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藏傳佛教中最重要的女性護法神,尼泊爾佛像之金剛瑜伽母

2020-12-26 迦雅佛像Ruby

金剛瑜伽母亦名「瑜袛母」,佛教密宗母續本尊,為藏傳佛教瑜伽師們共修的佛母。公元10世紀時,印度大成就者底洛巴有很多學生,納若巴是其中最偉大的位,因為藏傳佛教新譯派的很多傳承都源自納若巴。納若巴是噶舉派及隨後的十二分支派別的創始人瑪爾巴譯師的兩位傳承上師之一,也是噶舉派創始人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之一。他的部分傳承經由尼泊爾傳到了薩迦派。在公元14世紀後期和15世紀早期,宗喀巴大師對大多數納若巴的傳承進行總結和折中,將所有主要的新譯派傳承融匯於格魯派。

金剛瑜伽母在西藏又被稱為「納若卡居空行母」,即「納若巴的空行母」,是納若巴沒有傳授給瑪爾巴的少數幾個傳承之ー。它經由尼泊爾傳給了帕丁巴兄弟,後者師從納若巴,將這一傳承帶回了家鄉。由於他們主要在尼泊爾的小山村帕平閉關傳道,時至今日,這裡仍然是重要的金剛瑜伽母靈場和朝聖地,擁有數十座寺廟、僧院和靜修所。

帕丁巴傳承最後通過早期薩迦派喇嘛進入了西藏,在長達三百年的時間裡,一直是薩迦派獨有的經典。後來,這一傳承進人了格魯派。

金剛瑜伽母形象裸體,一面二臂,怒面三眼。右手持血頗器。以佛身五飾(法輪、耳環、項鍊、手鐲、腰帶)為飾,左肩及肘間橫持「喀章嘎」,上掛兩面鼓、法鈴和幡。面部朝天呈飲血之勢,五骷髏頭飾,頭頂有金剛髮飾骨項鍊、釵環、耳環、冠冕、絡腋帶俱全。身上塗有骨灰,飾以六種骨飾,骨嚴(密宗修行者佩戴的骨質飾品稱骨嚴)為裙。頭髮下垂,青春少女相,乳房飽滿,雙足各壓著死屍,威立在蓮花日輪寶座上。

金剛瑜伽母怒面,表示解除邪見。頭髮下垂,表示散射無二法性之法蘊。法蘊與法藏同,諸神法門蘊積在一起稱法蘊。《俱舍論》稱:「所化有情,有貪嗔八萬行別。為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宣說八萬法蘊。」

頭頂有金剛髮飾,表示具有大圓鏡智等五種智慧。五骷髏為頭飾,表示具有五佛性能。手印為飾,表示具有法輪等五佛之飾。塗於身上骨灰,表示具有金剛薩埵的功德足,表示二真諦。右手持金剛彎刀,表示斷一切煩惱,修得清淨地(菩薩地),獲得八種實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圓滿和合、究竟和合、頂端和合、剎那和合和法身果)之意。橫持「喀章嘎」,表示具有菩提之心。左手持盛滿血液顱碗,表示具有大悲大樂之慈心或調伏四魔之意。以蓮花為座,表示輪迴中無垢或行息業,消一切病魔之災。以日輪為座,表示解除眾生所具的無明及十不善(殺生、不與取、邪淫、忘語離間語、粗惡語、綺語、貪慾、嗔怒、邪見)之泥,或眾生中生出菩提心之苗並結果之意,或者給眾生大發慈悲之光輝之意。

佛經說,修持金剛瑜伽母,可消除切惡障,順利進行修習身、語、意三種瑜伽,能達到瑜伽三地,即證人無我瑜伽地、現證二取性空瑜伽地和現證諦實空瑜伽地,獲得至高無上成就佛果。

