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對比

2020-12-14 練盡寒枝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圍繞白話文與文言文的論爭,形成了兩大陣營,那一場場硝煙瀰漫的論爭,充滿了激情、狡黠、機巧、趣味與智慧,點亮了新文化運動啟蒙的天空。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展開之時,儘管胡適、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等人要廢除的是在中國傳承千年、作為傳統文化載體和主幹的文言文,當時卻並未激起多大反響,只有幾位新文化闖將在自說自話。這一半可能因為那時帝制既往,民國初立,尚新、求變、批判傳統是主流思潮,新文化的反對派們心虛氣短,不敢吭氣;一半可能也是他們對文言文的生命有足夠信心,不屑於跟這幾個喝過幾年洋墨水就忘了自己是誰的後生對陣。今天俺就不說那些大師們的嘴仗了。列舉一此好玩的試例供大家閱讀。如今我們日常表情達意常用到的一些口語白話,假以古文道出,是不是生詩情畫意。

「時間是把殺豬刀」,用古詩文怎麼說?

一,(白話文)我不愛你了

古風文:

我與春風皆過客,你攜秋水攬星河

二,(白話)我們結婚吧

古風文:

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

三,(白話文)很高興認識你,無論結局

古風文:

三生有幸遇見你,縱然悲涼也是情。

四,

(白話文)一生只愛一人

古風文:

既許一人以偏愛,願盡餘生之慷慨。

五,

(白話文)我漸漸地忘記你

古文: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白話文)我一直在想你

古文: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白話文)真的很難過

古風文:

半身風雨半身傷,半句別恨半心涼。

(白話文)我很孤獨

古文: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白話文)一見鍾情

古文:

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白話文)我等你

古風文:

寒燈紙上梨花雨涼,我等風雪又一年。

十一

(白話文)我很想你

古文: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十二

(白話文)如果你變心了,我就會放手

古風文:

此情應是長相守,你若無心我便休。

十三

(白話文)我在想你,你知道嗎?

古風文: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十四

(白話文)我不能沒有你

古風文:

此生固短,無你何歡。

十五

(白話文)別想我了,我也不會再想你

古文:

我斷不思量,你莫思量我。

十六

(白話文)再見只是陌生人

古文:

初識春江花好時,如今相逢只陌路。

十七

(白話文)說好的不動情,我卻動了心

古風文:

情如風雪無常,卻是一動即殤。

十八

(白話文)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古風文:

向來緣淺,奈何情深!

十九

(白話文)不知不覺愛上你

古文: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二十

(白話文)我只愛你一人

古風文:

人間縱有百媚千紅,唯獨你是情之所鍾。

二十一

(白話文)我們在一起吧

古風文:

與君相向轉向卿,與君雙棲共一生。

二十二

(白話文)我只想把最好的給你

古風文:

我願提筆畫盡天下,許你一世繁華。

二十三

(白話文)我們結婚吧

古風文:

以你之名,冠我之姓。

二十四

(白話文)我愛你

古風文:

入目無別人,四下皆是你。

二十五

(白話文)放不下過往

古風文:

既不回頭,何必不忘

二十六

(白話文)想陪你走一段路,不論結局

古風文:

不求與君同相守,只願伴君天涯路。

二十七

(白話文)你最近過得還好嗎

古文:

別來半歲音書絕,一寸離腸千萬結。

二十八

(白話文)愛的人就在眼前

古風文:

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

二十九

(白話文)我喜歡你,你卻中意Ta

古風文:

風追落葉葉追塵,彩雲追月月自明。

三十

(白話文)自作多情

古風文:

縱我心紅如鐵,也難融你千尺寒冰。

三十一

(白話文)我們分手吧!

古文: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三十二

(白話文)越長大越孤單

古文:

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三十三

(白話文)我終於失去了你

古文: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三十四

(白話文)失去了才會懂

古文: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三十五

〈白話文)越努力,越幸運!

古文: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三十六

(白話文)一別,就是一生

古文: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三十七

〈白話文)時間是把殺豬刀

古文: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三十八

(白話文〉來一杯嗎?

古文:

能飲一杯無?

