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大唐進士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在中國到底幹了些什麼事

2020-12-23 阿勝說歷史

唐朝時期,有這樣一個日本人,由於仰慕中國文化,橫渡東海而來,考中的大唐進士,與李白,王維等大詩人都是好朋友,甚至與鑑真和尚,也有一定的來往。

那麼如此優秀的一個人,在大唐到底幹了哪些事情呢。

公元8世紀,中國處於唐朝鼎盛時期,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學習中國文化的風潮。

阿倍仲麻呂,出生於一個貴族的家庭,從小就天資聰穎,好學習,出於對唐朝文化的仰慕,從小就開始研究漢唐典籍,精通漢文學。

開元四年,日本下達了一個消息,讓阿倍仲麻呂興奮不已。

原來,日本準備派遣第八批遣唐使,此次與以往不同,日本政府準備選拔一批優秀的學生,到大唐學習。年僅19歲的阿倍仲麻呂,經過層層篩選,成為一名「遣唐留學生」。

第二年,阿倍仲麻呂跟隨遣唐使,橫渡東海,順利在中國揚州登陸,轉為陸地,開始奔赴長安。

抵達長安之後,阿倍仲麻呂,被安排在「國子監」盡心深造,開始攻讀中國名作《禮記》《左傳》《詩經》《周易》等著作。

唐朝時期,民風淳樸,思想比較開放,完美的優越感,也讓唐朝百姓對制度和文化具有絕對的自信,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外國留學生,也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

開元年間,阿倍仲麻呂參加科舉,高中進士,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考中進士的日本遣唐留學生。

阿倍仲麻呂借著進士的頭銜,在唐朝開始發展仕途。

剛開始的時候,他擔任司經局校書,專門負責典籍的校對工作,後來又因輔佐太子學習,得到唐玄宗的其中,逐年升遷左拾遺,左補闕等職位。

大家要知道,這些職位,一般都必須由德才兼備之人,才有資格勝任。

阿倍仲麻呂,除了學識驚人之外,交友也十分的廣泛,由於才華橫溢,詩文極佳,大詩人李白,王維等人,都是他的好友,雙方還經常互相贈送詩文。

在《全唐詩》中,大家就可以找到,很多關於阿倍仲麻呂的詩文。

比如,儲光羲的《贈洛中朝校書衡》、趙驊的《送晁補闕歸日本》和包佶的《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東歸》。

按照道理來說,老人都遵循魂歸故裡,阿倍仲麻呂最後為何沒有回到日本呢!

阿倍仲麻呂,本來是想回國養老的,可中間出現了幾次意外,最終長眠於中國的土地上。

天寶十一年,日本第十批遣唐使,來到長安。

與阿倍仲麻呂交涉的人,就是他的髮小,相談之下,思鄉之情倍感濃烈,於是上奏請求唐玄宗,批准他回國。

唐玄宗也理解,直接任命他為「唐朝使者」,護送日本遣唐使回國。

天寶十一年四月,阿倍仲麻呂與鑑真和尚,隨同遣唐使者,分別乘坐四艘大船,從蘇州啟航,開始駛往日本。

然而意外發生了!

