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攝政架空的天皇:日本虛君傳統的開始,竟然源於千餘年前

2021-01-08 浩然文史
藤原道長和紫式部

現在日本是君主立憲制政體,天皇虛君無權,為何日本能建立虛君政治?一方面是美國的壓力,另一方面日本有悠久的虛君傳統。歷史上天皇真正獨裁掌權就是從大化改新(646年)到攝關政治正式確立的安和2年(969年)共三百多年,自此以後,天皇大部分時間成了統而不治的統治者。需要指明的是攝關政治不是一下建立的,在建立過程中也受到過皇權一時復興的壓力。攝關政治建立後上皇的院政也一時奪回了皇權,但最終勝利的果實卻落入了武家之手。雖然武家政權也不敢完全無視皇權,但天皇的確大部分時間不再具體管理政治,僅作為國家象徵。

一、天皇的統治危機

日本大化改新以後進入奈良時代,文化興盛產生了天平文化(盛唐文化),但政治上卻出現危機。765年淳仁天皇死,孝謙女皇重登皇位,改名稱德天皇,寵幸和尚道鏡。道鏡醉心權術,官至太政大臣大禪師,並企圖篡位。770年稱德死,道鏡被流放。之後光仁天皇進行了局部政治改革,卻未得成效。

孝謙天皇

781年恆武天皇繼位,恆武繼位時中央集權更加衰弱,他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集權。如《續日本書紀·卷三十六》記載:面對「譬如十羊更成九牧」的情況,他裁汰冗官。針對「廉平稱職,百不聞一,侵漁潤身,十室而九」的情況,他制定國郡司條例,能者升、弱者黜。針對寺院封建主採取打擊措施,恢復國家稅收。史稱「恆武之治」。但恆武天皇最大的功績就是遷都平安京,自此日本進入了平安時代。《類聚國史·卷七十二》記載了遷都時民眾的心情,其踏歌曰「山城顯樂舊來傳,帝宅新成最可憐。郊野道平千裡往,山河擅美四周連」「新京樂,平安樂土,萬年春!」

當時的平安京

出於美好的願望,新京城命名平安。可惜的是恆武和他的繼承者僅僅維持了七十多年的小康。班田制繼續崩壞,其表現就是班田農民(公民)的逃亡,使公地荒蕪,農村人口銳減,班田制無法進行,農民反抗不斷,社會動蕩。

二、莊園制的形成——天皇專制的掘墓人

大化改新後的土地有兩種佔有形式,一種是最普遍的,即農民從國家那裡領取班田;另一種就是貴族們的私田,包括職田、位田、功田、賜田、神田及封戶。表面上這些田地是國家所有,但實際上除了職田外,其餘土地都已經被貴族私自佔有,變成世襲土地。這些土地後來轉化為田莊。

莊園

隨著班田制的破壞,743年朝廷發布了墾田永世私財法,承認了土地私有,這樣全國又迅速發展出一批新田莊。

九世紀後,大貴族、大寺院封建主們通過購買、寄進、兼併等手段,又發展出了一批田莊。兼併手段十分野蠻,《東南院文書·越前國司解》記載了當時貴族官僚聯合寺院主對土地的巧取豪奪事件:以「彼此零落,臨耕營時,寺家不便,百姓不安」為由,強迫百姓換土地,自己兼併了膏腴之地。所謂寄進,就是地方土豪為避免被國司威脅其土地所有權,就把自己土地名義上送給中央貴族,稱之為「領主」奉之為「領家」,自己保留土地的實際控制權、經營權,對領家上交年貢——「下所職」。如果領家覺得自己的實力不足以和國司抗衡,就再往上獻給更大的貴族,稱之為「本家」。其方法果然有效,《類聚三代格·卷十九》:「(國司)憚權貴之勢,鉗口捲舌,不敢禁制」,任憑土豪兼併土地。

