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林美香:「身體的身體」 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

2021-03-02 史學研究

作者: 林美香 
出版社: 聯經
副標題: 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
出版年: 2017-1-4
頁數: 448
定價: NT650
裝幀: 精裝
ISBN: 9789570848625

服飾關乎人的全部,整個身體、人與身體,以及身體與社會的一切關聯。──── 羅蘭.巴特

林美香的《「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一書討論中古晚期至十七世紀,歐洲服飾文化中的重要觀念,包括文雅、中性之事、秩序、國族,並進一步探討這些觀念如何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國際貿易的發展交互作用,促使人們透過服飾重新思考自身形象的塑造,界定個人與教會、社會及國家的關係。

本書從亞當與夏娃為人類所穿上的第一件衣裳之案例,揭開服裝做為人類墮落與救贖之標記的歷程。之後透過伊拉斯摩斯換下奧斯丁修會會服的事件,討論人文學者個人身分認同、職涯變動與形象塑造的問題;卡爾斯達不穿天主教祭衣,改穿學院袍主持聖餐禮,以及霍普拒絕穿上英格蘭教會規定的祭衣,則可說明宗教改革後儀式與服裝的問題。而伊莉莎白女王的侍女霍爾德,因穿著過於華麗而被女王指責,代表服飾法與社會階層變動的關係。最後,想像的個體──「裸體英格蘭人」,因被多樣的異國服飾誘惑,無所適從以致裸露身軀,以此形象為基礎進一步呈現服飾與英格蘭國族認同的關聯。

《「身體的身體」》書中的歷史實例或想像,都代表歐洲近代早期各類劇烈的變動,包括一統教會的解體、國家內部與國際間的戰爭、財富的流動、社會身分的變化、印刷品的流通,以及人口的地理移動,都使得此時代瀰漫焦慮的氛圍。自古以來即與身分、社會秩序密不可分的服飾,在此時期也因各樣變動而逐漸喪失身分區隔的功能。不論是貴族或新興階級,皆致力以最新、最醒目的時尚,塑造個人新形象;時尚不但成為人們回應時代變動的手段,更成為經濟思想與政治論述的核心議題。

林美香,生於馬祖西莒。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曾任英國倫敦大學歷史研究所訪問學者、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從大學時期即對歐洲史有濃厚興趣,後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英國。研究範疇以歐洲近代早期(1500-1700)為主,專長涵蓋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英格蘭女性統治、性別論述、國族認同與服飾文化等,著有〈女性與政治:湯瑪斯艾列特的《為好女人辯護》與十六世紀人文學者的「女主寶鑑」〉、〈十六世紀英格蘭女性統治的建立〉、〈十六世紀英格蘭的服飾法〉、〈十六、十七世紀英格蘭的服飾論述與國族認同〉等十餘篇論文,及專書《女人可以治國嗎?十六世紀不列顛女性統治之辯》(2007)。

自序
第一章 服裝、身體與思維
一、第一件衣裳
二、記號與記憶
三、時尚是新的魔鬼
四、服飾的思考
第二章 文雅
一、換衣
二、「文雅」
三、表象與內在
四、眼見為憑?
五、結語
第三章 中性之事
一、「新」教會與「舊」祭衣
二、英格蘭教會的祭衣
三、「中性之事」
四、「中性之事」與英格蘭祭衣之爭
五、國家與教會
六、祭衣與教會的形象
七、結語
第四章 秩序
一、穿錯衣服
二、都鐸服飾法頒布的原因
三、服飾與秩序
四、服飾與社會區隔
五、服飾法的成效與意義
六、結語
第五章 國族
一、裸體的英格蘭人
二、服飾與國族區隔
三、裸露的國體
四、混雜的國體
五、文雅的國體
六、結語
第六章 時代變遷下的服飾思維
參考書目

