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解—1、法會因由(卷一)之二

2021-02-12 陳兵教授

爾時大慧菩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

大慧菩薩請教世尊百八義,即一百零八個問題。佛教以一百零八為數之極,說一切煩惱為百八煩惱,大乘禪定有「百八三昧」,數珠為一百零八顆,一百零八或表示甚多。

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

觀察一切眾告諸佛子言

「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

我當為汝說自覺之境界

世間解,為佛的德號之一,謂如實了知世間的一切。佛子,指菩薩。佛許可眾菩薩隨意請問,將為他們開示佛自證的境界,自覺,唐譯自證,或說自內證,即自己內心實在的體悟。證與知不同,是所知的真實與能知的心一體不二的一種境界,或者一種心靈體驗,西方人將這種經驗歸於「神秘體驗」。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所聽之「聽」,是許可之意。

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

云何見痴惑云何惑增長

何故剎土化相及諸外道

云何無受欲何故名無受

何故名佛子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何等禪境界

云何有三乘唯願為解說

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種度化眾生的佛法,乘,梵語衍那,車船等交通工具。 

緣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異說云何為增長

云何無色定及以滅正受

俱異說,唐譯「二俱異」,黃譯「兩邊說」,意謂什麼是兩極不同的說法。滅正受,即受想滅盡定,滅盡感受和知覺的一種深定,為佛教中第三阿那含果及六地以上菩薩所入。

云何為想滅何因從定覺

云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

云何現分別云何生諸地

破三有者誰何處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云何最勝子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存在,有,為存在、存有之義。有飲食睡眠男女之欲者屬欲界,離欲界所需而有固定形貌的身體,為色界;沒有固定身體,唯有心識存在為無色界。最勝子:佛子,指菩薩。最勝,與世尊同義,指佛。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最勝為我說

三昧,也譯作三摩地等,意譯定,心意長久專注一境的心理狀態。小乘所修三昧有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十遍處、空無相無作三三昧等,大乘所修三昧極多。

云何名為藏云何意及識

藏,指第八阿賴耶識,意譯藏識。意,梵語末那,意譯思量,指第七末那識。識指其餘六識:眼耳鼻捨身前五識,及第六意識。

云何生與滅云何見已還

云何為種姓非種及心量

種性:天生的根性,猶如印度的四大種姓,這裡指在信受、修證佛法方面的根性,非種,即無種性,沒有信受佛法的善根。心量:心現、唯心。

云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

云何無眾生云何世俗說

云何為斷見及常見不生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

云何當來世種種諸異部

外道:泛指佛教之外的各種宗教、哲學,有「心遊道外」的意味。當來世種種異部,指佛滅度百年後,印度佛教界分裂為不同的部派,先後共有二十個。異部,即不同的部派

云何空何因云何剎那壞

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動

何因如幻闥婆城

世間熱時焰,及與水月光

犍闥婆城:意譯尋香城,即海市蜃樓,被認為是犍闥婆的城市,犍闥婆意譯香陰神,天龍八部之一,一種音樂神。熱時焰:又譯陽焰,春天水汽蒸發,遠看猶如火焰或者水波,即《莊子》所謂野馬。 