班田制瓦解後,莊園在日本普遍建立。莊園主繼續侵佔公地,這樣天皇的公地越來越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統治階級內部因土地佔有的多寡,親屬關係遠近和政治利益的不同,就此分化為兩大陣營。一個以藤原氏為首的外戚集團,這個集團就是地方土豪的本家,土豪為了對抗國司,都把土地寄進給藤原氏,所以藤原氏的收入越來越高。另一個勢力是天皇、上皇為首聯合國司等中下層官吏的集團。從九世紀八十年代到十一世紀中葉,約一百七十年,經濟足夠富裕的藤原氏,政治上也就取得優勢,天皇逐漸被架空。至十二世紀迎來了武士掌權,武家把整個公家政府都被架空。

藤原氏公卿

三、藤原外戚的崛起

藤原氏的祖先是中臣鐮足,因大化改新有大功,他死前天智天皇賜姓藤原,受封最高冠位,其子、其孫都位極人臣,藤原氏自此長盛不衰。自794年遷都平安,到十二世紀中葉,皇統延續三十代,偶有幾個多才君主,但更多的是無能的短命天皇。九世紀中葉以前,藤原氏權勢已經凌駕於群臣之上,但對天皇還是有所忌憚。九世紀中葉以後,藤原氏的野心不滿足於奉旨行事,開始製造種種陰謀奪取中央決策大權。

動漫中藤原氏形象

首先藤原氏一手策劃了「承和之變」,即廢除皇太子恆貞,立藤原氏家長藤原良方的外甥道康親王為皇太子。這次事變的目的是要樹立與藤原家有血緣的親王為皇太子,為日後掌控皇權奠定基礎。這個事變是「攝關政治」確立史上的大事。

850年道康繼位。不久,藤原良房就脅迫道康立自己女兒光明子所生的九個月的惟仁親王為太子。857年道康以「朕之外舅,輔政有功」(《續日本後紀·卷十二》)為名,封良房為太政大臣。858年良房外孫九歲的惟仁繼位,稱清和天皇。良房以外戚、太政大臣雙重身份獨攬朝綱。繼而為了徹底排除政敵,藤原氏又策劃了「應天門之變」,打壓了朝中第二號人物左大臣源信,又誅殺了伴善男。這樣藤原氏真正確立了在朝廷裡說一不二的地位。

藤原道長

四、攝關政治的確立

872年藤原良房死,其子藤原基經脅迫清和天皇退位,九歲的陽成天皇繼位,基經以外舅身份攝政。陽成在位的第八年被基經廢黜,基經立了五十五歲的光孝天皇。光孝老年繼位對基經感激涕零,下詔「自今日就坐官廳,萬政領行,入輔朕躬,出總百官,應奏之事,應下之事,必先諮稟,朕將垂拱而仰」(《日本三代實錄·元慶八年八月五日》)。光孝死前交代皇太子定省對待基經要「親如父子」「交若魚水」定省繼位稱宇多天皇,下詔「萬機巨細,百官總己,皆關白於太政大臣」(《政事要略·卷三十》)。

此後整個平安時代的天皇大都和藤原氏有血緣關係,冷泉、圓融、花山、一條、三條、後一條、後朱雀、後冷泉等天皇都是是藤原氏的外甥或外孫,藤原氏憑藉外戚身份獨攬大權。969年安和之變,藤原氏徹底排除了中央反對派,攝關二職成為常設,攝關政治真正確立。此後一百多年間,藤原氏獨攬了攝政、關白兩職。藤原氏在天皇年幼,作為「攝政」輔佐幼主;天皇成年,則作為「關白」指揮政事。

平安時代的公卿

攝關政治的頂點就是藤原道長,道長的三個女兒皆為皇后。大女兒彰子為一條天皇皇后,二女兒妍子為三條天皇皇后,小女兒威子為後一條天皇中宮。這是空前絕後的,《臺記》記載「攝政即天子,關白惟百官總己,猶在臣位」。藤原道長對此十分得意,《小右記》記載道長曾詠詩一首表達自己的心情「斯世我所有,一如我所思。皎皎十五夜,滿圓無缺時。」天皇名存實亡。

