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知道立身中正,並且把它作為在練拳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原則來進行指導練功。
仿佛只要不立身中正,就是犯了天大的錯誤一樣。但是,我們看以下的幾個照片,一是宋鐵麟老先生80歲的拳照,他的身體微微前傾。在宋老先生這個年紀,表現出來的絕對都是真傳秘傳。
二是孫祿堂先生。
在劈拳回身的時候,身體也是略微前傾。
第三是傅劍秋的高徒陳賀海拳照,也是微微前傾。
還有提過很多次的,孫祿堂與兒子孫存周先生推手的照片,孫祿堂全程是立身中正,孫存周先生確是微微前傾的。還有在網上評論的薛顛先生的拳法,也是身體微微前傾的。
貌似他們的一些概念與我們現代人理解的立身中正並不相同。
如果說前面這邊老前輩太早的話,我們可以反思近代的。有一位著名的形意拳大家盧宗仁老先生,在盧式結構的練拳方法中,
無論是劈崩鑽炮橫身體都會出現前俯以及摺疊。
因此大家如何思考其中的立身中正的原則呢?
立身中正其實不是直挺挺的,很多朋友錯誤的理解立身中正的原則。
假如從太陽穴到湧泉穴畫一條黃色直線,大部分人的身體全在這條直線上。與人對抗推手,對方一定會沿著紅色箭頭,給我們施加前後方向的力,這個力量完全垂直於我們身體的黃色直線,沒有任何緩衝。手臂一受力,立刻會到腳底,重心不穩導致推手失敗,這種立身中正是錯誤的。
形意拳大師薛顛前輩,形象的在其拳譜中稱這種姿勢叫做:身如杆立易跌扑!即是身體直挺挺的,跟杆子一樣,容易被摔倒。
身如杆立是不對的動作表現,長期這樣不符合拳理的練下去,容易造成膝蓋的損傷。如果您練功身體是直挺挺的一條直線,上半身的體重肯定會沿著直線落到膝蓋上,短期站還沒事,越下功夫,越認真訓練的朋友,受傷越重。
正確的動作無論對於骨骼傷痛,還是內裡慢性病,精神疾病都有很好的康養作用,前提是動作姿勢得對,武術的師資很重要,不要以為隨便找個人就可以學,正確的動作非常關鍵。
正確的動作怎麼做呢?其中的奧秘就在胸背圓上,歡迎大家關注,了解正式教學。
當你混元樁有這樣的習慣,站三體式也會形成錯誤的習慣。上身直挺挺的如同一根棍子,對抗的時候對手總會向前衝擊我們,這個力量會沿著黃色箭頭。所有力量都作用到我們身體的直線,立刻站立不穩。多少年的努力都白費,這都是錯誤的練法,錯誤的理解立身中正,從原理來分析,就是站再久,也不可能出功夫。
什麼是真正的立身中正?我們看看孫祿堂大師與孫存周先生推手的一組照片。
(圖3)
孫祿堂先生幾乎訓練過程中,全程立身中正,而孫存周先生為了把勁力施加到父親身上,多次出現前俯狀態,這與我們理解的立身中正不一樣。
需要知道那年代拍照片不容易。如果孫存周先生動作不對,父親孫祿堂一定給他糾正過來,然後拍攝。現代人練習內家拳,最喜歡上身直挺挺,學武術學的就是古人傳下來的學問。跟古人拳照對應不上,一定是我們錯了。
我們很喜歡幹一件很難的事,想練成孫祿堂先生的立身中正,但不願意走他兒子前俯後仰的道路。
這句話我真的想重複三遍,辛苦大家認真理解。
我們妄圖省去孫存周先生,三四十年的前俯後仰訓練,一步登天到達孫祿堂先生,立身中正的境界。
至少如上圖中,孫存周先生貌似30歲左右,還沒有達到立身中正的水平,現代人憑什麼上來就立身中正呢?
只有在大量的訓練之下才會養成立身中正,同理的宋鐵麟老先生80多歲了還擺一個前傾的姿勢,這不是說他的動作不對,而是他通過自己的身體警醒後人那麼僅僅中正是不夠的。
《太極拳論》講:俯之彌深,仰之彌高,證明太極拳中有俯仰。
孫祿堂《形意拳學》言:「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中心」,證明形意拳中有俯仰。
傳統武術都講丹田發力,沒有前俯後仰,怎麼把丹田運動起來產生勢能,達到氣易鼓蕩的效果?直挺挺的打拳,被我的形意拳師父韓瑜先生稱之為「殭屍拳」,著實所言不虛。
立身中正是結果:前輩們按照拳譜要求,前俯後仰數十年,逐漸微調到外形看不出移動,就能夠克制對方的勁力,最終達到立身中正。功夫是練出來的,不犯錯就想對,可能嗎?
愛迪生如果不測試1600種材料,很難發明電燈,上來就想立身中正,就相當於愛迪生不做實驗,直接選中材料造出電燈,成材率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