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

覺支,也譯作菩提分法、道品法,意為證得菩提的各種方法,共有三十七種,稱三十七菩提分法或三十七道品。菩提,意譯覺,對宇宙人生真相的如實覺悟。

云何國土亂云何作有見

云何不生滅世如虛空華

云何覺世間云何說離字

離妄想者誰云何虛空譬

如實有幾種幾波羅蜜心

如實,即真實、真如,與本來面目無異。波羅蜜:意譯到彼岸,達到目的地。

何因度諸地誰至無所受

何等二無我云何爾

諸智有幾種幾戒眾生性

誰生諸寶性摩尼真珠等

誰生諸語言眾生種種性

明處及伎術誰之所顯示

摩尼:如意寶珠。明處:古印度的學問,有五種明,簡稱五明。後來還有小五明。

伽陀有幾種長頌及短頌

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

伽陀:也譯作偈,佛教十二部經之一,意譯諷頌,詩歌體。成為:唐譯及黃譯皆作「道理」,即《瑜伽師地論》所說「證成道理」,由論證而成立的道理。論:解釋經的著作。

云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欲

云何名為王轉輪及小王

云何守護國諸天有幾種

轉輪,即轉輪聖王,也譯作飛行皇帝,統治四大洲,以乘「輪」寶飛行而得名。守護國,指守護人天的四大天王,密教經典稱為「守護國界主」。

云何名為地星宿及日月

解脫修行者是各有

弟子有幾種云何阿

阿闍梨,意譯軌範師,教授僧尼戒行者,密教的阿闍梨稱為上師。

佛復有幾種復有幾種生

魔及諸異學彼各有幾種

自性及與心彼復各幾種

云何施設量唯願最勝說

魔:梵語摩羅之略,能障礙修行者,有陰魔、煩惱魔、病魔、天魔等。異學:指佛教以外的學派,統稱「外道」。施設量:人為建立的道理,唐譯「唯假設」,黃譯「唯假名」。

云何空云何念聰明

云何為林樹云何為蔓草

云何象鹿云何而捕取

云何為卑陋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師攝云何一闡提

念:記憶。六師,唐譯為「六時」,黃譯六季,印度分一年為六季。一闡提:意譯「斷善根」、「極欲」、「信不具足」等,斷盡善根者。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

禪師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眾生生諸趣何相何像類

云何為財富何因致財富

云何為釋種何因有釋種

云何甘蔗種無上尊願說

云何長苦仙彼云何教授

釋種:釋迦種族。甘蔗種:釋迦族所屬的種族。長苦仙:吠陀時代的一位著名仙人。 

如來云何於一切時剎現

種種名色類最勝子圍繞

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斷肉

食肉諸種類何因故食肉

云何日月形須彌及蓮華

師子勝相剎側住覆世界

如因陀羅網或悉諸珍寶

箜篌細腰鼓狀種種諸華

或離日月光如是等無量

以上幾句問為何有不同種種形狀的世界,師子勝相:指像萬字的獅子形國土。因陀羅網:帝釋寶冠上的珠網,一一珠中映現一切珠,因陀羅,即忉利天天主釋提桓因。

云何為化佛云何報生佛

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云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

何故色究竟離欲得菩提

善逝般涅槃,誰當持正法

天師住久如正法幾時住

報生佛,即佛的報身。色究竟,色界之頂色究竟天,佛經說佛的報身在彼天成就,住於彼天,而不在欲界。善逝:佛的德號之一。般涅槃,意譯圓寂,這裡指佛逝世。天師:天人師,佛的德號,不是道教所說天師。

悉檀及與見各復有幾種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緣

悉曇:宗旨、理論。見:見解、觀點、世界觀。毗尼:意譯律,僧尼集體生活的各種規範。

彼諸最勝子緣覺及聲聞

何因百變易云何百無受

百變易,指聲聞、緣覺及菩薩共同的不思議變易死,意謂身心有不思議的變易,也是一種生死。百無受:唐譯無相,黃譯「無影像」。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間

云何為七地唯願為演說

僧伽有幾種云何為壞僧

世俗通,指共外道的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變通。出世間,指出世間不共外道的神通。僧伽,意譯和合眾,簡稱眾,出家人的團體。壞僧,稱為「壞和合僧」,破壞僧團,是很重的罪業,「五逆」之一。

