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雲江:女匽造字揭示了中華文明的關鍵密碼

2020-12-14 中國發展網

中國著名學者郭沫若將3900年前上海「馬橋文化」考古發現的史料在《中國史稿》中寫道:中國最早原始文字有出現於上海。

上海地方志《金山衛春秋》記載,4100年前大禹派勇將顓雪率兵丁三千,募工二萬在金山衛建寧海古城,又稱康城。之前不久,《尚書-舜典》:舜35年,遣大禹徵三苗下江南。

1996年上海市文管會考古發現奉賢沙岡有大量良渚文化時期的漁業工具及4500年前人類遺骸。當地很早就有「圍堰竭澤捕魚法」。

上海地質局資料顯示,金山寧海城-奉賢沙岡-馬橋文化剛好都處在上海6500年前地質崛起的沙岡海洋線上。

施雲江、範娜著《奉賢與貨貝起源》(以下簡稱《奉》書)研究顯示,人類最早貨帀起源於上海奉賢沙岡,女匽造字伴生而起。

文字的出現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漢字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原始文字中唯一使用至今又最簡便高效的文字。而文字的起源,大的時代背景正是中國史前酋長部落社會大量瓦解走向民族大融合也就是在大禹統一九州讓貿易關係崛起之時。

女匽造字的社會條件

我認為,人類 「互動」是造字的關鍵。但還須細究其互動關係各方的演化邏輯和內在引導性。

從「智人遷徙」到「地緣經濟」再到「現代全球化」的歷程,人類沿生存優化的指引讓社會發展持續融合併奔馳在高效的演化之路上。

據中國生命科學家李輝等著《Y染色體與東亞族群的演化》一書DNA研究顯示,末冰期約(2.3-1.4)萬年前,非洲智人先後分三波進入中國。

施雲江、範娜著《中國的貨幣起源》(以下簡稱《中》書)研究認為,這三支智人族群進入中國是按資源條件利用「先到先得」原則選擇並形成後來的地緣經濟的。

2.3萬年前,其中一支從雲南進入並在當地散開形成了今天26個少數民族,我們將其標識為A人類。雲南梯田多達三千多級顯示其外延力不足。

之後,2萬年前一支智人族群進入雲南後,沿暖溫帶一路向東「行進」,形成了長江以南聚居於仙人洞、高廟、義烏、河姆渡、馬家浜、崧澤等地,最後形成了中國文明成就最高的良渚古文明。我們把這支江南人標識為B人類。

一般認為,中國民族大融合煉就的文明動力,持續來自北方。但義烏考古顯示8000年前先人所持罐上有類似周易的「解」卦。當時沒有《周易》,只有連山或洛書、河圖。那麼B人類來到江南,是逃難?布道?還是探路?

1.4萬年前到來的最後一支智人族群,發現當地有了雲南人,向東有了江南人,於是向北進入成都平原後再分流,一支向西進入青藏高原(當時青藏高原比今天低了約一千米)成了西藏羌人。而到達成都平原的這一支智人族群,形成了追羊族古羌人。我們把成都平原向東、北方向演化的族群稱為C人類。

C人類在1.2萬年前,末冰期結束後,盤古率眾向北在追羊狩獵中,創新一種圍獵方法,獲得巨大成功,開啟北方「地緣經濟」下現代人演化的新時代。

由於圍獵遠離原母系部落,狩獵團隊便乘勢創新了父系部落。後人將盤古在連綿的山戀中圍獵時設立的探山、圍山、設陷、趕山、圍獵的流程,將守時行動用「一豎與兩個半豎」規定成員對獵物「圍與放」的團隊合作關係(這種形式後來演化為卦爻成為二進位佔卜文化),最終總結為《連山·易》。這種生產關係事實上形成了中國人類最早部落社會的「道德規範與立法原則」。

這一關係也成為中國北方狩獵部落向合作尋求高效理性的開始,並由此形成引導性。這一關係成為中國族群持續走向融合的文化開端。並引發後來連續的《易經》,成為一條理性的易道。而女匽造「易」字更鎖定了這一關係。

但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經口耳相傳上萬年,其包含的文化內核究竟是什麼呢?

