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疫情發生後,有人逆行而上,守衛湖北;有人守土擔責,護一方陣地。這其中就包括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領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鄭軍華。21君與這位在金銀潭醫院奮戰了55天的「疫情逆行者」就當前公眾所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獨家專訪。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施詩
編 輯丨張涵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進入了全國人民的視野。作為一個傳染病醫院,金銀潭醫院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任務。
武漢最早的8個新冠肺炎病人也收治於此。新冠肺炎的傳染性極強,繁重的收治工作、醫護人員缺乏,令他們獨木難支。
這一情況從除夕夜起得到緩解。團圓之夜,不少醫護人員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時間,逆行而上,奔赴武漢,其中就包括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領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鄭軍華。
從1月24日至今,鄭軍華及其隊員們已經在金銀潭醫院奮戰了55天,取得了初步的勝利。截至目前,金銀潭醫院已經收治2700多名患者,1500多名患者出院,其中大部分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領隊鄭軍華
鄭軍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獨家專訪時表示,「在救治過程中,我們也會碰到一些病人不幸逝世的情況,對此我們感到非常悲痛和自責。但是,我們仍舊要收拾心情,在反思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此外,經過一段時間經驗的積累和屍體解剖提供的結果,鄭軍華認為目前醫護人員對新冠肺炎的治療充滿了信心,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
太陽已經慢慢升起
《21世紀》:您所在的金銀潭醫院是這次疫情的重災區。可以簡單介紹下金銀潭醫院現在的情況嗎?
鄭軍華:金銀潭醫院現在情況已經好轉許多。我們剛到金銀潭醫院時,金銀潭醫護人員已經堅持了將近一個月,很疲倦,很艱辛,但是出於醫護人員的責任感、使命感只能堅持。我們深深感受到他們的不易,也提出來承擔更多的工作。
在與張院長多次商量之後,我們決定接受挑戰,整體接管一個有20個病情危重病人的重症病房。這給我們的壓力比較大,但也幫助我們積累救治經驗。經過50多天的積累,整體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階段性勝利。現在基本上大家都心中有數,對病人的判斷、幹預治療都在提前進行。我們現在不僅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也看到太陽已經在升起來。
金銀潭醫護人員雖然壓力很大,在有效的救治手段和臨床試驗管理規範(GCP)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如克力芝、康復血漿、託珠單抗等都是從金銀潭開始實施的。這為大家抗病毒治療提供了方案,所以金銀潭在此次抗疫過程中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
《21世紀》:武漢的醫療水平在全國位列前茅,這次為什麼需要這麼多醫療隊援助?
鄭軍華:武漢有43家三級甲等醫院,上海只有38家,其醫護人員的人均比例也遠高於上海。因此,相對來說武漢醫療水平、醫療服務能力是比較強的。但是,這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公共衛生事件。新冠病毒相當狡猾和詭異,在病毒的傳播過程中病人數量激增,這幾乎令武漢整個醫療系統崩潰。
金銀潭醫院的走廊都鋪滿了加床,這對傳染性疾病來說是非常忌諱的事情。但是,他們必須這麼做,因為病人居家隔離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後果。早期對新冠病毒的認識也不夠深入,一線醫護人員的防護措施不夠嚴格,導致3000多名醫護人員被感染,出現人員緊缺的局面。
不過,在黨中央的領導之下,充分發揮我們制度的優勢,全國有近386支醫療隊支援湖北,一舉扭轉了局勢。尤其是方艙醫院的建立收治了大量輕症和普通症病人,緩解了床位緊張的情況。目前定點醫院已經空出1萬多張床位。方艙醫院是一大創舉,未來可能會寫入到醫學史。
《21世紀》:武漢的疫情目前到了哪個階段?大概什麼時候能結束?