云何醫方論是復何因緣

何故大牟尼唱說如是言

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

迦葉、拘留孫、拘那含牟尼,為賢劫中三位過去佛。佛經中佛曾說這三位佛都是我。

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

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

而復為眾生分別說心量

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

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

無量寶莊嚴仙闥婆充滿?」

訶梨、阿摩勒:兩種果樹。雞羅:雞羅娑山,或譯蓋拉娑山。鐵圍,鐵圍山,佛經所說圍繞四大部洲的鐵山。仙闥婆:即乾闥婆。

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

乘諸度門佛心第一

這四句唐譯為:「爾時世尊聞其所請大乘微妙諸佛心之最上法門,即告之言」。諸佛心第一的心,為精要義,意謂諸佛所說法的第一精要。以下為佛對大慧所請問問題的回答

善哉善哉問大慧善諦聽

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

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

趣至無自性佛諸波羅蜜

空剎那,唐譯空相。趣至,唐譯、黃譯皆為流轉。佛諸,唐譯、黃譯皆為佛子。

佛子與聲聞緣覺諸外道

及與無色行如是種種事

須彌巨海剎土地

星宿及日月外道修羅

解脫自在三摩提

滅及如意足覺支及道品

諸禪定無量諸陰身往來

正受滅盡定三昧起心說

通:神通。無量:四無量心。滅:滅盡定。如意足:又稱四神足,修得神通的四種基礎。正受:禪定。起心說:請說如何從定中起心出定。 

意及與識無我法有五

自性所想及與現二見

想,為經中五法中的妄想,唐譯作「分別」。現二見:墮於能所、有無等二邊的各種見解。

乘及諸種性摩尼等

一闡提大種荒亂及一佛

爾焰得向眾生有無有

大種:地水火風四大,為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普遍於一切物質,故稱大種。得向:黃譯去向。

馬諸禽獸云何而捕取

因成悉檀及與作所作

三支因明中,以譬喻和因為論據而成立悉曇,即論點,名為「宗」。

鬱林迷惑通心量不現有

諸地不相至百變百無受

醫方工巧論伎術諸明處

鬱林:多譯稠林,稠密的森林,比喻各種邪見障礙獲得正見,迷惑正道。心量不現有,唐譯作「唯心無境界」。諸地不相至,唐譯作「諸地無次第」,意謂菩薩道沒有固定的次第。

諸山須彌地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眾生身各幾微塵

一一剎幾塵弓數有幾

肘步拘樓舍半由延由延

兔毫窗塵羊毛

缽他幾阿羅麥幾

獨籠那勒叉及舉利

乃至頻婆羅是各有幾數

肘、弓、拘樓舍、由延,皆為長度單位。以下兔毫、窗塵、蟻、羊毛、穬麥等為量度單位,穬麥今譯「麥粒」。缽他:升。阿羅:半升。獨龍那:斛。佉梨:十斛。勒叉至頻婆羅為數量詞,勒叉:百萬。舉利:億。頻婆羅:兆,千億。

為有幾阿耨,名舍梨沙婆

幾舍梨沙婆名為一賴提

幾賴提摩沙為摩沙陀那

幾摩沙陀那名為陀那羅

幾陀那羅為迦梨沙那

幾迦梨沙那為成一波羅

此等積聚相幾波羅彌樓

阿耨:極微,最小的粒子。梨沙婆:芥子。賴提:草籽。摩沙:豆子。陀那羅、迦梨沙耶、波羅,皆為重量單位,唐譯譯為銖、兩、斤。彌樓:即須彌山。幾波羅彌樓,唐譯「幾斤成須彌」。

是等所應請何須問餘事

聲聞闢支佛佛及最勝子

身各有幾數何故不問此

火焰幾阿耨,風阿復幾

根根幾阿耨?毛孔眉毛幾 

根根:每個感官。

護財自在王轉輪聖帝王

云何王守護云何為解脫

護財:財神。自在王:四大天王。問財神、四大天王、轉輪聖王如何守護王國。

廣說及句說如汝之所問

眾生種種欲種種諸飲食

云何男女林金剛堅固山?