1800年前,由吳國徐整在《三五曆紀》中落成了盤古故事原形: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開天闢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厚,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裡。

這故事之所以深得國人著迷並得到經久傳頌,是一個智人部落「開天、闢地」脫離遷徙式生存轉向現代地緣經濟的開始。其產業合作關係用「天高、地厚、人長」這一「天人合一」的源頭理性作以表達。

「開天」一詞之後的中國社會關係傳承了 「補天、天子」為一脈。而闢地的「一日九變」揭示了合作圍獵趕山協同創新的唯物關係。

「神於天」為守時,「聖於地」為設陷位置指示,表示圍獵以天時、地理為引導。「天數極高,地數極厚,盤古極長」表達了 「天長地久人和」的引導性。

研究顯示,盤古圍獵的分工管理以及用獵物作「彩禮」讓小夥子向母系部落姑娘招親,最後生發出貿易關係參照了「公羊」這個彩禮的等價物,於是出現了中國酋長部落之間禮尚往來的源頭痕跡。

盤古率眾一路向北,過漢水、跨渭河最後在洛河邊駐足,開始了萌芽的畜牧業。合作狩獵讓財富大增,部落分工開始出現。

遙遠故事中的「盤古」之名可能類似於由女匽盤問父親遠古之事而得之,並非一個具體的人名。

社會演化升級源於體制創新。一個從盤古開天闢地起源的合作理性引導下演化的部落,最後落定在6800年前伏羲父系與女媧母系部落融合的社會制度再造上。這是中國北方酋長部落社會產業自「盤古」產業升級分化再次融合的痕跡。

伏羲女媧融合這一社會現象顯示中國北方部落社會在追求人類持續生存優化和社會發展效率的艱難,尤其是在強者一方,放棄恃強凌弱採用和平形式實現跨部落合作。今天來看人類文明演化史則處在「持續融合」還是「奴役對方」兩種不同的演化關係之中。

研究顯示,「神於天與聖於地」具體是說盤古在率眾圍山狩獵時,以太陽升起的方向和正午太陽移動到達位置為信號,讓處於各圍點的族人統一行動,將所圍之山中的動物驅趕到一個約定方向位置的陷阱,從而獲得更多獵物。由此引發了卦爻陰陽的設計。這一產業合作演化的關係後來引導了中國族群的互動和文明造字的肇端。中國人類最早大規模團隊穩定的合作關係由此開始。一個源於「謙讓」善於「合作」追求獲取更多生存資源的新型社會組織與關係由此確立並形成。

盤古的故事因其久遠和人們的口耳相傳,模糊性在所難免。徐整以極高深的社會認知把包裹在這個故事中的人文特性十分精細地刻畫出來。但這個北方故事為什麼最後在三國時南方吳國文獻中塵埃落定呢?

《太平御覽》作為宋時期的百科書,最早引用了這個故事。顯然是皇帝身邊大學士們的作為。那徐整是真名實姓嗎?

中文徐字是緩和慢的意思,整是整理的意思。所以,徐整極有可能不是真名,而南方吳王要學習先進文化,於是身邊謀士們共同整理了一個關於中國文明源頭的傳說。

徐整從故事中提取可參考的理性,供吳王制定國策使用。那這個原產地並不在吳國的故事是如何來到江南的呢?

據查,中國南北關聯古已有之。義烏8000年前持罐人?三皇五帝時南方酋長顓頊?帝舜主掌華夏部落?中國酋長部落最早大規模南北關聯痕跡最清晰的是4100年前大禹統一九州,最明顯的標誌是甲骨文中顯示有127個「福」字。這個故事很可能是由當時文化人如帝堯次女、貞人女匽隨夫南下帶來的。

當然,另有一個說法是這個故事最早是由2500年前上海沙岡偒傣人子遊北上拜師孔子後帶回江南的。但也並無實證。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個故事一直在社會高端人群中流傳,從而導致中國最早民間神話故事《山海經》等文化作品中沒有記載。

縱觀西方三大古文明在規模持續擴大,社會「人口和產能」失配條件下出現制度升級遲滯讓社會弱化,他族掠奪戰爭隨即介入並導致文明中斷。雖然同樣的事件也曾多次發生在中國,那中國文明為什麼沒有中斷呢?

