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桃花詩 一生歸去來

2020-12-22 齊魯晚報網

文 | 郭天民

這是一個普通的春天,玄都觀的桃花又盛開了,空氣中瀰漫著桃花的香氣,就連塵土都帶著桃花的顏色。長安城內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人們三五成群,結伴到玄都觀去觀賞桃花。

這又是一個不尋常的春天,這個春天,因為一個詩人,因為一首詩,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燦若桃花的一頁。

這個春天,剛從人煙稀少的貶謫地朗州被召回京城的劉禹錫也去看桃花了,他已經十年沒見過這種熱鬧場面。而玄都觀的景象更讓他吃驚:1000多株桃花競相開放,賞花的人們簇擁在花下,流連駐足,依依不捨。

十年前,這裡根本沒有桃花,冷冷清清。十年後,這裡卻成了一片桃花盛地,引得人們趨之若鶩。

世事變遷,乾坤挪移。想當年,自己年輕氣盛,作為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的核心人物,大刀闊斧革除弊政,罷黜貪宦,招來守舊派的反對,也引起一些小人的嫉妒。革新失敗後,自己被貶出京,一批投機者迅速登上政治舞臺,他們春風得意,光彩煥發,與眼前的這滿院桃花何其相似。

一股憤激之情在胸中湧動,不吐不快,終於化作二十八個字:

紫陌紅塵拂面來,

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

儘是劉郎去後栽。

這就是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那時候雖然沒有朋友圈,但這首詩還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飛到朝廷,引起一片譁然。

即使是傻子也能看出來,詩的最後兩句,正是戲弄影射那些當朝新貴的。口氣是那麼傲慢、尖刻,居高臨下,對新貴們簡直不屑一顧。

這是新貴們絕對不能容忍的。當初把他貶到荒僻的地方,就是要打擊他的傲氣,沒想到這小子狗改不了吃屎,還是這麼硬。

於是,各種小報告打到皇帝那裡,劉禹錫屁股還沒坐熱,又被貶到更遠的播州。

這一年,劉禹錫43歲,已經過了不惑之年。按說,經過十年的打擊磨鍊,就是石頭也該磨圓了。可是他卻仍像青春期的少年一樣叛逆。

由於有人說情,劉禹錫最終沒有去播州,而是改為稍近的連州,以後又調任夔州、和州刺史,總之是在偏遠荒僻的地方打轉。

十四年後,他又被召回京城。這回他該老實了吧,論年齡,也57歲,接近耳順之年,該收一收年輕時的鋒芒了吧!

故地重遊,劉禹錫又吃了一驚:滿院的桃樹竟蕩然無存,大半個庭院長滿青苔,原來盛開桃花的地方現在開滿了野菜花,種桃的道士也都作鳥獸散,與十四年前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

這無疑是一個極好的詩題,這麼好的詩題怎麼能不做詩呢?於是《再遊玄都觀絕句》橫空出世。

百畝庭中半是苔,

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一句「前度劉郎今又來」,活脫脫一派王者歸來的豪邁氣象。一千多年後,讀來仍是那麼暢快、過癮。我們有理由想像,此時劉禹錫那飽經滄桑的老臉上,一定掛著勝利者的微笑。原先打擊他的新貴們又被後來的新貴所取代,可我劉禹錫還是我劉禹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倔強的劉禹錫以前不改,現在不改,將來他也不改,「以俟後遊」就是鄭重聲明。

因為這首詩,本來要出任知制誥的劉禹錫,又被改為禮部郎中、集賢殿學士。不過,這對他來說,根本就無所謂。

其實,劉禹錫並不是沒心沒肺,吃飽了就睡的人。在兩次貶謫期間,他也痛苦,也鬱悶,但他不頹廢,不沉淪。不管處境如何,該吃吃,該喝喝,養精蓄銳,隨時準備戰鬥。被排擠到一間陋室,他照樣自得其樂,還作《陋室銘》對外聲張。正如魯迅所說:我戒酒,吃魚肝油,以望延長我的生命,倒不儘是為了我的愛人,大半是為了我的敵人。

對付敵人,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比敵人活得更舒服,活得更長久。劉禹錫從小就是個病包子,以那時的醫療和生活條件,再加上輾轉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能活下去就很不容易了。比他小一歲的柳宗元,就死在貶所柳州任上,年僅46歲。但劉禹錫一直活到七十歲壽終正寢。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劉禹錫在兩次貶謫期間,不僅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和哲學著作,成為中國文學史和哲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大家,而且在政務上興利除弊,興辦教育,對今天的常德、連州、奉節、和縣等地的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在人生處於最低谷的時空,卻達到了藝術的最高峰,創造了最輝煌的人生價值。他的人格魅力,高山仰止。