相關焦點

  • 佛教中最重要的女性護法神!吉祥天女
  • 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特點和形式
    佛祖在解釋密乘教法時,用那些狂怒的形象作為激發信徒對煩惱產生憎惡的工具,這種狂暴的憎惡本身恰好就是滅除煩惱邪魔的工具,因而藏傳佛教的密宗本尊造像令人恐怖的形貌表情,展現了本尊對煩惱的憎惡之情。理解了密宗的這些象徵意義,我們才能較準確地認識和欣賞密宗造像藝術的精髓所在。這也是藏傳佛教的顯密中以密宗為主要特點。
  • 面目猙獰而內心慈悲——藏傳佛教護法神
    藏傳佛教有著系統龐大、種類繁多的護法神體系。而且這個體系至今仍在不斷擴充之中,這和護法神的來源之一有關。藏傳佛教護法神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其一、源自印度佛教是佛陀住世期間所降服的外道,由於信服佛法,從此立誓順從佛法,護衛佛法,遂成為了佛教的護法。
  • 藏傳佛教佛像主要種類及代表佛像
    廣義的佛像包括所有佛、菩薩、羅漢以及護法和各派祖師、高僧、活佛等以不同形式呈現出來的造型。有塑像、畫像、雕刻、唐卡等多種形式。佛像是佛身代表,在通常意義上,代表佛菩薩的智慧。這和外人所理解的膜拜對象不同。佛教自釋迦牟尼創教發展至今,在我國分為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流派。南傳佛教也叫上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以自身解脫為終極目標。
  • 藏傳佛教諸神法鬘之馬頭金剛
    北京保利2014年春拍,成交價103.5萬元新興的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大量借用印度教等教派中的神祇,以彌補自身的不足,馬頭金剛就是佛教從婆羅門教和溼婆教中吸收的「雙馬童」(相傳觀音的原型)這一善神演變而來的。據考古發現,早在貴霜王朝的錢幣上就已有此神的形象出現。
  • 藏傳佛教法相—金剛亥母
    她是一位女性神祇,其神格較為複雜.在藏傳佛教噶舉派中,她為女性本尊之首,馬爾巴,米拉日巴,剛波巴等諸位大成就者均認為他為本尊.其作為藏傳佛教本尊之一,不僅僅是四大教派共同尊崇的母續本尊,同時也是主要用來做寶瓶氣脈及拙火定的觀修本尊.
  • 解讀千年藏傳密宗法器之「金剛杵、金剛橛、金剛鉞刀」
    【開篇】閒聊時有朋友問我藏傳法器「金剛杵、金剛橛、金剛鉞刀」該如何區分?各有什麼用途?的確這三種法器如果對藏傳佛教文化沒有一些了解的話,是很難區分的。藏傳佛教的法器製作選材一般比較珍貴,同時在法器的制型上又融入了藏傳佛教博大精深的教義精神。再談其用途又多以修法除障為主要目的。因此藏傳佛教法器不僅僅是一件法器,也是一件具有很大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 藏傳佛教文物賞析
    明朝繼續扶植藏傳佛教,一改元朝專奉薩迦派的作法,實施多封眾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領頻頻入貢,與宮廷往來密切。清王朝更將「興黃安蒙」作為貫徹始終的基本國策。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隨著中央與西藏關係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也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宮中的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
  • 藏傳佛教像上的硃砂紅
    近年來,藏傳佛教造像在文化領域非常受重視,在國際的重大展覽中,藏傳造像也佔據著很大比重,往往不是併入「中國藝術」,而是單獨有「喜馬拉雅藝術」這個門類。比起我們熟悉的漢傳佛教,藏傳有諸多不同:擁有數量龐大的神靈系統;有大量威武乃至嚇人的護法神;有好不含蓄的與性相關的表達。產生這些區別的根源,還得從西藏的歷史和印度的古老文化中找尋。藏傳造像在哪些情況下有硃砂紅呢?一是裝藏。
  • 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及法器
    明朝繼續扶植藏傳佛教,一改元朝專奉薩迦派的作法,實施多封眾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領頻頻入貢,與宮廷往來密切。清王朝更將「興黃安蒙」作為貫徹始終的基本國策。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隨著中央與西藏關係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也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宮中的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
