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發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病菌多存於海鮮,生食屬於高風險

2020-12-22 健康時報客戶端

(健康時報記者 孔天驕)廣東省衛生健康委7月15發布信息稱,全省21個地市除新冠肺炎疫情外報告1起一般級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事件為廣州市黃埔區報告的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發病48例,無死亡。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王非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食源性病原體。一般會出現腹痛、發熱、嘔吐及腹瀉等症狀,嚴重的可能會因電解質紊亂和脫水等危及生命。

資料圖片。徐婷婷/攝

什麼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的《不可忽視的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統計顯示,近年來,副溶血性弧菌已經躍居我國食源性疾病微生物致病因子榜首。而生食海產品屬於高風險食品,飲食不當會引起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存在於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海鮮產品中,在海鮮生食時或烹飪過程中加熱時間不夠,會導致細菌沒有被殺死,從而引起感染,出現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王非解釋,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食源性病原體。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是由於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食物被攝入到人體之後,產生的毒素引起一系列的症狀。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嗜鹽的弧菌,在有鹽的條件下(濃度為2%-4%)繁殖和生長的情況是最佳的。」王非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這種細菌感染有一定的地域性,且和生食海鮮的飲食習慣有關,像沿海地區,廣東、香港、上海、福建、日本等發生細菌感染的事件都是比較多的。

「該細菌在自然界海水裡生長,附著在海產品表面和體內。因為喜溫不喜寒,所以細菌的感染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夏天溫度比較高的時候,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概率就比較高。」王非提醒,副溶血性弧菌耐鹼不耐酸,一般家裡面的食醋,浸泡這種弧菌,5-10分鐘就可以把弧菌殺死。

如何避免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於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海鮮產品中,在海鮮生食時或烹飪過程中加熱時間不夠,會導致細菌的感染。王非提醒,「不是所有的副溶血性弧菌都有致病的能力,這種細菌在海產品中檢出率挺高的,只有高致病性的副溶血性弧菌能造成食物中毒的表現。」

一般人攝入副溶血性弧菌之後,潛伏期一般小於24小時,大多都在半天左右發病,出現食物中毒的症狀。一般表現為腹痛、發熱、嘔吐及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嚴重的可能會因細菌的毒素和脫水危及生命,如果及時就診,通常能夠得到及時救治。

王非告訴記者,在生產、運輸、加工、食用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措施來避免。

副溶血性弧菌生活在海水裡,附著在海洋生物中,在捕撈到海產品的時候,要及時進行冷凍,因為溫度越高,細菌繁殖率就越多;在運輸時採取冷鏈運輸的方式,儘量減少溫度高的環境;加工時,尤其在餐館和食堂部門,要做到生熟食分開,防止交叉汙染,儘量要高溫煮熟。

食用食物過程中,儘量不吃長時間保存的剩菜,若有剩飯剩菜,也應儘早放在冰箱裡面,減少細菌活躍程度。特別要注意,儘量不要吃生食海鮮,若特別想吃生食海鮮,量要少,用家裡面的的食醋進行浸泡,一般來說5-10分鐘以後再吃會相對安全。

