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俱舍法相名詞之「帶數釋」的講解,學會這些就能正確入禪定

2020-12-23 每日一首佛歌

《俱舍論頌疏》講解(七十四)

六、帶數釋,就其法體上所帶之數以立名者,即帶數釋也。這個好理解,就在你這個法相名詞上,開頭帶有數的,一、二、三、四這些數。帶數者,謂其法體之上帶有數量也。舉個例子,如二諦、三性等名。二諦、三性,這前面都帶有數字,皆以其法體之上帶有二三等數量,彰其所帶之數量,你從它的法體上來一看有帶數量以後它是兩個諦,是三個性,你就知道它的數量,故名為二諦、三性等也,這些都屬於帶數釋。

雖然帶數釋者,必其法體上帶有數量,方可名帶數釋,非謂凡有數字在首者,皆是帶數釋也。這裡頭有問題,帶數釋固然是前面有數量的,叫帶數釋。但是並不是凡是前面帶有數量的都是帶數釋,不一定,要細細地把它離合地分析,不要錯誤了。例如「三藏法師」之一名,此則雖有數字在首,而仍不是帶數釋,雖然前面有個「三」的數字,但它不是帶數釋,什麼原因?

蓋「三」字雖為數字,而「法師」之體則仍是一,前面帶的數和後面的法體是相稱的,比如說二諦數是二,那諦也是二個,這兩個所指的體都是一樣的才行。那麼你這個三藏法師的三,前面所指是三個數,後面法師的體是一個,這個就不是帶數釋。是則法體之上未曾帶有數量矣。這是法相的前面帶有數,而體上沒有帶數,這一類不能叫帶數釋。那麼,什麼叫「三藏法師」?

據實而言,「三藏法師」者,蓋謂此是能弘三藏之法師耳,他是能弘三藏的法師。乃是從所弘之法以名能弘之人,仍是依主釋也。能依的人從所依上而得名矣,他所依是「三藏」,他精通三藏,能弘揚三藏,所以他的名字從所依而立,叫三藏法師,「從所依之法立能依之名」,像這樣子的,三藏之法師名三藏法師,是依主釋,不是帶數釋。

你把它弄成也是帶數釋,譬如外國人對我們漢語不精通的,那麼三藏法師他認為是三個藏三個法師,那就出笑話了,怎麼辦?就用這個六離合釋來一分析,就不會出錯,這是六離合釋的重要性。再舉個例子,如:兩江者江體有兩個,故名為兩江,此即是帶數釋,前面的數和後面的體都是一樣的,這樣子的是帶數釋。然兩江總督則非帶數釋,而仍是依主釋矣。

兩江之總督叫兩江總督,是依主釋。就其法體之上從所帶之數而立名。再舉個例子,譬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帶數釋。此六釋中,持業依主,每可兼通。持業、依主這兩個用得最多,經常出現的,一般來說,兩個也可以互相通用的,有時候持業釋的可以為依主釋,依主釋的可以作持業釋,但是裡頭有不同意思,有點差別。

若欲別之,也很容易混淆,你要是來區別它的話,則義異而體同者,是持業而非依主,兩個義不一樣,但所指體是一個。香爐,香和爐兩個意義是不一樣的,所指的體是一個,這樣子的是持業釋而非依主釋。體別而分能所者,是依主而非持業。比如地毯,這個毯有各種各樣的毯,但是這是地毯——地之毯,能依從所依而得的,二個體各個不同,並且分能所,叫依主釋。

又比如香爐,香和爐體各別的,但是爐是所依,香是能依,分「能所」者,是依主釋而不是持業釋。假如這個爐是香做的,叫香爐,香就是爐,叫香爐,這就是持業釋了,所以這個六離合釋所用的作用很好矣,能區別法相。我們想修禪定,這個心就要細,心怎麼細?

若坐在那地方什麼也不想,那就錯了,內心當中時時把心住到法上,就用智慧去分析一切法相,細而又細,從淺入深,從粗入細,從細而微,就如《廣論》裡頭講的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簡擇」是粗,「極簡擇」是細麼,「最極簡擇」心就逐漸細微了,這樣子才能趣入禪定就不會走錯,並且能生起無漏的智慧。

所以我們學法相的目的,就是讓心正確地趣入禪定,可不是說是耽誤時間。六釋大意,略述如是欲詳知者,應讀《大乘法苑義林總科簡章》這本法相的參考資料。六離合釋講到這裡,大家回去看一下,不難的,多多練習一下腦筋,首先不要看下面的回答,一看這句話是什麼釋來練習一下,練習久了以後開智慧。

