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噶舉派簡說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是佛語,「舉」字則意為傳承。故「噶舉」一詞可理解為教授傳承。噶舉派注重密法的修煉學習,而這些密法的修習,又必須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正如「傳教以師徒相承,口語傳授,耳聽心會,注重密法,不重經典。」 (註:《藏傳佛教源流及社會影響》40頁,丁漢儒等著,民族出版社1991年2月版)。這些都成為該宗派何以命名為「噶舉派」的因素或由來。另外,由於噶舉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條紋,後人學者又俗稱「白教」,但這一稱呼不十分妥切。在《土觀宗派源流》中指出:晚近主巴(不丹)的一些書中寫「白傳」的,這是因為僅考慮到瑪爾巴、米拉日巴、林熱巴等噶舉派高僧曾穿著白衣的緣故。實際它的名字應當是普遍流傳的「語傳」二字較為合理。因為此派是以領受語旨教授而傳承的教派。再說,藏語「噶舉」一詞也是教授傳承的意思,而且,它還蘊涵著繼承師長傳給的重要教授之深層意義。
噶舉派形成於藏傳佛教「後弘期」內,約當公元十一世紀後半葉,它是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支系最多、最龐雜的一種宗派。噶舉派儘管派系龐雜、繁多,但其所宣揚的教義、教規大體上一致,沒有很大差異。這是因為它們均屬於瑪爾巴和米拉日巴的傳承,以龍樹的「中觀論」為基礎而創立的獨特的「大手印」法作為該派的主要貢獻或特色。歸納起來噶舉派有兩大系統:一是瑪爾巴傳來的,叫作達布噶舉;二是瓊波傳來的,稱為香巴噶舉。後來香巴噶舉衰微了,而達布噶舉又分成為四大支八小支。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香巴噶舉,該支派的創始人是瓊波南覺,他從小學習梵文和密法,據說曾七次赴印度求法,後來在噶當派高僧朗日唐巴前出家受比丘戒。朗日唐巴生於公元1054年,1123年逝世。由此可知,瓊波南覺也是十二世紀初左右的人物。
瓊波南覺剛開始在彭域建立一座寺廟,之後,又在後藏香(今南木林縣境內)這個地方建香寺,香巴噶舉由此得名。後來瓊波南覺的弟子中又建立了兩座寺院,即桑定寺和嘉寺。桑定寺位於今浪卡子縣境內的羊卓雍湖畔,主持該寺的是西藏唯一的著名女活佛——多吉帕姆,其轉世迄今仍未中斷。
十五世紀出現的以建築鐵索橋而聞名國內外的唐東傑布(1385—1464年),也是香巴噶舉的一位高僧。唐東傑布以演唱藏戲作為募捐的重要手段,相傳在西藏共建造了一百多座鐵索橋。因此,受到藏族人民的無比敬仰,許多寺院供有唐東傑布的塑像和唐卡。據說宗喀巴及其門徒克主傑也曾向香巴噶舉僧人學習教法。說明香巴噶舉曾在藏傳佛教史上發揮過作用。然而,香巴噶舉後來在藏族地區逐漸地銷聲匿跡了。
