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崗是我國南方熱帶、亞熱帶區域常見的侵蝕地貌類型,集中分布於長江以南,廣東、江西、廣西、福建、湖南等省的赤紅壤、紅壤分布區,在湖北和安徽省也有少量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區域性、垂直分布等特徵。崩崗侵蝕程度大致與華南海岸線相平行,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弱。常見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花崗巖區,一般風化殼厚度在20~50m的崩崗分布最多,少量存在於砂礫巖、泥質頁巖、千枚巖及其他巖區。另外,崩崗的發育還受日照影響,陽坡的崩崗數量多於陰坡,其發育方向與區域構造應力場最大剪切力方向基本一致。據統計,我國總共分布著大、中、小型崩崗約23萬9100個,近幾十年內年均崩崗侵蝕產沙量約6723.9萬t,造成下遊大量的農田、村莊被埋壓,淤塞河流和灌排渠道,被喻為我國南方的「生態潰瘍」。鑑於崩崗侵蝕嚴重的危害性,認識崩崗侵蝕,加快侵蝕控制、治理已成為我國南方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崩崗作為中國特有的侵蝕地貌,有其獨特的地貌特徵和侵蝕機理,兼具中國地方特色及特殊語境。此外,伴隨著水土保持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入,崩崗研究及成果已逐漸走向國際並引起廣泛關注;因此,深入明確崩崗的概念及其內涵,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崩崗的英文譯法,有助於進一步加強國外學者對中國水土保持工作者所做工作的認識。
相關文獻顯示,「崩崗」源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當地客家人對「丘陵山地衝溝源頭匯水區圍椅狀崩塌崖壁地貌」的稱謂,是具有中國地方特色的地貌學名詞。國內最早對「崩崗」侵蝕現象的官方記錄見於《德慶縣誌》。1958年,曾昭璇先生在《韓江上遊地形略論》中首次將「崩崗」地貌引入學術界,並於1960年在其《地形學原理》一書中正式將「崩崗」引入地貌學領域,成為地貌專業名詞。目前「崩崗」一詞已應用在土壤學、水土保持學、地理學等學科中。
作為中國南方地區最嚴重的水土侵蝕類型,崩崗具有其獨特的發育機理及地貌特徵,表現出明顯的突發性、隨機性、長期性、劇烈性等特點。崩崗是內、外營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內營力主要源於地球構造應力,是系統的。而以水力及重力作用為主的外營力則是隨機的、不穩定的,對崩崗的發育過程、地貌形態及分布起著主導作用。崩崗發育的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侵蝕機理,源於水力、重力作用對各階段侵蝕發育的貢獻率不同。研究顯示絕大多數崩崗是由水力作用形成的溝蝕發育而來,因此認為崩崗發育初期水力作用起主導作用,地貌形態以溝蝕為主。隨著溝谷下切,一定高差的崩壁形成,土體由表面剝脫式侵蝕發育為墜落式的大型崩塌,此時重力侵蝕為主。目前學者們將崩崗侵蝕的演變過程分為若干階段,如史德明、丁光敏將崩崗分成初期階段、中期階段及晚期階段; 阮伏水分為幼年期、青年期、壯年期及老年期;吳克剛等和張淑光等將其劃分為深切期、崩塌期及夷平期/平衡期;牛德奎據崩崗的階段性地貌形態特徵劃分為4個階段。實際上,由於水力、重力耦合作用的隨機性與複雜性,很難對崩崗的發育過程做出十分明確的定量化區分,也無法清晰區分其與溝蝕之間的界限。
