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材料科學研製新進展: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仿生結構新材料

2020-12-23 環球網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發展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仿生結構材料的製造方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這種新型仿生結構材料集成了輕質高強韌、高尺寸穩定性、抗熱震、抗衝擊、高損傷容限等多種優異性能,綜合性能突出。它的密度僅為鋼的六分之一,而強度、比韌性均超過傳統合金材料、陶瓷和工程塑料。這種新型全生物質仿生結構材料有望替代現有的工程塑料,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

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雜誌上。

△纖維素納米纖維結構材料(CNFP)的製備過程、結構示意圖、樣品照片和可加工性能展示

研究人員發現,該材料之所以具有輕質高強韌的性能,主要歸功於材料微米級層狀結構和納米三維網絡結構的設計。纖維素納米纖維內部高度結晶可以提供極高的強度,纖維之間通過大量氫鍵等可逆相互作用網絡進行結合,在外力作用下這種高密度的可逆相互作用網絡可以迅速解離和重構,吸收大量能量,使材料在具有高強度的同時實現高韌性,克服了傳統結構材料難以兼具高強度與高韌性的問題。這種材料還具有極高的尺度穩定性和抗熱衝擊性能。在零下120℃到150℃的溫度範圍內,其熱膨脹係數極低,即使溫度改變100℃,其尺寸變化也在萬分之五內,遠優於航空合金材料和工程塑料,僅為航空鋁合金的五分之一、工程塑料的幾十分之一,與陶瓷接近。另外,在120℃和零下196℃之間進行反覆劇烈熱衝擊循環測試下,該力學性能與尺寸依然高度穩定。此外,該材料還具有極高的抗衝擊性能、高損傷容限以及高能量吸收性能。分離式霍普金森壓杆的超高速衝擊實驗結果表明,其在相當於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的高速衝擊下,表現出超高抗壓強度。這主要是因為材料內在的三維納米纖維網絡在受到高速衝擊時發生滑移,納米纖維間的大量氫鍵發生迅速解離和重構,可將衝擊動能吸收並轉化為熱量。未來該材料有望成為合金的替代品。

