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黔江生豬產業(上)|扶貧添路子 農戶增票子

2020-12-11 上遊新聞

【核心提示】

生豬養殖是黔江區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的重頭戲。作為全國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區縣,黔江正堅定不移、千方百計發展生豬產業。地理位置優越的武陵山滋養著中國美麗豬場,在這裡還孕育著全市兩個國家級核心育種場之一,以及全市畜牧業兩個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之一。今(8)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推出《聚焦黔江生豬產業》(上下篇),系統解讀黔江是如何做優、做強、做亮生豬產業這張產業名片的。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8日8時30分訊(記者 李成 陳攀)8月31日,黔江區馬喇鎮印合村、官莊等8個村(社區)熱鬧起來,由黔江區畜牧中心牽頭、重慶六九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69畜牧)組隊的「黔江區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帶來了283頭優質仔豬,村裡的283戶貧困家庭領取到了活蹦亂跳的仔豬,現場一派喜氣洋洋。

自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黔江區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隊伍穿梭於群山之間,扶貧的腳印已走過了石會鎮、沙壩鎮、黃溪鎮等十多個鄉鎮(街道),為黔江區建卡貧困戶送出仔豬近1000頭。

這只是黔江區大力開展「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的一個縮影。

生豬產業保民生 為扶貧添路子農戶增票子

從黔江城區往東南方向約42公裡的馬喇鎮,天藍山青、水美空氣好,是發展畜牧的理想區域。讓貧困戶通過養殖生豬實現增收無疑是一個有效的途徑之一。在這裡,有超過80戶的貧困戶通過生豬養殖改變了過去貧困潦倒的生活狀態。

70歲的印合村貧困戶楊元祿這些年最為引以為傲的事情,就是將孫子送進大學。

印合村支部書記黃華勇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楊元祿和妻子身患疾病,其兒子早年因意外事故早早離開人世,給一家人帶來不小的打擊。

楊元祿一家的變化讓黃華勇印象深刻。

黔江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69畜牧供圖 華龍網發

一輩子沒出過遠門的楊元祿保留著傳統的農耕思維,埋頭田地苦幹。由於年歲較大,一年下來靠種植農作物的收入只能解決基本家庭開支,沒有辦法供孫子念大學。

按照黔江生豬產業的發展思路,楊元祿跟著其他村民養起了生豬。

「扶貧幹部進村入戶教授現代養殖理念,楊元祿用上了現代化技術,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黃華勇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村民領取到的扶貧仔豬。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陳攀 攝

受益於69畜牧良種豬精液推廣,楊元祿夫飼養的一頭商品豬通過人工授精,繁育能力強,一年下來產崽約20隻左右,能直接帶來2萬多的收益。」

楊元祿一家的改變有目共睹。如今,他家裡新添置了冰箱、洗衣機等電器,每年人均收入已超過6000元,還能往銀行卡存些錢,孫子的學費不用發愁了,加上政府的大力幫扶,楊元祿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在剛剛過去的8月,不止馬喇鎮印合村的村民領取到了283頭扶貧仔豬,在黎水鎮華陽村的貧困家庭也同樣免費領取到了69頭仔豬。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黔江區畜牧中心獲悉,「黔江區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將從2020年開始,由69畜牧連續3年每年為黔江建卡貧困戶免費贈送仔豬1000 頭(合計3000頭,按現在市場價值800餘萬元)。

生豬產業變「理念」讓村民長知識生技能

穿越高山,走過蜿蜒崎嶇山間小路,在黔江區畜牧中心的指導下,「黔江區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將免費、優質的仔豬送到了村民手上。

村民們領到的活蹦亂跳的仔豬與傳統土雜豬,有著本質的區別。

「養殖基地繁育的仔豬為新丹系優質豬種,其蹄肢結實,肩胛部和後軀豐滿,它的瘦肉率高、屠宰率高,生長速度、繁育能力和經濟效益都好過傳統生豬。」69畜牧有關負責人介紹。

而這,遠遠不夠。如何改變農戶傳統養殖理念,提高養殖效益?