崩崗系統通常包括上方集水區、崩壁、崩積堆、下部溝道和衝積扇5部分,其地貌形態始終處於動態演變過程中,崩塌作用發生的初始位置、崩塌程度、崩塌方向也是隨機的,因此在我國南方的低山丘陵區域分布著不同形態、大小及空間維度的崩崗。學者們根據崩崗的空間形態特徵及崩崗認識的逐步深入將崩崗不斷細化分類,如最初曾昭璇等將崩崗分為瓢形崩崗、分支崩崗和箕形崩崗3類,張淑光等分為條形、瓢形扇形和弧形4類,丘世鈞分為條形、叉形、瓢形、箕形、劣地狀5類,丁光敏進一步劃分為6類。2005年,水利部組織實施的南方崩崗普查過程中則統一將南方7省的崩崗分為5類:爪形、條形、弧形、瓢形和混合型,得到學術界普遍接受並沿用至今。
崩崗的定義目前說法不一,但學者們均強調了崩崗發育過程中關於崩塌、坍塌的概念。如唐克麗在《中國水土保持》一書認為崩崗是指巖體或土體在重力和水力綜合作用下,向臨空面突然崩落的現象。王禮先等在《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土保持分冊》中描述到崩崗是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山坡土(石)體受破壞而坍塌和受衝刷的侵蝕現象。張信寶將崩崗定義為:熱帶、亞熱帶地區,巖石風化形成的膨脹壓密厚層土體組成的坡地上,衝溝溝頭部分經不斷地崩塌和陷蝕作用而形成一種圍椅狀侵蝕地貌。
關於崩崗的內在涵義,目前廣泛認可的2種解讀給「崩崗」賦予了發生學和形態學的雙重涵義:1)曾昭璇認為「崩崗」即為有「崩口」的山崗,是在丘陵、崗地上由崩塌作用形成的「崩口」地形;2)另有部分學者認為「崩」是指以崩坍作用為主要的侵蝕方式,「崗」指所形成的地貌形態。前者認為「崩」用來修飾「崗」,此處的「崗」也並非廣義的丘陵、崗地,而是發生以崩塌作用為主最終形成「崩口」的山崗。後者以崩塌作用為主的「崩」是因,最終形成了「崗」為果。顯然,前者的解釋中不僅強調了崩崗區別於其他侵蝕地貌的崩塌行為,同時也形象地展示了崩塌行為對低山丘陵地所帶來的破壞。
因此,為體現崩崗侵蝕地貌的獨特性和地貌性,對崩崗的定義需考慮其發育機理、發育條件,強調崩塌、崩口的概念。崩崗可歸納為深厚風化層坡體在水力和重力的綜合作用下,土(石)體發生以崩塌作用為主而形成的一種崩口地貌。
1996年,地貌學家Xu認為當多個崩崗依次交錯發育於某一坡地,則為badland,即崩崗實屬一種badland地貌,但能否用常規意義上的badland來表示崩崗還有待商榷。崩崗與國外常見的badland雖有一定的相似性,均與高強度暴雨密切有關,但其形成的物質條件、發育機理並不完全一致。目前國際上典型的badland是乾旱、半乾旱區badland,如西班牙Tabernas badland、美國的Utah badland、義大利Calanchi and Biancane badland、以色列Negev badland、加拿大Alberta badland、南非Karoo badland等(圖 1),這類侵蝕地貌與我國崩崗的發育環境完全不同,且地貌形態有顯著的區別。與崩崗具有相似氣候條件的是地中海badland,發育於溫潤的地中海氣候條件下,然而其地貌發育區域下部為透水性低、結構緻密的基層,上覆一層厚度薄、低收縮性的擾動土層,發育機理為暴雨作用下引發地表徑流不斷衝刷、侵蝕上覆土層,這也與我國崩崗的侵蝕機制存在差異。
圖1 國外典型的badland地貌
相較於上述侵蝕地貌,馬達加斯加的lavaka地貌(圖 2)與崩崗存在著極大的相似性,lavaka地貌常見於具備20~50m風化層的區域內,地表徑流及地質結構斷裂是其主要的驅動力。典型的lavaka地貌呈上寬下窄的「蝌蚪」型及倒「淚珠」型,可分別對應我國的「條形」崩崗及「弧形」「瓢形」崩崗,因此二者發育機理及表觀地貌上具有顯著的可比性。然而,lavaka地貌常發育於海拔1000~2000 m的山體上,坡度不低於30°,且其形成的先決條件為頻繁的地震活動。而我國崩崗常見於海拔 < 500 m的低山丘陵區域,且無證明我國崩崗發育與地震相關。另外,已有研究表明lavaka的形成與基巖巖性無明顯的關聯性,受內部裂縫、紋理影響較大,而我國崩崗絕大多數發育在花崗巖上,崩崗的發育與巖性的相關性還有待驗證。因此,儘管2種地貌存在一定的外觀及發育機理相似性,仍無法將lavaka地貌等同於我國的崩崗地貌。
圖2 lavaka、崩崗及印度collapsing gully地貌