鄭軍華:這個問題需要分幾個階段來討論。
第一,接下來的任務是進一步提升病人的治癒出院率,定點醫院逐漸減少。除了金銀潭、火神山、雷神山、武漢協和、武漢同濟、武大人民等醫院之外,其他醫院的門診功能恢復,開始接收和治療普通病人。
第二,武漢的病例清零。目前武漢新增確診病例還沒實現零增長。從個位數到零增長,武漢必須邁過這道坎。
第三,武漢結束封城,百姓開始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漢的百姓為全國做出很大的犧牲。近2個月禁足在家令他們承受了難以想像的壓力。
在一切恢復正常之後,如果新增病例不會增加,那麼這場戰役大概就取得完全的勝利。
根據我與我的後方團隊建立的模型預測,武漢疫情可能會在3月20日到3月24日期間基本控制,4月20日左右可以取得這場戰鬥的勝利。由於我們國家體制等各方面的優勢,可能最終結束日期會更早,這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局。
多國借鑑中國經驗
《21世紀》: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現在我們對新冠病毒有哪些認識?
鄭軍華:新冠病毒有一定的狡猾性。大多數病人經過治療後可能在14天之內核酸檢測就轉陰性,而少數危重病人的核酸陽性率持續時間要長一些。極個別患者的病毒會藏到病人的氣管裡沉寂一段時間,之後繁殖到一定程度又開始攻擊病人的身體。
因此,新冠病毒對器官的損傷跟我們以往的一些病毒有點不一樣。按照病毒專家的說法,新冠病毒是非常惹人討厭、非常糾纏的。
新冠病毒不是只攻擊一個器官。從屍體解剖個案來看,對心臟、肺、肝腎、胰腺、小腸、子宮、卵巢等都有一定的損傷。新冠病毒還有一定傳染性。從基因分析來看,新冠病毒分為L型和S型,前者傳染性較強,後者傳染性較弱。目前L型佔到70%,S型佔到30%。
《21世紀》:您剛說牽涉病毒會攻擊多個器官,我們在治療的時候,治療方案會有什麼不同?
鄭軍華:新冠肺炎的治療是需要多學科進行合作的,來自於呼吸科、重症監護病房、心血管科、急診等科室的專家都會參與。專家團隊結合病人臨床治療的情況,進行非常嚴密、認真的討論,之後再全面的判斷這個疾病。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義大利、伊朗、韓國、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的病例數在不斷上升。中國這一次給世界爭取了時間。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宣布新冠病毒大流行,在歐洲已爆發。我們目前對疾病積累的經驗、對病毒的認識已經形成一套中國方案,可以供其他國家借鑑。
新冠病毒對不同種族、不同地區、不同氣候、不同文化、習慣和不同的防禦體系的影響和結局,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和總結。
人類是命運共同體,醫學是無國界的,醫學的臨床經驗的分享也是沒有國界的。我們看到中國紅十字會已經派專家到多個國家去支援。我們團隊也在進行一些國際的合作,之前與歐洲的幾個流行病學、重症和呼吸界專家進行了視頻會議,分享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效果也非常好。他們表示下一步會繼續跟我們保持溝通,了解中國抗疫的經驗,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2020年3月13日,國際著名醫學期刊JAMA子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在線發布了一項由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領隊聯合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宋元林教授團隊對新型冠狀肺炎聯合臨床分析的成果,此項研究首次揭示COVID-19致患者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和患者從ARDS發展至死亡的危險因素。2天來有77861位同行閱讀了我們的在線原文,有來自20餘個國家和地區同行來信要求進一步分享我們的經驗。
我想全球的醫護人員的心是相通的。大家都是覺得這次新冠肺炎對我們醫務界是場挑戰,對人類來說是場災難。那麼唯有大家團結起來、共同面對,才能取得全球抗疫最終的勝利。
將中國的經驗變成世界的經驗是中國醫生的一個責任和義務,也是對全球醫學發展的貢獻。我們這次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一定會被載入史冊。一旦抗疫成功,對於感染病學、病毒學、內科學、重症醫學、公共衛生管理體系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來輸出我們中國的力量和中國的精神。
《21世紀》:因為新冠疫情,ECMO(人工肺)被大家熟悉。那麼ECMO在新冠肺炎治療中起哪些作用?