中途,天氣驟變,船隊遭遇大風暴,鑑真和尚成功東渡,而阿倍仲麻呂乘坐的大船,下落不明,要無音訊,大家都認定他死於海難之中。

李白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還專門為其洩露而一首詩《哭晁卿衡》,來祭奠老友。

值得慶幸的是,阿倍仲麻呂乘坐的大船,並沒有沉沒,隨風而行,一直漂流到越南地界。最後歷經兩年的時間,阿倍仲麻呂重新回到長安。

也許是遭遇大難,看透了紅塵,阿倍仲麻呂打消了回國的念頭,又在中國生活了十五年,並仍然得到皇帝的重用。

大曆五年,也就是770年,阿倍仲麻呂在長安去世,並葬於長安,時年72歲。

相關焦點

  • 阿倍仲麻呂,遣唐使眼中大唐,是萬邦來朝還是大廈將傾?
    在余光中眼裡,李白就是盛唐的代名詞,關於李白我們學的太多了,然而盛唐卻遠不止李白一人,今天要以特殊的一人——阿倍仲麻呂為點,以他的生平經歷為線,勾畫出整個大唐,在這個日本人眼裡的大唐盛世是如何。在這裡他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國琳琅滿目的商品,不同膚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這是大唐強勁的經濟實力和高度開放的治國政策下才有的繁榮景象。這和阿倍仲麻呂的家鄉是有著天壤之別的。科舉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過來影響經濟基礎。而這裡的上層建築就是指的是政治和文化。
  • 阿倍仲麻呂的大唐之旅
    天寶十一年(752年,日本天平勝寶四年),以藤原清河為大使的第十批遣唐使團抵達長安。而這批遣唐使的副使正是當年和阿倍仲麻呂一同入唐留學的故交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和闊別多年的老友會面後,思鄉之情倍感濃烈,於是奏請回國。唐玄宗雖有不舍,但感念阿倍仲麻呂多年為唐朝鞠躬盡瘁,便同意他回國,並任命他為唐朝使臣,護送日本遣唐使回國。
  • 媽媽:阿倍仲麻呂是什麼人?
    我:楊堅,是繼秦始皇之後第二位實現中國大一統的君王。孩子:媽媽,阿倍仲麻呂是什麼人?我:唐代來中國的一名日本留學生,中文名字叫晁衡,後來在朝為官,還和李白是朋友。……上面的一問一答是看完紀錄片《中國》後,我和孩子日常的對話。我原以為這是一部拍給大人(喜歡傳統文化、有一定的歷史知識的人)看的古風大片,沒想到卻對一個三歲多的孩子認識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 阿倍仲麻呂:我也要配「學伴」!
    阿倍仲麻呂是誰?     日本「遣唐使」啊。     「遣唐使」是什麼東東?
  • [特別篇]明月不歸:遣唐使阿倍仲麻呂
    這一次,他們將率領多達557人的龐大使團,乘4艘船舶從這裡出航,一口氣橫渡東中國海,到達大唐帝國。使團除了官員和隨行的工作人員之外,還有很多留學生和留學僧,他們將在國子監或者唐帝國其他的地方求學,以期在回國後有所作為。但是也有人留在長安,終生都沒有再回到故土。
  • 【人物】阿倍仲麻呂、一位傳頌千年的中日友好使者
    而他,卻是一位日本人。他不僅為唐朝效力幾十年,而且最後埋骨唐土。這位歷史人物就是阿倍仲麻呂(又寫作 「阿部仲滿」,日語為 「阿倍仲麿」)。中國人也許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但是他的漢文名朝衡(又作晁衡、鼂衡)可能有許多人知曉。他的故事和詩作,一直被引為中日友誼的美談。
  • 日本人從隋唐帶回去了什麼?李白、王維以詩與日本人交朋友
    但我若告訴你,這首詩的作者是個日本人,估計誰都會大吃一驚!這首唐詩的作者叫晁衡,是個日本人,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晁衡是他的中國名字,他還有字,巨卿。他受日本王聖武的遣派,來大唐學識儒學經典——「請從諸儒授經」。結果,一學之下,仰慕中華,絕不回去,易姓名曰晁衡,還當過唐代左補闕的官,唐高宗李治上元年間,擢為散騎常侍。
  • 阿倍仲麻呂詩碑的譯者之謎解開了
    西安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的和歌譯者                                                  金中一、阿倍仲麻呂望鄉詩的翻譯在西安的興慶公園內聳立著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 鑑真與阿倍仲麻呂的人生異途——話說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