總之,從崩崗發育條件、機理、區域等可知,崩崗有別於國外的侵蝕地貌,因此目前沒有適當的本土英文單詞可以作為崩崗的英譯詞彙。此外崩崗與國內常見的以重力侵蝕為主的土壤侵蝕地貌如滑坡和泥石流等也存在顯著不同,同樣也區別於常規的崩塌地形;因此,關於崩崗的英譯問題必須考慮其內涵及所處區域文化等特性,因為英譯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符號轉換,還涉及到其文化價值、所處文化土壤、文化轉換所涉及的出發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關係等。一般的英文譯法可分為2種:譯意及譯音。其中崩崗的譯意包含2類:第1類側重於原字面意思,如slope collapse(邊坡坍塌)、collapse of hillock(崗地坍塌)等,此類表達雖能直觀凸顯崩崗的文本涵義,但在現有的國際期刊中類似英文詞彙用法似乎與崩崗的真實涵義相差較大,slope collapse側重於表達一種邊坡滑塌行為,collapse of hillock則與丘陵地帶的地貌演化史有關,因此這類譯法與崩崗的內在涵義有一定的差異性。第2類譯意如collapsing gully,在國際崩崗學術研究領域中使用頻率較高。該譯法使用gully來強調崩崗所屬的侵蝕領域範疇,凸顯了崩塌行為,即崩崗為1種特殊的崩塌型溝蝕地貌。因此相較第1類譯法更加合適。然而國際上現有的collapsing gully(圖 2(c)),如印度的溝蝕即與我國崩崗存在明顯的地貌差異。因此,如使用同一英文詞彙會造成2種不同地貌混淆,且也無法凸顯我國崩崗的獨特性。
因此,為避免英譯過程中漢語文化特色的缺失,選擇能側重源語文化的譯音法翻譯崩崗為Benggang,並將首字母大寫,更能充分體現我國崩崗獨特的內在涵義,是加速崩崗侵蝕研究、強化其國際化進程的重要手段。崩崗譯音單詞「Benggang」,早在1992年由Xu等在成都山地侵蝕、泥石流和環境研討會論文集中首次使用,之後於1996年在國際學術期刊Catena上發表學術論文再次使用Benggang。另外,2015年8月開始正式執行的由中國水利部負責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51018—2014《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範》,目前正在由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等單位牽頭負責翻譯為英文版本,並計劃在國外正式出版,在這份英文版本中已經將「崩崗」譯為「Benggang」。之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使用Benggang在各國際期刊上先後發表各自的研究成果。圖 3統計了迄今目前使用頻率最高的2種崩崗譯法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數。可以看出,多數集中在近3年。其中,使用Benggang發表國際期刊論文總數為23篇,近3年平均增長率為56.4%;collapsing gully為33篇,近3年平均增長率為40.1%。由此可見,崩崗的譯音已得到一定的認可,這代表一種學術的統一與進展,也是中國特色文化的體現與傳承。
圖3 使用Benggang及collapsing gully國際期刊發表的論文數
崩崗作為廣泛發育於我國南方紅壤區的水土侵蝕類型,表現出獨特的水力、重力雙重作用下導致的劇烈坍塌行為。根據崩崗的內涵將其歸納為膨脹壓密的深厚風化層坡體在水力和重力的綜合作用下,土(石)體發生以崩塌作用為主而形成的一種崩口地貌,這種說法形象地展示了崩塌行為對丘陵、崗地區帶來的局部創傷,而且體現了崩崗發育過程的獨特性。此外,採用譯音法翻譯崩崗Benggang,有助於加強國內外學者們對我國崩崗侵蝕獨特性的認識,突出崩崗獨特的文化特色與內涵,推進我國南方水土保持研究的國際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