歸鄉,逗留不去。天寶十二年,又遣使貢。上元中,擢衡為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
  • 【人物】阿倍仲麻呂、一位傳頌千年的中日友好使者
    717年(唐開元五年),阿倍仲麻呂由於才華卓越,有幸被選為遣唐留學生之一。當時,遣唐使的渡航船從日本難波港(現在的大阪)出發遠赴唐朝都城長安(現在的西安),五百多人浩浩蕩蕩在揚州(也有一說認為是明州)登陸。阿倍仲麻呂也由此開啟了自己和唐朝數十年的緣分。
  • 高中大唐進士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在中國到底幹了些什麼事
    年僅19歲的阿倍仲麻呂,經過層層篩選,成為一名「遣唐留學生」。第二年,阿倍仲麻呂跟隨遣唐使,橫渡東海,順利在中國揚州登陸,轉為陸地,開始奔赴長安。抵達長安之後,阿倍仲麻呂,被安排在「國子監」盡心深造,開始攻讀中國名作《禮記》《左傳》《詩經》《周易》等著作。
  • 阿倍仲麻呂詩碑的譯者之謎解開了
    西安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的和歌譯者                                                  金中一、阿倍仲麻呂望鄉詩的翻譯在西安的興慶公園內聳立著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 媽媽:阿倍仲麻呂是什麼人?
    孩子:媽媽,阿倍仲麻呂是什麼人?我:唐代來中國的一名日本留學生,中文名字叫晁衡,後來在朝為官,還和李白是朋友。……上面的一問一答是看完紀錄片《中國》後,我和孩子日常的對話。我原以為這是一部拍給大人(喜歡傳統文化、有一定的歷史知識的人)看的古風大片,沒想到卻對一個三歲多的孩子認識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 阿倍仲麻呂,遣唐使眼中大唐,是萬邦來朝還是大廈將傾?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阿倍仲麻呂作為第八次遣唐使的一員來到遙遠的大唐國土,對於他而言,接下來要面對的絕對是這一生最為精彩絕倫的經歷。長安城年僅19歲的阿倍仲麻呂第一次到達長安後,還沒從海上日夜漂泊的辛苦中緩過來就被富麗堂皇的長安鎮住了。
  • 江蘇張家港三大古鎮,寧靜風光值得品味
    江蘇蘇州,張家港。 原名沙洲,後以境內河流張家港命名。 北濱長江之地,自古人文薈集,留下了不少古老的水鄉、市鎮記憶。 一起來看看張家港三大古鎮,你曾經去過幾處?
  • 阿倍仲麻呂:我也要配「學伴」!
    阿倍仲麻呂是誰?     日本「遣唐使」啊。     「遣唐使」是什麼東東?
  • 江蘇一市,鑑真在此東渡,長江三鮮引人垂青,名字由來有段故事
    文/史間一壺酒在我國,以港口命名的城市不多,張家港算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個。張家港隸屬江蘇省蘇州市,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佼佼者。張家港市原名沙洲,從建城史看,早在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張家港境內就設置了縣級行政建制暨陽縣。說起你張家港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呢。唐宋年間,香山和鎮山之間有一澗谷流漕,終年澗水不絕,如遇大雨,山洪直衝流漕所在東江灣沙,形成水渠。這條水渠後來竟成為聞名中外的「張家港」。
  • 鑑真大師
    他們久仰鑑真的學識功德,於是專程從長安趕到揚州大明寺(今法淨寺)拜訪鑑真大師。榮睿、普照見到大師,行弟子之禮。榮睿恭敬地對鑑真說:「我國在大海之中,不知距中國幾千裡。我國雖有三藏經法但卻缺少傳法高僧,這猶如夜裡想到幽暗的房中取寶,但沒有蠟燭也是枉然。我們受天皇之命,恭請大師暫舍此方的優厚環境,到海東的我國去充當導師。」
  • 江蘇-張家港新地標!3萬人體育場來了!
    張家港又要有新地標了!不久的將來,在高新區(塘橋鎮),將建起全新的張家港市體育中心!體育中心選址於張家港高新區(塘橋鎮),為了更好地協調體育中心與周邊區域功能的關係,特意將周邊72公頃地塊做整體城市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