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頓,山西省臨猗縣人。戰國時大工商業者。原是春秋時代的魯國的貧寒書生。他在生計艱難時,聽到範蠡棄官經商很快致富的消息,於是「往而問術」。範蠡便傳授他八字真經——「子欲速富,當畜五牸」(牸:雌性的牲畜)。猗頓千裡迢迢來到西河(今晉南一帶),定居於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後又兼營鹽業,十年之間,成為與陶公齊名的巨富。
猗頓並不姓猗,他本姓王。因他在猗地落戶,在猗地致富,歿後又埋葬在猗地,故稱猗頓。猗頓通過多方經營,終成傾國巨富,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很大。《韓非子·解老篇》:「夫齊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猗頓、陶朱,卜祝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說明猗頓之富已超過陶朱公(範蠡),並可與王勢並提。
據史記第一百二十九卷中的貨殖列傳記載到:猗頓用盬鹽起。而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注釋:①「猗頓」,據說本是魯國的貧士,名頓,曾經向陶朱公[範蠡]求教致富之術,後去河東猗氏[今山西臨猗南]鹽池煮燕,成為大富,因以「猗」為氏,稱「猗頓」。「猗」,因yī。「盬」,音gǔ,未經煎煉的鹽,一說「盬鹽」專指河東猗氏鹽池所產的鹽。②「邯鄲」,當時趙國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③「埒」,音liè,等同。)
猗頓對山西南部地區的畜牧業和河東池鹽的開發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山西商業發展史上也佔著重要的地位。他是山西地區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大手工業者和大商人,是山西經濟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窮則思變,辛勤開拓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很好地總結的。
猗頓墓在山西省臨猗縣牛杜鄉王寮村的村西頭,陵園規模不大,但古樸肅穆。這就是古代巨商——猗頓的陵園。自古以來,富比王侯者,何止百千人?但猗頓這位布衣商人,卻受到後人永遠的紀念。
猗頓是春秋末魯國人,約於公元前480年出生在一個庶民家庭,由於當時魯國推行的是「用田賦」土地政策,農民的負擔相當重。到猗頓成年時,「耕則常飢,桑則常寒」便是他的生活寫照,窮怕了的猗頓決心棄農經商。
正當猗頓感覺前途茫,走投無路的時候,聽說了號稱陶朱公的「文財神」範蠡發家致富的傳奇經歷後,便羨慕不已,於是便動身前去請教。陶朱公十分同情他,兩人一見如故,促膝長談。後來陶朱公根據當時古郇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傳授他八字真經——「子欲速富,當畜五牸」(牸:雌性的牲畜)。說得明白點,就是你想很快致富嗎?那就得畜養牛、馬、豬、羊、雞五種母畜。猗頓和陶朱公這一會面,成為中國商業史上的千古佳話。這八個字的致富真經,在千百年的流傳中,也形成了一條眾所周知的俗諺——「若要富,養五母」。直到今天,這一俗諺仍是農家致富的有效法寶。
陶朱公是根據猗頓當時十分貧寒,沒有資本,無法經營其他行業,便讓他先畜養少數牛羊,待其漸漸繁衍壯大,日久便可致富。猗頓經陶朱公指點迷津,心裡豁然開朗。他看到古郇大地南倚中條山,北枕峨嵋嶺,山下是鹽池,中帶涑水,土地肥沃,水草茂盛,正是一個發展畜牧業的天然王國,便毫不猶豫地從老家接來老婆孩子,在那裡搭起草棚,安起家來,開始他的畜牧計劃。猗頓最初就在這裡(今山西西南部地區)放牧(史載該地明清時尚存有猗頓宅和猗頓墓)。
猗頓是一個善於動腦子的人,更是一位致力於改革創新的人,他以牛羊而致富的過程,也為他積累了一定的商業經驗,總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飼養畜禽的珍貴經驗。猗頓曾編著有《箴言集》一書,內容分為「畜牸篇」、「畜禽篇」、「三園篇」、製鹽篇」、「交易篇」、「養生篇」六部分。由於猗頓辛勤經營,畜牧規模日漸擴大, 「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致富後的猗頓為了表達對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臨猗縣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廟。