云何如幻夢野鹿渴愛譬

野鹿渴愛譬:佛經中常說的譬喻:焦渴的野鹿看見陽焰,以為是湖河之水,狂奔追逐而死,比喻眾生追逐五欲而輪迴生死。唐譯在此句下還有四句:「諸云何處起?時節云何有?何因種種味,女男及不男?」

云何山天仙犍闥婆莊嚴

由天仙和乾闥婆美化的山從何而來?

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

云何禪境界變化及外道

云何無因作云何有因作

有因無因作及非有無因

云何現已滅云何淨諸覺

云何諸覺轉及轉諸所作 

有因、無因、亦有因亦無因、非有因非無因創造世界的四種戲論。云何現已滅以下四句,唐譯「云何轉諸見?云何起計度?云何淨計度?所作云何起?云何而轉去?」 

云何斷諸想?雲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誰何處為何身

云何無眾生而說有吾我

云何世俗說唯願廣分別

所問相云何及所問非我

云何為胎藏及種種異身

云何斷常見云何心得定

言說及諸智種性佛子

云何成及論云何師弟子

成,理論,即《瑜伽師地論》所謂「證成道理」,由論證成立的道理。論:是對成的解釋。

種種諸眾生斯等復云何

云何為飲食聰明廣施設

廣施設之廣,唐譯、黃譯皆為魔。施設,意為建立,黃譯假名。

云何樹最勝子所問

云何種種剎仙人長苦行

云何為族姓從何師受學

云何為醜陋云何人修行

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吒成

欲界何不覺,唐譯「云何欲界中,修行不成佛?」阿迦膩吒,意譯色究竟天,色界最上層的天,經中說成佛在彼天,指佛的報身。 

云何俗神通云何為比丘

云何為化佛云何為報佛

云何為如如平等智慧佛

云何為眾僧佛子如是問

箜篌腰鼓剎土離光明

心地者有七所問皆如實

俗神通:世間的五種神通,簡稱五通,《阿含經》中說成就五通為「世俗常數」。後四句問國土為何像箜篌、腰鼓、花,及沒有光明,心如何住於七地。 

此及餘眾多佛子所應問

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

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諦聽

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

大慧所提的一百八個問題,涉及許多方面,佛沒有完全解答,而另外提出一些大慧沒有問而應該問的問題,共一百零八句,是諸佛所說。佛現在將講述本來遠離言說的道理,佛子應該認真地聽。

不生句生句。常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離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斷句不斷句。邊句非邊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淨句非淨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無所有句。願句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緣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剎土句非剎土句。阿句非阿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實句非實句。數句非數句。數句非數句

前一數句非數句夾註:「此物之數也」。後一數句非數句夾註:「此數霜縷反」。唐譯只有一句「算數句非算數句」,黃譯「計量句非計量句」。 

明句非明句。虛空句非虛空句。雲句非雲句。工巧伎術明處句。非明處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設句非施設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陰句非陰句。眾生句非眾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爾焰句非爾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輪句非輪句。揵闥婆句非揵闥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婬欲句非婬欲句。見句非見句。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諦句非諦句。果句非果句。滅起句非滅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實句非實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句。鬱樹藤句非鬱樹藤句。雜句非雜句。說句非說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處句非處句。字句非字句。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以上一百零八個問題,是過去諸佛所說。佛告誡大慧及諸菩薩應當修學。這些問題,都是是與非相對,亦即所謂二邊,相反的兩種判斷。它們都是凡夫的意識分別,即此經五法中的第三妄想,中觀學叫做戲論,實相遠離這些戲論,叫做「絕百非」。《壇經》中,惠能說三十六對,「出語盡雙,來去相因」,應該源出於此。

按此處說法,此經是對佛提出的一百零八個問題的解答,但後面並未完全解答這麼多問題,至多只有七十一個,而且所解答的問題,有些是一百零八問中所沒有的。可能大本中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此經只是大本中的精要,即品名「一切佛語心」。