噶舉派的創始人是瑪爾巴,原名叫卻吉洛哲(1012—1097年),出身於山南地區,小時候在卓彌前學習梵文,曾三次赴印度,四次去尼泊爾,廣拜印、尼高僧求法。從印度的那若巴、彌勒巴等處學得「喜金剛」「集密」「大手印」等密法。因此,瑪爾巴成為當時的密宗大師,他更是「大手印」法在西藏的開創者和傳播者。當時在瑪爾巴周圍聚集著大批門徒,其中最著名者有所謂的「四柱」,即四大弟子:俄敦·曲古多傑、措敦旺內、麥敦村布和米拉日巴。瑪爾巴給前三大弟子傳授了「集密」「勝樂」「喜金剛」「四座」「大幻」等續部教典;瑪爾巴則給掌上明珠米拉日巴傳授了實踐法(修行)的教授,又由米拉日巴傳於達波拉結,最後形成達波噶舉,此深足以代表噶舉派。
米拉日巴(1040—1123年)是噶舉派的第二祖師,出生於西藏後藏貢唐地方,幼年喪父,小時候受盡人間苦難,青年時代遵循母親旨意,學習苯波教咒語,幹出「咒殺怨家多人」之事件,後又深加仟侮,改信佛教。至三十八歲親近瑪爾巴大師,經過六年苦行,獲得師父全部密法。之後,米拉日巴惜別瑪爾巴大師回到故裡,焚葬母親的屍骨,遂棄世入山靜修,先在貢唐古絨山頂隱跡九年,後往崗底斯雪山一年,在此期間還與苯波教法師鬥法,並取得勝利。後來他一直在遊化深山大澤,為宏揚噶舉派教法作出了特殊貢獻,成為藏傳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享譽即身證得「殊勝悉地」的高僧。
上述瑪爾巴、米拉日巴兩位噶舉派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本書第二章裡已有詳述,在此不贅。
米拉日巴的大半生雖然隱居在深山僻壤之中,可他吸引了眾多門徒,其中取得成就者不少,以熱瓊巴和達波拉傑為上首。
達波拉傑(1079—1153年),是達波噶舉的創始人,幼年學醫,所以稱為「拉傑」(即醫生的尊稱),本名叫索南仁青,後來他在達布建崗波寺,又被稱為崗波巴。達波拉傑在二十五歲時他的妻子突然病死,為此他十分悲痛,從此轉向宗教,二十六歲時便出家受了比丘戒,並從噶當派學僧那裡聽聞噶當派教法。三十二歲時聽到米拉日巴的德譽,生起很深的敬信,遂去往西藏西部依止米拉日巴學法。米拉日巴立刻發現達波拉傑的特殊才能,遂將自己掌握的全部教法傳授給他。達波拉傑僅用十三個月的時間,將米拉日巴傳授的深奧密法完全消化。然後,遵照米拉日巴上師的教誨,返回前藏靜修。三年後又依照上師所囑,遍往各靜處專修,不與常人共住。十二年後建立崗波寺,說法攝眾,並將噶當派的道次第和米拉日巴所傳「大手印」教授結合起來撰寫了一部專著,即《道次第解脫莊嚴論》,從而創立了新的教義,人們稱其為「達波噶舉」。達波拉傑於1156年去世,由其侄子次成寧布(1116—1169年)接任達波噶舉的傳承,在崗波寺繼續宏揚達布噶舉。
總之,噶舉派自從瑪爾巴譯師、米拉日巴,以及達波拉傑等高僧的相繼闡揚之後,其發展之速,範圍之廣,皆超過藏傳佛教其它所有宗派。
波拉的諸多弟子中出現四位著名人物,即都松欽巴(1110一1193年)、帕木主巴(1110—1170年)、達波貢措和拔絨瓦。
都松欽巴,本名叫卻吉扎巴,是噶瑪噶舉的創始人,出生於西康。都松欽巴於1147年在昌都地區建噶瑪丹薩寺,由此得名噶瑪巴;1187年又在拉薩西北的堆壠修建粗普(或楚普)寺,該寺後來成為噶瑪噶舉的主寺。
噶瑪噶舉支派是藏傳佛教中第一個採取活佛轉世的宗派。該派先後建立了幾個活佛轉世系統,其中黑帽系和紅帽系最為著名。