在發展畜牧事業中,猗頓看到古郇這方天地除水澤草茂,可以放牧牲畜外,還有廣闊荒蕪的黃土地閒置著。如果給予開發利用,既可以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又可以安置流民,收到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於是,他又實施了另一個致富藍圖——組織民眾,開荒種糧,廣植「三園」。所謂「三園」,即桃園、杏園、桑園。
猗頓還是一個永不疲倦、永不滿足的人。在經營畜牧的同時,猗頓已注意到位於猗氏之南的河東池鹽,他想,鹽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古郇近在河東鹽池,自己又有著成群的騾馬,是搞運輸最有利的條件。所以如果可以把本地池鹽販運到外地,那便能開拓銷路。這樣做之後,不僅緩解了池鹽的積壓與滯銷,而且還使得畜力、人力投入新的生產,擴大經營,一舉兩得。於是,他在靠畜牧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後,便著意開發河東池鹽,從事池鹽生產和貿易,成為—個手工業者兼商人。
據雍正《敕修河東鹽法志》卷記載到:河東池鹽為「池水澆曬之鹽,可直(接)食用。不須涑治,自成顆粒。」即將池水澆到地上,風吹日曬即可成為顆粒狀食鹽,不需要煮煉。正因為有了河東這天然池鹽,便有了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源,猗頓就可以不斷擴大池鹽的生產與銷售規模。
據說,猗頓為了更加有效地經營池鹽,加快販運速度,便欲以舟運,為此開鑿了山西地區第一條人工運河。猗頓經考察後,組織人力,開闢了兩條運輸主線:一是在中條山開出一條運輸線,使畜馱車載池鹽,從山的北腳下運往山南,銷往齊、魯各地;二是由禹都經古郇向西黃河渡口修了一條百餘裡長的「鹽車路」,讓池鹽渡過黃河,運往秦地城鄉,並通過秦地銷往西域,以至伊朗、阿富汗等地。柳宗元在《晉問》中對鹽池評價:「猗氏之鹽,晉之大寶也。人之賴之與谷同。化若神造,非人力之功也。」管子也說:「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
運輸道路開通了,使得鹽的銷路也隨之越來越廣,以此取得了難以估量的經濟利益。猗頓所經營的販鹽運輸業,出現了繼畜牧業空前發展後的又一高峰。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曰:「猗頓用鹽起。」意思是說,貨幣交換從此興起,經商是從販鹽開始的。這就奠定了猗頓在中國商業史上的商祖地位。
雖然猗頓的池鹽運輸隊是以運輸為主的,但其實它也是一支畜牧業的宣傳隊,還是一支珠寶的收購隊。那時的兩域出產的各種各樣的珍奇寶物,是內地少有的。內地的池鹽,也是他們難得的貨物。就這樣,每次池鹽運到西域,通過貨物交換能帶回許許多多珍珠、瑪瑙、玉石等。由於珠寶見得多了,猗頓逐漸懂得了鑑賞珠寶,真的假的,優的劣的,一經猗頓過手,便能知曉。
《尸子·治天下篇》說:「智之道,莫如因賢。譬之相馬而借伯樂也,相玉而借猗頓也,亦必不過矣。」《淮南子·氾論訓》也說:「玉工眩玉之似碧盧(一種美玉)者,唯猗頓不失其情。」由此可以看出猗頓對珠寶有著相當高的鑑賞能力,甚至可以與伯樂相馬相提並淪。據此可以推測,猗頓在經營池鹽的同時,可能還兼以販賣珠寶,並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猗頓的一生,經營了畜牧業、運輸業、珠寶業。這「三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他所開創的事業中可以看出,他畜牧業成就的取得,憑的是那股堅定不移的執著精神;運輸業成就的取得,憑的是他高瞻遠矚的謀略;珠寶業的成就,憑的則是他那種非凡的悟性。正是因執著、謀略、悟性集於一身,猗頓才有了富甲天下、功蓋於世的盛名。對於猗頓的致富之道我們總結出以下觀點:
猗頓從一介布衣到積財成富人的人生傳奇告訴我們:貧窮和富裕是可以轉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能者可以由貧變富,而富者也可以由富變貧。正如漢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能者輻輳,不消瓦解。」猗頓本是一個窮儒,窮怕了的他決心棄農經商,他走投無路時,懂得虛心向陶朱公問計求教,從而得到陶朱公給他指點了迷津,讓他從畜牧業入手,從而學習到了他人的先進經驗,幫助自己走上財富之道。
