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看似淺顯易懂,其實其中卻蘊含無窮奧妙。

2021-01-07 中國文化解讀

十二因緣是釋迦年尼證悟時的基本佛法之一,它是對四諦最好的詮釋,看似淺顯易懂,其實其中卻蘊含無窮奧妙。

十二因緣的內容

十二因緣又稱十二有支,是說一切眾生所以有輪迴流轉之苦,這中間自有很多的因緣,若是仔細將這種因緣整理起來,便可以匯為十二支,這十二支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無明是指過去世無始之煩惱;

行是指依過去世煩惱而作的善惡行業;

識是指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憑「中有身」而結「生有身」;

名色是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現世的身心;

六處是指人的六根與六塵互相涉入,成長圓滿之後胎兒就從母胎中出來;

觸是指初生二三歲間,根與境合,開始接觸一切事物;

受是指六七歲以後,開始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愛是指十四五歲以後,對於所受之事物產生貪愛,並渴求得到;

取是指成人以後,貪愛之心越來越強,不願意舍離,還希求將來獲得更多;

有是指因為執取渴求,希望將來擁有許多東西,因執著而產生了將來之種種業,真是業海茫茫,苦惱無量;

生是指依愛、取形成的惑業,成為業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繼續發生,我們的身體敗壞後,未來世再從新投胎受生;

老死是指有生就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貪生怕死、厭老死等身心之苦,並且無有窮盡,形成- -連串的因果。

十二因緣的名義

十二因緣是一種因果律,有五種不同的說法。

一是前十支是因,後二支是果,即是十因二果的因果律。

二是前七支是因,後五支是果,即是七因五果的因果律。

三是前二支是能引支,是因;次五支是所引支,是果;又次三支是能生支,也是因,後二支是所生支,是果,即是五因七果的因果律。

四是無明與愛、取三支是緣,行、有二支是因,其餘七支是果,即是三緣二因七果的因果律。

五是前一支是後一支的因緣,後一支又是再後一支的因緣,循環不絕,其前無始,其後無終。

三世兩重因果

十二因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就是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其中無明和行屬於過去世,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屬於現在世,生和老死是屬於未來世。

在這三個階段中又有兩重的因果,即從過去因到現在果和從現在因到未來果。

過去因是無明和行,無明是過去世的迷惑,行是過去世的造業。

現在果是識、名色、六處、觸、受,正是由於過去因才有了現在的果,這就是第一重因果,過去因被稱為「能引」,現在果被稱為「所引」。

現在因是愛、取、有,愛和取是現在世的迷惑,有是現在世的造業。

未來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於現在因才能了未來的果,這就是第二重因果,現在因被稱為「能成」,未來果被稱為「所成」。

逆觀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生命現象的總結,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在《長阿含經●大緣方便經》中,佛祖說此法時,是一種逆觀,就是把十二因緣從後往前推,從老死逐漸逆觀到無明。

老死是觀察人生的起點,老死之所以會憂悲苦惱,是由於有生,因為沒有生就沒有死。生的條件雖有種種,但是重要的條件是有,有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善業和惡業對後果潛伏的一種力量,有了業力為緣,必然有後果的生和死。

有又緣於取,正是對色、聲、香、味、觸五欲的執著追求,才造成了善業和惡業。

取又緣於愛,愛就是生命欲,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執著的追求,產生了業力。

愛又緣於受,受是對客觀之事物產生的苦樂,正是這種苦樂的感覺,激發著生命的欲求。

受又緣於觸,觸是根、境、識三者和合而有心理活動的開始,才有了受。

觸又緣於六處,六處是六根對六境地認識,由此產生了觸。

觸又緣於名色,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組織,六根依存於身心組織。

名色又緣於識,識是名色的中心,它們之間互相依存。

識又緣於行,識和名色都是由過去所造的業,也就是行而來的。

行又緣於無明,無明就是對無常、無我的真實相不認識,是人們生死痛苦的本源。

小結:

四諦是佛陀揭示的四條人生真理,十二因緣則能很好地解釋這四條真理。

苦諦——以無明為起始,無明直接導致了行,而行又載於識中,如此前一支導致後一支,便是輪迴的。

集諦——以老死為起始,導致老死的因是生,導致生的因是有,這樣便可以推知苦的來源。

滅諦——從斷除的方面來思考,如果沒有無明,便不會有........最後也就沒有老死,這便是參思滅苦的境界。

道諦——如果想要斷除老死,便要斷除生支的發生....最後即要斷除無明,達到涅槃。這便是斷生死的方法。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法就是緣覺法,所證的果位是闢支佛,死後和聲聞人一樣,取證無餘涅槃。十二支分別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支都是可以被消滅的,因為每一支都是下一支生起的緣,當上一支被消滅,下一支也就不會生起。從無明到老死,是世間的有情不斷生死輪迴的順序,稱為「流轉門」;倒過來往前,是修行人逆流而上,止斷生死流的修證順序,稱為「還滅門」。這十二支,按照時間和因果關係,可以劃歸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        這裡也大概解釋一下十二因緣法。
  • 為何白居易的詩比較淺顯易懂?其實真正會寫詩的人都用大白話!
    唐朝有那麼多的詩人,可是真正讓大家比較讀得懂的詩人,大概可能只有白居易了,他的詩可以說是淺顯易懂,差不多與白話差不多了。這也是為什麼,他的詩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還流傳到了日本。據說在日本,他是最受歡迎的中國的詩人。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外道的因緣觀,裡面的因,不是指如來藏,其因緣兩字和起來,都是指條件。所以佛在楞嚴經裡就否定了一切法是因緣生的,而說都是如來藏性。一切法的直接出生者,就是如來藏,都來自於如來藏,是如來藏輸送的四大種子或者是七大種子直接產生出來的一切法。就像十二因緣法,是十二個鏈條,實際上不是前一個法出生了後一個法,而是所有的法都是如來藏出生,沒有別的法能出生一切法。
  • 乾隆一共寫詩四萬首,有一首選入語文課本,真是淺顯易懂
    乾隆一共寫詩四萬首,有一首選入語文課本,真是淺顯易懂乾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特別有名的會享受的皇帝。可以說,乾隆一輩子基本沒有「作過什麼難」,不像他的父親與爺爺一樣,一輩子活得都很辛苦。乾隆雖然也經歷過戰爭,但是遠遠不像康熙與雍正一樣艱難了。
  • 一起來讀古詩詞丨古詩文中那些淺顯易懂的詩文,才是最經典的傳承
    古詩文愛好者中,有很多人喜歡那些晦澀難懂的語言,喜歡咬文嚼字故弄玄虛,殊不知古人在寫詩文的時候,很多人追求的是淺顯易懂。在唐詩的世界裡,那些五言的絕句和律詩很多都成為經典廣為流傳。淺顯易懂,表達了詩人李白的思鄉之情,讓讀者在其中沉浸不止。這首詩的意境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讓那些崇尚晦澀難懂的文人情何以堪。王維《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 淺顯易懂!榮縣農民漫畫宣傳疫情防控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秦勇)1月28日,由榮縣農民漫畫家帶頭人程龍香等5人創作的一組防控漫畫傳播開來,生動形象、淺顯易懂,讓更多市民學會從自身做起,自覺防控疫情。作為土生土長的榮縣人,今年58歲的程龍香憑著對漫畫近40年的熱情,這雙拿過鋤頭的手,早已把農民漫畫畫上了各類報刊雜誌,甚至跨出了國門。
  • 十因緣法與十二因緣法
    如果把十二因緣當中的識,解釋成第八識,那麼這裡的第八識,是專指執藏(第八識所含藏的染汙種子)而言。染汙行,導致六識身的熾盛。六識身的熾盛只是表相,表相底下就是染汙的七識種子被儲存於第八識。染汙識種在過去世被儲存在第八識心體,然後在現在世,染汙識種就成了名色出生的因緣,所以把它歸類為過去世或現在世都說得通。而且,染汙識種也是可以被消滅的,這也符合「行滅故識滅」的經教。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圖解:十二因緣
    在入胎時,投生的心識其實已包含了十二支的前三支-「無明」、「行」與「識」。父母的精血是受生的器皿,心識是投生的主角。在投生後,心識便乘這個名色肉身生存。在圖中,可見數人乘船渡河。船象徵色身,乘船者表義其他四蘊。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