人的一生總是要遭受一些挫折和打擊的,當一個人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讀一讀這兩首詩,就像喝了兩劑解藥,把一切愁情悲緒都化解了。感謝劉禹錫為後世留下的這兩首桃花詩,它們激勵人保持獨立人格和達觀態度,不輕易低頭,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從而走向人生價值的高峰。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詩豪劉禹錫和他的桃花詩
    桃花詩的故事就要從這裡開始了。被貶10年後,劉禹錫被朝廷「以恩召還」,奉召回京。他聽說玄都觀桃花盛美,便去遊玩,之後便有了第一首桃花詩——《玄都觀桃花》。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這首詩表面意思不用解釋,很直白。
  • 詩詞中最美的兩首桃花詩,一個燦爛歡喜,一個遺憾失落
    可最有名的桃花詩當屬《詩經·桃夭》和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了。這兩首詩雖都講桃花,卻一個燦爛歡喜,一個遺憾失落。《詩經·桃夭》講述的是女子出嫁的故事。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 「歸去來也」是什麼意思呢?請與我共品這首《一叢花令》
    此情此景也正合那句「歸去來也,黃粱夢醒」之句。「歸去來也」出自梁文靖的《一叢花令.一江離愁淚東去》其原文如下:一叢花令 .(梁文靖)一江離愁淚東去,送別有青山。幹戈事隨驚濤萬裡,月落處風流雲散,歸去來也,黃粱夢醒,枕邊淚闌幹。此詞其大意是:離愁之淚如長江之水,滾滾東流。唯有兩岸青山,依依送別。
  • 附原創譯文(六首桃花詩)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原創譯文:人間四月天的百花已凋敝殆盡,深山古寺的桃花卻才剛剛盛開。經常暗恨春天消逝便尋覓不到,誰知它竟悄悄躲藏到山寺中來。農曆四月的春天,許多早開的花朵都差不多凋盡了。玄都觀桃花唐代:劉禹錫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原創譯文:車馬縱橫的大道上,滾滾塵埃迎面飛揚,車上貴人煊赫大笑,無不說是賞花歸來。在那玄都觀裡啊,千百株桃樹花開如海,全是在我離開後長成,光陰荏苒的新栽。
  • 親情篇|古詩詞兩首,記耄耋之年的祖母西歸有感!
    古詩詞兩首文|狂書流雲古詩一首十八日早八點,接到祖母歸去噩耗,不禁悲從中來。江城子·頭七悼祖母歸去乎?音容長存。祖母生於乙亥年,於丙申年正月十一日寅時西歸,享年八十有一矣。時逢頭七之日,特作此詞,聊慰哀思。一生勞苦鬢成霜。病膏肓,念農忙。
  • 「布穀」還是「不如歸去」
    據記載,士大夫們又常常將其鳴叫之聲解釋為「不如歸去」,當也是模擬其聲音之義,勸人離開是非之所、歸去田園。因此,被文人們賦予了更多更豐富的內涵。有柳永纏綿的「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柳永《安公子》),也有張炎蕭索的「幾回聽得啼鵑,不如歸去」(張炎《祝英臺近》)。那麼,催促耕種的「布穀」之聲,與「不如歸去」之間有什麼關聯嗎?
  • 不如歸去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不如歸去,杜鵑鳥的叫聲很象「不如歸去」。舊時常用以作思歸或催人歸去之辭。也表示消極求退。出自:宋 梅堯臣《杜鵑》詩:「蜀帝何年魄,千春化杜鵑;不如歸去語,亦自古來傳。」不如歸去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指催人歸家。
  •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村晚這首詩的寫景有什麼可學之處
    我們欣賞南宋詩人雷震的《村晚》時,不妨也可以試試,把它當作一幅優美的鄉村春景之畫來欣賞: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讀完這首詩以後,不由得腦海裡也會生出一幅畫。不防從這首詩的每一句細細品來。一、草滿池塘水滿陂這幅畫的中心是一個人物:牛童。不過詩人在描繪這副畫面的時候,前兩句並沒有人物,而是先刻畫了一個背景:草滿池塘水滿陂。
  • 此人風雨無阻,每天寫作兩首爛詩,一生寫詩四萬餘首
    此人風雨無阻,每天寫作兩首爛詩,一生寫詩四萬餘首所謂琴棋書畫,是古代想要出名的才子們,必備的基礎之一,除此之外如果能出口成章,隨時作出詩詞與歌賦,必然會成為讀書人中的「扛把子」,因為古代讀書人,都好以詩歌會友,因此讀過幾本書,還作出幾首詩詞,
  • 不如歸去歸故山:李叔同虎跑寺出家斷塵緣