帕木主巴,本名叫多吉傑布,生於西康南部的智壠那雪地方,他創立了帕主噶舉。帕木主巴十九歲時侍從一位富人進藏遊學,有機會學到寧瑪、噶當、薩迦等宗派的教法,後拜達波拉傑為師,專門研習達波拉傑創立的新教法,後來他回到故鄉西康,在蔡崗收徒傳法,名聲大增。於1158年帕木主巴又來到帕木主地方(今山南澤當一帶)修建一座小寺,這就是後來著名的丹薩替寺。丹薩替寺的建立標誌著帕主噶舉正式創立。帕本主巴一直住在丹薩替寺,最後在該寺去世。1651年降曲堅贊又在山南澤當修建一座寺院,即澤當寺。丹薩替寺以修密法為主,澤當寺以講授顯宗經論為主。
值得說明的是,帕主噶舉與政治的關係最為密切,該派曾同朗氏家族一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並統治衛藏地區達一百三十多年,直到1481年才由其屬部後藏的仁蚌巴政權推翻。
另外,帕本主巴在丹薩替收徒傳教,其中許多門徒在康藏各地建立自己的寺院,又相繼形成八個分立派別。故在帕主噶舉一系中又出現八個支系。
拔絨瓦,即達瑪旺久(約公元十二世紀中葉人),他創立拔絨噶舉而得名拔絨瓦。拔絨瓦在後藏昂仁地方修建拔絨寺,廣收門徒,傳授密宗大手印法門和顯宗大手印境界,並自成一系,稱為拔絨噶舉。拔絨瓦去世後,該寺主持由其家族世代相承。因此,拔絨噶舉隨著該家族內部的不斷紛爭而很快衰絕了。
向蔡巴·尊珠札(1123—1194年),本名達瑪札,二十六歲時出家受比丘戒,改法名為尊珠札,他是蔡巴噶舉的創立人。向蔡巴在三十歲時拜達波拉傑的侄子次成寧布為師,學習達布噶舉的一切教法,後來得到拉薩附近的蔡公堂地方的封建主噶爾·嘉威瓊乃的支持,於公元1175年在蔡奚卡建立蔡巴寺,蔡巴噶舉由此傳出。公元1187年又在蔡巴寺附近建立公堂寺。從此蔡巴寺和公堂寺成為蔡巴噶舉發展、擴大其勢力的主要基地。1268年,當時任蔡巴寺主的桑傑歐珠被元朝受封為蔡巴萬戶長,蔡巴遂成為前藏比較重要的一個地方勢力。後來被帕木主巴擊敗,公堂寺也被毀。從此蔡巴噶舉走向衰落,最後格魯派興起,蔡巴寺和公堂寺改為格魯派寺院,蔡巴噶舉選告斷絕。
以上所述噶瑪噶舉、帕主噶舉、拔絨噶舉和蔡巴噶舉,是從達波中分出來的四大支派。其中帕主噶舉中又分出八支小派,現列表如下,具體看有關書籍,在此不贅。
B、「大手印」法
「大手印」法是噶舉派的主要秘密教法,也是一種無上密法。值得注意的是,「大手印」並非密教身、語、意三密中的身密,即以手結印契的「手印」。實際上,「大手印」是一種大象徵、大相應,象徵禪定中個體意識同宇宙本體相應而融合為一,得見圓明自性的一種光明純潔的境界。
「大手印」,梵文為嘛哈母渣(Mahamudra),漢文可譯作「大象徵」「大印」等,印者,是表記和象徵之意;大者,為無所不包、至高無上之意。「大印」實指心靈妙明之境,指玄奧的精神照耀。藏文譯名中,在「大印」兩字中間又加入「手」字,「手」字指佛的手,表示佛之如所有盡所有,二無分別,及空、樂、智慧,為尊重佛典之意。
進一步講,大手印為修持密法取得最高成就、證悟和智慧的象徵。從修持入定的角度來看,大手印就是在甚深入定的境界中呈現出的光明性體,如自性、實相、菩提、法身、真如、真空體性、宇宙本體等都是表達這種意思的不同名稱。換句話說,大手印是個體意識(小我)與宇宙意識(大我)融合為一的象徵,或者一彈指間得到證悟的象徵。
