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疏》講解(七十四)
六、帶數釋,就其法體上所帶之數以立名者,即帶數釋也。這個好理解,就在你這個法相名詞上,開頭帶有數的,一、二、三、四這些數。帶數者,謂其法體之上帶有數量也。舉個例子,如二諦、三性等名。二諦、三性,這前面都帶有數字,皆以其法體之上帶有二三等數量,彰其所帶之數量,你從它的法體上來一看有帶數量以後它是兩個諦,是三個性,你就知道它的數量,故名為二諦、三性等也,這些都屬於帶數釋。
雖然帶數釋者,必其法體上帶有數量,方可名帶數釋,非謂凡有數字在首者,皆是帶數釋也。這裡頭有問題,帶數釋固然是前面有數量的,叫帶數釋。但是並不是凡是前面帶有數量的都是帶數釋,不一定,要細細地把它離合地分析,不要錯誤了。例如「三藏法師」之一名,此則雖有數字在首,而仍不是帶數釋,雖然前面有個「三」的數字,但它不是帶數釋,什麼原因?
蓋「三」字雖為數字,而「法師」之體則仍是一,前面帶的數和後面的法體是相稱的,比如說二諦數是二,那諦也是二個,這兩個所指的體都是一樣的才行。那麼你這個三藏法師的三,前面所指是三個數,後面法師的體是一個,這個就不是帶數釋。是則法體之上未曾帶有數量矣。這是法相的前面帶有數,而體上沒有帶數,這一類不能叫帶數釋。那麼,什麼叫「三藏法師」?
據實而言,「三藏法師」者,蓋謂此是能弘三藏之法師耳,他是能弘三藏的法師。乃是從所弘之法以名能弘之人,仍是依主釋也。能依的人從所依上而得名矣,他所依是「三藏」,他精通三藏,能弘揚三藏,所以他的名字從所依而立,叫三藏法師,「從所依之法立能依之名」,像這樣子的,三藏之法師名三藏法師,是依主釋,不是帶數釋。
你把它弄成也是帶數釋,譬如外國人對我們漢語不精通的,那麼三藏法師他認為是三個藏三個法師,那就出笑話了,怎麼辦?就用這個六離合釋來一分析,就不會出錯,這是六離合釋的重要性。再舉個例子,如:兩江者,江體有兩個,故名為兩江,此即是帶數釋,前面的數和後面的體都是一樣的,這樣子的是帶數釋。然兩江總督則非帶數釋,而仍是依主釋矣。
兩江之總督叫兩江總督,是依主釋。就其法體之上從所帶之數而立名。再舉個例子,譬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帶數釋。此六釋中,持業依主,每可兼通。持業、依主這兩個用得最多,經常出現的,一般來說,兩個也可以互相通用的,有時候持業釋的可以為依主釋,依主釋的可以作持業釋,但是裡頭有不同意思,有點差別。
若欲別之,也很容易混淆,你要是來區別它的話,則義異而體同者,是持業而非依主,兩個義不一樣,但所指體是一個。香爐,香和爐兩個意義是不一樣的,所指的體是一個,這樣子的是持業釋而非依主釋。體別而分能所者,是依主而非持業。比如地毯,這個毯有各種各樣的毯,但是這是地毯——地之毯,能依從所依而得的,二個體各個不同,並且分能所,叫依主釋。
又比如香爐,香和爐體各別的,但是爐是所依,香是能依,分「能所」者,是依主釋而不是持業釋。假如這個爐是香做的,叫香爐,香就是爐,叫香爐,這就是持業釋了,所以這個六離合釋所用的作用很好矣,能區別法相。我們想修禪定,這個心就要細,心怎麼細?
若坐在那地方什麼也不想,那就錯了,內心當中時時把心住到法上,就用智慧去分析一切法相,細而又細,從淺入深,從粗入細,從細而微,就如《廣論》裡頭講的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簡擇」是粗,「極簡擇」是細麼,「最極簡擇」心就逐漸細微了,這樣子才能趣入禪定就不會走錯,並且能生起無漏的智慧。
所以我們學法相的目的,就是讓心正確地趣入禪定,可不是說是耽誤時間。六釋大意,略述如是,欲詳知者,應讀《大乘法苑義林總科簡章》這本法相的參考資料。六離合釋講到這裡,大家回去看一下,不難的,多多練習一下腦筋,首先不要看下面的回答,一看這句話是什麼釋來練習一下,練習久了以後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