    歸燕几日東風過寒食,秋來花事已闌珊,疏林寂寂變燕飛,低徊軟語語呢喃。呢喃呢喃。雕梁春去夢如煙,綠蕪庭院罷歌弦,烏衣門巷捐秋扇。樹杪斜陽淡欲眠,天涯芳草離亭晚。不如歸去歸故山。故山隱約蒼漫漫。呢喃呢喃,不知歸去歸故山。
  • 十句詩,卻道盡人的一生
    2.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泉水就要乾涸了,為了生存,兩條小魚彼此用嘴裡的唾沫來餵養對方,但是,與其這樣,還不如在江湖之中暢遊,忘記對方的存在。 很多時候,我們譴責「大難臨頭各自飛」,但是從理智的角度來說,這是對的。與其兩個人一起受苦,不如相忘於江湖。
  • 詩,或者遠方:《詩經》中的兩首《黃鳥》
    《詩經》作為儒家的六經之首和唯一的純文學作品,卻至少有兩對詩歌的題目是雷同的:有兩首《無衣》,兩首《黃鳥》。《無衣》不僅題目相同,第一句也完全相同。而《黃鳥》除了題目相同,其它地方都不一樣,但黃鳥卻還出現在了《詩經》中這兩首之外的其它詩歌中。這黃鳥,有何特別的象徵意義呢?
  • 「牧童歸去橫牛背」:《村晚》這首詩中的「橫」字好在哪裡?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四支」部的七絕。「陂」、「漪」、「吹」在平水韻中是一個韻部的,也就是說在當時,這三個字的發音接近。此詩當成於雷震老年歸隱時期,從老人的視角觀察、描寫山村景色和牧童吹笛,在文字中透露出對這種閒適生活的滿意和喜愛。
  • 劉邦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卻碾壓乾隆的四萬首,其中一首大家都背過
    在他的一生中,只寫過這兩首詩:《大風歌》與《鴻鵠歌》,其中一首《大風歌》大家可能都會背。今天小編給大家說說這兩首詩,劉邦是在怎樣環境下寫的?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先來說說劉邦的早年經歷劉邦公元前256年出生,劉邦原名叫劉季,也叫劉三,劉邦這個名字是起事後蕭何給他起的。劉邦家境貧寒,他的父親劉太公常常訓斥他沒出息。
  • 劉長卿的這首詩,送別友人歸去深山草堂,訴盡了依依惜別之情
    禪客無心地拄著拐杖歸去,到沃洲的深山草堂閒居。「禪客」指靈澈上人,詩人送別他回越中,說他拄著拐杖無心的,看來他對歸隱的事非常得淡然,所以悠悠地一個無心地拄著拐杖。詩人說他要去的沃洲的最深處,非常得隨意自在。那是一個無人知曉的僻靜地方,在那裡的草堂自然是閒適的很,必定也充滿了禪意。
  • 這十二首詩詞,貫穿起來就是大詩人蘇軾的一生,句句絕美
    蘇東坡劇照蘇軾的一生如同他的才氣一般橫空出世,一鳴驚人,卻受時代的限制屢屢不得志,波瀾起伏,但依然掩飾不住他的光芒。他的一生,可以用這十二首詩貫穿起來。詩如人生,人生如詩!這首詩中就形象地寫出了蘇軾沒完成讀書任務時那種憂慮惶急,仿佛魚兒吞了吊鉤一般。後來在父親持之以恆地督導之下,蘇軾並沒有因自己的天資沾沾自喜,而是終日苦學不輟,連園子裡的花草都顧不上看一眼:我昔家居斷往還,著書不暇窺園葵。
  • 我一生只唱兩首流行歌曲,卻點評劉德華演唱技巧不好
    我一生只唱兩首流行歌曲,卻點評劉德華演唱技巧不好,網友:誰給的勇氣?時下,娛樂圈流行的綜藝節目往往會邀請一些流行的明星,同時,會有很多節目「賣情懷」邀請一些老年人演員參加節目。我們就來談談這位男歌手,他一輩子都是靠兩首歌走紅的,他的實力確實很強,但他的性格卻讓很多人無法接受。之前蔡的代表性作品並不多,但因為他曾經聲名鵲起,至今仍活躍在娛樂圈,見到他,你會叫他老人,恭維他。這讓蔡有點出格,甚至公開說劉德華不擅長唱歌。
  • 讀兩首詩詞,看詩人筆下的老牛
    首句的「禾黍香」,就是泛指稻穀豆麥一類農作物成熟,而「百裡」又是指農村地域的廣闊。西風吹拂,這些莊稼都低著頭,翻滾著金黃色的波浪,等待著人們來收割。第二句寫農村的打場景象。打穀脫粒,稻場上堆滿了糧食,人們有一種豐收的喜悅。從大山流出的泉水跳過一個又一個深潭,然後發出潺潺的流水聲,順著稻場流過。
  • 廣南黃文祥:英雄歸來 農夫歸去
    英雄歸來,農夫歸去,一生以農民的身份在家鄉參與社會主義建設。 眼前這位銀髮斑駁的老奶奶就是黃文祥的妻子劉玉英,當她打開老伴遺物時,眉宇間流露出無上光榮。數十份陳舊而厚重的榮譽證書,鏽跡斑斑的紀念獎章掀起了那段硝煙瀰漫、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
  • 留春不住,羅伊歸去
    NBA從此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得分後衛,留春不住,羅伊歸去,徒留哀嘆之聲。綠酒尊前清淚,陽關疊裡離聲。訓練營開始前一天,在這個聯盟僅僅呆了5年的羅伊宣布歸去。「這是非常艱難、充滿困苦的一天。但與醫生溝通過後,我確認自己遭受了一次足以終結職業生涯的傷病。家庭以及個人的健康對我而言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