鄭軍華:ECMO是我們終極的武器。目前ECMO都是進口的,國內暫時無法生產。它的本質就是人工心臟和人工肺,通過人工血泵在體外模擬心臟的泵血功能,維持全身的血液循環,通過生物膜肺在體外完成換氣的過程。
這次新冠肺炎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時候,或是心梗病人驟停的時候,可以使用ECMO進行搶救。當然ECMO也不是萬能的,它會帶來很多的併發症,如血栓、溶血末端的肢體缺血感染和腎衰等。
使用ECMO的費用也非常高。一臺ECMO價格約160萬元,一臺移動ECMO價格約300萬元。ECMO只要一開機,它的成本就是7萬元,每天的費用還要1到2萬元,所以救治費用是非常高昂的。
ECMO還需要專業的團隊操作,否則效果會不一樣,擁有ECMO的醫院通常就配備3到5支專科團隊來操作。因此,ECMO在國外也不是所有的醫院都有的。
《21世紀》:「新冠肺炎」患者會不會像當初「SARS」患者一樣留有後遺症?
鄭軍華:第一,從現在的情況分析,普通型和輕症患者的問題不大,因為局部的血感染、肺部的感染通過治療以後大概可以完全康復。 我們可以看到有不少人已經重新踏上工作崗位,比如金銀潭醫院主管醫療的黃副院長。他在戰勝新冠肺炎並所有檢測都呈陰性之後,經過14天的再隔離觀察又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我們對他能夠重新回到崗位感到非常鼓舞。他的例子也說明大多數病人康復後沒什麼問題。
第二,對於重症病人,特別是大白肺的病人,他們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我們發現有些病人需要持續的吸氧,但是這類病人例數不多。進行肺部的康復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
借鑑2003年SARS的經驗,一些原本認為肺部功能無法恢復的重症病人最後也好轉了。這個結果說明人體的自我康復能力還是比較強的。這次新冠肺炎的肺纖維化比SARS要輕。
不過,新冠肺炎對重症病人肺部肺泡的結構的損傷,特別是一些分泌物滲出能力要比SARS強,所以新冠病毒還是有點區別性的。所以基於這些因素,我個人樂觀的估計絕大多數病人還是能恢復的。
對於真的肺功能無法恢復的病人,經過長期治療、病毒轉陰性之後,有專家提出可以進行肺移植。目前無錫已有一例肺移植的病人,據說恢復還不錯,但是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仍需要看到全面的康復的證據。
屍體解剖意義重大
《21世紀》:這次新冠肺炎的第一、第二例遺體捐獻案例就來自於您所管轄的病房。能否講下這一經過?
鄭軍華:病理相對來說是最高的法官、最後的判斷。在不了解疾病病理的情況下,我們是根據臨床的症狀、體徵、實驗室的檢查,通過嚴密的臨床思維模式來判斷疾病的變化和發展的。這更多的是運用以往的一些經驗來進行治療的。
事實上進行屍體解剖是大家的一個共識。這是一件複雜的事情。第一,它必須是得到相關行政部門和相關管理部門的同意,這是必須走的流程。第二,需要一個負壓的屍體解剖室。由於金銀潭醫院擁有負壓手術室,因此適當改造可以初步達到要求。第三,需要一支團隊進行屍體解剖,當時同濟醫學院法醫系劉良教授等團隊對這一事情也積極申請,並做好相關準備。第四,需要取得病人、家屬的同意。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傳染病是允許對傳染病死亡病人進行屍解的,但在中國的實際情況下,如果沒有家屬的同意是做不到的。這四個方面缺一不可。
其實,最困難的是第四個條件。中國是一個親情社會,不僅需要病人同意,也需要病人的親屬同意,這當中需要大量的溝通。溝通貫穿於整個治療過程。我們醫療隊有一個規定,會與病人、家屬商量治療方案,並每天與病人家屬保持聯繫,更新病人的信息。
此外,我們的醫護人員也擔任病人的生活護理,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人文服務,如餵飯、清理糞便、打掃衛生等,這也為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打下基礎。
其實,我們是靠真情感染、靠耐心的溝通、靠細緻的工作來徵得病人家屬的同意。病人家屬也非常不容易,在失去至親的情況下還能做出這樣理性的決定。只要把事實講清楚,與他們進行耐心的溝通,最後總會成功。
這個成功我覺得是要感謝病人和家屬,特別是感謝家屬。他們是為這一場戰役無私地奉獻著,為我們整個戰役的最終勝利奠定重要的基礎。我們所有人的努力就是為了提高重症病人的救治率,將病人千方百計地救回。
《21世紀》:遺體解剖對於治療新冠肺炎有什麼意義?
