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釋教下

2021-02-18 上京飛雲



  大中六年十二月。祠部奏。當司伏準累年赦文。及別敕建置佛堂。並剃度僧尼等。伏以陛下護持釋教。以濟群生。自出聖慈。孰不知感。非欲華飾寺宇。廣度僧尼。興作勞人。匱竭物力。近日天下。未喻聖心。建置漸多。剃度彌廣。奢靡相尚。浸以日繁。恐黎甿因茲受弊。臣職司其局。不敢曠官。當陛下求理納諫之時。是小臣罄竭肝膽之日。伏乞允臣所奏。明立新規。舊弊永除。天下知禁。如此見佛法可久。民不告勞。時宰臣因是上言。伏以西方之教。清淨為宗。拯濟為業。國家宏闡已久。實助皇風。然度僧不精。則戒法隳壞。造寺無節。則損費過多。有司舉陳。實當職分。但須酌量中道。使可久行。自後應諸州準元敕置寺外。如有勝地名山。靈蹤古跡。實可留情。為眾所知者。即任量事修建。卻仍舊名。其諸縣有戶口繁盛。商旅輻輳。願依香火。以濟津梁。亦任量事。各置院一所。於州下抽三五人住持。其有山谷險難。道途危苦。羸車重負。須暫憩留。亦任因依舊基。卻置蘭若。並須是有力人自發心營造。不得令姦黨。因此遂抑斂鄉閭。此外更不得輒有起建。如引別敕處分。不在此限。其僧尼踰濫之源。皆緣私度。本教遮止。條律極嚴。不得輒有起建。如可容姦。必在禁絕。犯者準元敕科斷訖。仍具鄉貫姓號申祠部上文牒。其官度僧尼。數內有闕。即仰本州。集律僧眾同議。揀擇聰明有道性。已經修鍊。可以傳習參學者。度之。貴在教法得人。不以年齒為限。若惟求長老。即難奉律儀。剃度訖。仍具鄉貫姓號申祠部請告牒。其僧中有志行堅精。願尋師訪道。但有本州公驗。即任遠近遊行。所在關防。切宜覺察。不致真偽相雜。藏庇姦人。制可。

  鹹通二年。上以志奉釋氏。怠於朝政。左散騎常侍蕭倣上疏論之曰。臣聞元祖之道。用慈儉為先。素王之風。以仁義為本。如佛者。方外之教。非帝王所能慕也。昔貞觀中。高宗在東宮。以長孫皇后疾厲。上言度僧。以資福事。後曰。佛者異方之教。存而勿論。豈以一女子。而紊王道乎。故諡曰文德。且母后之論。尚能若此。哲王之心。安可反是哉。疏奏。上甚嘉之。

  六年。尚書右丞李蔚復上疏諫曰。臣聞孔子聖者也。言必稱周任之言。苻融賢者也。諫必稱王猛之議。誠以事求師古。詞貴達情。陛下自纂帝圖。克崇佛事。臣採本朝名臣奏啟之言。以證奉佛始終之要。天后時。曾營大像。狄仁傑諫曰。功不使鬼。必在役人。物不天來。皆從地出。中宗時。公主貴戚奏度僧尼。姚崇諫曰。佛不在外。求之於心。睿宗為金仙玉真二公主造二道宮。辛替否諫曰。自夏以來。淫雨不解。穀荒於壟。麥爛於場。陛下聖人也。遠無不知。陛下明君也。細無不見。而造不急之觀。賈六合之怨。又諫造寺曰。釋教以清淨為基。慈悲為主。今三時之月。穿池沼。損命也。殫府庫。損人也。廣殿宇。營身也。損命則不慈悲。損人則不濟物。營身則不清淨。臣觀仁傑。天后時上公也。崇。開元時賢相也。替否。睿宗之直臣也。每覽斯言。未嘗不廢卷。嘆惜其言之不行也。伏望詳前事之安危。覽昔賢之啟奏。營繕之閒。稍宜停減。疏奏。優詔嘉之。

  寺

  開業寺 豐樂坊。本隋仙都宮。武德元年。高祖為尼明照廢宮置證果寺。貞觀九年。廢寺立為高祖別廟。號靜安宮。儀鳳元年十一月十五日。敕廢宮立開業寺。其宮中內人移就獻陵。

  會昌寺 金城坊。本隋海陵公賀若誼宅。義寧元年。義師入關。太宗頓兵於此。武德元年。因置為寺。

  崇義寺 長壽坊。本隋延陵公於銓宅。武德三年。桂陽公主為駙馬趙慈景所立。

  楚國寺 晉昌坊。本隋廢興道寺。高祖起義太原。第五子智雲在京。為留守陰世師所害。後追封楚王。因立寺。

  興聖寺 通義坊。本高祖潛龍舊宅。武德元年。以為通義宮。貞觀元年。立為尼寺。

  龍興寺 頒政坊。貞觀五年。太子承乾立為並光寺。神龍元年改名。

  興福寺 修德坊。本王君廓宅。貞觀八年。太宗為太穆皇后追福。立為宏福寺。神龍元年改名。

  西明寺 延康坊。本隋越國公楊素宅。武德初。萬春公主居住。貞觀中。賜濮王泰。泰死。乃立為寺。

  慈恩寺 晉昌坊。隋無漏廢寺。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高宗在春宮。為文德皇后立為寺。故以慈恩為名。寺內浮圖。永徽三年。沙門元奘/筆者註:當為玄奘所立。

