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至,欲還鄉

2021-02-14 湖南日報


今天

2018年1月17日

丁酉年

臘月初一


一進臘月門

便有過年來

臘月

是農曆年中的最後一個月


一進臘月

「年」以倒計時的腳步臨近

年味兒也越來越濃


辛苦工作一年的人們

開始感受到家的溫暖

故鄉的一切隨風而至

歸心似箭



這時侯

冬季田事已經告竣

故有「冬閒」之說


農事已「閒」

但人們生活的節奏並未因此而放慢

而是懷著愉悅而急切的心情

加快了向春節邁進的步伐



臘月 · 由來


臘者,接也

新故交接

故大祭以報功也


自上古時起

人們就在臘月祭祀祖先

參拜神靈

 


依照傳統

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獵祭」

獵殺野獸,拜神敬祖

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通「獵」

因此

「獵祭」

後來就被寫為「臘祭」

 


明代李先芳的《臘日》

生動地描繪了先民的臘祭風俗:

 

臘日煙光薄,郊園朔氣空。

歲登通蜡祭,酒熟醵村翁。

積雪連長陌,枯桑起大風。

村村聞賽鼓,又了一年中。

 

臘月 · 歲尾



臘月

正值寒冬


民諺有雲

臘七臘八

凍掉下巴

 

正值「三九」寒天的臘月

在歷代文人墨客的詩句中

往往與

「雪」、「寒」

等意象密不可分

 


李白在《北風行》中寫: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短短四句

生動地描繪出了臘月大雪紛飛

寒風凜冽的景象


 

寒風颯颯夜蒼蒼,臘月江城臥雪霜。

只為食魚常作客,偶因聞雁又沾裳。

青山夢裡行難到,白髮愁中鑷更長。

不見北堂萱草色,憂心那得暫相忘。


——明·米雲卿《冬夜懷歸》


 

日腳淡光紅灑灑,

薄霜不銷桂枝下。

依稀和氣排冬嚴,

已就長日辭長夜。


——唐·李賀《十二月樂辭·十二月》

 

臘月·集市



臘月裡

辛苦勞作了一年的人們

急切地期待著春節的到來

 

過年

對國人而言是隆重而不可輕怠的

往往剛一入臘

準備工作

便熱熱鬧鬧地開始了

 


早年間

為了籌備年貨

人們會在閒暇時候前往「臘月市」

購買臘肉、粥果、各色野味

為臘月裡的種種習俗做準備

 


那種屬於臘月的熱鬧

遠在他鄉的遊子

你是否還記得


在天寒地凍的時節

卻有紅紅火火的集市

每一處都披上了喜慶的大紅色

預示新一年的好兆頭



市集中

貨物齊全,琳琅滿目

當然價格也相對水漲船高

 

京師諺語有云:

臘月水土貴三分

講的便是這一現象


大概也就是這個原因

長輩們會常常教導:

貨比三家

細水長流

 

臘月·臘八



臘月裡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便是臘八

 

這一天

人們往往互贈臘八粥

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

合家康寧


 

臘八粥

又稱「大家飯」

起源於宋

用紅小豆、糯米煮成

傳說中

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嶽飛


 

到了明代

於「臘八」之前數日

各家就將紅棗捶破泡湯


至初八早晨

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慄子、菱米等煮製

自此起

臘八粥逐漸演變成了民間

慶賀豐收的習俗



同時在這天

家家戶戶也會醃製「臘八蒜」

剝蒜浸入醋中

到年三十兒吃餃子時備用


香噴噴的餃子

配上可口的臘八蒜

 醋香蒜碧

別有風味


臘月·年俗



臘月裡的民俗十分豐富

初八喝完臘八粥

家家開始置辦年貨

數著指頭盼著過年


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

然後是掃房、寫春聯等

直到除夕夜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每每到了臘月

總是有一些別樣的感悟

有一種凜冽之外的情愫



小時候

臘月是無憂無慮的玩耍

是源源不斷的壓歲錢

是心底濃烈的年味


長大了

臘月是異國他鄉的憧憬

是心心念念的故鄉

是翹首盼歸的父母


臘月已至

遊子還鄉


你,準備好回家了嗎?