大手印內容豐富、種類很多,諸如恆河大手印、大手印瑜伽法、大手印技法、大手印禪修法、大手印心法、開頂大手印等。其中最為著名者有兩種:即恆河大手印和大手印瑜伽法。但是恆河大手印屬於頓法,是極其高深的一種法門,即上師具有無上的加持力,觀弟子機緣成熟,實行心的刺激感應,一彈指間,讓弟子剎那悟道。所謂心的刺激感應,並無一定方法,有成就的上師對於自己弟子的定力基礎以及心理狀態,十分了解,因此唯有上師能給予自己的弟子以心的刺激。這樣,修習恆河大手印就要具備兩個條件:其一是上上根器的弟子才能學;其二是有大成就的上師才能教。所以,修持恆河大手印的人很少。而大手印瑜伽法屬於漸法,因其循序漸進的修持法,深受廣大藏密愛好者的喜歡且成為普及面很廣的一種功法,而且是噶舉派的基礎性密法。
《土觀宗派源流》記載:「噶舉派先德關於大手印道立為四種瑜伽之說:一、專注內心,名為專注;二、由悟內心離諸戲論,名為離戲論;三、由悟心境一味,名為一味;四、由離有相而修,名為無修。這四瑜伽,桑昌法主郭倉巴承認:初是勝解行地,二是見道,三是由二地至七地,四是後三清淨地體性。」可見,大手印瑜伽法是一種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理想法門,此法還分為專一、離戲、一味、無修四種層次,可謂大手印四瑜伽。此即:一、專一瑜伽,收攝音念專注於一,或專注呼吸修寶瓶氣功(瓶氣),或專注某一小物體,或專注佛像,旨在令心專一而漸達寂定;二、離戲瑜伽,修專一瑜伽達心寂念定後,反觀內心,從而得入空寂定境,即「明心見性」;三、一味瑜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前所得定心不亂,觀所見一切如夢如幻,漸達動靜不二、心境不二的境界;四、無修瑜伽,到動靜不二地步,則不須觀想、攝心,不起任何攝心之念即為禪修,謂之「無修之修」。由此得知,大手印四瑜伽法,層次分明,修行者可循序以進,拾階而上,實為普通人可修的一種絕妙功法。下面對大手印四瑜伽法的修煉方法作分別介紹:
1、水乳交融,無二無別水乳交融,無二無別,即專一瑜伽法,為大手印四瑜伽之一。專一瑜伽法分為專注於物體和不專注於物體兩種修煉法。
專注於物體瑜伽又分為專注於無氣息物體瑜伽和專注於有氣息物體瑜伽兩種修法。
專注於無氣息物體瑜伽,這一修煉法又有專注小球或小木塊法和觀想佛像、字像、明點法兩項。
專注小球或小木塊法:
修煉者面前放置一小球或小木塊,專注視之。不準忘卻此物,也不可認明此物,但須集中視線專注視之。
在定睛注視此物的同時,觀想金剛上師坐於自己的頭頂上與佛無異,並至誠恭敬地念誦:
願得上師加持,至高無上的「大手印」獲得成就。
然後觀想金剛上師縮身由自己頂門而入,自己的心融入上師的真如之心,如水乳交融,成為一體,無二無別,儘量持久。
這種修煉方法,能使修煉者心神凝聚,增長知覺的敏銳。在修煉中遇到各種困難,如昏沉,應集中精神凝視或在曠野的幽靜中習定;如生性呆滯,也可用這種方法,集中心力訓練;如心不安靜或散亂者,應隱居深密靜處,減低專注,放鬆身心。
觀想佛像、字像、明點法:
修煉者前面放置一繪畫或塑鑄之佛像,專注於此。或觀佛身之殊勝莊嚴,色如磨亮之黃金,光輪環在頭頂上,三重法衣披在身上,歷歷如在目前。此為觀想佛像法。
修煉者觀一月輪在自己前方,大如指甲,白色光明,上有藏文「吽」字,筆劃細如毛髮。「吽」字通常象徵心之本性。此為觀想字像法。