  青龍寺 新昌坊。本隋廢靈感寺。龍朔二年。新城公主奏立為觀音寺。景雲二年改名。

  崇敬寺 靜安坊。本隋廢寺。高祖為長安公主立為尼寺。高祖崩後。改為宮。以為別廟。後又為寺。

  資聖寺 崇仁坊。本太尉長孫無忌宅。龍朔三年。為文德皇后追福。立為尼寺。鹹亨四年。復為僧寺。

  招福寺 崇義坊。本乾封二年。睿宗在藩所立。其地本隋正覺廢寺。南北門額。並睿宗親題之。

  崇福寺 林祥坊。本侍中楊恭仁宅。鹹亨二年九月二日。以武后外氏宅立太原寺。垂拱三年十二月。改為魏國寺。載初元年五月六日。改為崇福寺。

  光宅寺 光宅坊。儀鳳二年。望氣者言此坊有異氣。敕令掘。得石盌。得舍利萬粒。遂於此地立為寺。

  薦福寺 開化坊。半以東。隋煬帝在藩舊宅。武德中。賜尚書右僕射蕭瑀為園。後瑀子銳。尚襄城公主。不欲與姑異居。遂於園後地造宅。公主卒後。官市為英王宅。文明元年三月十二日。敕為高宗立為獻福寺。至六年十一月。賜額改為薦福寺也。

  興唐寺 太寧坊。神龍元年三月十二日。敕太平公主為天后立為罔極寺。開元二十年六月七日。改為興唐寺。

  永壽寺 永安坊。景龍三年。為永壽公主所立。

  安國寺 長樂坊。景雲元年九月十一日。敕捨龍潛舊宅為寺。便以本封安國為名。

  章敬寺 通化門外。大歷二年七月十九日。內侍魚朝恩請以城東莊為章敬皇后立為寺。因拆哥舒翰宅。及曲江百司看屋。及觀風樓造焉。

  寶應寺 道政坊。大歷四年正月二十九日。門下侍郎王縉。捨宅奏為寺。以年號為名。

  龍興寺 寧仁坊。貞觀七年。立為眾香寺。至神龍元年二月。改為中興寺。右補闕張景源上疏曰。伏見天下諸州。各置一大唐中興寺觀。固以式標昌運。光贊鴻名。竊有未安。芻言是獻。至於永昌登封。創之為縣名者。是先聖受圖勒名之所。陛下思而奉之。不令更改。今聖善報慈。題之為寺閣者。是陛下深仁至孝之德。古先帝代。未之前聞。況唐運自崇。周親撫政。母子成業。周替唐興。雖紹三朝。而化侔一統。況承顧復。非謂中興。夫言中興者。中有阻閒。不承統歷。既奉成周之業。實揚先聖之資。君親臨之。厚莫之重。中興立號。未益前規。以臣愚見。所置大唐中興寺觀及圖史。並出制誥。鹹請除中興之字。直以唐龍興為名。庶望前後君親。俱承正統。周唐寶歷。共協神聰。上納之。因降敕曰。文叔之起舂陵。少康之因陶正。中興之號。理異於茲。思革前非。以歸事實。自今已後。不得言中興之號。其天下大唐中興寺觀。宜改為龍興寺觀。諸如此例。並即令改。

  天宮寺 觀善坊。高祖龍潛舊宅。貞觀六年立為寺。

  天女寺 敦業坊。貞觀九年。置為景福寺。武太后改為天女寺。

  敬愛寺 懷仁坊。顯慶二年。孝敬在春宮。為高宗武太后立之。以敬愛寺為名。制度與西明寺同。天授二年。改為佛授記寺。其後又改為敬愛寺。

  福先寺 遊藝坊。武太后母楊氏宅。上元二年。立為太原寺。垂拱三年二月。改為魏國寺。天授二年。改為福先寺。

  長壽寺 嘉善坊。長壽元年。武后稱齒生髮變。大赦改元。仍置長壽寺。

  崇先寺 證聖元年正月十八日。以崇先府為寺。開元二十四年九月一日。改為廣福寺。

  聖善寺 章善坊。神龍元年二月。立為中興。二年。中宗為武太后追福。改為聖善寺。寺內報慈閣。中宗為武后所立。景龍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制。東都所造聖善寺。更開拓五十餘步。以廣僧房。計破百姓數十家。監察御史宋務光上疏諫曰。陛下孝思罔極。崇建佛寺。土木之功。莊嚴斯畢。僧房精舍。宴坐有餘。禪宇道場。經行已足。更事開拓。奪人便利。貧者有溝壑之憂。富者無安堵之所。行非急切。何至於斯。況陽和發生。播植伊始。興役丁匠。廢棄農功。一夫不耕。必有飢者。三時之務。安可奪焉。臣聞失鬼神之心。可因巫祝而謝。失君長之心。可因左右而謝。失父母之心。可因親戚而謝。唯失百姓之心。不可解也。陛下以萬邦為念。何用傷一物之心。應須拓寺。請俟農隙。疏奏。上不納。