鄭軍華:這個意義我覺得在不斷的顯示出來。事實上我們臨床專家對治療新冠肺炎已經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對於治療手段的加強、對疾病的治療時間提前,對輕、重症病人一視治療,這促使輕症病人轉向重症病人的比例進一步的降低。同時我們對呼吸機和ECMO的使用時機也不斷地提前,比以前的疾病早很多。
這說明臨床專家已經摸索了一些經驗,但需要病理學的數據來進一步支持和明確。這次屍體解剖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多證據,證明目前的方法是非常正確的。
不過,屍體解剖不代表把所有難題都解決了,只是從病理角度上,我們對疾病的了解更加深入。我們現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對這個疾病還不是完全了解,還有一些未知數在變化。所以我們都在不斷的進行學習、研究、指導,來進一步推進疾病治療。
我覺得最後大概疾病的戰勝,還是要靠科技進步和突破。科技是重要的保障,對疾病的治療起到關鍵性作用的。
《21世紀》:其實大家對遺體解剖還是比較陌生,應該怎麼去普及遺體解剖、讓大家願意捐獻遺體?
鄭軍華:我個人認為只有對一些疑難疾病、一些不太明確的疾病、治療上有困難的新疾病,才提倡做屍體解剖。新冠肺炎是一個全新的傳染性疾病,對危重型病人的治療上碰到困惑,我們才會希望進行屍體解剖。面對全新的疾病,我們要了解它的屬性,才能確定一些及時的、有效的治療方式。
這次確實是比較特殊,不過也讓老百姓對屍體解剖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個人認為我們專家和教授一定非常理性、科學的、嚴謹的、實事求是地來對待和闡述和解讀這個問題。這是我們醫務工作者應有的一個態度。
人文與科技缺一不可
《21世紀》:來武漢這麼久,有沒有什麼深刻的事情可以與我們分享?
鄭軍華:我們在前方確實能體會到很多感人的事情。我一直覺得抗疫不但是要靠科技之光,也要靠我們人文之光。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裡始終有傳染病伴隨著,但是人類為什麼能夠戰勝這些疾病呢?事實上,這與我們人類的人文之光、社會的正能量等方面都是緊密相關的。
《21世紀》:您覺得經過這次疫情,醫患關係是否能緩和?
鄭軍華:總體來看絕大多數的醫患關係是和諧的,但是確實存在一些傷醫事件,這是不應該出現的。這其中也出現了一些少數媒體沒有正確地去解讀醫患關係。當然,醫患之間還肯定存在互相不信任的情況,有一些需要我們醫務界持續改善的地方。
這次戰疫以後,大家會認識到國家的體制、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對我們戰疫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我們更要加強公共衛生的管理來改善相關疾病的處理。
我們對醫院的管理、醫改的方向可能要進一步的凝聚,進一步加強醫療隊伍的建設和醫務人員各種能力的建設。醫護其實是平時戰時結合的,這次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那麼平時工作中,我們確實要非常重視一些突發和應急事件培訓和演練,尤其是一些影響到國家的重要公共衛生事件。
我相信這次戰疫以後,老百姓對醫生在國家重要時刻的作用可能會有非常深刻的體會,但是我想不可能通過這場戰疫解決所有的歷史遺留問題,如醫改、醫患和諧、醫務人員的法律保障和待遇等。
這次戰疫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要解決問題還要需要我們各級政府部門、各個醫療單位或者醫療行業、各位醫生、各位病患在今後的工作中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幫助。
我覺得我們要進一步給病人關懷,尤其是人文的關懷、溫暖的服務、精細化的服務,來提高對病人的服務質量和安全。此外,我們醫務人員需要有更高超的技術,掌握更多的醫學知識,來做好病人的服務。只有這樣,我們的醫患關係才會更加協調。
新冠肺炎總有一天會被我們攻克。攻克以後,一切都會回復平靜。老百姓慢慢恢復自己的日常生活,醫務人員也將回歸平靜,回歸到原來的工作崗位,承擔自己應該有的責任。
本期編輯 黎雨桐 李新(實習生)
我在看,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