《中》書研究認為,中國文明中的「易道理性、象形文字、唯物信仰」這三大歷史成果鎖定了文明的演化關係。而這個關係的起點正是盤古。三大「成果」讓中國在社會演化中的和平合作創新顯得極其重要。人類社會絕無僅有的合作理性,打造了絕無僅有的文明。

從人類歷史界面看,中國文明不但是唯一不斷,而且其理性支持了社會發展的效率讓人口規模與生存優化得以最大化。而女匽造字正是這三大「成果」的重大見證。

《奉》書研究顯示,4100年前帝堯時期,由祖上盤古從古羌人母系開天闢地創新父系後,經伏羲女媧融合、炎黃再融合形成了華夏四嶽十二牧組成的部落聯盟(詳見《尚書·堯典》)。而此時,九夷從農耕中再崛起但並無融合理性指引,正如炎黃時期東夷崛起構成了新威脅。政治家帝堯敏銳地看到了華夏聯盟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失配的落後現象,為尋求和平發展而出現了堯舜禹禪讓,而堯女造字則見證了中國史前文明轉換的這一重大改革事件。

女匽造字的文化成果

女匽造字與貨幣起源以及大禹貿易立國創立稅法《禹貢》緊密關聯。她與丈夫天皇氏古越王典龍合作金融易《歸藏》構建了新型的社會關係。

《中》書研究認為,4100年前堯舜禹時期,善於造字的女匽北方造典、魚兩字後,在大禹統一九州時隨夫來到上海沙岡,在以海貝為幣構建的新型社會關係基礎上,正式開啟了造字歷程。

首先,她對北方巫師自稱的「貞」字從對天「卜+鼎」關係改造為對地「卜+貝」,形成了今天的「貞」字。這個關係轉化在《歸藏·易》中,顯示了中國社會理性以天為本轉向了以人為本。

之後,她對當地人利用潮汐「圍堰竭澤」捕魚法感到很新奇。於是,她用「匚+日+女」造了一個匽字。意思是有一女子在日下「匚」的中央觀看典龍捕魚。之後她將自己的名字也由女英改為女匽。表示自己已是典龍家人了。

繼而她根據沙岡與竹岡線之間人們拾海貝與貨幣關聯而造「賢」字。賢字本意是:海岸上彎腰拾到的貝「鮮又多財」。此字後被孔子的奉賢弟子子遊,推薦用於解釋72賢人而被《說文解字》改為多才,有了 「見賢思齊」一詞。這個賢字還被用於上海沙岡的地方名:奉賢,取奉敬「賢人」之意。

女匽造 「偒」字,她發現種稻的良渚人與拾貝的良渚人有很大差別,於是造: 偒=人+日+海岸線+勿(勿通物)。意思是:在日下的海岸線上拾起貝就能得到財富的人以區別靠一顆種子下去用5~6個月得到財富的良渚侗傣人。今天,李輝等著《偒傣話》顯示,人類元音最多的語言是「偒傣話」,正是由其多元的民族性和產業的持久性鑄成。

後來,女匽又在偒字中減去「人和海岸線」留下了「日+勿」。意思是讓天下人都有財富,得到了一個延伸的字易。易=易長、高效。

女匽造「易」字後,為自盤古天人合一的「連山、洛書、河圖」易道理性在北方社會長期演化後文字中的展開提供了便利,讓易道理性進入了快速傳播的軌道。成為中國社會堅持社會發展效率的一個傳承標識。讓中國源頭理性及演化邏輯得以鎖定。

史料顯示,從伏羲女媧融合、炎黃融合到帝堯改革,帝舜融合九夷到大禹統一九州,社會出現了一次比一次更大的融合,其中,從盤古合作關係到伏羲女媧「圖和巫」二個字符開始,到倉頡造28個象形字再到女匽造字,邏輯脈絡十分清晰。

女匽看到貨幣與社會關係極為重要且密切,於是,她先用象形方法造了一個「貝」字,又以貝字與「會意想像」的社會關係組合造了相關的20個字——貝、申、神、寶、貴、賢、慶、買、賒、貪、責、敗、續、貣、貯、貞、得、串、朋、貢。

此外,女匽根據現實需要又造了非貝系字:魚、典、洋、網、工、易、偒、傣、侗、戉、甾、鯔、輜、港、福、穴、匽、鯊、鯨、滬、和、卜、沙、岡、京、堰等26個,共計46個字。

