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有這樣一個日本人,由於仰慕中國文化,橫渡東海而來,考中的大唐進士,與李白,王維等大詩人都是好朋友,甚至與鑑真和尚,也有一定的來往。
那麼如此優秀的一個人,在大唐到底幹了哪些事情呢。
公元8世紀,中國處於唐朝鼎盛時期,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學習中國文化的風潮。
阿倍仲麻呂,出生於一個貴族的家庭,從小就天資聰穎,好學習,出於對唐朝文化的仰慕,從小就開始研究漢唐典籍,精通漢文學。
開元四年,日本下達了一個消息,讓阿倍仲麻呂興奮不已。
原來,日本準備派遣第八批遣唐使,此次與以往不同,日本政府準備選拔一批優秀的學生,到大唐學習。年僅19歲的阿倍仲麻呂,經過層層篩選,成為一名「遣唐留學生」。
第二年,阿倍仲麻呂跟隨遣唐使,橫渡東海,順利在中國揚州登陸,轉為陸地,開始奔赴長安。
抵達長安之後,阿倍仲麻呂,被安排在「國子監」盡心深造,開始攻讀中國名作《禮記》《左傳》《詩經》《周易》等著作。
唐朝時期,民風淳樸,思想比較開放,完美的優越感,也讓唐朝百姓對制度和文化具有絕對的自信,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外國留學生,也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
開元年間,阿倍仲麻呂參加科舉,高中進士,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考中進士的日本遣唐留學生。
阿倍仲麻呂借著進士的頭銜,在唐朝開始發展仕途。
剛開始的時候,他擔任司經局校書,專門負責典籍的校對工作,後來又因輔佐太子學習,得到唐玄宗的其中,逐年升遷左拾遺,左補闕等職位。
大家要知道,這些職位,一般都必須由德才兼備之人,才有資格勝任。
阿倍仲麻呂,除了學識驚人之外,交友也十分的廣泛,由於才華橫溢,詩文極佳,大詩人李白,王維等人,都是他的好友,雙方還經常互相贈送詩文。
在《全唐詩》中,大家就可以找到,很多關於阿倍仲麻呂的詩文。
比如,儲光羲的《贈洛中朝校書衡》、趙驊的《送晁補闕歸日本》和包佶的《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東歸》。
按照道理來說,老人都遵循魂歸故裡,阿倍仲麻呂最後為何沒有回到日本呢!
阿倍仲麻呂,本來是想回國養老的,可中間出現了幾次意外,最終長眠於中國的土地上。
天寶十一年,日本第十批遣唐使,來到長安。
與阿倍仲麻呂交涉的人,就是他的髮小,相談之下,思鄉之情倍感濃烈,於是上奏請求唐玄宗,批准他回國。
唐玄宗也理解,直接任命他為「唐朝使者」,護送日本遣唐使回國。
天寶十一年四月,阿倍仲麻呂與鑑真和尚,隨同遣唐使者,分別乘坐四艘大船,從蘇州啟航,開始駛往日本。
然而意外發生了!
中途,天氣驟變,船隊遭遇大風暴,鑑真和尚成功東渡,而阿倍仲麻呂乘坐的大船,下落不明,要無音訊,大家都認定他死於海難之中。
李白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還專門為其洩露而一首詩《哭晁卿衡》,來祭奠老友。
值得慶幸的是,阿倍仲麻呂乘坐的大船,並沒有沉沒,隨風而行,一直漂流到越南地界。最後歷經兩年的時間,阿倍仲麻呂重新回到長安。
也許是遭遇大難,看透了紅塵,阿倍仲麻呂打消了回國的念頭,又在中國生活了十五年,並仍然得到皇帝的重用。
大曆五年,也就是770年,阿倍仲麻呂在長安去世,並葬於長安,時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