接著觀想明點法。一般修煉到一定程度的人,在火化的灰燼中,往往發現有舍利子,圓如珠,這就是種子。藏密認為,這是聖力成菩提心自肉體顯現的明證,或者是法身在報身、應身上的反映。這裡以明點代表佛心,專一心念,觀想明點形狀如卵,大小如豆,光芒照耀,看來奇異,而智力集中於此。以這種物質觀想,就像有明淨的佛光加披。
專注於有氣息物體瑜伽,這一修煉法又有金剛數息法和寶瓶氣法二法。
金剛數息法又稱金剛誦,是藏密氣功的基礎功法,也是修氣脈初學之方法。此法行氣調息,在後期密宗裡又叫「風瑜伽」。宗喀巴大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一記載:「諸息調和者,就三脈門一日夜有二萬一千六百次息」。《西藏的瑜伽與秘密教義》也認為:「西藏的上師和印度的上師,同樣認為每晝夜二十四小時共呼吸二萬一幹六百次(一呼一吸為一次),即每小時九百次,每分鐘十五次」。這和生理學上每分鐘平均呼吸16至18次的說法相近。
修習金剛數息法,以跏趺坐,當身心安靜後,集中心神進行呼吸,排除其他一切雜念。用細微可自聞之念誦聲,數其出入息,自1、2、3至開始數至21,600數,此數正好是一晝夜呼吸的數目。」
數息就是專心數呼吸次數,一呼二吸為一息,每一呼一吸為一次。初學者每天以四座為限,第一座僅數呼吸21次;第二座可增至60至40次;第三座數較前略增;第四座隨力多數,以後漸次增加,並非第一次就修21,60O之數。西藏地處高原,一晝夜人的呼吸次數,當接近此數。像內地等海拔較低的地區,一晝夜人的呼吸次數為21,600。在這一修煉中,如感疲倦,可暫停休息。但數息須—一明晰,即數畢全數不亂,如有錯誤,須從頭再數。這就是所謂的金剛數息法。
以上數息觀完成之後,緊接下一步隨息觀等修習法。
隨息觀是觀想空氣中的靈息,就是說觀想呼吸之氣出於何處,又入於何處。吸氣時,觀想氣自鼻端前0.4至2米處、自鼻口入,經喉、心、臍而至密(即下丹田),並普及四肢及身體各部。如感覺吸入的氣僅到身體中的一部分,並未遍及全身,須當即糾正。呼氣時,觀想呼出的氣由臍至鼻,距鼻前0.4至2米處。如此心隨呼吸,出入自然,即可明了呼吸的遠近長短之性相,並知道吸時納入之氣,淨潔晶明,呼時吐出之氣則混濁不淨。這就是所謂的隨息觀。
止息即觀想呼吸之氣在身內住於何處。入則由鼻至臍而住,出則由臍至鼻而出。觀住者是否氣由臍遍及全身,如果僅住於臍,仍為粗觀;必須觀氣遍住於全身,而且在住氣時間內完成,這樣才稱得上細觀。由此熟習,即能心與氣合而住。這就是所謂的止息觀。
觀息即觀氣自頂及通,遍及全身,有益無損,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而冷暖適中。
人體由五大組成,骨肉是地大,液體是水大,體溫是火大,氣體是風大,靈息是空大。氣息也有地、水、火、風、空五種,功夫到家,可見五氣之色及其遠近。地氣黃色,水氣白色,火氣紅色,風氣綠色,空氣藍色。地氣距鼻端最近,約22.5釐米,水氣較遠,火氣再遠之,風氣又再遠之,空氣最遠,但也不過30釐米左右。如果一呼一吸中具足五大五色,並各不混亂,即知呼吸出入量之增減。以普通人年齡推之,二三十歲者出少入多,五六十歲者出多入少。這就是所謂的觀息觀。