相關焦點

  • 《俱舍論》概述
    世親論師是犍陀羅國人,到迦溼彌羅國學《大婆沙論》之後,回國即出要義,計六百頌,再送到迦溼彌羅,當時有部的悟入論師,以其有違正統的教義,要他為頌作釋,世親便作了釋論,這便是《阿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
  • 俱舍大要 緒論 之 世親菩薩小史
    這部書的裡邊就包含的,好的法要修起來,不好的法要斷掉它,是教授教誡。《阿毗達磨俱舍論》論名解釋,講完了。阿毗達磨有很多意思。俱舍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包含,一個是所依。「阿毗達磨俱舍」連起來,又有兩個解釋,一個是依主釋,一個是有財釋。論,就是教授教誡學徒的書。
  • 佛教 禪定是三昧嗎?你我糊塗或許已經無量劫了!
    六祖慧能大師為了大眾能夠契入般若智慧之境界,深入細微的開示般若智慧法相和義理。六祖慧能大師曰:「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需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 與佛教禪定同源異流的瑜伽基本概念
    世界的東方流傳了兩三千年的瑜伽和禪定修持術就能做到。當今時代,因工業文明的發展,打破了全球民族、國家、地域等隔離因素,瑜伽和禪定也因此走向世界。通過禪定和瑜伽的修持,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調諧身心、溝通自我與宇宙的眾多益處。
  • 沈衛榮談歡喜佛與雙修法:密教是佛教的墮落?
    正如《玄義卷》中所問的那樣:「問淫聲敗德,智者所不行,欲想迷神,聖神之所遠離,近障生天,遠妨聖道,經論共演,不可具陳。今於密乘何以此法化人之快捷方式、作入理之要真耶?」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把密教當作佛教墮落和世俗化的結果,是佛教走向消亡的開始,這無異於承認密教是一種變態、腐朽的宗教形式。
  • 《楞伽經》講解—1、法會因由(卷一)之二
    佛教以一百零八為數之極,說一切煩惱為百八煩惱,大乘禪定有「百八三昧」,數珠為一百零八顆,一百零八或表示甚多。滅正受,即受想滅盡定,滅盡感受和知覺的一種深定,為佛教中第三阿那含果及六地以上菩薩所入。云何為想滅?何因從定覺?云何所作生?
  • 佛教大乘、小乘對世間萬法是如何分類的?
    說到佛教大小乘對世間萬法是如何分類的,就要說到印度的世親菩薩。為什麼呢?因為世親菩薩的經歷很特殊,他前期信奉小乘佛法,後期在他哥哥無著菩薩的勸引下才「轉小向大」。所以如果我們比較他改奉大乘佛教前後的論著,會很有意思。
  • 《心經》講智慧不講禪定,但卻可以指導禪定
    然而,在佛教內部,本身是不承認氣功的。但在客觀上看,佛教內部所講究的禪定,無疑與氣功有相當大的共同點。佛門參禪打坐時所講的淨身、淨口、淨意,也正相當於氣功界人士所共行的調身、調息、調心;而佛教徒的深入禪定,正恰似高級氣功中的高度入靜。既如此,就可以把佛教的禪定與氣功劃等號嗎?不能。
  • 藏傳密宗之噶舉派及其「大手印」法
    A、噶舉派簡說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是佛語,「舉」字則意為傳承。故「噶舉」一詞可理解為教授傳承。噶舉派注重密法的修煉學習,而這些密法的修習,又必須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正如「傳教以師徒相承,口語傳授,耳聽心會,注重密法,不重經典。」 (註:《藏傳佛教源流及社會影響》40頁,丁漢儒等著,民族出版社1991年2月版)。
  • 藏傳佛教 之 薩迦派
    以下就從薩迦派的歷史、寺廟、教法之種類和特點,及其對藏傳佛教、藏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貢獻這幾個方面,對薩迦派作一全面扼要的介紹。舉世聞名的薩迦派,由西藏頗為古老的貴族——昆氏家族所創立。昆氏的祖先昆·魯益旺波澤真(龍王持壽)是藏族最早的七位出家人之一,從他開始,昆氏子孫數代修持蓮花生大師傳承的舊譯密咒法要,並且都親見了本尊,獲得了共同和最勝之成就。此後至昆?
  • 俱舍大要——緒論 釋藏名
