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身體:從黑暗時代人類對身體的認識,解讀千年文明大歷史》出版

2021-02-23 臺灣人文與學術

作者:傑克·哈特涅(Jack Hartnell)

譯者:徐仕美

原標題:Medieval Bodies: Life, Death and Art in the Middle Ages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21-02

頁數:368

裝幀:精裝

定價:NT$650元

ISBN:9789571384573

 

 

 

內容簡介:

 

從黑暗到光明 從蒙昧到啟蒙 從迷信到科學 從神話傳說到宗教文明

近百張珍貴彩圖,從拜佔庭與巴格達,到紐倫堡和諾裡治;從頭到腳,剖析身體,扭轉人類的先入之見。

 

回到一千年前,有想過那時候的人類生活、發跡、受苦、死亡,會是什麼情景?

傑克·哈特涅憑藉智慧以及銳利的手術刀,剖析中世紀的身體,扭轉我們的先入之見。

 

 

      中世紀的男男女女和我們一樣,會煩惱年華老去、長水泡、消化不良、戀愛,以及生產。然而,他們的生活充滿帶有豐富隱喻的奇妙經驗,和我們截然不同,這些經驗呈現出一種世界,在那裡,致命傷口藉由神聖幹預,可能在一夜之間癒合,或者從國王遺體摘下的心臟,可以躍升為政權統治的強力象徵。

 

  人的身體或鮮血淋漓,或穿金戴銀。飽受折磨,卻備受崇敬。是通往神聖的大門,也是實踐複雜解剖學想法的場所。人體是中世紀世界最具爭議的領域。藉由這段豐富且不尋常的歷史,藝術史學家哈特涅在《中世紀的身體》一書中,揭露了從拜佔庭與巴格達,到紐倫堡和諾裡治,中世紀民眾思考、探索、感受身體自我的迷人方式。讚頌聖人殉道的繪畫和聖髑盒,把神聖的精神與熟悉的物質連結起來。在文學和政治中,心臟和頭成為強大的隱喻,形塑統治權和社會,這種影響時至今日依然可見。醫師和學者處於一場衝擊的中心,那是幾個世紀以來關於人體的複雜醫學知識與誤解之間的相互拉扯,造成深遠的苦果。這段不尋常的驚人歷史,包含聖人、軍人、國王、王后、哈裡發、騎士、修士、奇獸一一登場,如同一齣華麗的中世紀舞臺戲劇展開。

 

  哈特涅指出,在歷史過程中,人類身體有兩大顯著作用:

  身體被認為是人存在的核心;

  身體是由不同部分進行整體運而形成一個完整有機組織。

 

  根據這兩個作用,中世紀的人們認為,人類的身體組織可以透過不同組成部分的理解而獲得全貌研究。從這方面思考,人類開始醫學上的進步,開始研究疾病和疼痛,以及在今日看來有點謬誤和誤診的奇異治療方式。除了現實層面,他們同時認為,人類身體還有一層超脫於實體之外的複雜奇妙的象徵含義,讓當時的作家、醫生、畫家、工匠可以借「身體」暗喻任何東西,微小如書中字母,龐大到月亮或行星。透過現實和非現實的解讀,使身體的演進在視覺、社會、政治、宗教、文化、藝術等眾多方面,衝擊人類文明和歷史的發展。

 

  《中世紀的身體》每個章節只闡述身體的一個部分,從頭、眼、心,到肌、骨、血。透過對身體脈絡梳理般的探索,研究中世紀醫學與藝術世界,同時針對中世紀社會演變和科學發展進行剖析。讀者將從中發現:身體不僅是一個有機體,更是了解中世紀歷史和觀念的一條連續不斷又緊密連接的重要脈絡。

 

  《中世紀的身體》全書共含95幅彩圖,結合了醫學、藝術、音樂、政治、哲學、宗教及社會史,堪稱是絕佳導覽,帶領我們從頭到腳對於中世紀身體有更多理解,一窺在中世紀生存與死去的男女的真實生活樣貌,並展現出當時令人大開眼界的高超醫學知識。這些中世紀的身體無論是散發芳香或者以黃金裝飾,不管是備受崇敬或遭遇折磨,

