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概述

2021-02-08 和合願

 世親論師是犍陀羅國人,到迦溼彌羅國學《大婆沙論》之後,回國即出要義,計六百頌,再送到迦溼彌羅,當時有部的悟入論師,以其有違正統的教義,要他為頌作釋,世親便作了釋論,這便是《阿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sa-′sa-srowa 以下略作《俱舍論》)。此論現尚存有梵文論疏,及西藏譯的印度之註疏數種。中國近人演培法師作有《俱舍論頌講記》,可資參考。


《俱舍論》是巧妙地將有部極繁瑣的思想,予以整理、統一、批判、組織而成,其品目如下頁表。


《俱舍論》的品目記憶法,古來使用有一偈子:
「界二根五世間五,業六隨三賢聖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


《俱舍》的七十五法


《俱舍論》將一切法分為有為法及無為法。凡依因緣造作而有時間的遷流,染淨的差別,即是一切世間的現象,均屬有為法;離有為法的性質,離一切作用的狀態,含有灰身滅智的涅槃義的,屬於無為法。


阿達磨多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三科作為法的分類依準,《俱舍論》承此而復採用《品類足論》的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的五位,作為法的類別。雖然七十五法的確定,是出於後來普光的《俱舍論記》,因為在《俱舍論》中,尚未將心所有法中的不定法之惡作、睡眠、尋、伺等做數字的確定。七十五法之源出於《俱舍論》,則無可疑。


果因緣


《俱舍論》攝一切法為七十五法,但此諸法並非個別的獨立存在,而是存在於相互關連的關係之間,這就是因緣論(參閱木村泰賢《小乘佛教思想論》第二篇第六章),因與緣結合,即成為果,通稱為六因、四緣、五果。


世間法


因果法,含攝了世出世法,但在世出世法之中,仍須加以分類。《俱舍論》的〈世間品〉、〈業品〉、〈隨眠品〉,是分析迷界的果、因、緣。迷界 又分為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地獄、餓鬼、傍生、人、天,此五等為有情世間,乃 為空間中的安立層次;有情的生死流轉,又分為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的四種 狀態,依十二緣起而有三世兩重因果,乃是時間上的安立次第。欲界、色界、無 色界,此三界為器世間在空間中的安立層次;又以成、住、壞、空的四劫,支配器世間的生滅循環,乃是器世間在時間上的安立次第。但是,若不出世間,世間法的安立,不論有情世間或器世間,總是回還不已、無始無終、因果相續、因緣生滅。


眾生之不脫生死,是由造業而得的果報,本論的〈業品〉,即在對於業說的剖析。業分思業及思已業,意業為思業,身、語二業為思已業。又將身、語二業各各分為表業及無表業。


眾生之造業,是由於惑的驅使,本論的〈隨眠品〉,即為疏導惑的問題。隨眠是由業的活動而引生的苦果,它有煩惱的意味。煩惱分有根本的(六種或十種)及枝末的(十九種)。惑又分作迷理的見惑及迷事的修惑,見惑迷於四諦之理,配合三界則為八十八使;修惑即是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痴、慢的四種,三界共有十種,欲界四種,上二界除貪之外,各有三種。又有所謂百八煩惱,即是見惑的八十八使,加十種修惑及十纏而成。(各名相請自檢閱法數)


出世間


分析世間法的目的,是在進窺出世間的聖道。《俱舍論》的〈賢聖品〉、〈智品〉、〈定品〉,即是說明悟界的果、因、緣。智有決斷義,分為有漏智及無漏智。生得慧、聞慧、思慧、修慧的四種,稱為有漏智;法智、類智的二種,稱為無漏智。智的功能在斷見惑。至於定,分為生得定及修得定,此兩種定,各 有四色界定(四禪)及四無色界定,每一定又分有近分定及根本定。由智及定的功用,可漸次證入賢聖的果位,斷惑證真的階位過程極為繁複,現在只能略述如下:


(一)賢位七階,分作兩類:三賢--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四善根--善根、頂善根、忍善根(忍善根又可細分為下、中、上的三品)、世第一法。


(二)聖位兩類,分作三道八輩:有學位分為見道的預流向,修道的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無學位是無學道,即是阿羅漢果。這是有佛之世的聲聞果位。


無佛之世,有能自觀十二因緣而獨悟的聖者,稱為獨覺,梵名闢支迦佛(Pratyekabuddha)。釋尊的前生及至今生之尚未成佛以前,稱為菩薩,菩薩先修六度萬行,經三大阿僧只劫,再經百劫植相好之業,最後證等正覺(成佛)。


 最後的〈破我品〉,闡明佛教的無我之理,以破斥外教及異執的有我之說。



相關焦點

  • 俱舍大要——緒論 釋藏名
    「俱舍」叫藏(見前表一–五)。「俱舍」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就是藏。藏有兩個意思:攝彼勝義故、依彼故,因為這兩個原因叫藏,合起來叫「阿毗達磨俱舍」,這個名字是這麼安的。先看什麼叫藏,攝彼勝義故,這是説包含叫藏,藏有包含的能力。簡單説是一個箱子,能夠藏東西的,叫藏。《俱舍》就是一個箱子,它能藏、能包含《發智》、「六足」那些對法的道理,所以《俱舍》叫藏。
  • 俱舍大要 緒論 之 世親菩薩小史
    《阿毗達磨俱舍論》論名解釋,講完了。阿毗達磨有很多意思。俱舍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包含,一個是所依。「阿毗達磨俱舍」連起來,又有兩個解釋,一個是依主釋,一個是有財釋。論,就是教授教誡學徒的書。 甲四 世親菩薩小史下邊介紹一下《俱舍論》的作者——世親菩薩。
  • 佛教三藏中的「論」,指的是什麼?
    所幸,一代代的祖師大德們留下了自己修行的菩提心血,通過他們的證悟,用當世人能夠理解的語言來為佛經註解、闡述,這就是經、律、論「三藏」中的「論」。「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釋,大多是各宗派的祖師大德所做,可以理解為他們的學佛心得和筆記。釋迦牟尼佛涅槃後,通過比丘們的結集,佛經、戒律被不斷傳誦出來後。
  • 《俱舍論》講記(五十三)
    小乘阿毗達磨,也就是本論第一品界品中所說「無漏道諦」中的道、「抉擇滅」中的滅、「苦集世間」中的苦、集,總共講了四諦。苦集滅道,都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叫諦。  佛在經中也宣講了四諦。在小乘尤其是有部,苦集滅道四諦就是諸法的究竟實相,大乘諸法的究竟實相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但是小乘尤其是有部不承許大空性。  若問:這裡的次第也是依照第一品所說的那樣嗎?不是,那麼是怎樣的呢?
  • 住進富春江這個秘境裡的溫泉民宿丨富春俱舍
    除此之外,在富春俱舍還能享受風光堪比千年古鎮的徽派院落,體驗富春江江釣、皮划艇和露天燒烤等,丨一島一酒店丨舟行抵達的秘境富春俱舍就位於自駕1.5h可達的建德的富春俱舍就是這麼一家酒店,進入這間酒店,就等於包下了一座私人小島!富春俱舍所在的富春江畔,是國寶級水上旅遊線「西湖—富春江—千島湖—黃山」的中點,元書畫大家黃公望隱居富春江畔時,以長卷繪就兩岸秀麗之景,繪成曠世流傳的《富春山居圖》,圖中所描繪的就是富春俱舍所在的江段。
  • 天台宗概述
  • 佛教:俱舍法相名詞之「帶數釋」的講解,學會這些就能正確入禪定
    《俱舍論頌疏》講解(七十四)六、帶數釋,就其法體上所帶之數以立名者,即帶數釋也。這個好理解,就在你這個法相名詞上,開頭帶有數的,一、二、三、四這些數。帶數者,謂其法體之上帶有數量也。若坐在那地方什麼也不想,那就錯了,內心當中時時把心住到法上,就用智慧去分析一切法相,細而又細,從淺入深,從粗入細,從細而微,就如《廣論》裡頭講的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簡擇」是粗,「極簡擇」是細麼,「最極簡擇」心就逐漸細微了,這樣子才能趣入禪定就不會走錯,並且能生起無漏的智慧。
  • 藏傳佛教「五部大論」與格西學位
