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新型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研製獲重要進展

2020-12-23 中國科大新聞網

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對工程結構材料性能的提升不斷提出新的需求,研製全面超越工程塑料、陶瓷和金屬材料等傳統結構材料的新型輕質高強材料,對相關領域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輕量化抗衝擊防護和緩衝材料、空間材料、精密儀器結構件等應用領域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發展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仿生結構材料的製造方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以下簡稱:CNFP)。CNFP具有優異的綜合性能,密度僅為鋼的六分之一,而比強度、比韌性均超過傳統合金材料、陶瓷和工程塑料,這種新型全生物質仿生結構材料有望替代現有的工程塑料,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於51日以「Lightweight, tough, and sustainable cellulose nanofiber-derived bulk structural materials with low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為題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Science Advances 2020, 6, eaaz1114)。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博士後管慶方,碩士生楊懷斌、韓子盟。



1. 纖維素納米纖維結構材料(CNFP)的製備過程、結構示意圖、樣品照片和可加工性能展示。(A) 通過微生物合成可在常溫常壓下低成本大規模纖維素納米纖維水凝膠;(B) 水凝膠及其三維納米纖維網絡結構如圖所示。(C) 通過水凝膠層層組裝與壓縮製備CNFP(D) CNFP樣品示意圖;(E) CNFP所具有的多層結構。(F) CNFP單層結構由大量納米纖維形成的網絡構成;(G) CNFP中每根納米纖維由高度取向的纖維素分子組裝構成;(H-I) CNFP樣品及加工出的零件照片。

 

這種新型CNFP仿生結構材料具有極高尺度穩定性,熱膨脹係數低至5 ppm K-1,遠優於傳統合金材料和工程塑料,與陶瓷接近。該材料在劇烈熱衝擊條件下,力學性能與尺寸依然高度穩定。此外,CNFP還具有極高的抗衝擊性能、高損傷容限以及能量吸收性能。



2. CNFP與多種工程材料熱膨脹係數和比強度、比衝擊韌性的Ashby圖。(A)熱膨脹係數和比強度Ashby圖,表明CNFP具有優於傳統合金、工程塑料和陶瓷的比強度和熱膨脹係數(B)熱膨脹係數和比衝擊韌性Ashby圖,表明CNFP具有優於傳統合金、工程塑料和陶瓷的比韌性和熱膨脹係數。

 

研究結果表明,CNFP具有輕質高強韌的優異性能,其比強度和比衝擊韌性分別達到了198 MPa/(Mg m-3)67 kJ m-2/(Mg m-3),均超越航空鋁合金和鋼,且其密度低至1.35 g cm-3,僅為鋼的六分之一,鋁合金的一半(圖2)。研究人員發現,這種CNFP的輕質高強韌主要來自材料微米級層狀結構和納米三維網絡結構設計,纖維素納米纖維內部高度結晶可以提供極高的強度,纖維之間通過大量氫鍵等可逆相互作用網絡進行結合,在外力作用下這種高密度的可逆相互作用網絡可以迅速解離和重構,吸收大量能量,使材料在具有高強度的同時實現高韌性,克服了傳統結構材料難以兼具高強度與高韌性的問題。


CNFP還具有極高的尺度穩定性和抗熱衝擊性能。在-120°C150°C的溫度範圍內,CNFP熱膨脹係數低至(5 ppm K-1),即溫度改變100°C,尺寸變化在萬分之五內,這遠優於航空合金材料和工程塑料,僅為航空鋁合金的五分之一,工程塑料的幾十分之一,與陶瓷接近。另外,在120°C-196°C之間進行反覆劇烈熱衝擊循環測試下,CNFP力學性能與尺寸依然高度穩定。同時,CNFP由於納米纖維的高結晶性和高化學穩定性,使其在極端條件下具有很好的服役能力。


此外,CNFP還具有極高的抗衝擊性能、高損傷容限以及高能量吸收性能。分離式霍普金森壓杆的超高速衝擊實驗結果表明,CNFP28 m s-1的高速衝擊下(相當於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表現出1600MPa的超高抗壓強度,在0.07 ms內就可吸收高達387.5 MJ m-3的衝擊能量。這主要是由於CNFP內在的三維納米纖維網絡在受到高速衝擊時發生滑移,納米纖維間的大量氫鍵發生迅速的解離和重構,可將衝擊動能吸收並轉化為熱量,有望使其可以作為合金的替代品。