  安國寺 宣教坊。本節愍太子宅。神龍二年。立為崇恩寺。後改為衛國寺。景雲元年十二月六日。改為安國寺。

  荷澤寺 宜人坊。太極元年二月十七日。睿宗在藩。為武太后追福所立。初名慈澤寺。神龍二年。改為荷澤寺。其時於西京亦立荷恩寺。

  奉國寺 修行坊。本張易之宅。未成而易之敗。後賜太平公主乳母奉國夫人。尋奏為寺。

  昭成寺 道光坊。本沙苑監之地。景龍元年。韋庶人立為安樂寺。韋氏誅。改為景雲寺。尋又為昭成皇后追福。改為昭成寺。

  華嚴寺 景行坊。景雲三年立為寺。開元二十一年。改為同德寺。

  唐興寺 貞觀三年十二月一日詔。有隋失道。九服沸騰。朕親總元戎。致茲明伐。誓牧登陑。曾無寧歲。思所以樹立福田。濟其營魄。可於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兇徒。隕身戎陣者。各建寺剎。招延勝侶。法鼓所振。變炎火於青蓮。清梵所聞。易苦海於甘露。所司宜量定處所。並立寺名。支配僧徒。及修院宇。具為事條以聞。仍命虞世南。李百藥。褚遂良。顏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為碑記。銘功業。破劉武周於汾州。立宏濟寺。宗正卿李百藥為碑銘。破宋老生於呂州。立普濟寺。著作郎許敬宗為碑銘。破宋金剛於晉州。立慈雲寺。起居郎褚遂良為碑銘。破王世充於邙山。立昭覺寺。著作郎虞世南為碑銘。破竇建德於氾水。立等慈寺。秘書監顏師古為碑銘。破劉黑闥於洺州。立昭福寺。中書侍郎岑文本為碑銘。已上並貞觀四年五月建造畢。

  慈德寺 京兆府武功縣慶善宮西百步。貞觀五年。為太穆皇后故置。以慈德名之。

  永徽六年正月三日。昭陵側置一寺。尚書右僕射褚遂良諫曰。關中既是陛下所都。自長安而制四海。其閒衛士已上。悉是陛下爪牙。陛下必欲乘釁滅遼。若不役關中人。不能濟事。由此言之。理須愛惜。今者昭陵建造佛寺。唯欲早成其功。雖雲和僱。皆是催迫發遣。豳州已北。岐州已西。或一百裡。或二百裡。皆來赴作。遂積時月。豈其所願。陛下昔嘗語宏福寺僧雲。我義活蒼生。最為功德。且又今者所造。制度準禪定寺則大宏福。寺自不可大於宏福。既有東道徵役。此寺亦宜漸次修營。三二年得成。亦未為遲。

  乾封元年正月十七日。兗州置觀寺各三所。觀以紫雲僊鶴萬歲為稱。寺以封嶽非煙重輪為名。各度二七人。

  天授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至開元二十六年六月一日。並改為開元寺。

  景雲二年七月。左拾遺辛替否疏諫曰。夫釋教以清淨為本。慈悲為主。故恆體道以濟物。不為利慾以損人。故恆忘己以全真。不為營身以害教。三時之月。掘山穿地。損命也。殫府虛帑。損人也。廣殿長廊。營身也。損命則不慈悲。損人則不濟物。營身則不清淨。豈大聖大神之心乎。臣以為非崇教也。自像王西下。佛教東傳。青螺不入於周前。白馬方行於漢後。風流雨散。千帝百王。飾彌盛而國彌空。信彌重而禍彌大。覆車繼軌。曾不改途。晉臣以奉佛取譏。梁王以捨身搆隙。若以造寺必期為治體。養人不足為經邦。則殷周已往皆暗亂。漢魏已降皆聖明。殷周已往為不長。漢魏巳降為不短。臣聞夏為天子。二十餘代。而殷受之。殷為天子。二十餘代。而周受之。周為天子。三十餘代。而漢受之。自漢以後。歷代可知也。何者有道之長。無道之短。豈因其窮金玉。修塔廟。方見享祚乎。臣以為減琢雕之費。以賑貧人。是有如來之德。息穿掘之苦。以全昆蟲。是有如來之仁。罷營構之直。以給邊陲。是有湯武之功。減不急之祿。以購廉清。是有唐虞之治。陛下緩其所急。急其所緩。親未來而疏見在。失真實而冀虛無。重俗人之所為。輕天子之功業。臣切痛之矣。當今出財依勢者。盡度為沙彌。避役姦訛者。盡度為沙彌。其所未度。惟貧人與善人耳。將何以作範乎。將何以租賦乎。將何以力役乎。臣以為出家者捨塵俗。離朋黨無私愛今殖貨營生。仗親樹黨。畜妻養子。是致人以毀道。非廣道以求人。伏見今之宮觀臺榭。唯京師之與洛陽。不增修飾。猶恐奢麗。陛下嘗欲填池塹。捐苑囿。以瞻貧人無產業者。今天下佛寺。蓋無其數。一寺堂殿。倍陛下一宮。壯麗甚矣。用度過矣。是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其七八。陛下何有之矣。百姓何食之矣。臣竊痛之。

  景龍二年九月。并州清源縣尉呂元太上疏曰。陛下六合為家。萬邦作主。布慈悲於沙界。樹功業於元劫。蜺旌寶蓋。接影都畿。鳳剎龍宮。相望都邑。然釋氏真教。平等為宗。本之以慈悲。加之以布施。伏願陛下廣平施之德。成育養之恩。回營構之資。充疆場之費。則如來布施之法也。賜之穀帛。惠及饑寒。則如來慈悲之化也。絲綸既行。中外胥悅。則如來平等之教也。臣謹按金剛般若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是知大乘之宗。聲色不見。豈釋迦之意。在雕琢之功。今之作者。臣所未喻。

三年正月二十七日。宴侍臣近親於梨園。因問以時政得失。絳州刺史成珏對曰。夫釋教之設。以慈悲為主。蓋欲饒益萬姓。濟牧群生。若乃邃宇珍臺。層軒寶塔。耗竭府庫。勞役生人。懼非菩薩善利之心。或異如來大悲之旨。臣備職方嶽。叨膺洪運。敢陳芻蕘。狂妄死罪。