猗頓懂得要發展經濟,貧而思富,必須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他在看到古郇大地土地肥沃,水草茂盛,是一個適合發展畜牧業的天然王國時,便毫不猶豫地開始他的畜牧計劃。然後看到古郇這方天地除了水澤草茂,可以放牧牲畜外,還有廣闊荒蕪的黃土地閒置著,便廣植了「三園」。接著注意到位於猗氏之南的河東池鹽,便又開始了他的販鹽之路。正是由於他懂得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所以這「三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說猗頓聚財有道,首先是他對事業有著執著的追求和艱苦創業的精神。猗頓白手起家,不怕艱難,毅然出賣苦力,下池擔鹽,用賺來的血汗錢買回一隻只母雞、一隻只母羊。由「一母」發展到「五母」俱全,由「五母」發展到牛、馬、豬、羊、雞成群。這些全憑他堅強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據說,猗頓當年總是足蹬草鞋,身著葛衣,每日凌晨將羊群趕到草灘,自己又急忙下到鹽池。天長日久,便踏出一條十餘裡長的深溝。人們稱它為「羊道溝」,至今遺址尚在。
猗頓充分發揮自己的智謀和才能,將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畜牧業的興盛壯大,是猗頓執著追求的體現。製鹽販鹽,則展示出他的聰穎和智慧。由於戰亂,食鹽變得緊缺。猗頓認為,一是自己有池鹽的豐厚資源,二是自己有足夠的運輸條件和開採力量。於是,他便毫不猶豫,抓住時機,組織人力,製鹽外運。從而開闢了一條極為顯赫的商業路線,進一步把事業推向了高峰。運輸隊將池鹽送往西域各地,換回了大量珠寶,猗頓又不失時機地將珠寶推向市場,廣為交易,更顯示了他的智慧和才能。
猗頓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和發展,終於成為一個「其息不可計,富擬王公」,與陶朱齊名,馳名天下的大富翁,史稱「陶朱猗頓之富」。
猗頓致富後,富而有德,能聚能散,心繫天下,廣施仁義,賑濟一方。太史公贊曰:「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其猗頓謂乎 !」又稱他「其財能聚,又復能散」,聚財有道,散財有方,立功立德,更體現在這個「散」字上。猗頓散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安民樂業,保障生存。猗頓憑藉事業的發展,為投奔他的人安置了生活;又依靠這眾多的人力,促進了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二是疏河浚水,興利除害。猗頓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修整涑河,加固堤岸,發掘源頭,疏通河渠。這樣一來,不僅保障了農田灌溉、畜牧用水,還保護了鹽池,使農業、畜牧業、鹽池三受益。三是急公奉餉,憫孤憐貧。猗頓陵園現存一通清道光年間所立《重修周逸民猗頓氏墓記》石碑,在敘及猗頓的功德時這樣寫道:「或者急公奉餉,上有利於國,或者憫孤憐貧,下有濟於民。」
聚財有道使猗頓成為百萬巨富,而散財有方才是他生命的真正精華。這就告誡人們要富而有德,富而有功,恩澤後世,流惠人間。只有這樣,才能名垂不朽,永遠被人們所懷念。這一點對已經富起來的現代人來說,不無教育意義。
猗頓的歷史功績有三:一是把運城鹽池盛產的鹽販運到各地,既促進了社會用鹽和方便了人們生活,又取得了豐厚的經濟報酬,解決了饑民的用鹽困難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 :「猗頓用鹽起」。意思很明白:貨幣交換從此興起,經商是從販鹽開始。二是興修水利擴大涑水河,灌溉良田,為民造福。同時把生產、經商的經驗寫成《箴言集》一書向百姓散發,讓附近村民都儘快致富。三是不羨慕高官厚祿,廣行仁義,修路補橋,奉公守法,救難扶貧,以為民造福的顯赫功績和功德無量而取信於民,讓人們無限敬仰和永遠懷念。
猗頓致富後,富而有德,能聚能散,心繫天下,廣施仁義。太史公贊曰:「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其猗頓謂乎!」又稱他「其財能聚,又復能散。」而清代詩人郭為觀在《過猗頓故居》中也寫道:「中條山繞涑南瀦,猗頓當年有故居。豪富昔曾侯伯擬,姓名今僅賈商知。散金豈解陶朱術,畜牸空傳貨殖書。寂寞古城原下路,千秋過客幾躊躇。」無不表達了對中國商祖猗頓的懷念與崇敬之情。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兩千四百多年過去了。但猗頓的白手發家經歷仍然給我們現代人帶來很大啟示,他幹一行,成一行,精一行,行行有建樹、有創新、有超越。他不畏艱難險阻,吃苦耐勞,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也值得我們現代人好好學習。「猗頓文化」是臨猗的,也是中國的,它是我們華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這種文化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去繼承與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