△CNFP與多種工程材料熱膨脹係數和比強度、比衝擊韌性的Ashby圖

這種可持續新型天然納米纖維仿生結構材料集成了輕質高強韌、高尺寸穩定性、抗熱震、抗衝擊、高損傷容限等多種優異性能,綜合性能突出,將在輕量化抗衝擊防護及緩衝材料、空間材料、精密儀器結構件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總臺央視記者 李屹)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新型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研製獲重要進展
    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對工程結構材料性能的提升不斷提出新的需求,研製全面超越工程塑料、陶瓷和金屬材料等傳統結構材料的新型輕質高強材料,對相關領域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輕量化抗衝擊防護和緩衝材料、空間材料、精密儀器結構件等應用領域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
    打開APP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 學術頭條 發表於 2020-12-23 10:01:55 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其本身可以作為一種軟體機器人,它不僅能夠在液態環境中行動自如,完成拾取和運輸物體等任務;而且由從磁場和光碟機動,精確度和敏捷性都得到很大提升,其前進速度達到了每秒一步,這甚至與人類步伐速度相當!
  •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分子仿生」為主題的第387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分子仿生將在人類探索生物世界奧秘、新材料合成和新型功能器件的研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分子仿生可以模擬生物體實現多功能的集成與關聯,製備智能材料或分子機器,也可以仿生實現生物相容和生物功能,製備生物醫用材料與器件,為現代材料科學、特別是生物新材料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創新發展空間。 生物分子馬達是將化學能轉化為力學能的生物大分子。
  • 神奇仿生材料改變未來
    歷史學家曾用材料來劃分人類進化史上不同的時代,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因而得名。材料科學的發展見證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近年來,一批功能新穎而強大的仿生材料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實驗室裡誕生。大到航空航天、小到尋常生活,都有望因此而改變。
  • 我國科學家仿貝殼研製出「超強韌」綠色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受天然貝殼啟發研製出一種新型薄膜材料,在強度、韌性、透光性等方面表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與光學性能,埋進土壤中約兩個月即可無汙染降解,有望成為柔性電子器件等領域的理想材料。貝殼是一種性能優良的天然材料,由「磚—泥」結構一層層「砌牆」而成。
  • 中國科大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為了更好地防治塑料汙染,發展新一代可持續塑料替代材料迫在眉睫。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該薄膜基於可持續的生物材料,採用一種氣溶膠輔助的生物合成法製備。這種新型製備方法完美地結合了納米材料沉積與微生物發酵過程的優勢,成功實現了微生物產物與納米材料的原位複合,大幅提升了該材料的光學和力學性能。
  • 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空間站核心艙春季發射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記者胡喆)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取得新進展、空間站核心艙春季發射……記者12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擬服務於重型運載火箭的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已取得積極進展。據悉,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負責研製,其性能指標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能更好地滿足我國未來火箭和重大航天任務對動力的需求。
  • 國家重獎800萬,中國科學家在研製什麼?俄羅斯現在才起步
    據俄媒近日報導,俄羅斯日前正在研製一種名叫「拉古納-M」的機動式超視距雷達,這種雷達能夠同時追蹤200海裡範圍之內的水面目標多達200多個,拉古納雷達除了能夠同時追蹤200多個目標之外,其適應能力也是極好的,即便是在極端惡劣的天氣依然能夠精準監測。
  • 中國科大研製各向同性全生物質仿生木材
    木材一直是被廣泛使用的一種結構材料,但天然實木受制於大尺寸材料的稀有性和力學的各向異性,因此目前廣泛使用的工程木材料主要是人造板。人造板領域市場規模巨大,我國人造板年產量超過3.25億立方米,市場規模近萬億元。
  • 南京大學研製出能顯著降溫的新材料
    新華社南京12月9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9日從南京大學光熱調控中心了解到,該中心研製出一款新材料,利用輻射製冷原理,能夠實現低於環境溫度5攝氏度至7攝氏度的製冷效果。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上。
  • 中國科大研製新型仿生手術縫線 可避免割傷傷口造成二次傷害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消息:醫用材料是一類具有高附加值的材料,目前市面上的高端醫用材料大多依賴進口,價格十分昂貴,因此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高端醫用材料迫在眉睫。
  • 仿生機器人分為哪幾類_仿生機器人研究現狀
    水下仿生機器人是指模仿魚類或者是其它水生生物的一些特性研製出的新型高速、低噪音、機動靈活的柔體潛水器,這些仿魚推進器的效率可以達到70%到90%。比如說機器魚、機器蟹等等。由於單個水下仿生機器人的活動範圍和能力有限,所以具有高機動性、高靈活性、高效率、高協作性的群體仿生水下機器人系統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空中仿生機器人是具有自主導航能力、無人駕駛的飛行器。
  • 安陽籍院士張改平團隊新冠病毒疫苗研製又有突破
    記者 王慧敏 繼新冠病毒抗體快速檢測試紙研製成功後,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團隊新冠病毒疫苗研製工作又取得新突破。2月21日,張改平接受《安陽日報》記者專訪時說:「2月20日,我們已將研製的所有新冠病毒疫苗抗原在動物體內進行實驗,目前進展順利。試驗效果最快將於一個月內得出。」
  • 圖文:中科院研製出不粘油汙不粘水的神奇「納米布」
    中新網北京9月28日消息:中科院化學所專家昨天宣布研製成功一種不粘油汙、不粘水的新型納米材料——超雙疏性界面材料。這標誌著中國在納米材料研製方面的又取得新突破。  納米是一種長度單位,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大約相當於幾十個原子的長度。
  • 新材料構建新體系 新發展引領新未來——2020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
    相信通過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這樣的學術平臺,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學家一定能夠深度探索和促進產學研合作,在戰略層面為新材料發展指明路徑和方向,推動我國新材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薛群基:立足解決制約材料發展的瓶頸問題記者 王梓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科技委主任薛群基說:「今年的論壇在西安召開非常有意義。材料在製造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陝西科教資源雄厚,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研製出的超導材料在國際上也處於領先地位,因此陝西在材料研究與發展上具有穩固的基礎。」
  • 科研人員研製出由磁場和光碟機動的軟體機器人,未來可應用多個領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學術頭條說起機器人,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這樣的?抑或是構造更精巧的?而現在,也許只需要一種幾釐米長的柔軟材料,你就能獲得一個「好動」的仿生軟體機器人。近日,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其本身可以作為一種軟體機器人,它不僅能夠在液態環境中行動自如,完成拾取和運輸物體等任務;而且由從磁場和光碟機動,精確度和敏捷性都得到很大提升,其前進速度達到了每秒一步,這甚至與人類步伐速度相當!
  • 中歐「微笑」衛星團隊遠程視頻交流討論科學和工程研製進展
    中新社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中歐「微笑」衛星科學團隊和任務研製團隊代表近日通過遠程視頻,就衛星項目科學及工程研製進展進行交流和討論。3月17日至20日,「微笑」衛星第15屆科學工作組大會及第9屆工程聯合會議舉行視頻會議,中歐衛星團隊在會上進行科學方面及工程研製進展方面的交流和討論。
  • 人工智慧提速新材料發現 YOSIA Webinar AI+材料科學 回顧
    隨著信息科技的逐漸成熟,人類通過計算系統或人工智慧發現新材料成為可能。人工智慧和材料科學的結合充滿前景,但依然存在挑戰。 2020年8月30日,未來論壇YOSIA Webinar第五期「AI+材料科學」邀請了材料計算學、材料表徵及材料基因組學的學者,圍繞「人工智慧提速新材料發現」的主題,分享如何利用人工智慧加速對材料結構和性能的了解,並與傳統材料研究的學術界和產業界代表,一同探討AI應用於材料科學研究的價值和效能。
  • 一份複合材料合同,暴露出美國高超聲速飛彈研製可能遇到了挫折
    碳-碳複合材料是人們所熟悉的宇航防熱材料,而熱防護系統是航空宇航領域中當仁不讓的關鍵技術之一,特別是到了高超聲速階段。世界上沒有多少材料可以耐受高超聲速武器飛行時產生的氣動加熱,而不變形、燒蝕乃至解體。無論太空梭還是X-37B,用的都是碳-碳複合材料隔熱瓦。美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獵戶座」也打算採用同樣的防熱材料。
  • 我國成功研製18寸導體級單晶矽棒,將用於28nm製程
    晶片技術的發展是我國科技研製的一個痛點,而這樣的發展也需要多方面的發展和技術支持,由於今年美國的新禁令也讓我國的晶片發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這次的經歷也讓中國人意識到了技術的發展必須依靠自身。在這方面,我們投入了更多的是研製,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好消息傳出,美國的新技能其實影響最大的就是華為,而在這樣的壓力之下,華為也造進去了國產企業的一,自主晶片研製的浪潮,而除開這些之外,在Semicon China2020上,新美光(蘇州)半導體科技就有了一些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