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曆最後一月,便是臘月。《幼學瓊林》載:「秦人歲終祭神曰臘,故至今以十二月為臘。始皇當年御諱曰政,故至今讀正月為徵。」
先秦時代,臘月是狩獵的時間點,人們將獸來的獵物祭祀先祖。
臘月之後便是新年,新年第一月為「正月」;很早之前,正月讀作「政月」,為避諱始皇帝嬴政名諱,故把正月讀作「徵月」,延傳至今。
老人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月來了,我國民間為了慶祝這一月份都有哪些經典習俗呢?年關將至不妨一看。
一、香糯可口的臘八粥
臘月初八,熬製臘八粥是民間一個傳統習俗。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因為臘八粥本是印度傳入,來源於佛教。
據說,農曆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成佛之日,佛家弟子為了不忘佛祖所受苦難,便在這一天熬製雜糧粥,不僅自己吃還會贈送給前來拜佛的香客。
傳到中國後,因其簡單做法及美好寓意,便被中國百姓廣泛接受。清朝《房縣誌》載:「臘八日,以米和麥豆及諸蔬果作粥,謂之臘八粥。」。
因為臘八粥所選用食材較為雜亂,什麼都有,故而臘八粥又被稱為「大家飯」。
臘八粥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做法,家裡有什麼素食都可以往裡放,比如大米、小米、玉米、紅棗、花生、桂圓以及各種豆類等等。
現在,網上還推出了各種肉粥。值得一提的是,臘八粥最好以素為主,畢竟臘八粥本來的就是齋粥,若貪圖美味加入肉食,反而失去了原本祝福之意。
二、漸被遺忘的祭灶
祭灶,為民間祭祀灶王爺的習俗。灶王爺就是灶神,古代民間傳說中每逢臘月二十四,灶王爺會上天庭向玉帝報告民間之事。
所以要提前在臘月二十三好好款待灶王爺,讓灶王爺能在天庭為自己美言幾句,來年便可享幸福安康、大富大貴。
灶王爺的權能原本並不大,只是執掌灶火,管理一家人之飲食。後來灶王爺又被賦予了視察民間善惡之職責,可以善惡作為衡量標準,決定來年是禍是福。
祭灶,在中國民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奈何到了現代幾乎已不見蹤跡,漸漸被人遺忘。
三、熱熱鬧鬧的掃塵
幼時記憶裡,「掃塵」往往是年前最熱鬧的一個活動。
家裡孩子較多,父母會給每個孩子分配任務,該打水的打水,該擦玻璃的擦玻璃,父母則拿著綁著布條或者掃把的木桿清理房頂、角落,有說有笑,不亦樂乎。
掃塵,又可理解為「除塵,正好符合「除塵(陳)布新」之意,寓意將舊年晦氣統統掃地出門,驅除災禍、邪災,迎接吉祥福氣。
很早之前,掃塵是極講究的。要用青竹葉與柚子葉綁在杆子上,以此杆清掃屋頂、天花板以及牆壁上的塵垢蛛網,求得來年清吉。
四、匆匆忙忙做豆腐
「豆腐」與「頭富」諧音,老話說:「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做豆腐必須要提前準備材料,否則全放在臘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則顯得太過匆忙,最好在做豆腐前一個星期採辦年貨時便開始準備材料。
傳統磨豆腐要用到石磨,將浸過的黃豆用石磨磨碎,去渣之後,煮沸點漿成塊。再將成塊狀的豆腐切成小塊放入鹽水中保存,留到年夜飯的桌上。
朱熹曾作《豆腐》一詩:「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在今天,豆腐當然不用準備得如此辛苦,超市裡應有盡有,甚至可以在回家之前從網上預訂,只是失去了做豆腐的本意,沒了「頭富」寓意。
五、蒸饅頭
在某些地方民俗中,正月初一至初五不能動火,所以這五天的食物要提前準備好,最能扛餓的食物莫過於饅頭。
於是,要在臘月二十九這一天蒸饅頭。此外,常言道:「不爭饅頭,爭口氣」,饅頭又有蒸蒸日上的寓意。
臘月二十九是新年前倒數第二天,作為舊的一年最後幾天,爭口氣,動力才能更加充足,在新的一年裡才能大放光彩、事業有成。
結語
傳統習俗,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標識。倘若我們自己選擇將標識遺忘,那麼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民族或許也將淪為「泯然眾人矣」,對此,您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