這種可持續新型天然納米纖維仿生結構材料集成了輕質高強韌、高尺寸穩定性、抗熱震、抗衝擊、高損傷容限等多種優異性能,綜合性能突出,將在輕量化抗衝擊防護及緩衝材料、空間材料、精密儀器結構件等應用領域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該項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納米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8/eaaz1114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國材料科學研製新進展: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仿生結構新材料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發展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仿生結構材料的製造方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這種新型仿生結構材料集成了輕質高強韌、高尺寸穩定性、抗熱震、抗衝擊、高損傷容限等多種優異性能,綜合性能突出。它的密度僅為鋼的六分之一,而強度、比韌性均超過傳統合金材料、陶瓷和工程塑料。這種新型全生物質仿生結構材料有望替代現有的工程塑料,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雜誌上。
  • 中國科大研製新型仿生手術縫線 可避免割傷傷口造成二次傷害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藕斷絲連」這一自然現象,深入探究了蓮絲纖維的微觀結構與力學性能,並受此啟發研製出了一種可用於手術縫線的仿蓮絲細菌纖維素水凝膠纖維(圖1)。研究人員將細菌纖維素(BC)水凝膠加工成具有仿蓮絲微米螺旋結構的水凝膠纖維(BHF),該水凝膠纖維兼具較高的強度和韌性,同時具有優異的親水性和生物相容性,此外,仿生螺旋結構還賦予了該材料與人體皮膚相近的彈性模量,在傷口處受力變形時,BHF可有效緩衝並吸收能量,並與人體組織實現同步形變,從而避免割傷傷口造成二次傷害。
  • 神奇仿生材料改變未來
    研製更輕更堅韌的天然纖維素塊材    研製綜合性能全面超越工程塑料、陶瓷和金屬材料等傳統結構材料的新型輕質高強韌材料,對航空航天等相關領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優化百姓生活也有著畫龍點睛的妙用。
  • 【合肥日報】中國科大研發新型仿生手術縫線
    近日,中國科大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藕斷絲連」這一自然現象,深入探究蓮絲纖維的微觀結構與力學性能,並受此啟發研製出一種可用於手術縫線的仿蓮絲細菌纖維素水凝膠纖維。
  • 中國科大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為了更好地防治塑料汙染,發展新一代可持續塑料替代材料迫在眉睫。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該薄膜基於可持續的生物材料,採用一種氣溶膠輔助的生物合成法製備。這種新型製備方法完美地結合了納米材料沉積與微生物發酵過程的優勢,成功實現了微生物產物與納米材料的原位複合,大幅提升了該材料的光學和力學性能。
  • 中國科大研製各向同性全生物質仿生木材
    因此,發展高性能無甲醛綠色環保板材對傳統人造板產業升級發展至關重要。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通過深入解析生物質微觀結構,提出了一種利用生物質天然納米結構的全新的生物質表面納米化策略,基於這種策略構築了一種可持續新型各向同性仿生木材(「RGI-wood」)。
  • 無甲醛、粘合劑,高性能全生物質仿生木材問世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生物質天然納米結構的全新的生物質表面納米化策略,該策略巧妙地利用了木屑等生物質中天然的纖維素納米纖維,使其互相交聯從而構築無需任何粘合劑的高性能人造木材
  • 我國科學家仿貝殼研製出「超強韌」綠色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受天然貝殼啟發研製出一種新型薄膜材料,在強度、韌性、透光性等方面表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與光學性能,埋進土壤中約兩個月即可無汙染降解,有望成為柔性電子器件等領域的理想材料。貝殼是一種性能優良的天然材料,由「磚—泥」結構一層層「砌牆」而成。
  • 俞書宏院士團隊研發出高強度、高韌性、高剛度全天然仿生結構材料,能抗住250℃高溫!
    【仿生珍珠殼層的微結構】受珍珠殼層微結構的啟發,作者在全天然材料的基礎上(纖維素納米纖維和雲母片),在多尺度體系下採用了分層有序的結構設計。圖1a顯示了作者用於製備全天然仿生結構材料的有效定向組裝方法的示意圖。二維TiO2-雲母通過(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APTES)進行預處理,促進TiO2-雲母和納米纖維之間的界面相互作用。兩者充分混合併通過Ca2+交聯形成水凝膠,然後可通過定向組裝法將其直接壓入結構材料中。
  • 第四類結構材料問世?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纖維素基結構材料,性能遠...
    為了製備各方面性能都很優異的結構材料,研究人員通常採取的方法是將這三種基本材料進行複合來製備複合結構材料。不過,很多的研究結果顯示複合材料的每一項性能(如強度、密度、韌性和熱尺寸穩定性)很難超越其組成材料中的最高指標,所以多組分複合只能算是一種折中的方法。因此,開發一種各種性能均很優異的廉價本體結構材料仍是行業內面臨的一大難題。