還息即觀想呼吸之氣漸次變為藏文唵、阿、吽真言三字,於是變業氣為智氣。
三字觀法是,呼氣外出變為「唵」字,白色,代表佛身;吸氣內進變為「吽」字,藍色,代表佛意;氣住則變為「阿」字,紅色,代表佛語。觀三字,必觀藏文,直立空中,大小不拘,筆劃細而明亮。這樣轉出、入、住氣變成三字,
可以通解遍身脈結之氣,使其漸次盡入中脈。這就是所謂的還息觀。
淨息即內外呼吸漸次至於停滅。由於以上修持,支脈解而中脈開,業氣盡而智氣現,自性清淨將從此顯。這就是所謂的修淨之方便法門。
寶瓶氣,又稱瓶風、風瑜伽等。其修習先吐氣三口,清除體內濁氣,徐徐自鼻吸入新鮮空氣,氣封於密(即下丹田)處,住氣越久越好,然後噴出。 寶瓶氣修法之目的,在於修心使離息而獨立,使心息不依,縱有想念起落,也不為息所影響。本修法換氣息停滅,則心緣境為氣所引起之妄念,也隨之而盡絕。心之造像,純因心激蕩而起,氣停則心之激蕩亦平,想念自止。
不專注於物體瑜伽又分為切斷想念法、放任想念法和心不動想念法三種。
切斷想念法又稱切念法。此修法是,一念方生,剎那間齊根切斷,如空中閃電。人在禪定中,因心受激動感應,想念繼續生長,即使一念抑制,繼起之念,紛至沓來;應以警覺心繼續抑制。於是一有想念萌芽,剎那齊根切斷,繼續禪定。 放任想念法又稱縱念法。此修法是,修持者漠不關心,不管不理,即非隨他去,也不阻止。正如牧童放牛羊於原野,任其散漫行動,而修持者繼續禪定。因此,想念也不再發生,心就到達安止境。對此噶舉派大師有言:「心不整治則自明,水不擾動則自清。」
瑜伽大師米拉日巴也曾講道:「放任心於本元而不加整治者,則『明』可生;心於彼境而如平靜流水者,則『明滿』;完全放棄整治但縱任之,則心永『安止』。此為瑜伽行者不可不知者。」
也就是說,心若束縛之,反欲奔馳於十方;若放任之,反而得安止不動。
對於心不動念法,瑜伽大師米拉日巴曾講道:「心住本來不變之境,正知開朗,此境相續,有如靜流,圓智可證,咄爾行者,必毋造像,亦毋調伏,永持寂靜。」其意思是,心不動念法能使心保持在絕對安止之境中。此法又有四種具體修法: 第一法,修煉者最初入定,易緊張,使用剎那切斷念頭法,但想念紛至沓來,切不勝切,當疲勞時,轉變方式,用放任想念法。如太放縱,修煉者又會失之怠惰。因此,禪定必須均勻,猶如捻婆羅門線,細而均勻,不可太緊,也不可太松,張弛得宜,操縱合度,則心得安止。
第二法,使心與想念隔離,如斬繩二段,以不屈不撓的決心,維持不分心的警覺。這種方法叫作「斬繩二段法」,此法使心隔離所有心智作用。
第三法,兒童觀畫法。此法猶如兒童以非常的心智警覺,看寺中壁畫,隨念顯現,不予分別,不予取捨。
因練習身心不認知狀態,感覺身浮在空中,發生幻覺或出現幽靈,既不因悅而取,也不因不悅而舍。這種既不抓緊也不阻止視覺的方法,叫作兒童觀畫法。
第四法,象體無覺法。以大象比喻心,象皮特別厚,雖然遇到荊棘之刺,但不怕被刺,毫無所覺,坦然自在,這樣心也就不為所動了。
當心安止,認知發生時,防止意識及被防止的想念,被引來相對,即一個想念防止另一個想念發生。當想念起時,既不阻止,也不為所動,這種狀態稱象體無覺法。此時心的狀態如同海洋平靜無波,所以又稱為最後安止境。
當修煉者正確明白了動與不動不可分的奧妙時,就叫作「妙觀察智」,知一切為一元。
2、通過宇宙意識