 

  甚至死後依舊強大,它們並未沉寂或消逝,仍然可以讓我們了解身為人類的意義。

 

 

 

作者簡介:

 

傑克·哈特涅(Jack Hartnell

 

  英國諾裡奇東盎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藝術史講師。曾先後任教和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科陶德藝術學院、柏林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以及倫敦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

 

 

譯者簡介:

 

徐仕美

 

  臺灣大學植病所碩士,曾任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編輯、天下文化科學書系編輯,目前是自由譯者。

  譯作有《恐龍的啟示》、《大腦解密手冊》、《記憶的盡頭》等書。

 

 

 

目次:

 

中世紀的人體

起點?

你,回到一千年前

荒謬與噁心

歷史與治療者

人與風俗

文字以外

 

健腦藥方

瘋狂與禿頭

斬首

神聖的頭顱

 

感覺

看見景象

聞到過去

全神聆聽

嘴巴、舌頭、牙齒

 

皮膚

人體之內

表面特質

互相衝突的顏色

寫在皮上

第二層皮

 

骨頭

埋骨之處

骨頭之上的石頭

拚了這把骨頭

 

心臟

心病難醫

真心真意

尋找愛

因為神的愛

 

血液

惡血

善血

生命之血

止血和縫合

 

接觸病人的工具

巧妙的裝置

手勢與緊握

 

腸胃

盛宴與齋戒

內臟

肛門的藝術

 

生殖器

女性的秘密

第二性

性傾向和陰莖樹

解讀尿液

 

魔爪和赤足

走路、騎馬、搭船

相對的腳

 

未來的人體

 

致謝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

 

 

 

