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

2020-12-26 電子發燒友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

學術頭條 發表於 2020-12-23 10:01:55

說起機器人,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這樣的? 

  抑或是構造更精巧的?  

  而現在,也許只需要一種幾釐米長的柔軟材料,你就能獲得一個「好動」的仿生軟體機器人。

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其本身可以作為一種軟體機器人,它不僅能夠在液態環境中行動自如,完成拾取和運輸物體等任務;而且由從磁場和光碟機動,精確度和敏捷性都得到很大提升,其前進速度達到了每秒一步,這甚至與人類步伐速度相當!  

 

 

  這項題為「Fast and programmable locomotion of hydrogel-metal hybrids under light and magnetic fields"的研究,於12月9日在《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雜誌上發表。 

(來源:Science Robotics)   研究人員表示,這類仿生軟體機器人很可能會被用作生產燃料和藥物、海洋環境清理或變革性醫療的「智能」微觀系統中。      

簡單點,再簡單點

一般來說,傳統的機器人都屬於重型機械,它們配有大量的硬體和電子設備,且無法與包括人類在內的軟體組織結構安全地交互。

而此次的軟體機器人,大小只有幾釐米長,內嵌有鎳制骨架使其能夠響應外部磁場。我們可以將其想像成帶有四條腿的章魚,且佔其總重量90%的都是水,它沒有任何複雜的硬體或是液壓、電力組件。

因此,該軟體機器人能夠不受體積限制,在水下或地下的微小空間中執行重要任務。

那麼構造如此簡單的仿生材料,是如何像機器人一樣行走甚至還能跳舞的呢?

首先,該軟體機器人移動的高精確度和敏捷性的關鍵在於其內部充滿水的結構和嵌入的鐵磁性排列的鎳制骨架。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將這種軟體機器人視為一個分子網絡(分子網絡指在生物系統中包含很多不同層面和不同組織形式的網絡)。

研究團隊使用化學合成法來編程該材料的分子以響應光照。當暴露在光下時,機器人的材料分子會變得疏水(排斥水),導致內部水分喪失,從而使材料的液體稠度達到一定標準,這樣才能響應磁場。這種轉換使機器人能夠繼續工作,並從原本的平面形態彎曲到「站立」狀態。  

圖 | 設計用於光和磁場耦合響應的水凝膠(來源:Science Robotics)   研究人員還發現,彎曲行為會使材料更加快速地響應旋轉磁場,激活其快速行走的能力。而當光線變弱時,分子恢復到原來的親水狀態,機器人也隨之恢復平面形態。但當接收到 LED 光照信號時,它會隨時準備在磁場作用下進入新的活動周期。

當暴露在旋轉磁場中時,機器人呈彎曲狀態,其嵌入骨架會對分子網絡施加循環力並激活它的「腿」。旋轉磁場具有可編程性,因此,研究人員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來導航機器人沿著預定的路徑運動。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可以計算出它對光和磁場的響應效率。這使我們能夠非常準確地預測和規劃其行走軌跡。」  

  當機器人需要在液態環境下運輸某樣物體時,它可以通過行走或滾動的方式來拾取貨物並將其送到目的地。到達目的地後,它要麼通過倒立讓貨物輕輕地從自己身上上滑下來,要麼開始「手舞足蹈」(可以稱之為「斷裂舞」)來移除一些難以自行掉落的物體。

高度通用性與多樣化的用處

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教授 Samuel I. Stupp 說:「這種仿生物的新材料設計不僅響應速度更快,而且還能發揮出更複雜的功能。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其形狀、增加『腿』的數量,讓這些無生命的材料獲得新的行走步態和更智能的行為。這意味著它們具備較高的可擴展性,能夠適應不同的任務。」

研究人員將這種軟體機器人放在裝滿水的水箱裡進行試驗,結果證明,這是一種可於液態環境中使用的理想機器人。研究人員還計劃實現可定製的微型機器人運動,用來幫助催化各類化學反應,然後得到一些有價值的產物。

此外,該機器人也可以用作完成分子級別的任務,例如被設計成能夠識別和主動去除特定環境中不需要的分子,或者使用它們的機械運動來精確地將生物治療或特定細胞傳遞到指定的組織中。  