相關焦點

  • 48人吃海鮮集體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到底有多恐怖?
    前段時間,廣東發生了一起48人集體中毒的公共衛生事件,患者多出現腹痛、發燒、嘔吐和腹瀉等症狀,經過檢查,導致本次中毒的「真兇」就是副溶血性弧菌。世界第一例有記錄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發生在日本。1950年10月,在日本大阪發生了一起由青魚引起的暴發性食物中毒事件,造成了272人發病、20人死亡。這件中毒事件發生後,大阪大學的藤野恆三郎教授從魚乾中分離到了一種從前未知的細菌,他將其命名為副溶血性弧菌。
  • 廣西官方通報村民哄搶榴槤食物中毒:系感染副溶血性弧菌
    自治區疾控中心接到報告後,迅速組織食品安全專業人員,與防城港市、東興市相關單位聯手出擊,經過縝密的流行病學、食品衛生學調查以及實驗室檢測,最終找出了本次案件的真兇:副溶血性弧菌!!!那麼,副溶血性弧菌是什麼呢?
  • 廣西疾控查明「523人撿食榴槤中毒」:感染副溶血性弧菌
    【澎湃快訊】針對「523位居民食用從萬尾海域撿來的榴槤後出現不適症狀」一事,9月1日,廣西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方公眾號發布消息稱,自治區疾控中心接到報告後,迅速組織食品安全專業人員,與防城港市、東興市相關單位聯手,經過縝密的流行病學、食品衛生學調查以及實驗室檢測,最終查明前述事件系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 廣州「摩打食堂用餐腹瀉」系細菌性食物中毒
    廣州日報訊(記者湯南)9月12日,《廣州日報》報導了多位市民曾在摩打食堂(水產店)用餐後,出現發燒、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3日,記者從荔灣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獲悉,這是一起細菌性食物中毒事故,原因是涉事餐廳廚工在處理食物過程中操作不當汙染食物所引起。目前,摩打食堂已對用餐後身體出現不適症狀的九成食客完成賠付。
  • 廣州7人疑食生蠔中毒 業內:生蠔燒烤多不新鮮
    然而,近日一則消息震驚了眾人——廣州市民朱先生一行8人凌晨消夜後7人出現上吐下瀉,疑似吃生蠔中招。其實類似的消息並不少見。2015年6月,溫州蒼南一市民吃了約二十隻生蠔後感染海洋創傷弧菌住院。生蠔雖好吃,食之不當易受傷。資深「蠔客」表示,新鮮的國產蠔成本1~2元/只,很少燒烤店會用。而死蠔肉成本僅在0.2~0.3元/只,流入一些蠔店。
  • 官方通報村民哄搶榴槤食物中毒 案件真兇究竟是什麼?
    自治區疾控中心接到報告後,迅速組織食品安全專業人員,與防城港市、東興市相關單位聯手出擊,經過縝密的流行病學、食品衛生學調查以及實驗室檢測,最終找出了本次案件的真兇:副溶血性弧菌!!!那麼,副溶血性弧菌是什麼呢?副溶血性弧菌是喜歡鹽的微生物,是夏秋季沿海地區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
  • 東北一家9口聚餐疑食物中毒7人死亡 黃麴黴素超標
    食物中毒的分類特點有哪些?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1)細菌性食物中毒,特點: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細菌汙染的食品。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常伴有發熱,其潛伏期相對於化學性的較大。(2)真菌毒素與真菌食品中毒,特點: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汙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沒有傳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學物,對機體不產生抗體;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較明確的季節性和地區性。2、化學性食物中毒。
  • 廣西523人撿食榴槤中毒,原因查明了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林珏瑤 記者 呂新文針對「523位居民食用從萬尾海域撿來的榴槤後出現不適症狀」一事,9月1日,廣西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方公眾號發布消息稱,自治區疾控中心接到報告後,迅速組織食品安全專業人員,與防城港市、東興市相關單位聯手,經過縝密的流行病學、食品衛生學調查以及實驗室檢測,最終查明前述事件系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 經常生吃海鮮有何危害?要注意些什麼?看完也許有所了解
    海產品越來越多的被人們食用,尤其是在夏季人們心情煩躁,身體上更是燥熱,又是吃海鮮的好時候,因為海鮮爽口嫩滑,並且海產裡面含有豐富的營養,也含有人體需要的元素。經過多方研究正明,每周吃一次海鮮,心臟病的危險就減半,有的人更喜歡生食海鮮,覺得這樣又時尚又美味。
  • 被螃蟹刺一下竟致昏迷 「海鮮扎傷緊急處理法」請收好
    圖/資料圖片秋日的海鮮最為肥美,中秋將至,不少人會在合家團聚時來一頓海鮮大餐。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些肥美的海鮮,其實也「暗藏殺機」。近日,53歲的王先生就因在家中處理螃蟹時不慎被刺傷,引發傷口感染並出現發熱、昏迷症狀。醫生檢查後發現,導致王先生發病的竟是創傷弧菌。
  • 對蝦養殖,弧菌的危害與解決辦法
    國內外研究機構院、養殖一線從業者大量長時間的研究,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新興的對蝦早期死亡症候群的爆發與弧菌有關。 弧菌超標往往是對蝦偷死病的前兆,也是其它養殖的病害之一。從病程上看,呈現發病範圍廣、速度快、發病季節不明顯的特點;從症狀上看,早期為紅腿紅尾、紅須斷須、肝胰臟發紅、腸胃發紅等症狀,後期多表現為空腸、空胃、肝胰臟萎縮、紅體、偷死等症狀。
  • 這種「貝類海鮮」不能再吃,唐山市安全警示:小心食物中毒
    但是貝類海鮮的種類有很多,並不是所有的貝類海鮮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吃的,誤食了含有毒素的貝類海鮮,就會存在食物中毒的風險。貝類海鮮「海虹」不能再吃,唐山市安全警示:小心食物中毒。河北省就發生了多起因食用貝類海鮮「海虹」引發食的物中毒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