    「五部大論」,就是藏傳佛教的顯宗論著。在藏傳佛教,只有全部完成「五部大論」學習的僧人。才有資格考取「格西」學位。五部是指戒律、俱舍、因明、中觀和般若五部。這五部所含典籍卷帙浩繁,從狹義而言,可用《戒律論》、《俱舍論》、《釋量論》、《中觀論》、《現觀莊嚴論》這五部經典代表。一、戒律部。
  • 侯旭東:從朝宿之舍到商鋪——漢代郡國邸與六朝邸店考論
    用唐人的解釋,即「郡國朝宿之舍,在京師者率名邸」。[2]關於邸,宋人王應麟初步整理了有關資料,指出漢代有刺史邸、郡國邸與縣邸,[3]清初大儒顧炎武曾經說過「邸如今京師之會館」,[4]此說頗有影響,其實並不準確。20世紀初,王國維開啟了對「邸閣」的研究,中日學者多有涉獵,1996年湖南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中出現的大量「關邸閣」,使「邸閣」再次成為討論的論題之一。
  • 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講解
    丙八、破增損門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顯了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理有情無,令舍增益損減執故。二為顯了世間道理,證得勝義法門差別,令修二諦無倒解故。己四、依三摩地於《大分別六處經》中,辨奢摩他、毗缽舍那,平等運道,說名瑜伽。如是止觀眾行主故。《海慧經》中,修三摩地說名瑜伽。住心發行,此最強故。
  • 俱利伽羅龍(一).
    俱利伽羅又作俱力迦羅,俱哩迦, 古力迦,俱哩劍,律迦,加梨加,迦羅迦等。龍名。
  • 如煙往事俱忘卻
    在這幅作品的落款處有兩句詩「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並標註這是陶鑄的寫給妻子曾志的詩。詩的全名是《贈曾志》,我查到了這首詩的全文如下:          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雲端。          無情白髮催寒暑,蒙垢餘生抑苦酸。          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 淨土十疑論第一疑
    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祗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
  • 蔦舍!蔦舍!蔦舍!
    松陽蔦舍,這是你從紅塵中倦怠歸來,躲避俗世的心之所棲之地如今,明清古街已經十分稀少,像松陽老街這樣依然像幾百年前一樣生活的更是少見
  •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錄音(P51-54)
    故以數數觀察而修,及不觀察住止而修,二俱須要。以於聞思所決擇義,現見俱有不觀止住,及以觀慧思擇修故。是故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如持一麥說一切穀,皆唯是此,等同無異。復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
  • 以舍為得方能慈悲
    露鳥不論飛東飛西,滿天的烏鴉都是緊追不捨,查鳥無處可逃,疲累地飛行,心神散時魚就從嘴裡掉下來了。那群烏鴉朝著魚落下的地方繼續追逐。鳶鳥如釋重負,棲息在樹枝上,心想:我背負這條魚,讓我恐懼煩惱;現在沒有了這條魚,反而內心平靜,沒有優愁。不就能得到清涼了嗎?如果妄想是虛妄,你能含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實了嗎?
  • 滷兔肉加工工藝概述
    本文由生鮮品管整理▼▼延伸閱讀▼▼滷鴨脖製作技術概要川菜基礎味型概述滷豬雜工藝配方概述醬大骨製作技術解析冰鮮兔肉的加工技術烹飪用水基礎知識概述川式滷水製作技術解析麻辣肉製品調味技術概述典型醬滷製品的加工技術豬大腸去腥除異味技術概要
  • 佛說俱利伽羅大龍王無動陀羅尼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