編輯丨楊思

來源:新華社,每天讀首詩、刀馬物語、北京晚報、文苑、中國天氣網等

相關焦點

  • 詩意臘月,最中國.
    日照野塘梅欲綻,燒回荒逕草猶斑。吏人散後無公事,門戟森森夕鳥還。《竹裡館》唐·盧象江南冰不閉,山澤氣潛通。臘月聞山鳥,寒崖見蟄熊。柳林春半合,荻筍亂無叢。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宋·陸遊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跡重重野水濱。
  • 每日竇摘|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杜甫自己高興得緩過神來,自然想到與自己同受戰亂之苦的妻子兒女,回頭一看,他們滿臉的愁雲也不知到哪裡去了,而是喜笑顏開,喜氣洋洋。於是,自己無心伏案,隨手捲起詩書,與家人同喜同樂。這句中的「卻看」和「漫捲詩書」是兩個動作,把「喜欲狂」的情態具體化了。以動作表達情感,起到了無聲勝有聲的作用。「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菩薩蠻·其二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韋莊(約836年- 約910年),字端己,漢族,長安杜陵(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詩人、詞人,五代時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物四世孫。韋莊工詩,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代表作家,並稱「溫韋」。所著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時頗負盛名,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並稱「樂府三絕」。
  • 老祖宗:「窮不走親,富不還鄉」,什麼意思,老祖宗的話洞察人性
    衣錦還鄉,是很多離家謀發展的人的願望,可是老總宗也說過「窮不走親,富不還鄉」的話,這是為什麼?其實老祖宗這樣說,無非是洞察了人性後、看到一些事例後的經驗總結。「窮不走親」很好理解,俗話說「家貧狗都嫌」,家窮的人串親戚去,人家總以為你來央求幹什麼事的,甚至覺得你的檔次根本沒必要對你太客氣,所以對你也不會發自內心由衷的歡迎的。
  • 杜甫罕見的一首表達欣喜之情的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的這首詩頗有白居易通俗易懂的詩歌特點,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簡單的敘述。明代王嗣奭《杜臆》:「說喜者雲喜躍,此詩無一字非喜,無一字不躍。」就是說杜甫的這首詩啊,它沒有一個字是不歡喜得,沒有一個字它不是在飛動跳躍著欣喜之情的。
  • 臘月二十五的習俗
    臘月二十五的習俗臘月二十五是中國農曆的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五的俗稱;中國春節傳統習俗之一。
  • 進入臘月就是年!臘月初一 吃炒豆,這個習俗你知道嗎?
    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 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
  • 秋分至,未來3日天氣如何,俗語「秋分西北風,臘月冬不淨」何意
    俗語「秋分西北風,臘月冬不淨」啥意思?秋分,晝夜均分,是24節氣中入秋後的第四個節氣,隨著秋分的到來,白晝開始縮短,黑夜變長,此時太陽直射赤道後轉向進入南半球!對於北半球來說,也將加速進入寒冷!時下秋分,農村一片豐收的景象,房前屋後攤放著收割來的玉米,農民也在不停的翻曬,為的也是早點曬乾後賣錢!秋分已至,接下來還有熱天嗎?
  •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青春」指的是什麼?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寫作背景 先了解下杜甫作此詩的背景。這是杜甫聽聞「安史之亂」結束後,驚喜欲狂並作了此詩。
  • 《只狼》龍之還鄉怎麼玩 完美結局龍之還鄉達成要點匯總
    導 讀 《只狼》目前很多玩家都在試圖打出完美結局龍之還鄉,這個結局需要的條件比較多,流程比較長,很多小夥伴都沒有成功,關鍵要點有哪些呢?
  • 俗語「臘月暖六月旱,臘月打雷衣減半」啥意思?臘月冷菜如何是好