按大乘說法的原則,對這些問題,可以一一解答,也可以一概不解答,如《維摩經》中維摩詰居士以默然不語解答不二法門。即便解答,其目的也在破除凡夫的一切言說分別,自證離卻一切分別、不可言說的實相。

相關焦點

  • 慧律法師-楞伽經(一) 1/60
    本經共有三種譯本:(一)宋譯:劉宋時,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義譯為功德賢)所譯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亦稱《四卷楞伽》,也就是本經,這是最早的譯本。(二)魏譯:為元魏時,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所譯之《入楞伽經》,十卷。(三)唐譯:由唐時于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所譯之「大乘入楞伽經」,七卷。
  • 《楞伽經》在西方世界的傳播之四
    譯者的因緣之比爾.波特 唐代義淨法師(635—713)曾在詩中慨嘆赴印度求法的艱險說
  • 農曆五月五日 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大乘入楞伽經》
    2016年6月9日,農曆五月五日,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大乘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唐(武周)實叉難陀譯。武周久視元年五月五日,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在洛陽始譯此經。《楞伽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所造,認識作用之對象不在外界而在於內心,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為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經典,是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
  • 淺說楞伽經:一闡提到底能不能成佛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楞伽經)-卷一
  • 《楞伽經》對讀析義5:談錫永《新譯》序言略議
    實際上,若深研法相宗(應當說為「唯識宗」為妥)與禪宗,便會發現兩者有暗合之妙,對此,現代學者周叔迦居士曾著有一部《唯識研究》,其中提出:「《楞伽經》是相宗的六根本經之一,所以達磨便是唯識宗中的實踐者。禪宗所修的,便是加行位的四尋思、四如實智。到後來禪宗有曹洞宗、臨濟宗、雲門宗、鴻仰宗、法眼宗五派不同。但是所解的全不離無分別智。」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楞伽經)卷一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楞伽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共四卷)【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一切佛語心品之一】當得如來最勝之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須陀槃那果 往來及不還 逮得阿羅漢 是等心惑亂三乘與一乘 非乘我所說 愚夫少智慧 諸聖遠離寂第一義法門 遠離於二教 住於無所有 何建立三乘諸禪無量等 無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滅 亦無有心量  大慧。彼一闡提。
  • 二年級語文上冊期末測試卷(附答案),五種識字法,你會幾種?
    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對字形的記憶也會更加紮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方法一:熟字帶生字利用學過的熟字進行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對比、去掉偏旁、拆分部件、減筆畫、添筆畫等方式變換成生字。
  • 楊英:《楞伽經》在古印度的寫定和流傳考
    [8] 嚴祥海:《關於多羅那它《印度佛教史》中「蔑戾車」一詞考辨》,《中國民族博覽》2016年7期。[9] 《大正藏》·六七二,第638頁,中欄。[10] 印順:《〈楞伽經〉編集時地考》,《佛教史地考論》152頁。
  • 2018-2020年高考數學全國二卷的立體幾何題講解
