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抗白血病 淋巴瘤國際高峰論壇暨CSCO抗白血病聯盟 & 抗淋巴瘤聯盟巡講——哈爾濱站【多發性骨髓瘤(MM)專場】於7月25日在線上成功舉辦。全國眾多血液領域知名專家齊聚線上,以全新的視角聚焦MM的最新進展和創新診療理念,通過專題演講、專家點評等形式分享和探討了MM前沿學術成果,為全國血液科同道奉獻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學術盛宴。
會議伊始,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侯健教授開場致辭,並對與會專家的到來表示歡迎。山西省腫瘤醫院蘇麗萍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楊威教授、江西省腫瘤醫院雙躍榮教授、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白曉川教授、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陳潔平教授、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顧康生教授、廣州市花都區人民醫院冀林華教授、北京協和醫院莊俊玲教授擔任各專題的主持。
Selinexor在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中的臨床研究進展
美國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的Paul G.Richardson 教授以「Clinical Progress of Selinexor in RRMM」為題進行講解。selinexor是全球首個口服選擇性核輸出蛋白抑制劑(XPO1),已獲得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RRMM)和復發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R/R DLBCL)。
BOSTON研究證明,與硼替佐米和低劑量地塞米松聯合治療方案(Vd)相比,selinexor+硼替佐米和低劑量地塞米松的聯合治療方案(SVd)治療既往接受過1-3線治療的MM患者,可顯著延長無進展生存期(PFS),並降低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因此,SVd可以作為先前接受過1-3線治療MM患者的有效治療選擇。
Paul G.Richardson 教授還對selinexor在MM中的其他經典臨床研究做了梳理,從這些臨床研究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selinexor對RRMM 有不錯的療效, selinexor聯合方案總體耐受性、安全性良好。Paul G.Richardson 教授相信selinexor的前景可期,對RRMM患者而言,是不錯的新選擇。
新診斷多發性骨髓瘤治療進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陳文明教授以「新診斷多發性骨髓瘤治療進展」為題分享了2020年歐洲血液學協會(EHA)和法國多發性骨髓瘤高峰論壇中新診斷多發性骨髓瘤(NDMM)的相關內容。介紹了CD38單抗達雷妥尤單抗、Isatuximab和CS-1單抗Elotuzumab。陳文明教授指出,不太建議把CD38單抗和細胞毒藥物聯合化療,會抑制T細胞活性無法充分發揮CD38單抗的作用。建議將CD38單抗和免疫調節劑(IMiDs)、蛋白酶體抑制劑(PIs)等藥物聯用。
同時,陳教授還介紹了CD38單抗應用的一些臨床試驗。以CD38單抗為基礎的多藥聯合的研究,回答了新藥時代是否還需要移植的問題。多項研究結果顯示,移植患者的長期緩解優於非移植患者;在非移植患者中,無論使用微小殘留病灶(MRD)還是PET/CT進行療效評價,四藥聯合的療效始終優於三藥聯合。
MM治療最新研究進展
在「MM治療最新研究進展」專題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蔡真教授分別介紹了冒煙型骨髓瘤(SMM)、NDMM和RRMM治療進展。
蔡真教授在報告中指出了多項MM最新治療進展:來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RVd)方案是NDMM患者的標準一線治療方案,不論是否移植均可顯著加深患者緩解程度,並改善生存預後,且不良反應可控;雙次自體幹細胞移植能改善高危患者的不良預後;泊馬度胺對含來那度胺方案一線治療後首次復發患者獲益顯著;IMiDs、PIs治療進展後加用達雷妥尤單抗可獲得深層緩解,且安全性良好;多項1/2期臨床研究顯示,多線治療後復發患者給予B細胞成熟抗原(BCMA)靶向挽救治療,有顯著臨床獲益。
系統性輕鏈澱粉樣變性診治進展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路瑾教授在題為「系統性輕鏈澱粉樣變性診治進展」的報告中,介紹了系統性輕鏈澱粉樣變性(AL)診斷、療效評估和治療等方面的最新進展。
診斷方面:路教授指出對於剛果紅陽性但Kappa、Lamda免疫組化雙陰的患者可能是轉甲狀腺素蛋白澱粉樣變性(transthyretin amyloidosis,ATTR)。療效評價方面:路教授介紹了新的臟器緩解的分級標準。治療方面:路教授表示含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療在AL患者之中佔有絕對的優勢地位。
MM近5年進展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娟教授以「MM近5年進展」為題結合最新的MM的臨床研究,介紹了高危SMM正在開展的以預防進展或根治為目的的臨床研究進展,和RRMM近幾年的新藥和新方法,還強調了對高危MM的治療仍是未克服的「珠峰」難題。
基於BCMA的多發性骨髓瘤免疫治療
在「基於BCMA的多發性骨髓瘤免疫治療」專題中,上海長徵醫院傅衛軍教授指出,免疫治療給骨髓瘤帶來的療效震撼不亞於淋巴瘤,免疫治療必然會在骨髓瘤的治療當中掀起巨浪。傅教授介紹了BCMA靶點的特點、作用和BCMA靶點藥物的研發現狀。從雙特異性T細胞銜接蛋白/抗體(BsABs)到抗體偶聯藥物(ADC)再到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分別做了詳細的介紹,強調了BsABs、ADC是「現貨」,無需清淋,可以反覆使用,但ADC單藥有效率不高,對靜止期MM無效果,BsABs需要多次使用;CAR-T是「活藥」,緩解率高,但需要製備,需要清淋等。還需要注意的是,三種藥物對前體細胞/幹細胞無作用,可能存在脫靶效應。
MM診療技術的合理應用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邱錄貴教授在「MM診療技術的合理應用」專題中介紹了精確診斷和療效評估中的技術應用。在精確診斷方面:邱錄貴教授強調了MIGM綜合血液病理診斷模式的重要性和遺傳學異常在預後價值中的重要性。在療效評估方面:邱錄貴教授強調了血尿M蛋白監測(定量及定性)對MM療效評價和MRD監測有重要意義,但技術的標準化和高度敏感性是其前提。
TEMPI症候群的臨床與思考
TEMPI症候群最初被認為是一種特殊類型的MM,後來發現是一個具有獨立發病機制的疾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閻驊教授在「TEMPI症候群的臨床與思考」專題中結合病例介紹了TEMPI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獲得性的漿細胞疾病,具有特徵性的副腫瘤症候群表現,還介紹了TEMPI症候群的流行病學、發病機制、治療和轉歸等內容。
在各專題的專家點評環節,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劉愛春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張利玲教授、解放軍總醫院朱宏麗教授、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李炳宗教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彩霞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朱遠教授、福建省人民醫院廖斌教授、高博醫療集團上海閘新醫院王椿教授、河南省腫瘤醫院李玉富教授、山東省腫瘤醫院李增軍教授、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楊同華教授、青海省人民醫院馮建明教授、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劉昌勳教授、北京醫院施紅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夏忠軍教授等眾多國內知名專家分別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以不同的視角,圍繞MM診療提出了精彩觀點。
本場會議的最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劉林教授進行了提綱挈領的總結,並指出,MM是國內外眾多血液醫生關注的話題。此次會議的成功召開,有助於進一步提升血液領域臨床醫生對於MM診療的認知,並為學術交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同時也助推了MM創新之路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