    兩位漢朝使者對兩位天竺僧人的佛學水平很滿意,由於當時的漢朝皇帝漢明帝夢到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博士傅毅認為這個大金人就是傳說中的佛陀,於是就邀請兩位僧人到中國弘法。兩位僧人也有到中國來的意願,於是就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漢使一道,來到當時東漢帝國的首都——洛陽。漢明帝大喜,為天竺僧人建設了著名的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始。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遠渡重洋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其實就是日本長屋王所寫,隨遣唐使團傳播到大唐的。遣唐使作為大唐和日本兩國一衣帶水的見證,文化交流的橋梁,在兩國的歷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遣唐使。看看這些遣唐使,究竟為日本帶回了些什麼?
  • 外國人要想在唐朝當官,需要走什麼程序?
    再以通過科舉考試的日本留學生為例,粟田真人當了武周朝的「司膳卿」,高階遠成當了德宗朝的「中大夫試太子中允」,還有最有名的阿倍仲麻呂,在唐朝當了五十四年的官,成為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時期的「三朝元老」。這些在唐為官的日本人回國後,都積極傳播中國的典章制度,並在日本政府擔任高官,影響日本政局。
  • 外國人要想在唐代當官,需要走什麼程序?
    再以通過科舉考試的日本留學生為例,粟田真人當了武周朝的「司膳卿」,高階遠成當了德宗朝的「中大夫試太子中允」,還有最有名的阿倍仲麻呂,在唐朝當了五十四年的官,成為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時期的「三朝元老」。這些在唐為官的日本人回國後,都積極傳播中國的典章制度,並在日本政府擔任高官,影響日本政局。日本學士院院長山田三良博士就說過,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是同一種子在另一地方生長起來的。
  • 不走登州的日本遣唐使
    第六次東渡時已66歲高齡且雙目失明的鑑真大師雖然成功到達日本,但與他一同出海的1條船卻被狂風吹到了越南,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阿倍仲麻呂。公元717年3月,揚州。4艘造型奇特的大船船剛剛靠岸,500多人便衝了下來,終於安全到達大唐了,所有人的心情都無比興奮,其中一位名叫阿倍仲麻呂的青年甚至已經開始在大聲呼喊自己的中文名字——晁衡。
  • 肆意飛揚的大唐盛世翩躚而至,紀錄片《中國》第一季收官
    清澈閃爍的穹廬之下,大唐正在詩意地運行。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十二集《盛世》近日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海納百川或許是唐朝特有的氣度,長安城裡的鴻臚寺,是接待前來大唐訪問使者的官方機構。富庶繁華的大唐令外國使者紛至沓來,瞻仰明媚璀璨的盛唐氣象。
  • 千年後的日本令和,千年前的大唐明月
    一 19歲的阿倍仲麻呂蜷縮在船艙一角,船艙之外,風濤嘶吼如雷。 巨大的竹帆早被倉皇放下,數百船工奮力揮槳掙扎,木船搖擺在東海巨浪中,如同被命運撥弄的渺小玩具。唐裝、唐律、曆法、圍棋隨他們歸國而傳入日本。 阿倍仲麻呂獲準進入國子監留學,科舉後高中進士,從事修書工作,並一度成為太子陪讀。他給自己起名為晁衡。 晁衡行走於錦繡大唐,與天下詩人交遊。胡樂廝磨耳鬢,唐詩流滿衣衫,盛世如永不散場的盛宴。
  • 《中國》第一季即將收官
    信息時報訊(記者 蔡慕嘉)今天19:30,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十二集《盛世》,即將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包容大度的唐朝,允許外國人和中國學生一起讀書,一起參加國家的科舉考試,入朝做官。來自日本的遣唐使者阿倍仲麻呂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被盛唐景象深深震撼,決定留下來深入學習唐朝文化。
  • 《妖貓傳》到底說了什麼,先看陳凱歌拍攝的初衷是什麼
    《妖貓傳》是陳凱歌導演的作品,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講述的是到大唐尋找無上密法的日本空海法師和白樂天一起破解妖貓之謎牽扯出來的一系列複雜故事。這部電影也被譽為《無極2》,因為可能故事的離奇程度會超出一般人的理解,甚至覺得有點荒謬,就如當年的《無極》一樣。
  • 令人神往的大唐盛世 真的像我們所想的美好嘛(下)
    傳送門:令人神往的大唐盛世 真的像我們所想的美好嘛(上)  「你沒看錯,唐代的男性也想通過結婚進入豪門」  雖然依照唐代科舉規定,非唐朝本地「戶口」的人不得參加科舉,但其實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海外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