  • 我科學家研發自帶抗炎藥物的仿生手術縫線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藕斷絲連」這一自然現象,深入探究了蓮絲纖維的微觀結構與力學性能,並受此啟發研製出了一種可用於手術縫線的仿蓮絲細菌纖維素水凝膠纖維。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納米通信》上。
  •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分子仿生」為主題的第387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分子仿生將在人類探索生物世界奧秘、新材料合成和新型功能器件的研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哈爾濱工業大學微納米技術研究中心賀強教授介紹,將從生物體中分離的ATP合酶重組到仿生微膠囊上,不僅能實現活性蛋白在體外的重組,再現生物體中ATP合成的生物過程,更好地理解活性蛋白功能,同時也有助於人們模仿生物體的自組裝、識別及跨膜的物質傳輸等功能,開發出相應的功能材料和器件,如新的仿生材料、藥物靶向輸送和控制釋放載體等。
  • 多鐵性材料及原型器件研究取得新進展
    多鐵性材料同時具有鐵電、(反)鐵磁等多種鐵性有序,由於其獨特的磁電耦合效應,在新型磁電傳感、高性能信息存儲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利用多重序量子材料中各種序的共存、競爭和耦合作用,對材料的電磁學行為進行量子調控是一種不同於傳統半導體微電子學的全新方案,是後摩爾時代新型電子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
  • iCANX Talks 學術報告︱範智勇教授·基於納米結構的仿生光電子學
    」的精彩英文講座,範教授以大量具體翔實的案例深入淺出的介紹了納米仿生在光電器件方面的應用,並詳細的介紹了其球形納米線仿生眼的工作,包括器件設計、材料選擇、工作機理、潛在應用及後續發展等。範教授以大量具體翔實的案例,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地介紹了納米仿生在光電器件方面的應用,並詳細地介紹了其球形納米線仿生眼的工作,包括器件設計、材料選擇、工作機理、潛在應用及後續發展等。範智勇教授於1998年和2001年獲得復旦大學材料科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6年於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獲材料科學博士。
  • 科創日報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計劃公布;嶺南股份分拆子公司衝擊科創板
    政策走向長徵五號B火箭首飛成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下一步計劃公布5月5日訊,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 18時,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將搭載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
  • 蛋殼做原料,科學家開發出新型骨修復材料
    責編 | 雪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泉州師範學院楊大鵬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一種蛋殼來源的新型骨修復納米材料,該材料具有環保、仿生、骨誘導的特性,為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開發提供思路
  • 今日科技話題:高性能仿生木材、「悟空」、葉子、「霸屏」小恐龍...
    今日科技話題:高性能仿生木材、「悟空」、葉子、「霸屏」小恐龍、「糖衣」、八個轉錄因子 2020-12-1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超輕又超彈 新材料不懼冰火兩重天
    碳材料無限的可能性讓眾多材料學研究者將它作為解決問題的良方。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熱解化學控制法,研製出一種新的碳氣凝膠材料,在具備超輕與超彈性兩種特點的同時還具有極端溫度耐受性,可在-100℃到500℃的範圍正常工作。此前,該研究團隊在今年5月就研製出具有超彈性的硬碳氣凝膠。
  • 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低介電常數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王宏達課題組與孫兆茹課題組開展實驗與理論協作,在低介電常數(low k)材料探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Inorganic Low k Cage-molecular Crystals」為題,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no Letters上在線發表。
  • 蛋殼能做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範先群團隊聯合泉州學者為骨缺損修復...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泉州師範學院楊大鵬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了一種蛋殼來源的新型骨修復納米材料,該材料具有環保、仿生、骨誘導的特性,為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開發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