藤原氏的住宅

文史君說:

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班田制必將破壞。因為班田制是以公民的力役為主要稅賦,公民成了國家農奴,地位十分低下。政治上,日本沒有科舉制,取仕還是依靠門第,這無疑滋生了世家大族。經濟一變,世家大族們立即和新的經濟基礎結合,從而架空君王的權力。之所以沒有廢除君王,是因為日本自古迷信,君王本身出身祭祀階層,代表國家祭祀,這種神聖的地位不好廢除,就被保留下來。但自攝關政治以後,除了院政一時復興皇權(還是以上皇的名義),天皇直到明治維新前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真正掌權。

參考文獻

1. 高寶興:《三都天皇——恆武天皇》,《日語知識》2004年8期

2. 韓斌娜:《關於遷都平安的原因》,《東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3期

3. 曹永潔:《日本攝關政治下的貴族倫理探析》,《延邊大學學報》2017年1期

4. 紀微:《從天皇退位看日本「院政時期」的整合結構》,《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2018年2期

5. 姜金言:《日本上皇制度研究——以攝關院政時期為中心》,吉林大學2015年4月1日。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好色日本天皇:在登基大典上與女侍行雲雨
    於是圓融天皇就封藤原兼通為太政大臣、關白,朝政悉以委之。藤原兼家吃了個啞巴虧,只好暫時隱忍,等待哥哥去世或者失勢的一天。然而藤原兼通乎恨透了敢和自己爭權的弟弟,他在貞元二年〔977年〕去世,臨終前竟然找個藉口把弟弟兼家從右近衛大將〔從三位〕的高位上扯下來,左遷為治部卿〔正四位下〕,同時把關白的位置讓給了堂兄藤原賴忠〔藤原實賴的次子〕。
  • 擁有外戚身份的藤原家,是如何控制天皇,進而控制了整個日本的?
    自飛鳥時代開始,藤原家就已經在日本政壇上享有一席之地。身為貴族的藤原家,必然有著比寒門子弟更加容易進入政治中樞的機會。自藤原冬嗣一代開始,藤原家便因得到了天皇的青睞和信任從而直接進入了日本的政治中樞。也正是因為這層血緣關係存在的緣故,在文德天皇死後,藤原良房才能出任攝政一職並輔佐清和天皇治理朝政。與清和天皇的血緣紐帶,固然是藤原良房能夠一躍進入日本政治核心的最大資本。但是藤原良房也非常清楚,僅僅憑藉他與清和天皇的這層關係還不足以讓整個藤原家壟斷日本政治。
  • 二戰後,日本天皇的權力被架空,那麼天皇現在的作用是什麼?
    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也是神道教的最高領袖,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從神話傳說中的神武天皇,到現在的德仁天皇,共傳了126代。相傳,天皇是日本神話傳說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這也是日本天皇沒有姓氏的原因。日本最早有關天皇名臣的記載,是於公元689年日本頒布的《飛鳥淨御原令》。
  • 日本藤原氏家族有多牛?掌控日本近500年,天皇只能娶此家族女子
    藤原氏是日本貴族姓氏之一,最初為中臣氏,其與忌部氏一同負責日本皇室的神事和祭祀活動,彼時,日本天皇並未多少實權,權勢掌握在貴族蘇我氏的手中,其中蘇我入鹿生曾逼迫上宮王族集體自殺,直接威脅到了皇室權威,因此爆發了乙巳之變。
  • 日本花山天皇被騙入寺廟剃度為僧,但依舊好色,差點被人當情敵刺殺