中書令蕭至忠奏曰。方今百姓貧乏。邊境未寧。府藏內空。倉廩不實。誠宜節財用之費。省土木之功。務存農事。愛惜人力。寺觀之役。實可且停。成珏之言。伏希採納。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嗣立上疏曰。臣竊見比者營造寺觀。其數極多。皆務宏博。競崇瑰麗。大則費一二十萬。小則尚用三五萬。餘略計都。用資財動至千萬已上。運轉木石。人牛不停。廢人功。害農務。事既非急。時多怨諮。故曰。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人乃足。誠哉此言。且元象秘妙。歸於寂滅。苟非脩心定慧。諸法皆涉有為。至如土木雕刻等。惟是殫竭人力。但學互相誇麗。豈關降伏身心。凡所興功。皆須掘鑿。蟄蟲在土。種類最多。每日殺傷。動即萬計。連年如此。損害可知。於至道既有乖。在生人極為損。陛下豈不深思之。

  貞元十三年四月敕。曲江南彌勒閣。宜賜名貞元普濟寺。

  元和二年九月敕。成都府宜置聖壽南平二佛寺。

  十二年二月。置元和聖壽佛寺於右神策軍。

  長慶元年三月。劉總請以幽州私第為佛寺。詔以報恩名。仍遣中官焦僊晟以寺額賜之。

  太和二年十月。河中觀察使薛蘋奏。中條山蘭若營建之初。有兩泉湧出。請賜額為太和寺。從之。

  會昌五年七月。中書門下奏。天下諸州府寺。據令式。上州以上。並合國忌日集官吏行香。臣等商量。上州已上合行香。州各留寺一所。充國忌日行香。列聖真容。便移入合留寺中。其下州寺並合廢毀。敕旨。所合留寺。如舍宇精華者。即留。如是廢壞不堪者。亦宜毀除。但國忌日當州宮觀內行香。不必定取寺名。餘依。其月又奏。請兩街合留寺十所。每寺留僧十人。敕旨。宜每街各留寺兩所。每寺各留三十人。

  六年正月。左右街功德使奏。準今月五日赦書節文。上都兩街。先各留寺兩所。依前委功德使收管。其所添寺。於廢寺中揀擇堪修建者。臣今左街謹具揀擇置寺八所。及數內回改名額。分析如後。兩所依前名額。興唐寺。保壽寺。六所改名舊額。僧寺四所。寶應寺改為資聖寺。青龍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緣閒架數少。取華陽寺連接充數。尼寺二所。法雲寺改為唐安寺。崇敬寺改為唐昌寺。右街置八所。二所先準敕留。西明寺請改為福壽寺。莊嚴寺改為聖壽寺。八所添置二所。請依舊名額。僧寺一所。千福寺。尼寺一所。興元寺。六所請改名。僧寺五所。化度寺改為崇福寺。永泰寺改為萬壽寺。溫國寺改為崇聖寺。經行寺改為龍興寺。奉恩寺改為興福寺。尼寺一所。萬善寺改為延唐寺。謹定揀擇添置及改名額分析如前。敕旨。宜依。

  大中元年閏三月敕。會昌季年。並省寺宇。雖雲異方之教。無損為政之源。中國之人。久行其道。釐革過當。事體未宏。其靈山勝景。天下州府。會昌五年四月所廢寺宇。有宿舊名僧。復能修創。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二年正月三日敕節文。上都除元置寺外。每街更各添置寺五所。東都共添置五所。僧寺三所。尼寺二所。仍每寺度五十人。益荊揚潤汴並蒲襄等八道。除元置寺五所外。更添置僧寺一所。尼寺一所。諸道節度刺史州。除元置寺外。更添置寺一所。其所置僧寺。合度三十人。諸道管內州。未置寺處。宜置僧尼寺各一所。每寺度三十人。五臺山宜置僧寺四所。尼寺一所。如有見存者。便令修飾。每寺度五十人。其僧尼年幾限約。並諸條流。並準會昌六年五月五日條例處分。

  五年正月詔。京畿及郡縣士庶。要建寺宇村邑。勿禁。兼許度僧尼。住持營造。其年七月。宰臣奏。陛下崇奉釋教。臣子皆願奔走。慮士庶等物力不逮。擾人生事。望令兩畿及州府長吏。與審度事宜。撙節聞奏。不必廣為建造。驅役黎甿。其所請度僧尼。亦須選有道行。為州縣所稱信者。不得容隱兇惡之流。卻非敬道。望委長吏。精加揀擇。其村邑佛堂。望且待兵罷建置為便。十月十七日。宰臣等上言。近有敕許罷兵役後建置佛堂蘭若。若今邊事寧息。必恐奏請繼來。若不先議條流。臨事恐難止約。伏以釋門之教。本貴正真。奉之精嚴。則人用加敬。今諸州府寺宇新添。功悉未畢。百姓等若志願崇奉。則宜並力同修。自今已後。有請置佛堂蘭若者。望所在長吏。分明曉示待一切畢後。或有雲州府遠處大縣。即許量事建置一所。其餘村坊。不在更置佛堂蘭若限。制可



  久視元年八月十五日。將造大像。稅天下僧尼人出一錢。內史狄仁傑上疏曰。今之伽藍。制逾宮闕。功不使鬼。必役於人。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損百姓。將何以求。生之有時。用之無度。編戶所奉。恆苦不充。痛切肌膚。不辭箠楚。僧道一說。矯陳禍福。翦髮解衣。仍嫌其少。亦有離間骨肉。事均路人。身自納妻。謂無彼此。皆託佛法。詿誤生人。裡閈動有經坊。闤闠亦有精舍。化誘所急。切於官徵。法事所須。嚴於制敕。逃丁避罪。併集法門。無知之僧。凡有幾萬。且一夫不耕。猶受其弊。浮食者眾。又劫人財。臣每思惟。實所悲痛。今之大像。若無官助。義無得成。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旦有難。將誰救之。

