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孔天驕)廣東省衛生健康委7月15發布信息稱,全省21個地市除新冠肺炎疫情外報告1起一般級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事件為廣州市黃埔區報告的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發病48例,無死亡。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王非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食源性病原體。一般會出現腹痛、發熱、嘔吐及腹瀉等症狀,嚴重的可能會因電解質紊亂和脫水等危及生命。
什麼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的《不可忽視的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統計顯示,近年來,副溶血性弧菌已經躍居我國食源性疾病微生物致病因子榜首。而生食海產品屬於高風險食品,飲食不當會引起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存在於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海鮮產品中,在海鮮生食時或烹飪過程中加熱時間不夠,會導致細菌沒有被殺死,從而引起感染,出現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王非解釋,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食源性病原體。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是由於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食物被攝入到人體之後,產生的毒素引起一系列的症狀。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嗜鹽的弧菌,在有鹽的條件下(濃度為2%-4%)繁殖和生長的情況是最佳的。」王非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這種細菌感染有一定的地域性,且和生食海鮮的飲食習慣有關,像沿海地區,廣東、香港、上海、福建、日本等發生細菌感染的事件都是比較多的。
「該細菌在自然界海水裡生長,附著在海產品表面和體內。因為喜溫不喜寒,所以細菌的感染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夏天溫度比較高的時候,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概率就比較高。」王非提醒,副溶血性弧菌耐鹼不耐酸,一般家裡面的食醋,浸泡這種弧菌,5-10分鐘就可以把弧菌殺死。
如何避免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於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海鮮產品中,在海鮮生食時或烹飪過程中加熱時間不夠,會導致細菌的感染。王非提醒,「不是所有的副溶血性弧菌都有致病的能力,這種細菌在海產品中檢出率挺高的,只有高致病性的副溶血性弧菌能造成食物中毒的表現。」
一般人攝入副溶血性弧菌之後,潛伏期一般小於24小時,大多都在半天左右發病,出現食物中毒的症狀。一般表現為腹痛、發熱、嘔吐及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嚴重的可能會因細菌的毒素和脫水危及生命,如果及時就診,通常能夠得到及時救治。
王非告訴記者,在生產、運輸、加工、食用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措施來避免。
副溶血性弧菌生活在海水裡,附著在海洋生物中,在捕撈到海產品的時候,要及時進行冷凍,因為溫度越高,細菌繁殖率就越多;在運輸時採取冷鏈運輸的方式,儘量減少溫度高的環境;加工時,尤其在餐館和食堂部門,要做到生熟食分開,防止交叉汙染,儘量要高溫煮熟。
食用食物過程中,儘量不吃長時間保存的剩菜,若有剩飯剩菜,也應儘早放在冰箱裡面,減少細菌活躍程度。特別要注意,儘量不要吃生食海鮮,若特別想吃生食海鮮,量要少,用家裡面的的食醋進行浸泡,一般來說5-10分鐘以後再吃會相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