女匽「象形+會意」的拼接造字,其手法創新,想像力豐富,讓每一個字都可以引伸出一個深入社會關係的生動故事。

女匽深刻的思想性讓造字極為傳神。如「申」字。申即「神」,在甲骨文中顯示,她用一個反向的S,兩頭兩隻手:一手拾貝、一手用貝。意思是:從地上拾起來的貝就是財富很「神」奇。

對這個海邊來的「申」字,北方巫師認為,「神」不著衣不雅,於是,女匽又給「申」加了衣旁,讓「申」成了今天的「神」。可見中國的「神」也是唯物的。而這個「申」字今天成為上海市的簡稱。

又如,同樣是今天上海市用於簡稱的「滬」字起源。女匽看到,當時沙岡外2~3公裡的海岸臨水線上,趕海人為節約3-5個小時持物的來回,在臨水線上用「竹」簍子裝沙子、石頭築人工島。由於這個人工島與竹子關聯,島與島聯起來後就成了今天的「竹岡」。

但趕海人住在島上等待每天兩次潮水,無聊時玩竹簍子還演化成了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滾燈。而漲潮後人工島上的住戶都飄在海面上。於是,女匽用「水+戶」造了一個「滬」字來表達水上人家。地殼運動海潮後退讓人工島消失,人們就把圍堰竭澤捕魚的工具稱為「滬」。而圍堰竭澤捕魚法被傳到臺灣澎湖列島,當地演化出另一種捕魚法叫:石滬。

由於成為文字的核心條件,是要成系統。而甲骨文之前造的字都應算作是字符而不是文字。只有甲骨文是成系統的。由於甲骨文是由北方巫師專控,佔卜文化就成了史前的中心文化。而這個佔卜文化用字傳承至今能讀出的不過30%。

女匽造字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一改以往單一象形刻畫符號的造法。她採用「象形+會意」拼接的方法顯然是打開了造字新的想像空間,成就了百族造字的全面興起。

甲骨文作為一種龜甲上的文字書寫形式,只是後人將文字刻在龜甲上保留了這個系統,並不代表中國文字的真正起源。

如果按1000字能達到95%的日常應用條件而論,中國史前先進部落應有很多部落達成了這個條件。而最後落在史料中的只有甲骨文,因為百族融合了。如,同一個字不同的寫法比比皆是。尤其是127個福字都是帶 「鍋」的,而早期狩獵部落的「福」字應該是不帶鍋的,甲骨文中則沒有出現,顯然是農耕文化佔了主導。

社會大融合是文字起源的基礎,而應運而起的女匽造字顯然成了中國真正的造字之母!

女匽造字在夏王朝起源前的北方民族歷史關節點上的次序是:盤古合作>伏羲畫卦>女媧文化>炎黃融合>倉頡造字>帝堯改革>舜龍種稻>典龍造幣>融合九夷>統一九州>塗山會盟>女匽造字>創作《歸藏》>形成《禹貢》>夏王朝啟。

原始文字從北方社會演化關係看有的留下了,有的沒留下。但從中國北方社會演化看是盤古的「一個」合作關係,到伏羲女媧的圖+巫「兩個」文化符號,之後是倉頡造「28個」象形字符以及女匽造「46個」字表達社會關係,讓造字達到史前的高峰,今天則有了近10萬漢字。可見造字是一種人類融合互動演化中的產物。

女匽造字文化的意義

郭沫若先生所述的上海馬橋文化的原始文字,顯然是早於甲骨文的。

女匽造字見證了中國南北民族大融合時代到來,見證了大禹召集原始酋長部落走到貿易關係中來,並讓北方「易」道理性蔓延至江南百越。

研究顯示,女匽造字尤其是以「貝」為一側拼接造字後,打開了源頭「象形文字」單一關係向多元組合的大擴展,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高度。

今天安陽甲骨文是北方社會沉澱在巫師手上的專用字。而南方貞人及大量的百越部落用字大都沒有收編,或收編了也無法讀出。安陽甲骨文有五千多字符,能讀出的僅1600多。如《禹貢》中的「貢」字代表的是稅法關係,因北方巫師佔卜並不涉及稅法,就未予收錄。而收錄的各族佔卜文字則大部分無法延用。