相關焦點

  • 林美香《「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
    服飾關乎人的全部,整個身體、人與身體,以及身體與社會的一切關聯。── 羅蘭.巴特林美香的《「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一書討論中古晚期至十七世紀,歐洲服飾文化中的重要觀念,包括文雅、中性之事、秩序、國族,並進一步探討這些觀念如何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國際貿易的發展交互作用,促使人們透過服飾重新思考自身形象的塑造,界定個人與教會、社會及國家的關係。
  • 【IUMR】 從超越性身體到媒介化身體─關於漢斯・貝爾亭的「身體-圖像」論延伸
    >圖景一:「外科醫師」與「巫師」在數位影像技術迅速發展的今日,人與影像、世界之間的關係已處在一個必須時刻重新界定的變動狀態。這使得攝影作為身體(與其行動踐履)之真實性的索引,以及使身體得以銘刻進歷史的意義似乎變得稀薄。但另一方面,當代的身體圖像卻又投射出各種人類在現實肉身(flesh)之中不曾擁有過的烏託邦景況;它們往往比平凡身體看來更加誘人、充滿光澤(當代時尚產業與化妝品工業所塑造的商品化身體,即是此「圖像僭越身體」的例證之一。)換言之,圖像與身體的相互指涉關係似乎不再平衡。
  • 【IUMR】 《Second Body》:如何觀看一個「想像的身體」?
    而「第二身體」不只是自然與科技鬥爭的空間,也是個人與集體、現實與科學虛構拉扯的混種領域。又或者「身體」在此指向一組先解構再建構的現實,「混種」的觀念如賽伯格宣言所指,是一個從「去肉身」的編舞脈絡所開展的杜撰與理論化的象徵空間。
  • 【IUMR】 無器官身體的連結運動
    第二點談到虛擬的世界,我上次講過虛擬影像,虛擬真實,今天可以再談到虛擬的身體,提出這個觀念的人,是我的大學哲學系中,專門研究新科技影像的教授列米〔Pierre Levy〕,他又提出所謂的「超身體」--從包德希亞的「擬象」觀念〔真實世界以逐漸為「超真實」Hyper-realite的「擬象」Simulacum所吞噬〕演變而來,何謂「超身體」?
  • 【IUMR】 | In Search of the Body 尋找身體
    「時代精神」,而是尼採的身體哲學所提出來的弔詭:要如何以視覺的媒質來表現關於身體的體驗?參與者在過程中不得交談,途中遭遇環境中特殊事件的時候,可能是某個聲音、嗅覺、或是形狀質感特殊的物體,可以用手碰觸他人的身體表示停留的意思,共同來體驗這些事件。感官行走和他們早期工作坊的「矇眼行走」(blindfold walk)類似,都是要壓抑我們平常習慣使用的眼睛和嘴巴,鼓勵參與者使用其他的感官。
  • 回到身體,回到當下──《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讀後
    在面對特定情境時,有些人會有超乎尋常的強烈反應,有些人可能會陷入一種「關機」狀態,以漠然來將自己隔絕開來。無論是什麼樣的情況,這些受創者都是被禁錮於過去。也許表面上看來,一切都很平順,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們的生命卻是卡在創傷發生的那一刻,像一部跳針的唱盤,永遠都只重複相同的音節,也像是爆炸現場遺留的時鐘,指針永遠都停留在爆炸發生的那一刻。
  • 【春拍預告】「身體語言」之常玉、陳澄波、賀慕群、羅中立
    對常玉研究及早期推廣甚深的藝評家陳炎鋒曾指出,常玉筆下的裸女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以毛筆勾勒,有的只具備墨線,創意乃誇張的腿部比例,為徐志摩筆下『宇宙大腿』之典型;第二種使用純粹的鉛筆,在緩慢的速度下勾畫出裸女的形象,細節精緻豐富;第三種則使用鉛筆勾畫,再以碳筆暈染輪廓。」
  • 【IUMR】 真實圖像與虛假身體——對人類未來的誤解
    以數位方式生產的照片能夠迅速流傳至世界各地,我們亦可隨時修改數位照片之內容。因此,它們所記錄的不再是我們按下相機快門那一剎那的人、事、物。我們總是能夠藉由按下個人電腦上的「輸入」鍵來儲存或修改數位照片。就此而言,數位技術已徹底改變了「人們記憶中製作與觀賞照片之方式」。《明鏡》(Spiegel)週刊最近亦刊登一篇專文,題為「缺乏歷史的圖像」。
  • 2018臺灣文博會 從身體創造|宣傳影片
    ▍2018臺灣文博會 華山概念展區-從身體創造|宣傳影片 ▍身體 / 文化 / 創造力|我們的身體是刺激原創、改變世代的重要渠道
  • 中醫食療有益身體重視飲食保持健康