相關信息擷取自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3568?loc=P_0005_003

相關焦點

  • 【IUMR】 真實圖像與虛假身體——對人類未來的誤解
    我們總是能夠藉由按下個人電腦上的「輸入」鍵來儲存或修改數位照片。就此而言,數位技術已徹底改變了「人們記憶中製作與觀賞照片之方式」。《明鏡》(Spiegel)週刊最近亦刊登一篇專文,題為「缺乏歷史的圖像」。
  • 【IUMR】 身體、科技、政治: 後人類主義的幾個問題
    如果現代社會中人與科技的藕合(coupling)改變了人的生存 樣態,人因此成為「生物控制體」,那麼在傳統社會中「人」依然是工具的創造者與使用者,工具(例如鐵鎚、斧頭)並未威脅到人的完整性。準此,從 傳統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可視為從「人」演化為「生物控制體」的過程。這類看法某種程度上接受了人作為歷史產物的觀點:「人」並無恆常不 變的本質,而是與物質、環境互動之後所產生的暫時存有個體。
  • ​【IUMR】 數位藝術中的身體 ──數位時代的一條美學理論路徑(下)
    不過互動性不 僅這個層面上的發展而已,當代虛擬實境的技術已經具有完全客體化人類心智過 程的能力,也就是說能夠重新回溯人類內在經驗,而進入拉尼爾(Jaron Lanier) 所謂的「後象徵溝通時代」(the age of post-symbolic communication)(Ibid: 58-59),一個不需要任何溝通媒介(如語言、文字)的時代,一個完全能夠理解 他者的「前巴別塔」時代;也是由人類
  • ​【IUMR】 圖像與身體的指涉性問題,兼論幾種展演性的類型
    貝爾亭告訴我們,因為圖像與身體兩者的指涉(Referenz)關係,在人類學時代與對「人」的認識相結合並成為象徵(Symbol,註2):「圖像-身體-人類」以這種封閉式的纏結成為當時人們認識世界的基石(註3)。
  • 【IUMR】 從超越性身體到媒介化身體─關於漢斯・貝爾亭的「身體-圖像」論延伸
    這使得人類自漫長的圖像歷史裡所建構的「圖像與身體之間的相互指涉關係」,不再能以過去舊有的方式加以理解,而有賴一個視野更為全面、更能穿透科技現象表層的「身體-圖像」論述分析之。對此,德國藝術史學者、理論家漢斯・貝爾亭在〈真實圖像與虛假身體[1]〉一文裡,從一種班雅明式的問題意識出發,提醒我們資訊社會時代裡圖像對於身體的各種僭越:一方面,今日任何一張數位影像看起來都宛如新生事物,鮮明無比卻缺乏歷史感。
  • 新書 林美香:「身體的身體」 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
    作者: 林美香 出版社: 聯經副標題: 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出版年: 2017-1-4頁數: 448定價: NT650裝幀: 精裝ISBN: 9789570848625服飾關乎人的全部,整個身體、人與身體,以及身體與社會的一切關聯。
  • 2018臺灣文博會 從身體創造|宣傳影片
    ▍2018臺灣文博會 華山概念展區-從身體創造|宣傳影片 ▍身體 / 文化 / 創造力|我們的身體是刺激原創、改變世代的重要渠道
  • 最後的文藝復興人 最早的人類大歷史
    出版日期:2021/03/03語言:繁體中文最後的文藝復興人最早的人類大歷史 從已知用火到地球未來十三堂橫跨百萬年的的文明大講堂 書中十三章內容與各集影片對應,兼具數學家、科學史家身分的布羅諾斯基,細密梳理自「已知用火」的原初之世、漁獵遊牧、農業文明,直到工業革命、二十世紀上半的科學與文明進程,由石器時代談到幾何學、由農業興起直通遺傳學、再由鍊金術推及相對論,逐步展現人類如何嘗試理解、掌握自然法則的宏大進程,風格深入淺出,深受觀眾與讀者歡迎。
  • 遊離與再造:對電子競技本質的再認識
    然而,各界對於電子競技概念、身份的爭論和質疑,多年來始終存在,尤其集中在「遊戲」與「體育」之爭,既反映了大眾對電子競技的認識模糊,也能看到漢語中「體育」這一寬泛定義的局限性。電競在香港是具備很高經濟潛力的新興產業,近年發展相當迅速。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電競產業,也需要溯本清源,對電競行業的本質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 【IUMR】 《Second Body》:如何觀看一個「想像的身體」?
    而「第二身體」不只是自然與科技鬥爭的空間,也是個人與集體、現實與科學虛構拉扯的混種領域。又或者「身體」在此指向一組先解構再建構的現實,「混種」的觀念如賽伯格宣言所指,是一個從「去肉身」的編舞脈絡所開展的杜撰與理論化的象徵空間。
  • 林美香《「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
    《「身體的身體」》書中的歷史實例或想像,都代表歐洲近代早期各類劇烈的變動,包括一統教會的解體、國家內部與國際間的戰爭、財富的流動、社會身分的變化、印刷品的流通,以及人口的地理移動,都使得此時代瀰漫焦慮的氛圍。自古以來即與身分、社會秩序密不可分的服飾,在此時期也因各樣變動而逐漸喪失身分區隔的功能。