有理論認為,文字起源有三條件:1.是否成系統;2.是否與語言對應並記錄語言;3.字形結構是否穩定。

而判定文字成系統也有三個條件: 1.數量足夠多並與某種語言語素或詞相對應的刻畫符號,且可按這種語言的音讀出來;2.這些刻畫符號可重複使用,而所表示的音義不變;3.這些刻畫符號的排列規則足以反映這種語言說話時語素或詞的排列次序不同,所反映語言單位的排序也不同,表達意義也因此不同。

中國造字興起於原始部落的融合。而中國史前部落融合規模最大一次正是大禹統一九州,上百個部落涉及長江南北。中科院王吉懷對大禹初次塗山會盟時考古顯示有35個,會稽山大禹會百官即有了百族。而127個福字對應了史前部落聚合的高峰。

研究顯示,有1000個文字就足以應對95%的日常使用。而甲骨文5000多字符,有1600多個能對應今天使用,可見當時造字的發達。

中國最早盤古合作的歷史有上萬年。之後傳承的6800年前伏羲畫卦的「畫」與女媧巫文化的「巫」字二個字符開始出現。而集中造字最有名的要數4600年前炎黃融合時倉頡造28個象形字符,但這些字符還沒有成系統,故不算是文字。直至女匽造字才意味著文字文明時代的真正來臨。

從刻畫符號到大量字符到形成文字,即: 成系統的字。漢字從「單個獨體」到「組合體」一路傳承變形,直至形成今天的普通話。

中國文字的起源,是在盤古合作、伏羲女媧融合、炎黃融合、帝堯改革、帝舜融合九夷、大禹統一九州融合百族,典龍造幣等社會條件下才出現女匽為代表的造字。

史傳娥皇女英(匽)出生於伊祁山(今河北保定順平)而姓伊祁氏。她們是五帝之一帝嚳的孫女、唐堯(帝堯)伊祁放勳之女。4100年前,由北方單一部落傳承的「連山、洛書、河圖」單一產業「易」道中的文化人——北方貞人女英應運而起。

《貨》書認為,「歷山」帝堯考察事跡中,娥媓、女英分別嫁給了種稻的虞舜和捕魚的典龍。善於造字的女英開始突破倉頡單個象形字的束縛,對舜龍種稻用「左右兩塊地、兄弟兩個人、各牽一頭牛,中間犁一圈」的「象形+會意」的手法來拼接造「典」字,為帝堯發起種稻建立了一個標識。同時,女英見典龍捕魚時,魚兒躍起于田上的關係,一改以往人們象形畫魚的傳統,將「魚躍起于田上,水在田下」的關係造了一個「魚」字,也由此記錄了典龍捕魚。

一個嚴肅的史料失實與堯舜禹相關。堯、舜因晚年失聰被說成 「失德」和「失蹤」。最後,大禹統一九州並創新貿易立國的制度後,夏王朝卻留下了夏王宮和夏文化無處可尋的疑惑。

《中》書研究認為,夏文化斷裂是與夏王朝貿易立國的雙重設計的多元存在有關,也與夏末迷信亂政被後朝所滅類似焚書坑儒現象有關。

帝舜時期,完成了九夷融合,典龍開創用海貝為幣。大禹主政後在塗山會盟推廣貨幣留下一言九鼎的美譽。之後統一九州在紹興會稽山再會百官,排除了防風氏的幹擾推廣稅法《禹貢》,女英隨夫典龍來到上海沙岡見當地「圍堰竭澤捕魚法」而造「堰」字,並將自己的名字由北方的女英改為南方的女匽。

女匽改造「貞」字,南北「貞」字的轉變見證了中國貨幣時代來臨和南北文化的融合和差異。女匽從貨幣關係中將北方連山、洛書、河圖單一產業「易」,融合為金融易《歸藏》,顯示了中國社會酋長部落的瓦解和民族大融合的開始。也為後來《文王·易》和《孔子·易》出現打下了基礎。

雖然字符形成文字需要若干必要條件,但創造字符本身也有一個起因條件。這個最大起因條件就是人類尋求生存優化和發展效率中強烈的交互溝通的需求。

對於女匽造字的意義小結如下:

1.女匽造字在方法上創新了拼接造字,為文字起源打下基礎;