  大足元年正月。成均祭酒李嶠諫曰。臣以法王慈敏。菩薩護持。唯擬饒益眾生。非要修營土木。殿堂佛宇。處處皆有。見在足堪供養。無煩更有修營。竊見白司馬阪欲造大像。雖稅非戶口。錢出僧尼。不得州縣祗承。必是不能濟辦。終須科率。豈免勞擾。但天下編戶。貧弱者眾。亦有傭力客作。以濟餱糧。亦有賣舍貼田。以供王役。伏聞造修之錢。見有一十七萬餘貫。若將散施。廣濟貧窮。人與一千。自然濟得一十七萬餘戶。拯飢寒之弊。省勞役之勤。順諸佛慈悲之心。沾聖君亭毒之意。人神胥悅。功德無窮方作過後因緣。豈如見在果報。垂九霄之澤。收萬姓之心。開此恩造。誰不感悅。

  長安四年十月九日敕。大像宜於白司馬阪造為定。仍令春官尚書建安王攸寧。充檢校大像使。監察御史張廷珪諫曰。夫佛者。以覺知為義。因心而成。不可以諸相窺也。故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明如來之果。不可外求也。陛下信心歸依。壯其塔廟。廣其尊容。已遍於天下矣。蓋有住於像。而行布施。非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何以言之。經雲。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及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其福甚多。若人於經中受持。及四句偈等。為人演說。其福勝彼。如佛所言。則陛下傾四海之財。殫萬人之力。窮山之木以為塔。極冶之金以為像。雖勞則甚矣。費則多矣。而所獲福緣。不愈於殫勞之匹夫。沙門之末學。受持精進。端坐思惟。理亦明矣。臣竊為陛下小之。今陛下廣樹薰修。又置精舍。則經雲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蓋有為之法。不足尚也。況此營造。事殷土木。或開發盤礡。峻築基階。或填塞川澗。通轉採斫。輾壓蟲蟻。動盈巨億。豈佛標坐夏之義。慜蠢動而不忍害其生哉。今陛下何以為之。又役鬼不可。唯人是營。通計工匠。率多貧窶。朝驅暮役。勞筋苦骨。簞食瓢飲。晨炊星飯。飢渴所致。疾疫交集。豈佛標徒行之義。慜畜獸而不忍殘其力哉。今陛下何以為之。伏惟慎之重之。思菩薩之行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則經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其福德若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不可思量矣。何必勤勤於住相。彫蒼生之財。崇不急之務。臣以時政論之。則宜先邊境。蓄府庫。養生力。以釋教言之。則宜救苦厄。滅諸相。崇無為。伏惟陛下察臣之愚。行佛之意。務以治為上。不以人廢言。帝從其言。即停作

  建中元年四月。妃父王景仙。駙馬高怡。獻金銅佛像以為壽。上使謂曰。有為功德。吾不欲為久矣。舁而還之。

  元和五年十月。新羅王遣其子獻金銀佛像。

  僧道立位

  貞觀十一年正月十五日。詔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至上元元年八月二十四日辛丑。詔公私齋會。及參集之處。道士女冠在東。僧尼在西。不須更為先後。至天授二年四月二日。敕釋教宜在道教之上。僧尼處道士之前。至景雲二年四月八日詔。自今已後。僧尼道士女冠。並宜齊行並集。

  僧尼所隸

  延載元年五月十一日敕。天下僧尼隸祠部。不須屬司賓。

  開元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中書門下奏。臣等商量。緣老子至流沙。化胡成佛法。本西方興教。使同客禮。割屬鴻臚。自爾已久。因循積久。聖心以元元本係。移就宗正。誠如天旨。非愚慮所及。伏望過元日後。承春令便宣。其道僧等既緣改革。亦望此時同處分。從之。至二十五年七月七日制。道士女冠。宜隸宗正寺。僧尼令祠部檢校。至天寶二載三月十三日制。僧尼隸祠部。道士宜令司封檢校。不須隸宗正寺。

  元和二年二月。詔僧尼道士同隸左街右街功德使。自是祠部司封。不復關奏。

  會昌五年七月。中書門下奏。奉宣。僧尼不隸祠部。合繫屬主客。與復合令鴻臚寺收管。宜分析奏來者。天下僧尼。國朝已來。並隸鴻臚寺。至天寶二年。隸祠部。臣等據大唐六典。祠部掌天下宗廟大祭。與僧事殊不相及。當務根本。不合歸尚書省。屬鴻臚寺亦未允當。又據六典。主客掌朝貢之國。七十餘番。五天竺國。並在數內。釋氏出自天竺國。今陛下以其非中國之教。已有釐革。僧尼名籍。便令繫主客。不隸祠部及鴻臚寺。至為允當。從之。

  六年五月制。僧尼依前令兩街功德使收管。不要更隸主客。所度僧尼。令祠部給牒。

  雜錄

  貞觀二年五月十九日敕。章敬寺是先朝創造。從今已後。每至先朝忌日。常令設齋行香。仍永為恆式。

  開元二年二月十九日敕。天下寺觀。屋宇先成。自今已後。更不得創造。若有破壞。事須條理。仍經所司陳牒檢驗。先後所詳。七月十三日敕。如聞百官家。多以僧尼道士等為門徒往還。妻子等無所避忌。或詭託禪觀。禍福妄陳。事涉左道。深斁大猷。自今已後。百官家不得輒容僧尼等至家。緣吉兇要須設齋者。皆於州縣陳牒寺觀。然後依數聽去。二十九日敕。佛教者在於清淨。存乎利益。今兩京城內。寺宇相望。凡欲歸依。足申禮敬。如聞坊巷之內。開鋪寫經。公然鑄佛。自今已後。村坊街市等。不得輒更鑄佛寫經為業。須瞻仰尊容者。任就寺禮拜。須經典讀誦者。勒於寺贖取。如經本少。僧為寫供。諸州寺觀。亦宜準此。