    「俱舍」叫藏(見前表一–五)。「俱舍」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就是藏。藏有兩個意思:攝彼勝義故、依彼故,因為這兩個原因叫藏,合起來叫「阿毗達磨俱舍」,這個名字是這麼安的。先看什麼叫藏,攝彼勝義故,這是説包含叫藏,藏有包含的能力。簡單説是一個箱子,能夠藏東西的,叫藏。《俱舍》就是一個箱子,它能藏、能包含《發智》、「六足」那些對法的道理,所以《俱舍》叫藏。
  • 《俱舍論》講記(五十三)
    在隨眠品裡我們講了根本煩惱、隨順煩惱等很多煩惱,這些煩惱以什麼產生,作用是什麼,最後如何才能斷除。這些煩惱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被斷除的,要通過道,即正確的方法,才能做到。這一品講道,道是對治煩惱的方法,修道的人叫補特伽羅。  依見諦修斷煩惱,是故稱為遍知名。
  • 佛教:安世高的禪數之學
    佛教的弘傳,需要佛經的翻譯、經義的講解。早期南方民間佛教造像系統和早期佛教上層社會的信仰者,都體現出對佛教的認識還局限於神仙方術,把佛陀和東王公西王母之類民間神衹同等看待,把佛教和黃老信仰同等看待。這都是佛陀已被中國人當作一個神接受,但佛教教義卻尚未得到弘傳的表現。
  • 喇嘛教不是佛教,更不是密宗
    )等喇嘛教如是以上,跟佛教根本教義核心經典《楞嚴經》完全背道而馳,完全違背楞嚴經的一切教義所以喇嘛教與佛教沒有任何的關係,尤其跟佛教正法密宗,更是沒有任何關係,喇嘛教只是打著密宗和佛教旗號的附佛外道,其內行種種害人身命和慧命邪惡魔鬼之事佛說楞嚴經預言附佛外道西藏假密宗喇嘛教的真相1,佛為救護眾生,破斥四大藏密宣揚「藉男女淫慾作為成佛之要道」的思想時說
  • 佛教宗派有哪幾種?佛教十三宗派介紹
    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後秦鳩摩羅什傳譯《三論》,盛倡龍樹、提婆之學,為創立三論宗奠定了理論基礎。後來,南朝劉宋時僧朗將鳩摩羅什、僧肇的學說傳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詮,僧詮門人法朗,數代相傳,教義漸趨成熟。法朗門人吉藏集鳩摩羅什、僧肇、僧詮、法朗等人的三論學說的大成,創立三論宗。吉藏門下有慧遠、碩法師等,碩門人有元康,繼續弘揚「三論」。但是流行不久,該宗即漸趨衰微。
  • 簡單講解一下佛典中「六離合釋」的重要性,大部分學佛人都不懂
    《俱舍論頌疏》講解(六十九)一、持業釋者,凡義雖有二,而體則仍是一者,則即持業釋也,凡義雖是兩個,但體(所指的含義)是一個,像這樣的都屬於持業釋。這持業釋用得很多,僻如:煩惱障,煩惱就是障,叫煩惱障;大乘,大就是乘,叫大乘;勝義,勝本身就是義,叫勝義;供品,我們經常在佛前擺好多好多瓜果這些,叫供品。供和品是兩個名詞,但是供就是品,品就是供,叫供品,是持業釋。這個六離合釋裡頭有什麼重要性?你譬如說,「煩惱障」說「煩惱之障」,那就解釋錯了。
  • 隆蓮法師:佛教道德觀
    原載淨慧法師主編《法音》文庫:《佛教與現代文明》佛教釋「道」有多義:1、「道」是「通」義,善惡業道,通生苦樂異熟果,故名為「道」。善為道,不善為非道。此為世間道。2、道謂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為出世間道。3、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至無上佛果,為無上菩提道。
  • 高僧傳白話:梁楊都莊嚴寺沙門釋僧旻紀實
    經文之義與玄學相近者則以玄學解說之,經文之義近儒者則以儒家學說解說之,僅此而已。」……永元元年(公元四九九年)敕僧局請三十個僧人入華林園夏講,僧正準備請僧旻為法主,遭到僧旻的拒絕。有人問他:「所為何故?」他說:「貧道乃是內修法師,不是所謂的講者,不能說法以外益學士。」因之聲譽遠揚,名動京師。琅琊王仲寶、吳人張思光,均學冠當代,都主動與他交往,請他講經。三十歲之後,經常開席講解經論,成為一代宗匠。
  • 《聖道啟門頌》之釋除暗奇光(二)
    《聖道啟門頌》之釋除暗奇光(二)         班字爾·慈智嘉措      宗喀巴大師對弘法利生的貢獻是空前絕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