  • 因果輪迴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也叫「緣起說」,是佛教用以解釋人生現象及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現象;一切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據佛教的說法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裡的「因」,指多種條件中具有決定作用。
  • 淺顯易懂的聊一聊核心力量?
    非常棒的小哥 ,淺顯易懂的給大家科普了核心力量核心集群的知識!非常棒!
  • 克裡希那穆提的5段語錄,淺顯易懂,道出人生智慧!
    克裡希那穆提的5段語錄,淺顯易懂,道出人生智慧!一、人擅長於將新酒裝入舊瓶裡,我們當中那些飽經學識和歷練的人總是根據固有的知識來詮釋我所說的話,或是將之放在他們的偏見之框中。能夠帶來理解的是直接的體驗,而不是將其放在特別的術語和經歷這種框架中的行為。
  • 甘肅張掖:淺顯易懂小漫畫 疫情防控真實用
    攝影王將連日來,甘肅山丹縣美術館陳學斌老師創作的一幅幅生動形象、淺顯易懂的疫情防控漫畫作品,在網絡上傳播、電視臺黃金時段播放、各小區牆上張貼,讓更多市民了解疫情防控知識,學會從自身做起,自覺防控疫情,受到了群眾的讚賞。
  • 十二因緣《六道輪迴圖》詳解
    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登佛淨土(有一小白線與淨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以作暗示)。  十二因緣:環上端右邊的小格,表達了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其餘的十一格,順時鐘分別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等其餘十一支。
  • 六道輪迴和十二因緣--詳解圖
    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登佛淨土(有一小白線與淨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以作暗示)。在入胎時,投生的心識其實已包含了十二支的前三支-「無明」、「行」與「識」。父母的精血是受生的器皿,心識是投生的主角。在投生後,心識便乘這個名色肉身生存。在圖中,可見數人乘船渡河。船象徵色身,乘船者表義其他四蘊。
  • 小升初詩詞考試,李白古朗月行解析,淺顯易懂,您的孩子一定需要
    詩詞是小升初必考內容,如何讓小學生在似懂非懂中把握關鍵,贏得考試,我將作詩詞系列解讀,力爭做到淺顯易懂,一定對您的孩子大有幫助!(第六首詩詞)古朗月行——李白(唐)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 淺顯易懂,6種文玩的鑑別方法,送給文玩新人的福利!
    喜歡文玩的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喜歡交流,尤其是自己淘到什麼好物件的時候,總想跟自己的朋友們分享一下,但是,現在的文玩圈,太亂了,水太深,各種文玩都有冒充品,造假品,以次充好等等的情況出現,如果在交流的時候,把這些假貨,次品拿出來交流,那麼就要丟臉了,所以無論是老玩家也好,是新玩家也罷,都要懂得文玩的鑑別,今天咱們就分享一些比較淺顯易懂的
  • 《油畫的光與色》,淺顯易懂,告訴你初學者如何畫畫
    於是老師就推薦了這本,說它淺顯易懂,沒學過畫畫的,看後也可以畫出來。果然,一百四十多頁兩天下來就翻完了。書中結論裡的一句話很精準的概括了本書的內容:色彩僅僅是作畫的一個方面,你不但需要學習精準的觀察色彩,適當的調和色彩,同樣你也需要懂得光和影,懂得如何簡化形體,構圖和上色等。如果能從這一句話中有所領悟或者已經做到一二,或許不用看這本書了。但想要翻翻也無妨,反正不怎麼費時間。
  • 看完感慨:古人智慧無窮盡
    看完感慨:古人智慧無窮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的流傳古人說的話在當今時代依然受用,古人的智慧值得我們敬佩,如今還時不時的影響,指引,規勸著我們,一些話語簡短的幾個字其中蘊含著大道理。比如我們時常說的俗語就是古人用他們的親生經歷總結出來的,淺顯易懂。就比如「窮不挪住處,富不遷祖墳」這句話,即使之前從未聽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哪怕是第一次看到,都能從這字面上猜出大概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