  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敕有司。試天下僧尼年六十已下者。限誦二百紙經。每一年限誦七十三紙。三年一試。落者還俗。不得以坐禪對策義試。諸寺三綱統。宜入大寺院。

  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敕。朕先知僧徒至弊。故預塞其源。不度人來。向二十餘載。訪聞在外。有二十已下小僧尼。宜令所司。及府縣檢責處分。又曰。惟彼釋道。同歸凝寂。各有寺觀。自宜住持。如聞遠就山林。別為蘭若。兼亦聚眾。公然往來。或妄說生緣。輒在俗家居止。即宜一切禁斷。

  天寶五載二月二十五日。京兆尹蕭炅奏。私度僧尼等。自今已後有犯。請委臣府司。男夫並一房家口。移隸磧西。

  會昌五年七月。中書門下奏。以天下廢寺銅像。及鐘磬等委諸道鑄。事具泉貨門。其月。又奏天下士庶之家。所有銅像。並限敕到一月內送官。如違此限。並準鹽鐵使舊禁銅條件處分。其土木等像。並不禁。所由不得因此擾人。其京城及畿內諸縣。衣冠百姓家。有銅像並望送納京兆府。自拆寺以來。應有銅像等。衣冠百姓家收得。亦限一月內陳首送納。如輒有隱藏。並準舊條處分。敕旨。宜依。八月。中書門下奏。諸道廢毀寺鐵像。望令所在銷為農器。鍮石之像。望令銷付度支。敕旨。依。

  六年八月敕。準今年五月三日赦書節文。如緣脩飾佛像。但用土木。足以致敬。不得用金銀銅鐵。及寶玉等。如有犯衣冠。錄名聞奏。

  燃燈

  先天二年二月。胡僧婆陀請夜開城門。燃燈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門。觀燈縱樂。凡三日夜。左拾遺嚴挺之上疏曰。竊惟陛下孜孜庶政。業業萬幾。蓋以天下為心。深戒安危之理。奈何親御城門。以觀大酺。累日兼夜。臣愚竊所未喻。且臣卜其晝。未卜其夜。史冊攸傳。君舉必書。帝王重慎。今乃暴衣冠於上路。羅伎樂於中宵。陛下反樸復古。宵衣旰食。不矜細行。恐非聖德所宜。臣以為不可一也。誰何警夜。代鼓通晨。以備非常。古之善教。今陛下不深惟戒慎。輕違動息。重門弛禁。巨猾多徒。倘有躍馬奔車。厲聲駭叫。一塵清覽。有軫宸衷。臣以為不可二也。陛下北宮多暇。西牖暫陟。青春日長。已積埃塵之弊。紫微漏永。重窮歌舞之樂。倘有司跛倚。下人飢倦。以陛下近猶不恤。聖情攸關。豈不凜然祗畏。臣以為不可三也。伏望晝盡歡娛。暮令休息。務斯兼夜。恐無益於聖朝。惟陛下裁擇。

  開元二十八年。以正月望日。御勤政樓。讌群臣。連夜燃燈。會大雪而罷。因命自今常以二月望日夜為之。

  天寶三載十一月敕。每載依舊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開坊市燃燈。永為常式。

  病坊

  開元五年。宋璟奏。悲田養病。從長安以來。置使專知。國家矜孤恤窮。敬老養病。至於安庇。各有司存。今驟聚無名之人。著收利之便。實恐逋逃為藪。隱沒成姦。昔子路於衛。出私財為粥。以飼貧者。孔子非之。乃覆其饋。人臣私惠。猶且不可。國家小慈。殊乖善政。伏望罷之。其病患人。令河南府按此分付其家。

  會昌五年十一月。李德裕奏雲。恤貧寬疾。著於周典。無告常餒。存於王制。國朝立悲田養病。置使專知。開元五年。宋璟奏悲田乃關釋教。此是僧尼職掌。不合定使專知。元宗不許。至二十二年。斷京城乞兒。悉令病坊收管。官以本錢收利給之。今緣諸道僧尼。盡已還俗。悲田坊無人主領。恐貧病無告。必大致困窮。臣等商量。悲田出於釋教。並望改為養病坊。其兩京及諸州。各於錄事耆壽中。揀一人有名行謹信。為鄉裡所稱者。專令勾當。其兩京望給寺田十頃。大州鎮望給田七頃。其他諸州。望委觀察使量貧病多少給田五頃。以充粥食。如州鎮有羨餘官錢。量予置本收利。最為稔便。敕。悲田養病坊。緣僧尼還俗。無人主持。恐殘疾無以取給。兩京量給寺田拯濟。諸州府七頃至十頃。各於本置選耆壽一人勾當。以充粥料。

  僧籍

  天下寺五千三百五十八。僧七萬五千五百二十四。尼五萬五百七十六。兩京度僧尼。御史一人蒞之。每三歲。州縣為籍。一以留州縣。一以上祠部。

  新羅日本僧入朝學問。九年不還者。編諸籍。

  會昌五年。敕祠部檢括天下寺及僧尼人數。凡寺四千六百。蘭若四萬。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

