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大要——緒論 釋藏名

2021-02-18 準提書院

乙二 釋藏名

頌:攝彼勝義依彼故 此立對法俱舍名

第二個問題,什麼是「藏」?「俱舍」叫藏(見前表一–五)。「俱舍」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就是藏。藏有兩個意思:攝彼勝義故、依彼故,因為這兩個原因叫藏,合起來叫「阿毗達磨俱舍」,這個名字是這麼安的。先看什麼叫藏,攝彼勝義故,這是説包含叫藏,藏有包含的能力。簡單説是一個箱子,能夠藏東西的,叫藏。《俱舍》就是一個箱子,它能藏、能包含《發智》、「六足」那些對法的道理,所以《俱舍》叫藏。藏第二個意思:「依彼故」,依靠它,也叫藏,就是所依的意思。《俱舍論》是依《發智》、「六足」造的,《發智》、「六足」是所依,《發智》、「六足」叫藏。

這兩個意思,具體的內涵不一樣,包含叫藏的時候,《俱舍論》叫藏,《俱舍》能包《發智》、「六足」;所依叫藏的時候,《發智》、「六足」叫藏,因為《俱舍論》是依《發智》、「六足」來造的,所依的《發智》、「六足」就叫藏。藏的意思明白以後,就可以解釋「阿毗達磨俱舍」這個名字了。對法藏——「阿毗達磨俱舍」,也是兩種方式安的名(見前表一–六):

一,「謂此論者,攝彼對法,《發智論》等諸勝義言,故名為藏。」《俱舍論》能夠包含《發智》、「六足」中那些殊勝的教義,所以《俱舍論》叫藏。《俱舍》是個箱子,這個箱子是裝《發智》、「六足」的,這個藏是放《發智》、「六足」的藏,「對法之藏」。對法是《發智》、「六足」,藏《發智》、「六足」的箱子叫對法藏。這是「阿毗達磨俱舍」的第一個解釋,「對法之藏,名對法藏,依主釋」。

二,《發智》、「六足」是對法,又是此論的所依,因為《俱舍論》是依它造的,所以《發智》、「六足」又叫藏。《發智》、「六足」是對法,也是藏,現在把對法跟藏兩個不同的概念合一個復合名詞,叫對法藏。《發智》、「六足」叫對法藏,是持業釋——兩個概念是同一個體的。這個是《發智》、「六足」的名詞,我們現在要問的是《俱舍》的名詞,那還不夠,還得要説下去。「今此論者」,這個論為什麼叫對法藏?《發智》、「六足」是對法藏,這個《俱舍》不是《發智》、「六足」,不能叫對法藏。但是《俱舍論》是依《發智》、「六足」造的,它講的東西就是《發智》、「六足」,《俱舍論》裡有《發智》、「六足」,有財釋。《發智》、「六足」叫對法藏,《俱舍》有它的內涵,《俱舍》也就叫對法藏。這是有財釋。所以《俱舍》叫對法藏的第二個解釋是有財釋。而在有財釋之前,《發智》、「六足」叫對法藏是持業釋,要兩層意思才能夠到達《俱舍論》叫對法藏的層次。

以上回答了隨難別解的兩個問題。什麼叫對法?「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什麼叫藏?「攝彼勝義依彼故,此立對法俱舍名」。為什麼這個論叫對法藏?對法有對法的涵義,世俗對法跟勝義對法。藏是兩個意思,一個是包含,一個是所依。把對法跟藏合攏來,叫對法藏,也是兩個意思。

 