    很多人看中國歷史三百年便改朝換代都感嘆於日本的萬世一系,其實中日兩國有一個根本的不同那就是我國皇帝大多數是掌握著實權的,而日本天皇沒什麼權力。因為不掌權,所以這個天皇留著也沒什麼威脅,倒不如讓他當個傀儡,顯得自己有合法性。正是因為這個因素,日本才能這麼萬世一系下來。
  • 權勢燻天的藤原氏家族,掌控日本近500年,天皇只能娶這家的女人
    大概可以這麼劃分,其中,藤原氏是日本歷史上家族榮光時間最長的,掌控了日本將近500年,絕大多數的「攝政關白」皆是來源於這個氏族。曾經一度天皇只能娶這個氏族家的女人。藤原氏家族的權勢從公元6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公元11世紀,而締造這個權勢家族的人就是中臣廉足。中臣廉足崛起於日本乙巳之變。
  • 親口承認自己的祖先為亂臣賊子,日本天皇是啥意思?
    對於唐朝後繼君主來說,「玄武門之變」必須定為正義舉動不過,我們的鄰國日本卻有奇葩事兒:現任天皇親自承認自己的先祖是亂臣賊子,先祖的敵人才是正統。這就是日本南北朝問題,這個正統性出現了爭議,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決議,明治天皇親自裁定:日本南朝是正統。
  • 日本這個家族,掌控日本近500年,天皇都只能娶這個家族的女人
    其中,日本歷史上維持時間最長,家族獲取榮光最多的家族便是藤原氏。藤原氏掌握了日本政權將近500年,攝政期間,大多數的皇室要職,都出自這個家族,天皇能娶的女人,也只能從這個家族中挑選,可謂權傾朝野,一手遮天。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家族吧。
  • 日本天皇家族兩千年史:從萬世一繫到《人間宣言》
    「朕和諸等國民是在一起的,希望和你們同甘苦,共進退;朕和諸等國民之間的紐帶,是依靠互相信賴互相敬愛所形成,並非是單靠神話傳說而生出,而說朕是神,日本民族有比其他民族更優越的素質,擁有能擴張統治世界的命運,這種架空事實的觀念,也是無根據的。」1946年1月1日,日本昭和天皇裕仁發布的皇室詔書中所言。
  • 142 平安時代與藤原攝關,日本天皇萬世一系的延續
    藤原家族從藤原鐮足和藤原不比父子兩個開始,便與天皇家族分不開了。藤原不比等雖然聲勢顯赫,但當時朝廷的實權還是在天皇手裡,不過從第五十二代嵯(cuo)峨天皇(公元809年——823年在位)開始,情況就不一樣了。
  • 權勢滔天的藤原氏家族,掌控日本近500年,天皇都只能娶他家女子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家族,便是曾掌控日本近500年的藤原氏家族,當年日本天皇都只能娶他家的女子,這一切,還要從一個叫中臣鐮足的人說起。他可是日本飛鳥時代的權臣,曾誅殺聖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幾乎架空天皇,權勢滔天,而他正是南淵請安的得意門生。對於同為南淵請安得意門生的中臣鐮足,蘇我入鹿自然希望拉攏他,但中臣鐮足是個正直之輩,有匡濟朝廷之志,不但拒絕和蘇我入鹿為伍,還想要推翻蘇我氏,重振皇室。
  • 31年前裕仁天皇去世,日本邀請我們參與葬禮,官方霸氣回復4字
    侵華戰爭中日本給我國造成的傷害人們至今都記憶猶新,而這場戰爭背後的最大罪魁禍首就是當時的日本天皇裕仁。可恨的是日本在二戰中戰敗之後,天皇裕仁竟然將所有責任都推到了那些戰犯身上,最終逃脫了軍事法庭的懲罰。
  • 源於長安興於日本的醍醐法脈 存唐代宗教儀軌
    《大唐神都青龍寺故三朝國師灌頂阿闍梨惠果和尚之碑》中記載了惠果和尚在彌留之際,囑託自己的弟子日本和尚空海將所學的密宗教義,即刻傳回日本,並發揚光大。  空海原計劃在唐學習多年,但還是決定遵循師傅遺囑早日歸國。他在唐大量收集典籍,法書器具,於公元806年,攜帶典籍法器乘遣唐使船隊回到日本,拉開了密宗(真言宗)在日本源遠流長千餘年的序幕。
