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裝美學 | 從貝多芬的月光曲到家居設計

2021-01-09 腔調軟裝發布

在我們的生活裡,每天都會聽到風格迥異的音樂曲風,閉上眼,打開輕思維遐想空間,似乎每一首音樂都是一個場景,場景從感官到色系,都讓我們的心觸電般神奇,這就是音樂的魅力所傳感的生活軟裝美學。

在音樂表現形式上,德國著名的「樂聖」貝多芬幾乎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題材, 據理力爭的把大提琴的張力大大的提高,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由此創作了經典的九部交響曲,誠摯淳樸又充滿了靜謐之感,就像海洋的包容和體貼,猶如藏深之海藍,深不見底又幾近眼前。

猶如《月光》絲絲入微的溫柔,有冥想的柔情,細膩的吟誦,章節變換的同時環環相扣,它那夢一般淡淡的沉靜,就像海邊傍晚時分遊岸的水母,發出的瑟瑟微光,柔和不失優雅。

月光下沉睡的大海,宛如一個公主,甜美而溫暖。看,有海風輕輕拂掃波光鱗鱗的海面; 聽,有陣陣浪潮輕輕拍打海岸,還有大海的呼吸,此起彼伏。

大自然賦予我們生命更賦予我們生靈,聽海豚喃喃細語,像是樂譜的音符,咿咿呀呀,一停一頓都是一幀美麗的月光曲。

色彩分析

從感官切入,主要選用了灰藍色帶動夢境般的寧靜,稍加些許自然的金色,灰藍的飽和度相對於低, 是家居裡最溫柔的一方淨土,點綴色運用了自然的幻灰色和金黃色,契合月光下的海面與天灰色的溫柔,譜出月光交響曲柔美婉轉的悠揚樂章。

藍是越夜越靜越美麗的一種氣氛」室內選用了乾淨的白色護牆板硬裝作為輔助,中性的配色輕輕的給軟裝做好了鋪墊,有質感的硬朗線條搭配軟裝家居柔和的弧度和柔和的色彩,就像一對和諧夫妻,相敬如賓,讓彼此心惺觸地,用陪伴做最長情的告白。

「藍是鋪開夜夜浪接浪海水色被單」,床頭背景用了灰藍色軟包,搭配金屬質感的落地燈,奢華感一覽無遺。

「藍是如迷如幻卻很逼真的某種興奮」世間繽紛風景再好,也好比煙花一剎便吹散, 就像海岸邊得流沙一樣,抓得越緊越多,散得越快。休閒廳是待客的空間,三兩朋友談天論地的休閒場所,延續了灰藍色,像星空的輕吻加入了銀色的魑魅,看盡濃和淡,還是只有它不散。

書房加入了英式的休閒元素,我們將其打造成一個紳士,使藍灰完美契合。

「藍是盛著寂寞量的酒跟星星對飲」在泳池與公共休閒區域,我們選用了更輕鬆愜意的表達方式,色不在多,點到為止,但是整個空間的延續性一定是相連通的。

室內飾品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小細節的小心思將迅速攻陷你的視覺, 亮度、飽和度、對比度與質感並肩齊飛。