通達宇宙意識,即離戲瑜伽法,為大手印四瑜伽法之一。離戲瑜伽是分析動與不動的本性,並通達宇宙意識,此法又分為分析動與不動、通達無上菩提和無生瑜伽禪定三部分。
分析動與不動,就是分析心之動與不動,首先在不認識的安止狀態下,出現妙觀察智,然後再觀察:當心不動時,不動的真實本性是什麼?心如何保持不動,又如何從不動變動?當動時,是否保持不動時的安靜?在保持不動狀態時,是否有動?動與不動有何差別?動(或念)的真實本性是什麼?動如何變成不動?這樣設問,玄妙莫測,並可喚醒超越之智。
通過設問修煉者始知「動』即非異於「不動」,「不動」也不異於「動」。當如此觀察對「動」與「不動」的真實本性,仍然沒有悟透,應觀察妙觀察智是否有異於「動』與「不動」。經過這樣明白的智力分析,修煉者就會發現觀察者(心)與被觀察者(想念)是不可分別或分離的。因不可分離的真實本性,不能認知,這種境界被稱為「心行處滅」或「言語道斷」。
通達無上菩提,即任何思想、觀念或模糊或擾亂的感情發生,既不放棄,又不控制;應允許它們自起自落,自生自滅,不去引導或促其成型,修煉者僅認識即可。如此長期保持,念因未被放棄,其實相(或自性空相)會自然呈現。
修煉者僅認識想念,無取無舍,就可了解到能捨棄的心與被捨棄的想念兩者不可分離,心即獲得解脫。這種解脫技巧,叫作「練習崇高道的精髓」或「禪定之反面法」。這種修返觀之法,即用真心,不偏不倚,無我無私的立足點,觀察一切有情眾生還未獲得自心真相和解脫自在,於是就產生無限同情的大悲心。這就叫作通達無上菩提法。
無生瑜伽禪定,此法又分為現在、過去和將來三時之禪定、心與物之分析禪定和單一與多數之分析禪定三部分。
現在、過去和將來三時禪定,首先從三個時間的觀點分析,過去的念現在已經滅了,而未來的念,到現在還沒有發生,現在的念瞬間即失,變成過去。未來的念,立即會變成現在,或過去。這種生而即滅唯是幻空,在禪定中始覺一切幻象如同時間一般,幻而不實。一切幻象本身不存在,都是由心示現。這種修煉法是為了認知生死及時間的不實存。
心與物之分析禪定,從物質與非物質的觀點,對有情之心加以分析,說明心是物質或是非物質。
如果心是物質,修煉者在進入禪定之後,能觀其為實在的。但從妙觀察智的觀點來看,心不能稱為任何實物,不能歸入物的一類。再用妙觀察智進一步分析,心又不能列入非物一類,也不能證明其不存在。因此,心既非物,也不是非物,不能放在任何一邊,所以被稱為「中道」。
所謂「中道」者,既不是「是」,也不是「非」,佛教經典上說:「一切是」是一個極端,「一切不是」又是另一個極端,都是邊見,離於二邊,即是中道。空非一無所有,「非有非空」即是中道。有情之心,為一切真理之源泉。一般人為無明束縛、為幻象所惑、自心不明。有情之心,即為八識。八識也為真如示現之幻象。因八識含有一切種子,而菩提(即真如)也含有一切,故能相應,有情可證得無上菩提。
這種信念的建立,非來自演繹法、歸納法,而源於上師的慈教。這是各人自有的寶藏,只是能注意或不注意而已。因此,這種教導,被稱為大真理。正如倡云:「上師所教深入心,啟示各人自開悟,悟自身中各懷有,垂手即得無價寶。」
單一與多數之分析禪定,從單一與多數的觀點,對有情之心加以分析:心是一個還是數個?如果是一個,為什麼能示現種種幻象?如果是數個,又為何所有的心都必須與真空體性不可分離。