  • 作為「吉祥物」的日本天皇沒有實權,那麼他每天究竟在做什麼事?
    那麼作為鄰國從唐朝時期就開始學習中國文化的日本,他們所設立的天皇是否和中國君王一樣,是最高的統治者,掌握著國家命脈呢? 二戰時期,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了架空天皇制度,當時進駐日本的美國軍隊將領麥克阿瑟讓天皇發表了《人間宣言》,從此天皇墜落神壇,所以日本雖然繼續實行君主立憲制,但是君主天皇是沒有實權的
  • 日本天皇與皇室傳承良久,支撐皇室延續的是什麼?已經消失的貴族
    摘要:日本天皇與皇室傳承良久,支撐皇室延續的是什麼?已經消失的貴族日本皇室傳承良久,在如此長的時間裡,無論是天皇還是皇室能夠得以順利延續,除了機緣巧合外,還有一個關鍵的支持群體——公家,也就是貴族。對於天皇和皇室而言,公家的存在相當重要,幾乎可說是沒有公家,皇室就無法成立。公家的發祥起源,是古墳時代仕於朝廷、身份世襲化的豪族。這些豪族一一沒落後,合稱「源平藤橘」的公家,也就是源氏、平氏、藤原氏及橘氏開始崛起,其中以藤原氏的勢力最大。
  • 日本天皇傳了125代,為何沒有人敢搶他的皇位?
    ——李維(古羅馬) 導讀: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第一代天皇是公元前660年登基的神武天皇,他跟齊桓公是同齡人,他活了140多歲,70歲登基,當了70多年的天皇。據他說他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日本天皇制度是世界上歷時最長的君主制度,今天的日本天皇是明仁,他是第125代天皇,在他之前已經傳了124個了。
  • 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
    日本在唐朝模仿中國的皇帝將大和朝的君主從「大王」改成了「天皇」,同時也模仿中國的太上皇而出現了太上天皇。根據史書記載,日本至今共有五十八個太上天皇(簡稱「上皇」),明仁天皇是最新的上皇。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天皇逐漸淪為傀儡的平安時代後期,日本的上皇(上皇出家則稱「法皇」)卻控制了全國最高實權,這便是「院政時代」。那麼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呢?在傳統印象中,天皇從平安時代中期淪為無權的傀儡,幕府時代更是連朝廷都淪為傀儡。
  • 天皇是怎麼失去權力的?日本戰國為何天下布武
    日本戰國時期五畿七道六十六國,文章給大家帶來日本戰國時期的開始和落幕。說到日本戰國,先來看看日本戰國形成的原因。日本戰國形成的原因日本因為自己獨特地理環境形成了海洋尚武文化,但又因為處於中華大陸文明圈影響範圍內加之自己自然環境的不穩定。所以封建禮教尤其是等級思想被日本完全貫徹。
  • 將軍、天皇二元政治的時代,日本武士建立幕府
    先來解釋兩個日本古代職位的詞。攝政--指的是某人代替幼年的天皇執行政務。官白--指的是輔佐已經成人天皇處理政務。如果這個人兩個職位都擔任的話,就合在一起稱為攝關。就是作為天皇代理人或輔佐人,獨掌朝廷權力的一種政治制度。
  • 日本沒有朝代更迭,天皇家族萬世一系
    日本很無奈的成為元朝徵討的對象之一,在抵禦越洋侵襲的抗戰之中,原本地位低下的武士階層逐漸登上政治舞臺,他們鄙夷皇室和貴族的奢靡作風,形成了特有的道德規範和精神支柱—「武士道」,並開始逐漸挑戰天皇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