    為了方便大家了解重慶高考數學關於立體幾何部分的難度,我把2018-2020年高考數學全國二卷的立體幾何真題全部選出來,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講解。請大家首先自己去做一做這些高考真題,如果不會做,再看我給的講解視頻。然後在仔細的做一遍。
  • 常識 | 《楞伽經》流傳中的傳奇
    一日,入琅琊山藏院呼梯,梯梁得木匣,發而視之。乃楞伽經也。恍然覺其前身蓋知藏僧也。寫楞伽經未終而化。安道續書殘軸。筆跡宛然如昔。元豐末,東坡居士蘇軾過南都。安道出此經授軾。且以錢三十萬使鏤板印施於江準間。軾曰。此經在他人猶為希世之寶,況於公乎?請家藏為子孫無窮之福。金山龍遊寺主僧了元謂軾曰。印施有盡,書而刻之,則無盡矣。軾乃留金山。元請代書之。使侍者曉機走錢塘求善工。鏤板流傳四方。
  • 《僧伽吒經》卷一(1)
    《僧伽吒經》卷一  一切勇菩薩請法  有法門名僧伽吒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山中。共摩訶比丘僧二萬二千人俱。其名曰慧命阿若憍陳如。慧命摩訶謨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訶迦葉。慧命羅睺羅。慧命婆俱羅。慧命跋陀斯那。
  • 二.《法華經》講記·方便品第二 全集 1-78 (分段小視頻)
    夢中的你我他,天地萬法,皆系夢人一念變現,夢中的一切,沒有哪個不是哪個, 所謂大光明藏中誰不是誰哉!在夢而不見夢人,無形無相之夢人,空如來藏者是; 夢中之萬千境界,不空如來藏者是; 夢中之一切,皆系夢人一念變現,不空空如來藏者是; 三個如來藏皆為一心變現,是為「一心三藏」; 故諸佛出世行夢中佛事,水月道場。
  • 小學一年級數學,鐘錶的認識講解,附時鐘認識專項測試卷1套
    #小學數學題#小學一年級數學,鐘錶的認識講解,附鐘錶認識專項測試卷1套。鐘錶的認識,對小學一年級甚至二年級學生來說,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很多同學在數學考試中,做時鐘認識的題型時,經常出現錯誤。因此,一年級小朋友要特別注意對鐘錶認識的學習。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勝鬘經,講如來藏的,較為重要的經典之一。
  • 《大乘起信論》講解二:皈依一體三寶即皈依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
    無我句義法,所有的法講的都是無我之平等法。另外我們也可以去理解所有的法本身就是清淨法。本來《楞伽經》沒有《楞伽經》的體,《華嚴經》沒有《華嚴經》的體,《楞伽經》是佛的方便開示,《華嚴經》也是佛的方便開示等。無我句義法,即是佛自證的,真正清淨的,第一義諦勝義諦法。我們前面講,真正的佛法,所有的句義,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 雲頂之弈10.25盾法陣容運營思路講解
    雲頂之弈10.25盾法陣容運營思路講解 發布時間:2020-12-15 14:53 來源:掌盟 作者:大咖
  • 明史 卷九十六(志第七十二)藝文一 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藝文二
    》一卷  李贄《九正易因》四卷贄自謂初著《易因》一書,改至八九次而後定,故有「九正」之名。  明太祖注《尚書洪範》一卷帝嘗命儒臣書《洪範》,揭於御座之右,因自為注。  仁宗《體尚書》二卷釋《尚書》中《皋陶謨》、《甘誓》、《盤庚》等十六篇,以講解更其原文。  世宗《書經三要》三卷帝以太祖有注《洪範》一篇,因注《無逸》,再注《伊訓》,分三冊,共為一書。已乃制《洪範序略》一篇,復將《皋陶謨》、《伊訓》、《無逸》等篇通加注釋,名曰《書經三要》。
  • 全國大聯考摸底卷高考數學全國二卷2020年模擬試題1(內部抗壓)
    今天為大家帶來全國大聯考高考數學全國二卷理科內部交流抗壓卷,所謂抗壓卷,就是試卷難度比較大(已經達到全國一卷的難度),讓學生通過這個卷查缺補漏,調整心態,做好後續的複習計劃。據試驗班級統計,難度約在0.6左右。
  •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八 · 聽法品第三六(462)
    是時,龍王聞目連語,即從座起,長跪叉手,白世尊言:「我等二族姓子,一名難陀,二名優般難陀,自歸如來,受持五戒,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盡形壽不復殺生。」 爾時,世尊彈指可之。時,二龍王還復故坐,欲得聞法。爾時,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有何因緣,使此閻浮裡內煙火乃爾?」 是時,王波斯匿乘羽葆之車,出舍衛城,至世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