2.女匽造字記錄了中國南北草原、農耕、海岸三大生存區大融合和文化融通的關聯性;

3.女匽造字表述了大禹貿易立國的歷史關係和演化邏輯;

4.女匽造字鎖定了中國理性內核-易道理性和信仰關係;

5.女匽造字記載了中國文明的演化特徵。

(作者:施雲江,系上海典龍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本文2020年8月21日作於大船酒店)

相關焦點

  • 橫平豎直構建中華文明之根,《似是故人來》帶你解讀漢字的二維密碼
    文明與文字相伴而生。約在5000年前,人類在地球上四個大江大河流域,誕生了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四個大河文明,發展出四種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楔形文字、聖書文字、印章文字、甲骨文。當另外三種文字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承載的古代文明只能藉助現代考古辨析,唯有甲骨文最終掙脫了「象形」的藩籬,融入「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成為使用至今的漢字,也將中國古代的信息帶到今日。
  •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漢字真正的發展是什麼
    文字在文明發展過過程中作用不言而喻,文明傳承離不開文字,漢字歷史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字最早出現上古神話之中,倉頡造字就是其中之一。倉頡造字是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姓侯剛,號稱史皇氏,倉頡造字不是無中生有創造,將流傳在先民中文字收集加以整理,形成一套文字體系,保證華夏民族文化繁榮昌盛創在歷史功績,倉頡造字可能是上古傳說之一,在先秦時代沒有出現相關傳說,最早文獻中提到倉頡是戰國時期荀子,在《呂氏春秋》與《韓非子》中出現,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
  • 先秦陶瓷字母造字結構的探索發現 ——「第二屆中國先秦陶瓷字母造字結構體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慈谿舉行
    2015年還邀請希臘中國總領事卡爾佩裡斯博士到現場進行識別23個字母。2016年由浙江寧波慈谿市政府主辦:召開首屆先秦陶瓷字母學術研討,引起世界專家們的極大關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執行主席孟樹峰以專業精彩的風範主持了本屆論壇。
  • 聯合國中文日|從倉頡造字到「六書」
    漢字作為一種音、形、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源於日月鳥獸,刻於龜甲獸骨,訴說中華文明歲月有跡。關於漢字的起源,古代文獻有多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其中最被大家所熟知的,莫過於倉頡造字的故事。
  • 中華文明的奠基石
    都有其獨特的文明密碼,那麼作為四大古文明唯一流傳至今的中華文明的密碼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各個古文明發展的初期階段,並探討中華文明的奠基石。分別是幼發拉底和底格裡斯兩河之間的巴比倫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與恆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其中巴比倫文明最早出現,大約在6000年前;古埃及文明隨後出現;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大約在4000年前出現。
  • 從倉頡造字到漢字的趣味,說幾個非常有趣的漢字
    我們看看女字,女本身是象形字,甲骨文「女」字像女子兩手胸前交叉、屈膝而跪的形狀。或於頭部加一橫畫以示其頭飾,更顯女性特徵。有的甲骨文在臂彎位置加兩點表示乳房。跟女相關的字也很有意思,比如娘字,女良為娘,還有女在家外為嫁,上取下女為娶,女子拿起掃把就是婦人,蠻夷一般的女子是姨,古親女子是姑,波浪不斷的是婆婆,女人生了孩子才有姓氏(古代女子生孩子以後叫某某氏,冠了自己娘家的姓氏,沒生孩子的就叫某氏,只帶夫姓),進家審核的女人是嬸子,就今天趁著舅舅在說句話的是妗子,女人說出方法就是妨礙,女人幹事情就是奸(古代女子不能見到外人
  • 李立政《遊讀濟源》之:發現崑崙丘 中華文明八千年
    中華文明從遠古走來,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究竟在哪裡起始?欲滅其國,先滅其史。由於創世神話裡有歷史的影子,故西方人妄說,中國沒有神話傳說時代。那麼,果真如此嗎?中國歷史起始於崑崙丘。尋找崑崙丘(山或墟),是千百年來人們苦苦追求的夢想。
  • 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5000多年歷史?中華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歷史真實?中華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 「文字文明」金岷彬:「笑」字的造字為什麼用「竹子頭」?
    作者對它們的字形演變做了一番梳理,闡明了其中的造字原理。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漢字除了思想性之外的,那濃濃的藝術情趣。文\金岷彬 圖\網絡 編輯\愛愛本文著重討論了現代漢字「笑」和「哭」兩字的字形,認為它們都是象形字。並邀請讀者參與寫字實驗。