 Stupp 和 Olvera de la Cruz 還設想,這些軟體機器人材料有可能被用於為許多應用創造原材料,包括化學生產、用於環境重要技術的新工具或用於高度先進醫學的智能生物材料。

Stupp 說:「最終,我們希望製造能夠以相互協作的方式完成複雜任務的微型機器人族群。我們可以對它們進行分子調整,使它們能夠像自然界中的鳥類和細菌菌一樣相互作用,或模仿海洋中的魚群結伴前行。該材料具有高度的通用性,甚至可能實現很多想像之外的應用。」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中國材料科學研製新進展: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仿生結構新材料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發展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仿生結構材料的製造方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這種新型仿生結構材料集成了輕質高強韌、高尺寸穩定性、抗熱震、抗衝擊、高損傷容限等多種優異性能,綜合性能突出。它的密度僅為鋼的六分之一,而強度、比韌性均超過傳統合金材料、陶瓷和工程塑料。這種新型全生物質仿生結構材料有望替代現有的工程塑料,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雜誌上。
  • 科研人員研製出由磁場和光碟機動的軟體機器人,未來可應用多個領域
    而現在,也許只需要一種幾釐米長的柔軟材料,你就能獲得一個「好動」的仿生軟體機器人。近日,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其本身可以作為一種軟體機器人,它不僅能夠在液態環境中行動自如,完成拾取和運輸物體等任務;而且由從磁場和光碟機動,精確度和敏捷性都得到很大提升,其前進速度達到了每秒一步,這甚至與人類步伐速度相當!
  • 仿生機器人分為哪幾類_仿生機器人研究現狀
    哈爾濱工業大學劉宏教授研製的類人五指靈巧手,能靈活運動並進行物品的抓取,技術指標與國外同類產品相當。   今天,仿生機器人種類繁多,本文主要針對陸面仿生機器人、空中仿生機器人、水下仿生機器人領域中的部分典型研究工作進行介紹與分析。
  • 美國科學家開發新型仿生材料:會跳躍、旋轉,還會爬行
    美國科學家開發新型仿生材料:會跳躍、旋轉,還會爬行  Winnie Lee • 2020-06-24 11:53:58
  • 神奇仿生材料改變未來
    歷史學家曾用材料來劃分人類進化史上不同的時代,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因而得名。材料科學的發展見證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近年來,一批功能新穎而強大的仿生材料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實驗室裡誕生。大到航空航天、小到尋常生活,都有望因此而改變。
  • 中國科大新型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研製獲重要進展
    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對工程結構材料性能的提升不斷提出新的需求,研製全面超越工程塑料、陶瓷和金屬材料等傳統結構材料的新型輕質高強材料,對相關領域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輕量化抗衝擊防護和緩衝材料、空間材料、精密儀器結構件等應用領域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中國科大研製新型仿生手術縫線 可避免割傷傷口造成二次傷害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消息:醫用材料是一類具有高附加值的材料,目前市面上的高端醫用材料大多依賴進口,價格十分昂貴,因此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高端醫用材料迫在眉睫。
  •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Chad A. Mirkin訪問理化所
    應理化「未來論壇」和中國科學院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邀請,美國西北大學教授Chad A. Mirkin於8月25日下午來理化所交流訪問,並作了題為Unlocking the materials genome through combinatorial nanoscience的報告。
  • 仿生馬桶塗層!這些黑科技你見過沒?
    而在此前,阿克蘇諾貝爾已與美國Apellix公司合作研發噴塗無人機,計劃在2020年第二季度在大面積的首次試點應用中使用。賓夕法尼亞大學——仿生馬桶塗料《自然-可持續性》雜誌近期發表研究,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發明了一種健康的仿生馬桶塗層,該塗層不僅可防止大便堵塞,還能防止馬桶裡的細菌滋生,同時能將水的使用減少一半,從而達到節水的目的。
  • 研究人員成功研製出了一種醫用膠帶 能直接粘合受損內臟器官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出了一種醫用膠帶,它可以粘在器官等潮溼表面上,更重要的是,在不再需要的時候,它還可以被安全地移除掉。去年,該團隊已經開發了一種能夠替代縫合線的新方法。這種雙面膠帶可以用來修補器官的切口或傷口,幾秒鐘就能起作用,它還可以用於將可植入醫療設備附著在組織上。