一曲將畢,貝多芬的月光曲繼續在灰藍色的夜空裡流轉,飽含了詩和遠方的追隨與信念,跟著月光的步伐本案深度的解析了灰藍色對於家居的定義。

後現代的表現手法,局部加入了休閒趣味的小元素,為沉悶的空間帶來了玩味的樂趣,軟裝與硬裝不同材質的碰撞,就像生活裡注入的柴米油鹽,有「顏「有「味」。

相關焦點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第一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四小節後,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故事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 巨匠名曲|貝多芬的《月光曲》
    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又叫「月光奏鳴曲」或「月光曲」 貝多芬在這個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創作,甚至企圖重新評價當時奏鳴曲的主要的創作原理。
  • 樂曲賞析:《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複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自然順著琴聲走了去,停到了一間農舍前,正在此時,琴聲戛然而止,屋裡傳出了話語。女孩說:「這首曲子真難彈呀,只聽過別人彈過幾遍,但總是記不住,要是能聽貝多芬親自彈一遍該多好呀!」一個男人的聲音,「是啊,要是音樂會的門票便宜點該多好啊」女孩安慰說,「先生別難過了,我也就隨便說說罷了!」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是貝多芬奏鳴曲集中演出率非常高的一部作品,本文是從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所出現的調性和音樂走向著手,對本曲的創作背景和演奏要求等方面進行的簡要分析。成熟時期(1802-1814 年),在這個時期,貝多芬使用了一些新的創作題材,其作品《f 小調奏鳴曲》 讓他的創作到達巔峰。晚年時期(1815-1827 年),這一時期的貝多芬創作的許多藝術構思複雜並且深刻的作品。   1801年,貝多芬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月光奏鳴曲》被創作了出來。 這首作品打破了快、慢、快的傳統曲式結構,表現出一定的特色。
  • 走進《月光曲》,了解貝多芬的高尚情懷
    貝多芬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其中《月光曲》就是在為窮人演奏樂曲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1.作者簡介貝多芬 (1770-1827),德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從小接受父親的音樂訓練,學會了鋼琴和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維也納,後來成為德國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貝多芬的故事」《月光曲的故事》
    1801年,貝多芬31歲,愛上了16歲的朱麗葉坦·桂察蒂。貝多芬心中難以排解自己的苦惱,唯有以音樂抒情。並為她寫了《月光曲》送給她,以表示對她的愛慕。她是一位伯爵的女兒,貝多芬對她一見鍾情。貝多芬有過幾段感情,不過都像這段感情一樣因為某種地位等等的原因終結了。
  • 【歐美經典音樂】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於1801年創作了《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
  • 貝多芬的戀曲—《月光奏鳴曲》完全版賞析
    【新同學】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鋼琴課堂」關注。 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幾個值得一聽經典版本
    突然海上狂風大作,雪白的浪花洶湧地拍擊著海岸 …… 兄妹倆陶醉在美妙的琴聲中,待他們清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草屋。他飛奔回旅店,花了一整夜功夫,把剛才彈奏的曲子記錄下來。這就是著名的《月光奏鳴曲》。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月光」奏鳴曲的情感表達及演奏技巧導讀: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創作的音樂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可以說是古典主義樂派向浪漫主義樂派過度的橋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歐美經典音樂】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丹尼爾.巴倫博伊姆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於1801年創作了三樂章《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形容此曲第一樂章「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也許《月光奏鳴曲》因此得名。一說貝多芬將《月光奏鳴曲》題獻給與之相戀的朱麗葉·琪夏爾蒂伯爵小姐。
  • 無聲電影|貝多芬《月光奏鳴曲》Flute Cover
    Moonlight Sonata貝多芬的《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 14 in C minor, Op. 27, No. 2),又名「月光奏鳴曲」和「月光曲」。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是來自德國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撰寫的一篇評論,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夜晚的月色」。之後,該奏鳴曲在十九世紀後期便以此標題聞名於世。
  • 貝多芬真是為個盲姑娘寫了《月光曲》麼?
    在一個神話傳說裡,貝多芬在月夜散步,聽見一位十六七歲的盲姑娘——鞋匠的妹妹——在彈自己的曲子。他進門,看見月光與大海,便即興為鞋匠兄妹彈了一首曲子,灌醉了那二位後,自己跑回客店,花一夜時間記錄了曲子,名曰《月光曲》。——嗯,至少我小時候學的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試驗標準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本第二十六課,是這樣寫的。
  • 貝多芬因為失戀才寫了月光奏鳴曲,小學課本騙人!
    原標題:貝多芬因為失戀才寫了月光奏鳴曲,小學課本騙人!幾乎每一次,貝多芬戀上的都是他得不到的女人命運與貝多芬開的玩笑實在太多了《月光奏鳴曲》就是最好的證明♫ 月光奏鳴曲---傳言貝多芬的這首曲子描寫的是海上月光的說法,源出於德國音樂批評家雷爾施塔布,他用的是瑞士風光明媚的琉森湖上的月光的別名。
  • 古爾德眼中的貝多芬的「悲愴」、「月光」和「熱情」奏鳴曲
    客觀說,貝多芬「三十二」首奏鳴曲中,至少有六首以「自來熟」的樣貌贏得了公眾青睞。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成了標題音樂,最後好評的自然是「悲愴」、「月光」、「熱情」,其次是「田園」、「黎明」以及「告別」。不過除了「月光」(是一首關於組織平衡的大膽嘗試)以及「告別」(作曲家是將音樂動機壓縮至最明智、最富有策略的一次嘗試,其創作方式直接影響自身由中期向晚期風格的轉變),這些著名的奏鳴曲中沒有一首能稱得上展示了貝多芬的革命性突破。在我(古爾德)看來:「悲愴」與「熱情」可歸為無趣的嘗試,它們代表了作曲家在此階段的音樂更傾向於討喜大眾,並不具備什麼特殊的,有冒險精神的音樂構建理想。
  • 科比演奏鋼琴《月光鳴奏曲》| 我從貝多芬的「月光」中獲得平靜...
    今天,一起再一次聆聽他演奏的貝多芬《月光鳴奏曲》,他曾說:「當我快要奔潰的時候,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總能讓我平靜下來。」▼ 科比演奏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科比之所以會彈鋼琴,是因為幾年前的一個念頭:為妻子瓦妮莎(Vanessa)親自演奏自己最愛的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 《月光奏鳴曲》背後:貝多芬幾欲崩潰
    [摘要]1801年,貝多芬喜歡著朱麗埃塔·圭恰迪妮,那首著名的第二十七號之二的《月光奏鳴曲》就是因為題贈給這位女士而被世人得知的。可是他卻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他的生命似乎瀕臨死亡。他不斷地為情痴狂,達到一種如痴如狂的狀態,並不斷地幻想著獲得幸福,然而現實中的愛情很快就幻滅了,隨之而來的便是痛苦的煎熬,但這樣的愛情經歷似乎激發了貝多芬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一直到了晚年,他激昂的性格,才慢慢地趨於平靜。
  • 貝多芬《月光》賞析
    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 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