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生豬養殖是黔江區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的重頭戲。作為全國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區縣,黔江正堅定不移、千方百計發展生豬產業。地理位置優越的武陵山滋養著中國美麗豬場,在這裡還孕育著全市兩個國家級核心育種場之一,以及全市畜牧業兩個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之一。今(8)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推出《聚焦黔江生豬產業》(上下篇),系統解讀黔江是如何做優、做強、做亮生豬產業這張產業名片的。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8日8時30分訊(記者 李成 陳攀)8月31日,黔江區馬喇鎮印合村、官莊等8個村(社區)熱鬧起來,由黔江區畜牧中心牽頭、重慶六九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69畜牧)組隊的「黔江區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帶來了283頭優質仔豬,村裡的283戶貧困家庭領取到了活蹦亂跳的仔豬,現場一派喜氣洋洋。
自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黔江區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隊伍穿梭於群山之間,扶貧的腳印已走過了石會鎮、沙壩鎮、黃溪鎮等十多個鄉鎮(街道),為黔江區建卡貧困戶送出仔豬近1000頭。
這只是黔江區大力開展「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的一個縮影。
生豬產業保民生 為扶貧添路子農戶增票子
從黔江城區往東南方向約42公裡的馬喇鎮,天藍山青、水美空氣好,是發展畜牧的理想區域。讓貧困戶通過養殖生豬實現增收無疑是一個有效的途徑之一。在這裡,有超過80戶的貧困戶通過生豬養殖改變了過去貧困潦倒的生活狀態。
70歲的印合村貧困戶楊元祿這些年最為引以為傲的事情,就是將孫子送進大學。
印合村支部書記黃華勇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楊元祿和妻子身患疾病,其兒子早年因意外事故早早離開人世,給一家人帶來不小的打擊。
楊元祿一家的變化讓黃華勇印象深刻。
黔江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69畜牧供圖 華龍網發
一輩子沒出過遠門的楊元祿保留著傳統的農耕思維,埋頭田地苦幹。由於年歲較大,一年下來靠種植農作物的收入只能解決基本家庭開支,沒有辦法供孫子念大學。
按照黔江生豬產業的發展思路,楊元祿跟著其他村民養起了生豬。
「扶貧幹部進村入戶教授現代養殖理念,楊元祿用上了現代化技術,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黃華勇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村民領取到的扶貧仔豬。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陳攀 攝
受益於69畜牧良種豬精液推廣,楊元祿夫飼養的一頭商品豬通過人工授精,繁育能力強,一年下來產崽約20隻左右,能直接帶來2萬多的收益。」
楊元祿一家的改變有目共睹。如今,他家裡新添置了冰箱、洗衣機等電器,每年人均收入已超過6000元,還能往銀行卡存些錢,孫子的學費不用發愁了,加上政府的大力幫扶,楊元祿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在剛剛過去的8月,不止馬喇鎮印合村的村民領取到了283頭扶貧仔豬,在黎水鎮華陽村的貧困家庭也同樣免費領取到了69頭仔豬。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黔江區畜牧中心獲悉,「黔江區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將從2020年開始,由69畜牧連續3年每年為黔江建卡貧困戶免費贈送仔豬1000 頭(合計3000頭,按現在市場價值800餘萬元)。
生豬產業變「理念」讓村民長知識生技能
穿越高山,走過蜿蜒崎嶇山間小路,在黔江區畜牧中心的指導下,「黔江區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將免費、優質的仔豬送到了村民手上。
村民們領到的活蹦亂跳的仔豬與傳統土雜豬,有著本質的區別。
「養殖基地繁育的仔豬為新丹系優質豬種,其蹄肢結實,肩胛部和後軀豐滿,它的瘦肉率高、屠宰率高,生長速度、繁育能力和經濟效益都好過傳統生豬。」69畜牧有關負責人介紹。
而這,遠遠不夠。如何改變農戶傳統養殖理念,提高養殖效益?
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技術培訓會。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陳攀 攝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如果把「黔江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比作脫貧攻堅的一場「戰貧」決戰,那麼技術培訓則是強化攻堅力量、鞏固脫貧攻堅的推動力,黔江區畜牧發展中心生產站副站長張川作了一個恰當的比喻。
「傳統養殖,規模小、新技術運用少,良種良發的觀念不強,導致散戶養殖應對疾病防疫的能力低,養殖效益差,給養殖戶帶來極大的損失。」 張川分析,對於養豬,實際上村民個個都是實操小能手,並不缺能力,關鍵在於不講科學養殖。
在攻克這些困難的時候,面對最大的難點則是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有限等問題。經黔江區畜牧中心分析研究、總結經驗,由「69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隊伍」結合實際,從理論傳授到技術實操,均通過通俗語言將專業詞彙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大眾知識,讓村民更容易吸收,同時幫助村民及時掌握到最新政策,村民少走了很多彎路。
另一方面,黔江區畜牧中心通過組織集中培訓、進村培訓,組織養殖戶進城學習等方式,讓村民逐步適應了新的畜牧產業發展方式。
生豬產業促就業 企業進村建場吸納農戶務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黔江區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還在增加農戶收入上苦下功夫,通過支持生豬企進村辦場,吸納農戶務工的方式讓扶貧扶到根上、扶到點上。
據了解,69畜牧員工中70%來自於農村,其中建卡貧困戶有5人,人均年收入超4萬元。
在黔江區興隆灣種豬場,59歲的劉平成為了一名飼養管理員,專門負責生長豬的飼養管理,妻子張曉梅則在分娩舍成了一名經驗豐富的接生員,負責母豬的接產和仔豬的護理。
劉平的飼養管理員工作。69畜牧供圖 華龍網發
夫妻倆在這裡一幹就是6年。
「不用到外面打工,在家附近就能過上上班族的生活,養殖場包吃包住還上了社保,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有了保障,靠著工資收入我們家可培養出了3個大學生呢。」總結起這些年的變化,劉平的思緒回到了6年前,那時候家裡3個念中學的孩子先後面臨升學問題。
「最初我們通過送物資進行救濟,後來發現劉平家裡光靠救濟是無法從根上擺脫貧困的,於是公司對兩人進行了生豬養殖技術培訓,入場後根據他們掌握的技能和性格特點都找到了合適崗位,每月能領到5000元工資。」 69畜牧沙坪鎮養殖場場長蒲強說,如今,劉平一家在沙壩鎮三臺村成了脫貧的典型,三個小孩均已大學畢業,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劉平的妻子張曉梅當上了仔豬接生員。69畜牧供圖 華龍網發
坐落於金溪鎮的「新建扶貧示範基地」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扶貧項目,2019年該項目已向8個村集體組織分紅36萬元。另外,建設50萬頭無抗優質生豬基地和30萬噸無抗飼料加工廠,還將帶動1.2萬人致富。建設的100萬頭現代生豬農業產業園則將創造400個就業崗位。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