  • 用一天說歷史:從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你的一天是人類累積的百萬年
    (難以抉擇)都晚上八點了,怎麼還不能下班(淚)  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看似平凡的每一天,卻是人類累積百萬年的結果?  這本書希望以全新的角度帶你探索人類歷史的長河,歷史可能就藏在你我生活的縫隙間,等待我們去發現:吃早餐時有玉米片的歷史、挑衣服時有內衣褲的歷史、喝酒時有紅酒的歷史、帶狗狗去散步時有寵物的歷史,甚至上廁所拉個屎也有馬桶的歷史……  環顧我們的生活:一早起床刷牙、洗臉、上廁所、吃早餐,搭交通工具上班、上學,中午吃午餐、買咖啡,晚上跟朋友吃晚餐、打屁
  • 研究報告指出蝦青素對身體的益處是:
    2013年6月8日,美國CNN電視臺報道了有關磷蝦油的最新科研報告,列出了磷蝦油對人體健康的7大好處。1.從科研結果可以看到磷蝦油對改善腦退化的效果是正面的,科研人員認為,身體中奧米加3水平的低下與認知能力走下坡有直接關係,也影響到記憶力衰退與思維技巧。科研人員同時發現,磷蝦油提供與抗抑鬱藥物相類似的效果。
  • 東西方人類意識的異同:兼論人類意識進化如何結合華德福課程(上)|陳琪瑩
    每一期的人類與文明都肩負著特殊的使命,讓人類認識的真理一期一期地進化著──我們雖然沒有握擁絕對的真理,但我們活在真理之中,真理在不同的時代裡以不同的樣貌出現。這是(人類)過去的路,不是未來,所以會造成人類努力上的偏斜與歧誤。〕〔舉例說明:被阿里曼化的路西法力量,會讓對神性的信仰僵化與高壓,因此形成了俄羅斯獨有的東正教(的儀軌與社群);被這樣的宗教浸淫之下,人無法對信仰或思想有著真正自由的認識,會進入「『混同一體』、血緣式的(假)博愛」。〕
  • 東西方人類意識的異同:兼論人類意識進化(上)|陳琪瑩
    每一期的人類與文明都肩負著特殊的使命,讓人類認識的真理一期一期地進化著──我們雖然沒有握擁絕對的真理,但我們活在真理之中,真理在不同的時代裡以不同的樣貌出現。〔補充說明:人類文明與意識在一種宇宙中螺旋性的上升裡,整個太陽系的運動也是。〕
  • 東西方人類意識的異同:兼論人類意識進化如何結合華德福課程(上)|《野獸·薦讀》
    每一期的人類與文明都肩負著特殊的使命,讓人類認識的真理一期一期地進化著──我們雖然沒有握擁絕對的真理,但我們活在真理之中,真理在不同的時代裡以不同的樣貌出現。這是(人類)過去的路,不是未來,所以會造成人類努力上的偏斜與歧誤。〕〔舉例說明:被阿里曼化的路西法力量,會讓對神性的信仰僵化與高壓,因此形成了俄羅斯獨有的東正教(的儀軌與社群);被這樣的宗教浸淫之下,人無法對信仰或思想有著真正自由的認識,會進入「『混同一體』、血緣式的(假)博愛」。〕
  • 為什麼人類未來教育的兩大趨勢,是美學化與數位化?
    這些大的問題看似和現實沒有直接關係,但卻又時時相關,如果你能得出你思考的答案,你就有了教育的定力。我們來看看知名的美籍華裔教育學者柯領先生從宏觀視野上是如何看待當代教育和未來教育趨勢的。希望此文能給你的思考提供一個有價值的視角。人類未來教育主要有兩大趨勢,美學化與數位化。在學生12歲以前,以「培養文明人」為目標,教育全過程要美學化。
  • 蔡偉傑 《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出版
    ──主要為日本的「東洋史」和美國的「新清史」,探討自蒙古時代以來的騎馬遊牧文明如何影響和支配歐亞大陸(包括中國)的歷史,並梳理相關學術脈絡及爭議,呈現世界史視野下內亞與中國的歷史整體性,為讀者提供更加開闊及多元的視野。
  • 蔡偉傑《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出版
    )的中國經驗作為討論切入點,引介多種新近學術觀點──主要為日本的「東洋史」和美國的「新清史」,探討自蒙古時代以來的騎馬遊牧文明如何影響和支配歐亞大陸(包括中國)的歷史,並梳理相關學術脈絡及爭議,呈現世界史視野下內亞與中國的歷史整體性,為讀者提供更加開闊及多元的視野。
  •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下)
    我們是從「被照顧」的經驗,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早年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堡壘,其本質大幅影響孩子的生命歷程。安全的依附關係,能保護孩子不受焦慮和恐懼的侵害,也有助於隔絕創傷,令他們畢生都能維持基本的情緒安全狀態,與他人協調配合。從逆境中振作起來的心理韌性能力,取決於二歲前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建立起的安全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