    時間飛逝,離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現在正是農曆臘月,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迎來新的一年。過去的一年大家也是有目共矚,真的是鼠實不易,疫情、澇害等都影響著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所以對於老百姓來說,最關心的就是年頭的好壞,因為這畢竟關係到收成問題,因此關於這個問題,在農村有句「臘月暖六月旱,臘月打雷衣減半」俗語,這句俗語是啥意思呢?進入臘月,也是冬季最冷階段,因為這時也正是三九四九階段。對于越冬作物來說,強冷空氣也不利於作物的生長。
  • 只狼怎麼解鎖龍之還鄉結局 龍之還鄉完美結局達成方法分享
    導 讀 只狼龍之還鄉完美結局怎麼達成?小編今天帶來了只狼龍之還鄉完美結局達成方法,感興趣的玩家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2016年農曆臘月廿三至農曆正月十六 平遙邀您來過年
    今天,舉辦方在太原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年一度的「我們的節日·春節——平遙中國年」活動,將於2016年2月1日(農曆臘月廿三)至2月23日(農曆正月十六)在平遙古城舉辦。本屆平遙中國年以「情暖古城善行天下」為主題,包括「歡歌迎春、春聯迎春、剪紙迎春、戲曲唱春、民俗喜春、文化惠春、彩燈亮春、愛心暖春」八項內容。
  • 小年到底是臘月廿三還是廿四?從小年祭灶的由來分析小年習俗歷史
    然而,由於中國的地域差異,過小年的時間也有所偏差,一般來說,北方臘月廿三過小年,南方廿四過小年。那麼,小年到底是哪天呢?我們還需要回到古代,從小年祭灶的由來中尋找答案。在《後漢書·禮儀志》中寫道:立夏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黃,郊。其禮:祠特,祭灶。」也就是說,漢朝會在立夏的時候舉行祭灶儀式。由此看出,祭灶由來已久,人們期望通過祭灶得到神靈庇佑,但當時並沒有將祭灶作為過小年的一種儀式。
  • 又到臘月了,隔壁奶奶說: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走。什麼意思
    我走過去跟她打了個招呼說,奶奶,到臘月了,又快過年了。沒想到奶奶卻嘆口氣說,現在的孩子,一年四季哪天出生都是黃道吉日,我們那時候,生娃就怕生在十冬臘月,現在人老了,也是害怕冬天,害怕臘月。奶奶說的這句話,我好像曾經聽我媽也這樣說過,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走。這話什麼意思?
  • 《還鄉後記》(一)
    崗下湖沼片片接至天邊。 「西北環山,民厚而樸,代有學者;東南濱水,民秀而文,歷出聞人。」       潛、懷、桐三縣交匯處原是澤國水鄉,數不清的河流水系密如蛛網,自西向東串起珍珠顆顆,源潭鋪、青草塥、新安渡、金拱、涼亭、雙港鋪、練潭、羅家嶺,居民多徽贛移民後裔,吃一澤水,習俗一個模樣,土白說南方方言贛語,不儘是一縣更像是一縣。
  • 進入臘月就是年:臘月初一,唯願君安
    因此,人們就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年初的憧憬期盼,仿佛還在昨日,但轉眼間竟已歲末,寒氣料峭。詩雖寫的是臘月,但實際是以喜悅的心情描繪了一幅早春的氣候。時光依舊美好,遙看鮮花綠草,清歌一曲逍遙,生活如意美妙。臘月,意味著一年的結束,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我們一季季更新著塵封的心境,迎接新的一天。
  • 臘月到,俗語「臘月初一晴,來年耕牛歇」,啥意思?
    導讀:今日進臘月,俗語「臘月初一晴,來年耕牛歇」,啥意思?今天已經進臘月了,早晨老媽就在柴火灶大鐵鍋裡煎了幾塊餈粑,澆上紅糖水,紅糖色的軟綿綿的餈粑,吃在嘴裡很甜,很糯,非常可口,大人小孩都愛吃。臘月初一要吃餈粑,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希望在臘月裡生活過得甜實。
  • 俗話講「過了臘八就是年」,臘月都有哪些習俗?年關將至不妨一看
    中國農曆最後一月,便是臘月。《幼學瓊林》載:「秦人歲終祭神曰臘,故至今以十二月為臘。始皇當年御諱曰政,故至今讀正月為徵。」 先秦時代,臘月是狩獵的時間點,人們將獸來的獵物祭祀先祖。
  • 臘月初一,群仙會蓬萊
    臘月初一,群仙會蓬萊道教傳統認為三月初三,是瑤池大會,群仙賀王母,共赴瑤池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