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技術培訓會。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陳攀 攝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如果把「黔江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比作脫貧攻堅的一場「戰貧」決戰,那麼技術培訓則是強化攻堅力量、鞏固脫貧攻堅的推動力,黔江區畜牧發展中心生產站副站長張川作了一個恰當的比喻。

「傳統養殖,規模小、新技術運用少,良種良發的觀念不強,導致散戶養殖應對疾病防疫的能力低,養殖效益差,給養殖戶帶來極大的損失。」 張川分析,對於養豬,實際上村民個個都是實操小能手,並不缺能力,關鍵在於不講科學養殖。

在攻克這些困難的時候,面對最大的難點則是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有限等問題。經黔江區畜牧中心分析研究、總結經驗,由「69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隊伍」結合實際,從理論傳授到技術實操,均通過通俗語言將專業詞彙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大眾知識,讓村民更容易吸收,同時幫助村民及時掌握到最新政策,村民少走了很多彎路。

另一方面,黔江區畜牧中心通過組織集中培訓、進村培訓,組織養殖戶進城學習等方式,讓村民逐步適應了新的畜牧產業發展方式。

生豬產業促就業 企業進村建場吸納農戶務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黔江區生豬產業扶貧增收行動」還在增加農戶收入上苦下功夫,通過支持生豬企進村辦場,吸納農戶務工的方式讓扶貧扶到根上、扶到點上。

據了解,69畜牧員工中70%來自於農村,其中建卡貧困戶有5人,人均年收入超4萬元。

在黔江區興隆灣種豬場,59歲的劉平成為了一名飼養管理員,專門負責生長豬的飼養管理,妻子張曉梅則在分娩舍成了一名經驗豐富的接生員,負責母豬的接產和仔豬的護理。

劉平的飼養管理員工作。69畜牧供圖 華龍網發

夫妻倆在這裡一幹就是6年。

「不用到外面打工,在家附近就能過上上班族的生活,養殖場包吃包住還上了社保,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有了保障,靠著工資收入我們家可培養出了3個大學生呢。」總結起這些年的變化,劉平的思緒回到了6年前,那時候家裡3個念中學的孩子先後面臨升學問題。

「最初我們通過送物資進行救濟,後來發現劉平家裡光靠救濟是無法從根上擺脫貧困的,於是公司對兩人進行了生豬養殖技術培訓,入場後根據他們掌握的技能和性格特點都找到了合適崗位,每月能領到5000元工資。」 69畜牧沙坪鎮養殖場場長蒲強說,如今,劉平一家在沙壩鎮三臺村成了脫貧的典型,三個小孩均已大學畢業,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劉平的妻子張曉梅當上了仔豬接生員。69畜牧供圖 華龍網發