相關焦點

  • 俱舍大要 緒論 之 世親菩薩小史
    這部書的裡邊就包含的,好的法要修起來,不好的法要斷掉它,是教授教誡。《阿毗達磨俱舍論》論名解釋,講完了。阿毗達磨有很多意思。俱舍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包含,一個是所依。「阿毗達磨俱舍」連起來,又有兩個解釋,一個是依主釋,一個是有財釋。論,就是教授教誡學徒的書。
  • 俱舍大要——緒論 之 歸敬頌
    發起序就是自己要發心造這個《俱舍論》。 頌:諸一切種諸冥滅歸敬序裡邊「諸一切種諸冥滅」,是第一句,明佛的三德。看序分的表,歸敬序是歸敬有這三種功德的人。真正有這三種功德的,一定是佛,除佛之外,沒有其他的人能有這三個功德。我們就歸敬這三個功德,也就是歸敬佛。為什麼不直接説佛,而要説三個功德?因為外道也説他自己的教主是佛,也説他的教是至高無上的。
  • 《俱舍論》概述
    世親論師是犍陀羅國人,到迦溼彌羅國學《大婆沙論》之後,回國即出要義,計六百頌,再送到迦溼彌羅,當時有部的悟入論師,以其有違正統的教義,要他為頌作釋,世親便作了釋論,這便是《阿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
  • 住進富春江這個秘境裡的溫泉民宿丨富春俱舍
    除此之外,在富春俱舍還能享受風光堪比千年古鎮的徽派院落,體驗富春江江釣、皮划艇和露天燒烤等,丨一島一酒店丨舟行抵達的秘境富春俱舍就位於自駕1.5h可達的建德的富春俱舍就是這麼一家酒店,進入這間酒店,就等於包下了一座私人小島!富春俱舍所在的富春江畔,是國寶級水上旅遊線「西湖—富春江—千島湖—黃山」的中點,元書畫大家黃公望隱居富春江畔時,以長卷繪就兩岸秀麗之景,繪成曠世流傳的《富春山居圖》,圖中所描繪的就是富春俱舍所在的江段。
  • 緒論和總結有何區別?
    【本文選自十八木之關注大學校園】眼下正是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開始階段,一般來說,很多高校都是大四第二學期開展畢業論文工作,整個畢業論文安排約13-17周時間,也就是基本上是一整個學期。通常情況下3月份都是論文的準備階段,如查閱資料、撰寫論文綜述、準備開題報告等內容。
  • 俱舍大要講記 186
    第一個靜慮是「梵眾天」,最低是梵眾天,高一點「梵輔天」,第三層是「大梵天」,大梵天,就是我們說的修中間定(無尋有伺定),它這個定比有尋有伺的初禪要高一點點,所以說感的果報也要高一點點。什麼叫大梵?這個我們在註解寫了一下,「廣善所生」,各式各樣的善所感的,所生出來的,就是他培了很多的福,很多的福氣才生得到的叫梵。這個梵就是大,他因為是,這個為什麼大呢?
  • 禁言道化賢釋化愚 · 禁止陽精舍利
    昔漢章帝所謂道化賢、釋化愚,是乎?王導曰:誠實言也,可為萬世之戒。故世方有道化賢、釋化愚之說。自此始,雖世常有是言,其道士切不可言,恐生函矢,大宜忌之。按皇甫真人曰:聖人設教,各隨風土,稟受之性,所立性識愚鈍者,本乎地則以死為樂,性識聰慧者,本乎天則以生為樂,《周易》所謂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是也。以死為樂者,《涅盤經》佛謂坐滅,滅矣。寂滅為樂。
  • 釋甲骨文中的「祓(配)」字
    [1]《商周文字字形表》第136頁字形至於諸家的解釋,更是紛紜複雜,比如羅振玉釋「奭」讀「赫」,郭沫若釋「母」,葉玉森、唐蘭釋「夾」,於省吾釋「爽」讀「孀」,張政烺釋仇匹之「仇」,陳夢家認為假作后妃之「後」,等等,姚孝遂云:「卜辭『爽』字,諸家爭訟,但其涵義為配偶,則無異辭。今從於先生說釋為『爽』字。」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http://jiangxi.hteacher.net 2020-11-23 14:15 江西教師資格證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潘銘基|論顏師古釋經與《五經正義》之異同
    師古亦以「助」釋「左右」。(卷九一,頁3681)案:鄭玄注〈泰卦〉象辭「以左右民」句,云:「左右,助也。」(卷二,頁2a)師古釋「左右」之義與鄭玄相同。又陸德明《經典釋文》注「右民」二字云:「左右,助也。」[1] 釋義與師古相同。《爾雅・釋詁下》:「左、右、助,勴也。」[2] 是「左」「右」「助」三字義同,郝懿行云:「《易・泰・集解》引鄭註:輔相左右助也。是皆轉相訓而義俱通矣。」
  • 在臺灣看中華傳統文化的儒道釋