如此觀察,修煉者就能明白,心不可數,既非單一,也不是多數。單一是一邊,多數是另一邊,不住兩邊,這就叫作不住於完全寂靜的大手印境。修煉者在禪定中,除妙觀察智外,無所發現。因此,大手印,即實相,又稱為真空體性。
因禪定結果,一切誤認為實在者,均已消除,一切皆幻,猶如魔術師所表演的幻術。這就是離戲瑜伽。
總之,離戲瑜伽的主旨,是以妙觀察智為基礎、通過內省分析,以不偏於空有以見實相的中道觀想,達到明心見性,通達無上菩提為目的。
3、化心物為一元,不可分離
化心物為一元,不可分離,即一味瑜伽法。因為一味瑜伽化心物為一元,為一整體,不可分離。認為物者,是一切幻象。以睡與夢為喻,認知一切幻象為心所示現。如夢中所見一切,都不離於心。同樣,修煉者醒時所感一切幻象,無異於無明生死長眠中的夢境。如果離開示現幻象的心,一切幻象並不實際的存在。所以,任何念起或幻想產生,我心放鬆而不依隨,從而要了解到一切外在幻象與修煉者的心及其內在幻象不可分離,並化成一整體。正如米拉日巴所說:「昨夜夢中所夢見,種種不外汝一心,夢即瑜伽士之師,汝諸弟子當了知」。
以水與冰為喻,以知本體與幻象為一元。認為:所有幻象,本身雖然不實際存在。然為本體所示現。又本體不造任何事物,但示現任何事物。因此,幻象與本體原為一元,同一本性,可以水與冰為喻,表明幻象就是本體。
修煉者在進行修煉時還認知三個雙重:極樂與空;淨光與空;智慧與空。三者合為一元,則是了解所有體驗為一整體,不可分離。具體講,極樂與空、淨光與空、智慧與空,三者各為兩相,實則各合為一元。空者,本體的陰影和幻象的本源。極樂者,正覺啟迪之樂。淨光者,內在的光明。智慧者,為般若,即無上菩提。正如佛經上所說:「若人全了解,一切皆一如。除此一如外,更無其他法、所持誦者一如,所觀念者一如,一切瑜伽行,皆惟此一如。
以水與波為喻,化一切為一元。認為:波由水興,同樣,一切現象均由心所示現,而心之本性為真空。正如「一切皆由心生故,汝心即是汝上師」。這個真理,為一切真理的總真理,即總攝一切之一。修行者如了解了這一真理,就能認識一切有情之心的真空體性。換句話說,由於自我的特性,真理為無明所遮蓋。修煉的目的,就在於除去無明、恢復自性光明。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用言語很難表達清楚,主要靠修煉者的信念、決心,以及功夫去體驗。如果修煉者不能深入禪定,猶如瞎子摸大象,那將難以掌握全貌。
4、進入大解脫、大智慧的境界
進入大解脫、大智慧的境界,即無修瑜伽,別稱為無禪瑜伽,為大手印四瑜伽法之一,也是四瑜伽中最高的瑜伽境地。
無修瑜伽,是修煉四瑜伽法的高級階段修煉者如能進入這一階段的修煉,那麼所修之念及其功法都能運用自如,也就是說進入大解脫、大智慧的無礙自由境界。這一境界以俱生無染的無上菩提(大手印),化一切為法身。當已降服的無明,能一時清除,說明功德圓滿,瑜伽修煉也可停止。至此再也沒有什麼道可修,修煉者大功告成,已證得了俱生大手印,也已到達無餘涅槃之境界。所謂「涅槃」,也可譯為「圓寂」。圓是指圓滿一切智德,寂是指寂滅一切惑業,又有不生不滅的意思。正如佛經光明心所說:「禪定,本為證取頓覺境界的方法。證入之後,禪定不復需要,猶如行人乘筏渡河,即達彼岸,則筏無用矣!」上述涅槃境界,就如同已經到達的彼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