  •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演示光的回流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演示了向前傳播的光的回流。這一現象是量子物理學家50年前提出的,直到現在才得以證實。有助科學家利用雷射束探測大氣,研製出性能更好的光學顯微鏡、光鑷等。 該研究負責人、特拉維夫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物理電子學系埃隆·巴哈巴德博士解釋說:「這種『回流』現象非常精妙,需要精準控制粒子狀態,因此50年來還沒有人成功演示過。」「這一現象揭示了由波組成的系統一個違反人類直覺的行為,這種波既可以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粒子,也可以是一束光。」
  • 中國科大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為了更好地防治塑料汙染,發展新一代可持續塑料替代材料迫在眉睫。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該薄膜基於可持續的生物材料,採用一種氣溶膠輔助的生物合成法製備。這種新型製備方法完美地結合了納米材料沉積與微生物發酵過程的優勢,成功實現了微生物產物與納米材料的原位複合,大幅提升了該材料的光學和力學性能。
  •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分子仿生」為主題的第387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分子仿生將在人類探索生物世界奧秘、新材料合成和新型功能器件的研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些大分子廣泛存在於細胞內,它們是蛋白質,也可以是DNA,常處在納米尺度,因此也稱作「納米機器」,分布在線粒體膜內的ATP合酶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小的一種旋轉分子馬達。
  • 西北師大教授課題組研製出土基防蒸發材料
    12 月 8 日,記者從西北師範大學獲悉,經過近 10 年的不懈研究,西北師範大學雷自強教授課題組成功製備出一種可替代地膜的土基防蒸發材料。該類材料可用於乾旱荒漠化地區生態修復及乾旱農業區集水節水,對提高沙地開發利用意義非常重大。
  • 浙江大學研製出六邊形柱狀「隱身衣」 能在各個方向隱身
    製造出能實現完美隱形的「隱身衣」,是科學家、工程師及科技愛好者夢寐以求的事。10月31日,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研究團隊工作人員演示一件「隱身」裝置的效果。當一支鉛筆被放入該裝置中時,鉛筆的中間部位「不見了」,但該部位的背景圖案仍然可見。
  • 西北工業大學這位傑出校友,出任四川省長,曾參與研製飛豹戰機
    大家都知道西北工業大學是工信部直屬的雙一流高校,西北工業大學很多航空類專業都是國防系統的高精尖專業。黃強本科畢業後,就進入了原航空工業部下屬的研究所工作,不過在設計員崗位幹了4年之後,他又選擇了考研,並在西北工業大學航空自動控制系完成了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此後就進入了西安飛機工業公司擔任工程師,並一步步做到研究所所長、設計院院長、國防科工局副局長等職務。
  • 基於專利分析我國鈦及鈦合金材料未來研究方向
    2014年寶鈦集團成功研製出TC4鈦合金型材,填補了我國鈦合金型材製造技術的空白,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3個掌握鈦合金型材生產技術的國家,而寶鈦集團在2008、2013年就先後申請了「一種鈦及鈦合金型材擠壓組合模具」「鈦合金型材熱擠壓用玻璃潤滑劑 」的相關專利;2015年中航卓越鍛造(無錫)有限公司通過鍛造—軋制工藝成功製造出外徑2 203 mm、內徑1 690 mm、高810 mm、質量4.7
  • 我科學家研發自帶抗炎藥物的仿生手術縫線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藕斷絲連」這一自然現象,深入探究了蓮絲纖維的微觀結構與力學性能,並受此啟發研製出了一種可用於手術縫線的仿蓮絲細菌纖維素水凝膠纖維。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納米通信》上。
  • 南京大學研製出能顯著降溫的新材料
    新華社南京12月9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9日從南京大學光熱調控中心了解到,該中心研製出一款新材料,利用輻射製冷原理,能夠實現低於環境溫度5攝氏度至7攝氏度的製冷效果。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上。
  • 【創新前沿】德國《應用化學》報導我校仿生催化材料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多級結構納米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李春忠教授和顧金樓教授課題組,報導了鈰基金屬有機骨架(Ce-MOF)具有獨特的類腺苷三磷酸雙磷酶活性,能夠高效催化高能磷酸鍵的水解,實現並幹預三磷酸腺苷(ATP)和二磷酸腺苷(ADP)分子的脫磷酸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