  • 文玩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太全了!值得收藏)
    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隨著中央與西藏關係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也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宮中的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
  • 一篇文章看懂密宗佛像
    也正是通過佛教的折射,人們才從靈相佛光中領略雪域高原獨特的風情習尚、瑰麗的藝術魅力以及藏族人民不凡的聰明才智。當你步入藏傳佛教寺院的殿堂,在香菸繚繞、霧氣氤氳中感覺金銅造像的神奇怪異時,不能不攝服於藏族人民對美的感悟和創造才能。藏傳佛教金銅佛像的分類自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尼泊爾、內地以及中亞地區傳入雪域高原,佛教便在吐蕃社會原有的苯教文化土壤中,開始了艱辛的初傳步履。
  • 藏傳佛教的圖騰——綠松石
    藏傳佛家造像在中國佛教造像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寧瑪、薩迦、噶舉、格魯各教派的發展,產生了風格各異的佛教造像,而80%以上的造像上都鑲嵌綠松石,這也是佛界綠松石鑲嵌類似於經濟學理論中的一種「二八現象」。  綠松石是西藏藏傳佛教最神聖的圖騰崇拜物。在印度、尼泊爾這些佛教盛行的地方,綠松石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著。
  • 精品賞析:銅鎏金藏傳大黑天佛像
    該神本是婆羅門教溼婆(即大自在天)的化身,後為佛教吸收而成為佛教的護法神,特別是在密宗中大黑天是重要的護法神,是專治疾病之醫神與財富之神。藏傳佛教認為大黑天是毗盧遮那佛(或稱為大日如來)降魔時呈現出的忿怒相。有六臂、四臂、二臂瑪哈嘎拉三種。六臂瑪哈嘎拉是香巴噶舉派護法神,亦是格魯派的護法神。
  • 這座藏傳佛教摩崖造像藝術名山,發出清代佛教民間雕刻藝術最強音
    從清代開始,海棠山普安寺被清朝政府扶持,與周邊的瑞昌寺、瑞應寺、廣化寺、德惠寺、吉慶寺、千佛山等形成了東部蒙古族地區佛教文化中心。這不僅對藏傳佛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也為清朝政府實行「安定蒙古地區」的宗教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 雲觀展 | 「吉祥聖域——藏傳佛教繪畫與造像藝術展」展品欣賞(二)
    「雲觀展」系列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分三期呈現展覽的全貌,本期邀您欣賞「秘密佛與般若佛」和「菩薩」兩個單元的展品,以期了解唐卡繪製的流程、儀軌,體味唐卡與造像藝術之美。藏傳佛教有顯、密二教之分,二者均為佛教修行的法門。顯宗主張按照佛經公開弘揚佛法,密教認為除此之外,還有秘密的修習之法。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由於唐卡本身質地脆弱,現存唐卡中,15世紀之前的作品存世量並不多,明清時期的唐卡藝術臻於成熟,故而存量最大。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
  • 藏傳佛教諸神法鬘之吉祥天女
    吉祥天女,又稱吉祥天母,梵文Lakşmī,音譯「拉吉代米」,意譯「摩訶室利」,藏語稱「班達拉姆」,俗稱「騾子天王」,是藏傳佛教中一尊重要的出世護法神
  • 藏傳佛教裡的大白傘蓋佛母和獅面佛母
    在藏傳佛教裡,特指密宗產生的諸佛、諸菩薩,是一種神格化後的稱謂,代表諸佛諸菩薩的智慧、大慈、大力等。我們所熟知的度母,就是佛母的一種。度母是簡稱,全稱為「聖救度佛母」,即為觀世音菩薩慈悲示現。在藏傳佛教諸多佛母中,有兩尊佛母十分殊勝,分別是大白傘蓋佛母和獅面佛母。
  • 藏傳佛教法器「金剛杵」,到底有多神秘?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收藏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各類收藏品中,蘊含深厚歷史文化、精美藝術品味的藏傳佛教藝術品,也被收藏者們所認可和追捧。在藏傳佛教眾多的收藏門類中,除了傳統上的佛像和唐卡外,法器作為一個單獨的分支逐漸受到重視,在重大的拍賣中屢屢創下天價的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