三十九

(白話文)說得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古文: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十

(白話文)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古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相關焦點

  • 當代文言文與白話文關係之管見
    作者:左洪濤(中南民族大學文傳學院教授)  近年來,文言文作品在生活中偶有出現,如浙江大學與杭州高級中學各自發布的120周年校慶公告,都曾在網上引起熱議。如何看待文言文與白話文的關係,引發了人們的深切思考。
  • 為什麼漢語有白話文和文言文之分?因為受到它的限制!
    也就是說長久以來書面用語使用文言文、而生活用語使用白話口語。導致結果就是書面的文字需要翻譯才能完全理解,看起來貌似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文字系統。說的事情和寫的事情都是一回事,但是寫出來的書面用語就比口語精煉的多。在任何時候,人們交流的語言都是口語,俗語但是將這一件事情記載下來就成了書面用語。受篇幅所限,只能精煉在精煉。
  • 張嘴就是文言文?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先秦時期的文學著作非常精簡,例如《春秋》記錄了魯國三百年的歷史也不過一萬八千字,而現在近中國近代史就輕鬆弄個百萬字,其中差距可見一斑。古代的文言寫作技巧掌握在讀書人手裡,而古代的識字率大多在10%以下,先秦的時候也就在2%左右,大多數老百姓根本不懂文言文,不會文言文也要說話交流,用的就是當時的白話文。
  • 李春陽:白話文運動的經過
    不久,魯迅指出,白話文應該是「四萬萬中國人嘴裡發出來的聲音」(《雜感錄五十七·現在的屠殺者》),這就把白話文放在現代中國人口語的基礎上。白話文運動的各種口號提出以後,遭到一些支持文言文的學者的猛烈攻擊。如古文家林紓(一八五二~一九二四)攻擊白話文為「引車賣漿者言」,南京東南大學教師胡先驌(一八九四~一九六八)認為白話文「隨時變遷」,後人看不懂,等等。
  • 重讀胡適:胡適先生與白話文運動(下)
    導語:前文介紹了胡適關於白話文運動的哲學前提以及胡適在白話文運動中的主張,本文繼續介紹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以及對其的評價。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用白話文的文體去取代文言文的文體。這樣的文學革命也可以看做文學形式的革命。胡適認為「綜觀文學墮落之因,蓋可以「文勝質」一語包之。文勝質者有形式而無精神,貌似而神虧之謂也。」但是他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到的救弊八事都是以革新形式為主,如他明確提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器,可斷言也。」
  • 二十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胡適首次提出「白話文」的重要歷史意義
    所謂文化內容的革新,指的是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比如民主、科學等,以替代舊思想舊觀念比如專制獨裁、愚昧迷信等;所謂文化形式的革新,指的是文化的表達形式全面採用白話文,放棄文言文。這兩個層面都非常重要,都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內容革新,談論的文章比較多,我在此就不談了。我在這裡只想談一談新文化運動的形式方面——白話文運動。
  • 李春陽:白話文運動的背景
    以上竭力倡導白話的議論,均出之於文言,並未一味「愚」天下人,反而以文言文銳利的邏輯性和說服力,為日後白話文運動的興起張目。陳榮袞云:「今夫文言之禍亡中國,其一端矣,中國四萬萬人之中,試問能文言者幾何?此一史料殊為重要,即五四白話文運動之前,晚清時期流行歐化的白話,基礎已定,白話文的普及,勢成大局,其歷史功績與主事者,乃外國傳教士。胡適一輩的「革命」相較此前的史跡,不免失色,甚或失實了。可是直到辛亥革命(一九一一)之前,還沒有人自覺地去實現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這個重大的變革。
  • 古代人為什麼用白話文交流?難道古代所有人都說古代白話?
    那為何我們在電視劇或者是古代文學典籍裡面看到的經常是文言文呢?其實先秦時期,古代人平時說話,文言文和白話文差不多(即所謂的古代白話),例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這只是限於識字或受過教育的階層,目不識丁的窮苦百姓肯定不會這麼說。
  • 趣味歷史:古文是用文言文寫的,古人說話也是用文言文說的嗎?
    文言文是如何產生的?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雖然古人在文獻記載中常常使用到「之乎者也」的語言,但是人們在日常溝通時,卻是使用的正常的白話文。那文言文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所謂的文言文,其實就是古人所寫的書面語言。
  • 古人說話也用文言文嗎?