  大秦寺

  貞觀十二年七月。詔曰。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波斯僧阿羅本。遠將經教。來獻上京。詳其教旨。元妙無為。生成立要。濟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於義寧坊建寺一所。度僧廿一人。

  天寶四載九月。詔曰。波斯經教。出自大秦。傳習而來。久行中國。爰初建寺。因以為名。將欲示人。必修其本。其兩京波斯寺。宜改為大秦寺。天下諸府郡置者。亦準此。

  摩尼寺

  貞元十五年四月。以久旱。令摩尼師祈雨。

  元和二年正月庚子。迴紇請於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許之。

  會昌三年敕。摩尼寺莊宅錢物。並委功德使及御史臺京兆府差官檢點。在京外宅修功德迴紇。並勒冠帶。摩尼寺委中書門下條疏奏聞。

---宋·王溥  唐會要卷四十八  《議釋教下》

文字編輯整理 漢鼎飛雲 

鍾意稀罕作者,請長按識別二維碼,向作者打賞

相關焦點

  • 唐會要·議釋教上
    請去釋教。高祖付群官詳議。太僕卿張道源。稱奕奏合理。尚書右僕射蕭瑀。與之爭論曰。佛。聖人也。奕為此議。非聖人無法。請寘嚴刑。奕曰。禮本事親。終於奉上。而佛踰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繼體而悖所親。蕭瑀非出空桑。乃遵無父之教。瑀不能答。合掌雲。地獄所設。正為是人。        太宗嘗臨朝謂奕曰。佛道玄妙。聖跡可師。卿獨不悟何也。
  • 聚雲吹萬《釋教三字經》(原本)校注
    [3]——王氏這個判斷顯然不甚謹嚴,吹萬之原本,晚清時印光、楊仁山等皆曾見過,迄今不過百年之久,且《釋教三字經》系佛教蒙學讀物,流傳廣泛,依情理推測,自應不至全然亡佚。(姚彬彬記於2016年7月)釋教三字經 自序儒有《三字經》為童子學,蓋欲童齡誦習,逮其壯而開悟,則帝王紀綱、人倫之序,不可得而忘也。
  • 《中庸·證釋經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 財政部釋減稅紅包 149萬戶受惠│聯合報臺商版1224曬新聞
    財政部釋出減稅紅包本周拍板。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財政部釋出減稅紅包本周拍板。柯文哲表示,北市府有公開遴選制度,請大家推薦人選,剛好臺中市政府換屆、解散,就有人釋出,並沒有特別去向臺中市長林佳龍借人,不是什麼白綠合作,他用人不分藍綠。至於新北市政府向臺北市政府借將,被解讀白藍合作,柯文哲說,首長光譜從深藍到深綠都有,這就是臺灣的問題,用人應該只問對方做這個職務行不行,為什麼要問是哪一個黨的。
  • 李猛:釋僧祐《齊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錄》考論
    由於蕭子良的公開宣講與主動傳示,《法集錄》中的很多篇章如《浄住子》、《宣白僧尼疏》、《與州郡書求內典》、《與僚佐書》並《教誡左右》、《教宣約受戒人》、《釋滯》、《僧制》、《清信士女法制》、《華嚴瓔珞》、《與孔中丞稚珪釋疑惑》等,都曾以單篇形式在朝貴、文士甚至寺院和僧尼間廣為流傳。
  • 禁言道化賢釋化愚 · 禁止陽精舍利
    《禁言道化賢釋化愚》晉成帝鹹和間,雲門等郡有學佛者八十人,告入寺為僧,嵩山等處有道士二百人,告除名入道
  • 元和七年議與唐德宗至武宗時期的貨幣政策:從韓愈、元稹兩篇文章的繫年問題談起
    我們認為,可能因為兩篇議狀議題同一的關係,所以在王仲舒議狀已引集議詔書的情況下,權德輿議狀中,《文苑英華》的編撰者對詔書做了省略。再舉一例,據《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六年(811)「秋,九月,富平人梁悅報父仇,殺秦杲,自詣縣請罪。敕:『復讎,據《禮經》則義不同天,徵法令則殺人者死。禮、法二事,皆王教之大端,有此異同,固資論辯,宜令都省集議聞奏。』」
  • 潘銘基|論顏師古釋經與《五經正義》之異同
    例4:《漢書·敘傳下》:「彫落洪支,底剭鼎臣。」服虔曰:「彫落洪支,廢退王氏也。底,致也。《周禮》有屋誅,誅大臣於屋下,不露也。《易》曰『鼎折足,其形渥,兇』,謂誅朱博、王嘉之屬也。」晉灼曰:「剭,刑也。」師古曰:「剭者,厚刑,謂重誅也,音握。服言屋下,失其義也。」(卷一頁下,頁4240)案:虞翻注〈鼎卦〉九四爻辭「其形渥」云:「渥,大刑也。」
  • 日知丨劉釗:釋甲骨文中的「役」字
    [3] (5B)、(5E)兩條卜辭「禱禾於」下一字殘,僅存上部和右上部,從殘留字形形態和文例推勘,我的學生李霜潔向我指出該殘字應該就是「兮」或「」字。「兮」或「」在卜辭中用為「神祖」名,記錄的應該是同一個詞。《合集》32212:「乙亥卜:來甲申酒禾,禱於兮,燎。」《英》2450:「庚寅貞:其禱禾於兮,燎十小牢,宜十大牢○癸卯貞:叀今夕酒,禱禾於兮。」
  • 在臺灣看中華傳統文化的儒道釋
    儒道釋都相信文化教養及人格建構的重要性。中華民族家園建設應朝向「天人合德」的理想向度,並要求「踐行」於倫常日用之間。他認為,現代公民社會的人格建構將帶動原先儒道佛三教心靈資源的重新翻耕與調整,在修養工夫、實踐方式及人格之圓成諸方面都會起著嶄新的作用。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儒家非常重視仁,將仁視為「生生不已」的「天地之大德」。