    核心提示:他表示,當今都市人的健康問題源於「太懂食,同時太不懂食」,香港的物質生活繁華,而內地的生活水平亦不斷改善而令食物的選擇增加,但在同一時間卻不節制飲食而令到「三高一胖」(即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肥胖)變得普遍。
  • 「我堅信,個人身體的權利屬於個人.」──南韓作家金英夏談《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
    也許是這樣的經驗,讓他為自己一連串上癮的人生,理出了國家政府對菸酒的管制,比起毒品卻相對寬鬆的矛盾,進而探問自己的身體、健康與生命的掌控權,應該屬於誰?他舉例,像是西歐世界過去會重刑處罰自殺未遂者,或是儒教社會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任意毀損身體就被視為不孝的倫理。
  • 身體缺氧損健康,2大食物來解救
    「哈阿~」明明睡飽飽,一坐下來還是忍不住呵欠一個接著一個打,小心身體缺氧了!
  • 身體是否健康 指甲可見端倪
    透過觀察指甲的顏色、紋路等變化,就能看出身體潛在的健康危機或病變,因此,觀察指甲可說是一種簡單又快速的健康自評方法。想要從指甲看健康,建議可從以下四點開始:一、月牙「月牙痕」簡稱月牙,也叫健康圈,指的是指甲底部長出的白色半月形部分。正常的月牙通常為六至八個,面積佔指甲的五分之一,顏色為奶白色。
  •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下)
    我們是從「被照顧」的經驗,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早年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堡壘,其本質大幅影響孩子的生命歷程。安全的依附關係,能保護孩子不受焦慮和恐懼的侵害,也有助於隔絕創傷,令他們畢生都能維持基本的情緒安全狀態,與他人協調配合。從逆境中振作起來的心理韌性能力,取決於二歲前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建立起的安全感程度。
  • 健康檢查越多 是否更能夠保障身體健康?
    有句順口溜說:身體好不好:50看財力,60看體力,70看病歷,80看黃曆…一般人都會有一種感覺,檢查越多就越能保障身體健康,尤其是經常聽到某某親戚或朋友得到某種病之後
  • 《中世紀的身體:從黑暗時代人類對身體的認識,解讀千年文明大歷史》出版
    人的身體或鮮血淋漓,或穿金戴銀。飽受折磨,卻備受崇敬。是通往神聖的大門,也是實踐複雜解剖學想法的場所。人體是中世紀世界最具爭議的領域。藉由這段豐富且不尋常的歷史,藝術史學家哈特涅在《中世紀的身體》一書中,揭露了從拜佔庭與巴格達,到紐倫堡和諾裡治,中世紀民眾思考、探索、感受身體自我的迷人方式。讚頌聖人殉道的繪畫和聖髑盒,把神聖的精神與熟悉的物質連結起來。
  • ​【IUMR】 數位藝術中的身體 ──數位時代的一條美學理論路徑(下)
    此外,數位藝術互動性的完成必須仰賴其他條件的配合,例如影像技術的成 熟或軟體技術的發展,這帶領我們不得不去注意「互動的雙方(或多方)是什 麼?」、「是觀者單方面的主動,還是身體與媒介的互動?」、「它們為什麼互動?」 32以及「互動性作品如果沒有更深刻的問題意識,恐難引起廣泛的情感共鳴,而 停留在遊戲層面」等問題。
  • ​【IUMR】 圖像與身體的指涉性問題,兼論幾種展演性的類型
    在這個纏結中,身體與圖像兩者的關係是類比式的,換句話說,「身體」以「人類自我表現式的身體」這種文化形象對立於生理學意義下的身體而被「圖像化」,文化這種外在架構(而非內建於身體內部)在認知層面上為時人製造了哲學人類學意義下的「顯像式身體」(Erscheinungskörper)。
  • 【IUMR】 身體、科技、政治: 後人類主義的幾個問題
    題卻未見任何討論(227)。這類看法某種程度上接受了人作為歷史產物的觀點:「人」並無恆常不 變的本質,而是與物質、環境互動之後所產生的暫時存有個體。但這種歷史 演化論其實並未全盤放棄人本主義,至少在某一歷史時空中,人依然保有工 具創造者與使用者的優越位置,而身體、肌膚或心靈意識依舊是區隔人與科 技、內與外、自我與環境的界線。
  • 精神的複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
    電帶這項醫療商品,就跟本書要探討的催眠術一樣,是在一種新的身體論述浮現的前提下,才在中國社會裡獲得廣泛的接納。這種新的身體論述,我稱之為「電磁化的身體觀」,它形塑大眾的現代性經驗,並使催眠術獲得新的認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