    之前學習語文的時候,一直有一個疑問,古人的文言文那麼難懂,他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之乎者也」一樣的說話嗎?更有甚者想,自己如果穿越回古代去,是不是完全不能交流?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現在看的文言文其實也就是古人的書面用語,就跟現在的官方文書一樣,我們寫作文的時候就是書面用語,要求比較規範,但平時說話誰也不這麼說,古人也是一樣的。
  • 保衛「文言文」,四萬多人連署是為何?
    最近,臺灣蔡英文當局為進一步推動「文化臺獨」,培養更多的所謂「天然獨」,通過臺灣當局「教育部課程審議會」,提議島內普通高中語文課綱的文言文跟白話文的比例,從原先的45%至55%降至30%,將20篇文言文減到10篇,在島內引發重大爭論。
  • 古人說話也是滿口文言文嗎?不,這是一場天大的誤會
    可是,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正是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過渡時期,為什麼會讓人半懂不懂,甚至惹人嘲笑呢?因為「之乎者也」這種方式,只適用於書面寫作,孔乙己在一場生活中也這樣說話,就顯得不倫不類,十分滑稽。古人說話用的口頭語,跟我們今天沒有多大差別,文言文是書面寫作形式,正常人聊天是不會「之乎者也」的,用專業術語來說,這個現象叫做「言文分離」。
  • 新年的第二天,中國正式廢除文言文,有的人反對,有的人支持
    古代的朝鮮人、日本人、越南人來到中國,聽不懂漢語的語音,但如果讀書識字的話,可以與中國人進行筆談,因為漢字曾經是東亞的通用文字,漢語的文言文則是古代東亞世界的通用語,文言文在古代東亞世界的地位,就相當於今天的英語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樣。文言文的地位如此之高,但是到了近代社會以後,東亞各國出現了廢除文言文,甚至是廢除漢字的激進呼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激進的呼聲呢?
  • 百度新專利技術華麗登場:實現文言文互譯炫酷功能
    「通過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功能,可以更好的理解古人的所見所想,了解古人的詩意、詩情、詩境。不管是家長來幫助孩子學習,還是用來溫故知新,百度文言文翻譯功能都可以滿足你的需求,讓你在喧囂的都市中去尋找前人留下的瑰寶,感受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沉澱之美。」百度翻譯的相關負責人說。現在打開百度翻譯,只要在右側翻譯目標語言中找到文言文,輕鬆一點,就能讓你博古通今。
  • 中小學課本裡多了許多文言文。孩子為什麼要學文言文?
    很多家長朋友們應該都知道,現在的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與以往比有了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增加了多篇文言文以及唐詩宋詞。文言文對很多成人來說都看不懂,更別說是孩子。在現在大白話盛行的今天,為什麼還要去學習那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呢?不少家長朋友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 文言文翻譯「神器」走紅 翻譯結果被評有「喜感」
    把流行語、歌詞翻譯成文言文,又有怎樣的喜感?近日,多款文言文翻譯神器在網絡走紅,成為眾多網友爭相「把玩」的工具。如此「神器」到底好不好用?學生和老師對此又持怎樣的看法?  文言文翻譯器躥紅網友玩瘋了  「誰知道『女漢子』翻譯成文言文咋說?竟然是『安能辨我是雄雌』。」1月6日,鄭州網友「貝蒂」朋友圈裡的微信,瞬間引來數十條回復。
  • 語文老師總結:文言文六步法學習,讓小學生再也不怕學文言文
    對於小學生而言,文言文學習是與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重難點。難學、怕學、學不好是普遍存在於文言文的學習問題中。家長們更焦慮,常常把文言文學習和國學體驗結合在一起,背唐詩、看古文,卻始終得不到文言文的學習輔導要領。考試的時候,文言文還是失分最多的題型。
  • 李春陽:白話文運動的影響(下)
    白話文運動的成就,主要表現在白話文的作品上。白話文能不能代替文言文,要看寫作實踐。五四時期,白話論文在表現新思想、批判舊思想上,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如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論文,雖在語言上有不同的風格,但在說理上都有明白、清晰、準確、富有邏輯力量的特點。這就叫那種不宜說理的文言文相形見絀。
  • 學好文言文的方法
    其中現代文閱讀36分,文言文加詩詞閱讀、默寫34分。由此可見,文言文的重要性。文言文難學,而現代文相對難度較小,所以語文成績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文言文部分(和作文)。文言文,說起來也是我以前的噩夢,提不起興趣,看著就難受,學不好。之前看原本《黃帝內經》時,雖然大多數看不太懂,卻也能看出點東西來。硬著頭皮看完之後,就有了質的變化。
  • 中國古代文言文言簡意賅,為何要發展成囉裡囉嗦的現代白話文?
    古漢語中的文言文,屬於典型的書面語言,是通過對先秦時期的口語加工後而形成,在語法運用上,跟口語截然不同,其特點是行文簡練,注重典故,音律工整,追求對仗,句子末尾喜歡使用虛詞之乎者也,在寫作上,有比較固定的格式,像詩、詞、曲、賦、八股文、駢文等文體,都屬於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