坐落於金溪鎮的「新建扶貧示範基地」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扶貧項目,2019年該項目已向8個村集體組織分紅36萬元。另外,建設50萬頭無抗優質生豬基地和30萬噸無抗飼料加工廠,還將帶動1.2萬人致富。建設的100萬頭現代生豬農業產業園則將創造400個就業崗位。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重慶黔江: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實現富民增效
    「菌稻輪作的模式,經過三季的種植,提升了產業收益,助貧困戶增收。」基地負責人王方海介紹,在當地政府和扶貧工作隊的帶動下,五裡社區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初加工、銷售)+合作社(育種、技術指導)示範基地+種植大戶+農戶」的方式,進行菌稻輪作,經過三季的種植,不僅帶動周邊及全區20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同時還解決當地20多名村民長期穩定就近務工就業(其中建卡貧困戶7人)。
  • 大理雲龍縣:長新鄉大巖場生豬養殖合作社的產業扶貧樣本
    大理雲龍縣通過生豬養殖業進行產業扶貧 官喬明 攝   記者了解到,生豬產業是雲龍縣畜禽生產中的第一大產業。據統計,2019年全縣共出欄19.32萬頭,豬肉產量1.84萬噸,佔肉類總產量的58.04%,養豬產值5.69億元。
  • 百色右江區「四化」一體推進產業扶貧
    近年來,百色市右江區依託資源優勢,以種養結合為基礎,以循環利用為核心,走「高效種養、產業融合、生態健康」的路子,認真寫好「四化」(規模化、生態化、市場化、品牌化)一體推進產業扶貧文章,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規模化發展。
  • 重慶黔江:以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全力推動生豬產業「11152」工程建設,六九畜牧公司50萬頭無抗生豬、新希望集團100萬頭生豬保供基地等大型龍頭企業生豬產業化項目有序推進,新建生豬規模場42家、供種母豬場20家、肉牛規模場18家。預計全年出欄生豬65萬頭,比去年同期增長4.95%。已連續12年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
  • 能人搭臺、組織幫腔、貧困戶唱主角 產業扶貧,海東這樣幹
    2020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強化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鞏固好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興旺,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在紮實有效推進產業扶貧的過程中,海東市循化縣依託資源稟賦和地理優勢,探索發展產業化方向、市場化模式、品牌化路子的農牧業,著力培育以「一核兩椒」為主的特色種植業和「牛羊繁殖」「生態牧場」為主的農區畜牧業,結合農村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通過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社和企業帶動,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採取政策性分紅、土地流轉收益、企業帶貧等方式,發展「一村一品」產業,引導農牧民專業合作社
  • 產業扶貧 花開貢鄉
    摘要:宣恩縣牢牢抓住產業扶貧「牛鼻子」,「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發展茶、果、畜、煙、藥、菜六大產業,全縣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81萬畝,年出欄生豬60萬頭,農村人均經濟作物2.49畝,貧困戶人均經濟作物1.35畝,基本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格局。
  • 義龍新區:全力發展韭菜產業 打造產業扶貧增收新路子
    正值蔬菜旺產旺銷的時節,在義龍新區德臥鎮韭菜分揀中心,一車車從各鎮收割的新鮮韭菜運送到這裡,工人們正各司其職忙得熱火朝天,分揀、清洗、裝冰用泡沫箱打包後運送到貨車後運往全國各地,韭菜銷售火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銷售產業鏈,分揀中心每天就有60多人上工,不僅增加了農戶們的收入,同時也大大解決了當地就業勞動力。
  • 上高縣南港鎮:產業扶貧「加速度」 群眾脫貧有路子
    近年來,上高縣南港鎮堅持產業進村、扶持到戶,以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增收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為落腳點,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和養殖業等,培育了一批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扶貧產業,幫助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路。高山茶成了致富「金葉子」。
  • 重慶黔江濯水古鎮:創5A促文旅扶貧
    光明網重慶11月3日電   在重慶黔江濯水古鎮1.4萬平方米的主遊客接待中心,一個1米高名叫「土家么妹」的機器人被幾個遊客圍在中間,正在一一回答著遊客們的提問:「遊客中心廁所怎麼去呀?你能帶我去售票窗口嗎?濯水景區哪些景點最好玩?黔江有哪些美食推薦呢?
  • 生豬、旱鴨場、養鴿專合社……樂山這些產業項目「錢」景光明