  • 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顯著成果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5000餘年文明,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證明為可信的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我國考古學已登上國際考古學界核心舞臺,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推進國際交流,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 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啟動
    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語委、文化和旅遊部、科技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河南省政府聯合發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啟動實施該工程。「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全面系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發掘蘊含其中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揭示古文字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創新轉化成果,服務時代需求。
  • 三千年而一洩其密,120年識讀三分之一:甲骨文,中華文明之光
    此後,一代代甲骨文研究者上下求索,為破解古老文明密碼而矢志不渝。走過120年,甲骨文及後世文字的價值正愈發受到珍視。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漢字歷經三千多年演變而不改其形,以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綿延不斷的歷史,印證著中華民族前進的足跡,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偉大創新精神。
  • 倉頡造字,「耍」字的下面為何有個「女」字旁?專家:有特殊意義
    象形字是造字的基礎,很多字都是由象形字發展出來的,是將事物的外形圖案簡化而造出來的文字,如甲骨文中的「月」字,就像一輪彎月,讓人一眼就能辨別。這種造字法無形中也影響了我們的文化思維,對比一下中西兩方的畫,國畫重意境和意象,而西方的美術都講究型準,畫人體要按照黃金比例,畫靜物要講究色彩搭配。在語言中,中國人注重意和,英語注重形和等許許多多的差異。
  • 破譯漢字驚世密碼倉頡造字藏生命真相漢字「食物」倆字暗藏什麼樣的秘密,「生」和「死」字的真正含義
    破譯漢字驚世密碼倉頡造字藏生命真相漢字「食物」倆字暗藏什麼樣的秘密,「生」和「死」字的真正含義  破譯漢字驚世密碼 倉頡造字藏生命真相 漢字「食物」倆字暗藏什麼樣的秘密,「生」和「死」字的真正含義又分別是什麼呢?
  • 中華文明何止5000年!
    長期以來,困擾學界和國際社會的中華文明起源問題一直橫亙在各方面前。
  • 從中華文明中汲取復興力量
    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有其根之所系、脈之所維,這個根脈就是歷史和文明,而考古學正是認識這個根脈的重要工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文物和古蹟中不僅蘊藏著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也透射著當今中國發展繁榮的文化密碼、力量源泉。考古發現不僅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也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 【大咖建言兩江數字經濟】重慶雲江高莎:建設西部十省賦碼中心...
    【大咖建言兩江數字經濟】重慶雲江高莎:建設西部十省賦碼中心 推進數字經濟發展 2020年07月13日 14:43 兩江新區官網  閱讀量:
  • 2020年夏代探索新成果:追跡夏代,解讀中華文明密碼
    夏,作為中國王朝的開端,是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一環,但因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和像甲骨文一樣的自證文字材料,通過考古發掘來證實為信史顯得尤為重要。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堅持不懈地尋找「夏」的蹤跡。經過幾代考古人的接續奮鬥,「夏」的答案越來越清晰。
  • 黃河金三角,中華文化的源頭,來此重溫一遍中華5000年的文明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發源便是從黃河金三角開始,早在幾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就活動在這一區域,所以有了中華五千年看山西這句話。為何中華文明從這裡發源呢?主要原因就是鹽的存在。鹽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中國人在炎黃時期就開始煮鹽,宋朝以前,在解州還修建了專門祭祀鹽宗的廟宇。鹽的來源有很多,海鹽、井鹽、池鹽等等,其中當屬河東的池鹽最好。眾所周知,關羽就是賣鹽的,他是運城解州人。鹽在運城的歷史非常悠久。時至今日,運城市還有大片的鹽湖。
  • 探尋中華文明記憶,從這裡說起——欒豐實教授談中華文明探索的幾個...
    這是研究中華文明的首經之路,目前學界討論最多的主要為農業、城址、青銅器等幾個要素,但它們在文明演進中是何角色?又是如何通過它們解密早期文明的社會結構?齊魯文明在中華文明中是何位置?山東大學欒豐實教授帶領我們穿越時代,一起探尋中華文明最初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