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中,新一軍和新六軍應該算是比較特殊的兩支部隊,他們建軍雖然時間比較晚,但是由於是採取了美械裝備,並在印度接受過美國人的軍事訓練,戰鬥力極度強橫,在先期進入東北戰場以後,這兩個軍曾給我軍造成了重大的殺傷,不過相比之下,廖耀湘的新六軍要比新一軍幸運的多。
1946年3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奪取四平,作為瀋陽以北沿鐵路線的重要交通樞紐,四平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為了奪取該城市,杜聿明調集新一軍,協同另外四個軍一起沿中長線發起進攻,無奈之下,我軍只能倉促之間發起四平保衛戰。由於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在英國授勳,因此新一軍軍長由梁華勝暫代,但這一戰新一軍進攻並不順利,頭一口就要咬了門牙,新一軍死傷慘重,3個師被打殘。
杜聿明不得不調集新六軍出馬收拾殘局,廖耀湘接到消息以後,於5月3日攻佔本溪後出發,以調撥給新六軍的71軍88師留下當作預備隊,將新六軍分為兩路大軍,以交替掩護的形勢向四平方向進攻,當然為了不正面接觸,廖耀湘選擇的是攻擊民主聯軍的側背。沿著西豐、平崗、火石嶺子一路貼近南城子、威遠堡。
駐守南城子、威遠堡一線的為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該部前身為八路軍冀熱遼軍區所屬的4個團加上山東軍區所屬的部隊,也是東北民主聯軍最早成立的縱隊,部隊是由原屬於八路軍、新四軍的精銳部隊構成的,擁有較強的戰鬥力。不過和新六軍比較,3縱不僅是差在裝備上。戰略戰術上也有一定差距,廖耀湘本身畢業於黃埔軍校,後來還在法國聖西爾軍校留學,對於步炮協同的認識比較強。
1946年5月14日,新六軍新編22師65團在南城子與東北民主聯軍3縱遭遇,先集中炮火猛烈進攻,在炮火停止3分鐘以後,步兵再進行衝鋒,除了首次試探進攻以外,這一招幾乎是無往而不利。在得知一個團就衝垮了一個縱隊的防禦以後,廖耀湘甚至驕傲地宣稱,既然一個團就能衝破對方一個縱隊的阻擊,那麼一個師就能與更大的力量相抗衡,不僅是拿下四平,就是北上長春也不是什麼問題。
其實不單單是廖耀湘,就連新六軍整體從上到下,都瀰漫著一股驕傲的情緒。憑藉步炮協同的戰術,新六軍順利的進攻火石嶺子、平崗,並一路向東北民主聯軍左側後方進軍,由於後路幾乎被截斷,東北民主聯軍不得不放棄陣地,從四平撤離。而新六軍在取得勝利以後,更是驕橫不可一世,孤軍北上進犯長春。
直至兩年以後,雙方再度遭遇,此時的東野3縱早已經不是當年的樣子,遼西一戰廖耀湘兵團全軍覆沒,多年以後廖耀湘回憶:威遠堡一戰的勝利,確實給全軍帶來了旺盛的士氣,但同時也很壞的影響,尤其是全軍上下瀰漫著輕敵的情緒,這也為後來新六軍的失敗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