    大型生豬繁育與養殖基地即將開建近日,市中區人民政府與正邦集團籤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投資協議》,從而,市中區將再建一個大型生豬繁育與養殖基地。該基地項目將有效增加市中區肉蛋品市場供應,同時助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帶動養殖戶增收致富。
  • 大同區扶貧工作隊:千方百「技」打通產業扶貧之路
    大同區雙榆樹鄉向陽村、雙勝村和沙家窯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堅持以產業扶貧為主攻方向,克服重重難關,再造發展優勢,培植增收產業,真正實現以「技」富民。引導農戶由單獨出售變為組隊團銷,各工作隊帶著「雙榆小米」進入黑龍江省綠博會、加入「小康龍江」電商平臺、開展全市「線上」直播帶貨,通過「多條腿」走路,成功叫響「雙榆小米」品牌。轉方向、抓帶動。在完成優勢再造、打開市場的兩步走之後,區鄉村三級和工作隊共同研究,由合作社帶動精準扶貧戶共同種植,僅此一項精準扶貧戶每年戶增收1200元以上。
  • 產業競芬芳 致富奔小康——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聚焦特色產業發展助推...
    雖然已是冬季,但清水河縣宏河鎮元子灣村段蘭窯自然村的脫貧戶王佔文卻沒閒著,他不時跑到扶貧林果基地裡看看,家門口的這片林果基地,就是他家的「搖錢樹」。如今,在呼和浩特市,越來越多的農戶像王佔文一樣,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 定調子、找路子、搭臺子、出點子 光大普惠用金融為脫貧「鋪路」
    定調子,持續加碼信貸支持 據悉,在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出席的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上,明確2020年「要繼續打好光大扶貧『組合拳』,聚焦『三保障』突出難題,加強產業扶貧、消費扶貧、金融扶貧、就業扶貧工作力度,關心愛護扶貧攻堅幹部。」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衙下集鎮:做大做強生豬產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衙下集鎮緊緊圍繞「山坪藥材川蔬菜,發展飼草壯養殖,組織輸轉強勞務」的產業發展思路,不斷加大生豬養殖品牌培育、扶貧資金補助、技術指導、品種改良、防疫、市場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合作化、規模化、現代化
  • 黔江:克服疫情影響 服務農業產業發展
    02-25 11:53:35 來源:「家在黔江」客戶端 近段時間以來,儘管人們的出行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一定影響,但連日來的晴雨相間天氣,也讓黔江城鄉大地一片生機勃勃,村民們正趁大好天氣,搶抓春播春管好時節(如圖)。
  • 「我的扶貧故事」當產業扶貧的領路人丨貞豐縣長田鎮長田村黨支部...
    經過走訪了解到,早在70年代,當地群眾就開始種植茶樹,但村民們的管理比較粗放,每年都只是在清明前後進行採摘,平時並沒有對茶樹進行有效的管理,沒有把茶葉當作一個產業來做,讓滿山的茶樹都沒有能夠充分發揮出它們的價值,更沒有做什麼產銷對接,導致老茶樹佔用土地不說,還沒有賺到錢,群眾對發展茶產業增收致富不看好。
  • 農發行敘永縣支行 獲批15.5億元貸款支持生豬產業一體化扶貧項目
    近日,農發行四川省敘永縣支行150萬頭生豬產業一體化扶貧項目獲批,同意向四川德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發放產業扶貧固定資產貸款15.5億元。敘永縣隸屬於四川省瀘州市,地處四川盆地南緣,與雲南、貴州接壤。2月中旬,四川省政府發文宣布敘永縣正式退出國定貧困縣序列。
  • 生豬養殖行業專題報告:生豬產業規模化紅利與相對效率曲線效應
    與 美國的情況相仿,在歷史上曾經與我國同為小規模分散經營東亞農耕模式的日本,其養殖業在早 期也已經出現低層次的規模化進程,而且同樣是在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加速進入更高層次的規模 化進程,其中尤以 90 年代的規模化速度最快。 (2)進口豬肉的競爭和國內產量萎縮是日本生豬 產業規模化的動因。
  • 潘夏雨:青春閃耀產業扶貧路
    在這裡,欽州市人大代表潘夏雨帶領他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園豐集團,大力發展養雞、養豬產業,在產業扶貧中發揮主力軍作用,走出一條既適合企業發展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生態農業新途徑。△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五屆人大代表潘夏雨。
  • 藍山扶貧故事丨消費扶貧專館:小麵條大產業 線上銷售新路子
    編者按: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富,則百姓富。近年來,永州市藍山縣按照「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和「四跟四走」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1234」模式,即完善扶貧產業規劃,促進貧困戶和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雙增長,健全貧困戶、村集體、企業三種模式,強化政策、資金、黨建、後勤四大保障,走出了一條發展產業促進穩定脫貧致富的特色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