    儒道釋都相信文化教養及人格建構的重要性。中華民族家園建設應朝向「天人合德」的理想向度,並要求「踐行」於倫常日用之間。他認為,現代公民社會的人格建構將帶動原先儒道佛三教心靈資源的重新翻耕與調整,在修養工夫、實踐方式及人格之圓成諸方面都會起著嶄新的作用。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儒家非常重視仁,將仁視為「生生不已」的「天地之大德」。
  • 唐會要·議釋教上
    請去釋教。高祖付群官詳議。太僕卿張道源。稱奕奏合理。尚書右僕射蕭瑀。與之爭論曰。佛。聖人也。奕為此議。非聖人無法。請寘嚴刑。奕曰。禮本事親。終於奉上。而佛踰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繼體而悖所親。蕭瑀非出空桑。乃遵無父之教。瑀不能答。合掌雲。地獄所設。正為是人。        太宗嘗臨朝謂奕曰。佛道玄妙。聖跡可師。卿獨不悟何也。
  • 大航法師:解脫慧學(1-11)合集
    二、 法非法之判準「西方造論皆釋佛經。經教雖多。略有三種。謂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或有偏釋一法印。或有舉一以明三。如五蘊論等唯解諸行無常。如涅槃論等唯釋涅槃寂靜。此即偏釋一法印。如俱舍論等解諸法無我。此即是舉一以明三。
  • 日知丨劉釗:釋甲骨文中的「役」字
    [9] 「釋」字,孫詒讓釋「擇」(見《契文舉例》,齊魯書社1993年12月,第110頁)。對孫詒讓釋此字為「擇」的評價見裘錫圭:《談談孫詒讓的〈契文舉例〉》,《裘錫圭學術文集》第六卷「雜著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1—47頁。
  • 議釋教下
    以證奉佛始終之要。天后時。曾營大像。狄仁傑諫曰。功不使鬼。必在役人。物不天來。皆從地出。中宗時。公主貴戚奏度僧尼。姚崇諫曰。佛不在外。求之於心。睿宗為金仙玉真二公主造二道宮。辛替否諫曰。自夏以來。淫雨不解。穀荒於壟。麥爛於場。陛下聖人也。遠無不知。陛下明君也。細無不見。而造不急之觀。賈六合之怨。又諫造寺曰。釋教以清淨為基。慈悲為主。今三時之月。穿池沼。損命也。殫府庫。損人也。廣殿宇。營身也。
  • 《俱舍論》講記(五十三)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9年9月9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佛講了,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脫輪迴、要解脫痛苦還是要靠自身的修行,這跟外道及其他宗教完全是不同的。  乙四、建立諸行皆苦:  悅意以及不悅意,與除彼外之等舍,  一切有漏皆為苦,如應具有三苦故。
  • 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舍」並不都是失去,終有一天,會以另外一種「得」。 賈平凹曾說過:「會活的人,或者是取得成功的人,其實都懂得兩個字,那就是'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2、大舍大得 佛經裡說:「舍一得萬報」,人的命運與耕地一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若想得到好命運,便要用心耕耘自己的福田,捨得播下善業的種子,來日定會得到無上的果報。
  • 唐密傳燈大阿闍黎 釋一吉法師簡歷
    ▲18歲時畫作約二十歲時,因看病結識國醫張紹元中將。張老先生師承四川青城山丈人,修習上古丹訣內景、外景黃庭經,闢穀多年,僅飲酒已達玉液還丹之境(90歲頭髮變黑牙齒重生)。由其修道上真正瞭解何謂打通任督二脈之奧義,因而開始練形馬功,學習中醫針炙、火療、推拿,背誦湯頭歌訣等。並研究道醫,當時在身心方面產生了一些變化。
  • 聚雲吹萬《釋教三字經》(原本)校注
    有(貝+親)遺(注十九),錢一萬,未終日,俱盡散,爾沙彌,當欽羨。自潔者,如道琳(注二十),惡生染,遠女人。眼不見,耳不聞,爾沙彌,當自遵。尊師者,如道安,自形陋,師不然。嘗驅役,入田舍,勤就勞,無怨色。數年後,始讀經,一萬言,日畢精,爾沙彌,當可欽。孝親者,如道丕,父從徵,兵中死,母令丕,尋父骨,持經咒,始跳出,非致誠,安感速?爾沙彌,當警述。忠君者,如明瞻,勸太宗,行慈善。
  • 林志松:大魯閣要想辦法被「取」不要被「舍」
    在經歷野蠻、粗放化發展後,國內購物中心迎來了大調整時期。今非昔比的市場環境,消費者偏好需求和時尚潮流也在變化,所配置的業態商戶也處於生命周期不同階段變化中,這些都驅使購物中心主動或被動地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