  • 黨產條例 法官聲請釋憲│聯合報臺商版0616曬新聞
    司法院證實已收到合議庭的釋憲聲請書,預計下周二與年改釋憲案同時分案。許瑞助表示,如果原告聲請釋憲,不必然停止訴訟,但若合議庭自己發現案件適用的法律有憲法爭議,必然停止訴訟。行政院黨產會昨天表示,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法官主動提起釋憲,黨產會一定會在十天內提出抗告;法官聲請釋憲對黨產會的職權行使並無影響,會繼續進行不當黨產調查、處分。黨政人士則表示,此事足見司改的必要與刻不容緩。黨產會發言人施錦芳強調,黨產會一定會提抗,但抗告是要取得法官聲請釋憲文的內容,如此才能向最高行政法院提出反駁的理由。
  • 釋甲骨文中的「祓(配)」字
    [1]《商周文字字形表》第136頁字形至於諸家的解釋,更是紛紜複雜,比如羅振玉釋「奭」讀「赫」,郭沫若釋「母」,葉玉森、唐蘭釋「夾」,於省吾釋「爽」讀「孀」,張政烺釋仇匹之「仇」,陳夢家認為假作后妃之「後」,等等,姚孝遂云:「卜辭『爽』字,諸家爭訟,但其涵義為配偶,則無異辭。今從於先生說釋為『爽』字。」
  • 俱舍大要——緒論 釋藏名
    乙二 釋藏名頌:攝彼勝義依彼故 此立對法俱舍名第二個問題,什麼是「藏」?
  • 黃仕忠: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校勘斟議 —兼議戲曲文獻的校勘整理
    見〔明〕臧懋循輯校:《元曲選》,甲集下,頁3b-4a。清葉承宗《狗咬呂洞賓雜劇》楔子【么篇】云:「尚兀自粧麼放黨,敢辱抹煞俺呂純陽。」此劇存清順治間葉氏友聲堂刊本,收入鄭振鐸輯:《清人雜劇二集》(香港:龍門書店,1969年彙刊影印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長樂鄭氏輯印本),頁73。【84】陸澹安編著:《戲曲詞語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頁254。
  • 大法官解釋:釋字第797號【行政文書寄存送達案】
    理由書聲請人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語股法官(下稱聲請人一),為審理同院102年度簡字第21號勞工保險爭議事件;聲請人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昭股法官(下稱聲請人二),為審理同院101年度簡字第60號空氣汙染防制法事件及103年度簡字第137號營利事業所得稅事件;聲請人臺灣士林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達股法官(下稱聲請人三),為審理同院104年度簡字第33號職業安全衛生法事件及
  • 儒釋(佛)道的天人觀|陳玉璽
    1-2漢傳佛教釋「宗教」為「尊崇聖教」,聖教是指佛的教導。依此定義,儒家尊崇孔孟聖教,也是「宗教」。以上是《中庸》藉由祭祀活動凸顯天人一體的人文教化精神;作為太極本體的「天」(天理),在祭祀和敬拜的因緣條件下,能以其純一之「誠」啟發人的「神聖情感」,涵養仁愛純誠的德性,以天道引領人道,以人道實踐天道,這是《易 經》及儒家本體論的人文精神旨趣,有別於民間宗教及「有神」論者把鬼神當作心外之物來崇拜的二元對立的世俗思想。」
  • 大法官解釋:釋字第784號【各級學校學生之行政爭訟權案】
    >中華民國 108 年 10 月 25 日 院臺大二字第1080029189號解釋爭點本院釋字第382號解釋有關各級學校學生行政爭訟權之解釋,應否部分變更?解釋文理由書  聲請人未成年人張○○(下稱聲請人一)原為臺中市立長億高級中學之學生,因其於中華民國105年11月間叼含香菸,受記小過1次之處分;又因無照騎乘機車,於同年12月間受記大過1次之處分(下併稱原處分)。
  • 政院研議「襲警罪」加重刑罰│聯合報臺商版0427曬新聞
    反年改團體「八百壯士」前天衝撞立法院,造成多名員警負傷,行政院長賴清德指示研議「襲警罪」加重刑罰。然而昨外傳教部擬以管未揭露兼任獨董,違反行政程序法迴避規定,做出不聘任決議,但教部、行政院都未證實;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會也翻出七年前的法務部函釋反駁,指校長遴選並不適用於行政程序法。
  • 人間美味:炒牛肉時,直接下鍋就「廢」了,五星級廚師教你這麼做
    這裡就給大家介紹下炒牛肉需要注意的一些細節首先炒牛肉的時候要準備牛肉大概半斤,青椒胡蘿蔔和蔥姜蒜都準備好。另外料酒澱粉、米醋和生抽也要準備好。五星級廚師教你這麼做,接著牛肉就要醃一下,這時候要加一些生抽和料酒和澱粉進去。當然了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就夠了。牛肉下鍋前要加一些植物油來包住胬肉的淑芬,肉吃起來會更嫩。另外牛肉倒進鍋裡開大火爆炒,然後是調料和蔬才。
  • 首批新冠疫苗料首季抵澳接種 議員倡加強接種宣傳釋除疑慮
    首批新冠疫苗料首季抵澳接種議員倡加強接種宣傳釋除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