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楞伽經:一闡提到底能不能成佛

2021-03-02 觀自在佛學書苑

釋迦牟尼對大慧菩薩說:

"一闡提有二種:一者舍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發願。云何舍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之說。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

有兩種一闡提:一是捨棄一切善根的人;二是對無始以來眾生發願並普度眾生的人。什麼是舍一切善根的人呢?毀謗大乘經典,以及那些口出惡言,破壞戒律的人。第二種一闡提,是菩薩的一種方便,不是說他們不能成佛,而是他們要讓一切眾生成佛之後,自己才能成佛入涅槃。大慧菩薩!他們本可以入涅槃,只是不示現入涅槃的法相,所以他們也是一闡提。

一闡提是梵語Icchāntika的音譯,漢語直翻譯就是"不信",也就是不信佛的人,引伸為沒有佛性的人。《涅槃經》上說:「無信之人,名一闡提。一闡提者,名不可治。」根據《楞伽經》這段經文來看,一闡提就是指斷了善根的人。正如《涅槃經》上所說:「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

一闡提到底能不能成佛?這是一直存在爭議的問題。論點當然有兩種,一種說能,一種說不能。」《楞伽經》的這段開示非常重要!討論一闡提能不能成佛,這個意義不大,關鍵是要正確認識一闡提。一闡提有兩種:一種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斷了善根或者不信佛法的人;一種本身就是大菩薩,他們為普度眾生而不入涅槃,眾生不成佛,他們誓不成佛。也就是說一種是自身不能;一種是能而不為。

第二種當然可以成佛,第一種到底能不能成佛呢?

接下來佛繼續對大慧說:

"舍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舍一切眾生故。"

對於那些沒有善根的一闡提,佛以神力救助他們,他們有時也會生出善根。為什麼這麼說呢?佛不會捨棄任何一個眾生!

由此可見,一切一闡提,皆可成佛!這就是《楞伽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如來不舍一切眾生",這是多大的願,多大的慈悲啊!一闡提也可成佛,這是大乘佛法之所以是菩薩法的重要特徵。

相關焦點

  • 竺道生「闡提成佛」說新論
    大略謂,竺道生是佛性本有論者,孤明先發,首唱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icchantika)亦能成佛。由於這一新說與由法顯傳來的六卷本《大般泥洹經》相違背,因此遭到了舊學僧侶的強烈反對,道生也因此被逐出了其所在的建康僧團。不久,由北涼曇無讖翻譯的四十卷全本《大般涅槃經》傳到建康,其中果有闡提成佛之言,道生因之聲名大振,而涅槃佛性學說亦隨之流行中土。
  • 慧律法師-楞伽經(一) 1/60
    應當說明的是在注釋部分,作者並不恪守於舊注,而是突破一教或某宗的信仰與偏執,力圖在印度與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上進行冷靜客觀地工作,且根據需要採用了一些前期的研究成果,尚祈讀者諒解。由於必須兼顧本書與叢書的銜接,時間緊迫,因此在工作中謬誤、疏漏以至於偏頗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方家指正,由衷地期望本書能得到讀者的喜愛和幫助。
  • 閱藏07:食肉者慈悲之行不能圓滿,多短命及病痛,沉迷於生死而不能成佛
    我願從入白光明慈三昧起,直到成佛,受持斷肉戒。』仙人說完後,便自投在火坑中與兔並命。仙人者即今之彌勒菩薩。白兔母子即今釋迦牟尼佛及羅睺羅尊者。此經中反覆提到的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即是彌勒菩薩將來要宣說的,過去諸佛也曾宣說的經典,講到:食肉者慈悲之行不能圓滿,多短命及病痛,沉迷於生死而不能成佛。此經說的和《楞嚴經》講述的: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楞伽經)-卷一
    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寶句非寶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句。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雜句非雜句。
  • 《楞伽經》在西方世界的傳播之四
    這裡以美國人Bill Porter 翻譯漢傳《楞伽經》的經歷為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第一次聽說《楞伽經》,那時我住在臺北市千霞山海明禪寺,寺院的主持是臨濟宗傳人悟明法師(1910—2011)。法師說此經是禪宗修行的寶典,於是我到城裡買了一本求那跋陀羅的漢譯四卷本,但是根本看不懂;我又買了鈴木大拙的英譯本來對照著看,還是不能理解。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楞伽經)卷一
    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句。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雜句非雜句。說句非說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處句非處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
  • 常識 | 《楞伽經》流傳中的傳奇
    這則故事,講的是宋朝宰輔大臣太子少保張安道,有一天到他轄區內的琅琊山遊山,在藏經院僧人的僧寮裡發現一個經函,拿出來一看,經函裡藏的經就是《楞伽經》,恍若感覺到自己前世就是藏經院的僧人,一生好學《楞伽經》,以抄經為修行方法。這部《楞伽經》還未抄完就坐化了。張安道再看看經書筆畫筆跡,清清楚楚,竟然和自己現在的筆跡一模一樣,不由得悲欣交集。
  • 涅槃經到底講的是什麼
    眾生成佛的關鍵在於通過「斷障」、「了了見佛性」。所謂「斷障」,就是指消除人世間的種種煩惱和雜念。僅僅斷除煩惱還不能成佛,還需要「見佛性」。知見「佛性」的途徑很多,最重要的辦法就是要在心裡確立「一子想」,即「護念一切眾生,當於子想,生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這是因為「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凡人能有「大慈大悲」的行為心理,就易見「佛性」了。
  • 《楞伽經》對讀析義5:談錫永《新譯》序言略議
    以心印經,一地疏影。心不印心,經不印經。如水洗水,似金博金。談錫永《入楞伽經梵本新譯》序言略議談錫永為當代藏密學者及行者,所依傳承以寧瑪派為主,其所著《入楞伽經梵本新譯》的序言中,對於《楞伽經》的地位、意義、特質等也均作出了自己的解讀。
  • 觀音為什麼不能成佛?你看看她「前世」是誰,就明白了
    為什麼他不能成佛呢?這背後其實有很大的講究,大家還真別搞錯了。  一、觀音菩薩的地位  在西遊記中,如來佛祖似乎是一個深受大家佩服的角色,他的法力似乎是最高的,可以翻手鎮壓孫悟空。因此大家都覺得在佛門裡面如來佛祖的地位是最高的,是屬於觀音菩薩的領導。  但事實上,西遊記原著中,玉皇大帝曾經邀請諸天神佛來參加蟠桃會。
  • 魯智深為何能圓寂成佛?看看瓦罐寺裡,他到底幹了什麼
    在《水滸傳》裡魯智深一出場就佔了連續好幾節,從拳打鎮關西,到大鬧五臺山,再到大鬧桃花村,「一言不合,拳腳相加,喊打喊殺」和這位和尚算是形影不離。作為一個和尚,魯智深實在是太獨特了些,他不以慈悲度人,不以佛法克己,最後卻圓寂成佛。
  • 岡山刻經書法淺說
    《入楞伽經》同段節文刊刻了兩遍:一遍是大字書寫,字徑30—40釐米,分布在當地人所稱「狼溝」到山頂三十餘塊巨石上;一遍為小字書寫,字徑10—20釐米,分布在「狼溝」西端摩崖石壁與山頂三塊巨石上。《觀無量壽佛經》節文刊刻在「雞咀石」東、南兩石面上,共18行,行15字不等,字徑10—15釐米。
  • 在家修行能成佛嗎
    怎樣能得利?如果你真正在一心一意為將來出家做準備,就會得利,只要修行就得利。只要你存個出離心,也就是出家心,就得利……我們應該有信心,在家修行是為出家做準備。不能說我在家修行,和出家都一樣,這種說法不準確。修行上是一樣的,在家也叫修行,出家也叫修行。但在證果上,了脫生死的速度上,是不一樣的。
  • 佛的弟子為什麼都不能成佛
    佛的弟子應該都成佛,為什麼不能都成佛呢?因為一個信字,信佛者皈依佛,以師為一人人成佛,不信者,人心琢磨,人心又怎麼可以鑑別誰是真佛。為什麼有信有不信呢?因為佛在人間如龍隱形,肉眼凡胎,只見肉身,不見肉身之內的佛。所以佛才說末法時期依法不依人,依法?
  • 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她知道,自己這樣做其實並不能挽救自己的母親,於是整日沉寂在悲痛之中。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對佛的信仰一直是她堅定的信仰。某日婆羅門女冥冥之中聽到一個指引她的聲音:專心念如來佛祖的法號!後來其母投生到光目女的家裡,成為一個奴婢的兒子,出生未滿三天竟能說話,她哭著告訴光目女:自己因為光目吃齋念佛數十年而得到了救度,這才投生為下人,但是自己在十三歲將短命而終,並再受苦報。於是光目立誓救拔未來一切罪苦眾生,而光目之母也終得舍離苦報。
  • 農曆五月五日 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大乘入楞伽經》
    2016年6月9日,農曆五月五日,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大乘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唐(武周)實叉難陀譯。武周久視元年五月五日,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在洛陽始譯此經。《楞伽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所造,認識作用之對象不在外界而在於內心,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為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經典,是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
  • 學佛第一要知見正:坐著守住不動,那是黑山背後,坐在鬼窟裡面,不能成佛,坐幾千萬年也不能成佛.
    所以沒有什麼沾沾自喜的地方,一切都不可得,無所得,那才真正成佛。真成佛時,佛也不可得。趙州和尚說的「佛之一字,我不喜聞」即是此義。所以不可時時住著「我就是佛」這個念頭。《圓覺經》說得很清楚:「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 《楞伽經》講解—1、法會因由(卷一)之二
    證與知不同,是所知的真實與能知的心一體不二的一種境界,或者一種心靈體驗,西方人將這種經驗歸於「神秘體驗」。 現二見:墮於能所、有無等二邊的各種見解。乘及諸種性,金、銀、摩尼等,一闡提、欲界何不覺,唐譯「云何欲界中,修行不成佛?」阿迦膩吒,意譯色究竟天,色界最上層的天,經中說成佛在彼天,指佛的報身。 云何俗神通?云何為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