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9【鄃城書韻】北平的冬天——主播:張雪

2021-03-04 夏津廣播889

說起冬天,不寒而慄。

我是在北平長大的。北平冬天好冷。過中秋不久,家裡就忙著過冬的準備,作「冬防」。陰曆十月初一屋裡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點。搖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駱駝馱著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門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進門,倒在東院裡,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後等著大晴天,三五個煤黑子帶著篩子、耙子、鏟子、兩爪鉤子就來了,頭上包塊布,腰間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菸袋。煤黑子搖煤球的那一套手藝真不含糊。煤末子攤在地上,中間做個坑,好倒水,再加預先備好的黃土,兩個大漢就攪拌起來。攪拌好了就把爛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鋪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塊蛋糕似的,用鏟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約一丈見方。這時節煤黑子已經滿身大汗,臉上一條條黑汗水淌了下來,該坐下休息抽菸了。休息畢,煤末子稍稍幹凝,便用鏟子在上面橫切豎切,切成小方塊,像廚師切菜切蘿蔔一般手法伶俐。然後坐下來,地上倒扣一個小花盆,把篩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塊的煤末子鏟進篩子,便開始搖了,就像搖元宵一樣,慢慢的把方塊搖成煤球。然後攤在地上曬。一篩一篩的搖,一篩一篩的曬。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邊看,覺得好有趣。

萬一天色變,雨欲來,煤黑子還得趕來收拾,歸攏歸攏,蓋上點什麼,否則煤被雨水衝走,前功盡棄了。這一切他都樂為之,多開發一點酒錢便可。等到完全曬乾,他還要再來收煤,才算完滿,明年再見。

煤黑子實在很苦,好象大家並不寄予多少同情。從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見幾個頑皮的野孩子,還不免聽到孩子們唱著歌謠嘲笑他:

煤黑子,

打算盤,

你媽洗腳我看見!

我那時候年紀小,好久好久都沒有能明白為什麼洗腳不可以令人看見。

煤球兒是為廚房大灶和各處小白爐子用的,就是再窮苦不過的人家也不能不預先儲備。有「洋爐子」的人家當然要儲備的還有大塊的紅煤白煤,那也是要砸碎了才能用,也需一番勞力的。南方來的朋友們看到北平家家戶戶忙「冬防」,覺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厲害。

一夜北風寒,大雪紛紛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幾個人能有謝道韞女士那樣從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膚的朔風吹得縮頭縮腦,各自忙著做各自的事。我小時候上學,背的書包倒不太重,只是要帶墨盒很傷腦筋,必須平平穩穩的拿著,否則墨汁要灑漏出來,不堪設想。有幾天還要帶寫英文字的藍墨水瓶,更加惱人了。如果伸手提攜墨盒墨水瓶,手會凍僵。手套沒有用。我大姊給我用絨繩織了兩個網子,一裝墨盒,一裝墨水瓶,同時給我做了一副棉手筒,兩手伸進筒內,提著從一個小孔塞進的網繩,於是兩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攜墨盒墨水瓶了。饒是如此,手指關節還是凍得紅腫,作奇癢。腳後跟生凍瘡更是稀鬆平常的事。臨睡時母親為我們備熱水燙腳,然後鑽進被窩,這才覺得一日之中尚有溫暖存在。

北平的冬景不好看麼?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樹頂的幹枝上經常落著幾隻烏鴉,呱呱的叫個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鴉圖!但是遠不及西安城裡的烏鴉多。北平喜鵲好像不少,在屋簷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翹著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說它是來報喜,我不知喜自何來。麻雀很多,可是豎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覓食,一副可憐相。不知什麼人放鴿子,一隊鴿子劃空而過,盤旋又盤旋,白羽襯青天,哨子忽忽響。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風箏,沙雁蝴蝶龍晴魚,弦弓上還帶著鑼鼓。隆冬之中也還點綴著一些情趣。

過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貼春聯、放鞭炮、煮餃子、接財神。其實是孩子們狂歡的季節,換新衣裳、磕頭、逛廠甸兒,流著鼻涕舉著琉璃喇叭大沙雁兒。五六尺長的大糖葫蘆糖稀上沾著一層塵沙。北平的塵沙來頭大,是從蒙古戈壁大沙漠刮來的,來時真是胡塵漲宇,八表同昏。脖領裡、鼻孔裡、牙縫裡,無往不是沙塵,這才是真正的北平冬天的標幟。愚夫愚婦們忙著逛財神廟,白雲觀去會神仙,甚至趕妙峰山進頭炷香,事實上無非是在泥濘沙塵中打滾而已。

在北平,裘馬輕狂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極大多數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著粗笨臃腫的大棉袍、棉褲、棉襖、棉袍、棉背心、棉套褲、棉風帽、棉毛窩、棉手套。穿絲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車的、挑水的、掏糞的、換洋取燈兒的、換肥子兒的、抓空兒的、打鼓兒的……哪一個不是衣裳單薄,在寒風裡打顫?

北平冷,其實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瀋陽度過兩個冬天。房屋雙層玻璃窗,外層凝聚著冰雪,內層若是打開一個小孔,冷氣就逼人而來。馬路上一層冰一層雪,又一層冰一層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連跌了兩交,大家認為那是尋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斷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來看我,覿面不相識,因為他的眉毛鬚髮全都結了霜!街上看不到一個女人走路。路燈電線上踞著一排鴉雀之類的鳥,一聲不響,縮著脖子發呆,冷得連叫的力氣都沒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龍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觀。北平比較起來不算頂冷了。

冬天實在是很可怕。詩人說:「如果冬天來到,春天還會遠麼?」但願如此。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華,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相關焦點

  • 梁實秋 | 北平的冬天
    說起冬天,不寒而慄。我是在北平長大的。北平冬天好冷。過中秋不久,家裡就忙著過冬的準備,作「冬防」。
  • 夜讀|如果冬天來到,春天還會遠麼?
    主播讀經典,陪您說晚安。大家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夏津縣融媒體中心主播張雪,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梁實秋的《北平的冬天》。說起冬天,不寒而慄。我是在北平長大的。北平冬天好冷。南方來的朋友們看到北平家家戶戶忙「冬防」,覺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厲害。一夜北風寒,大雪紛紛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幾個人能有謝道韞女士那樣從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膚的朔風吹得縮頭縮腦,各自忙著做各自的事。我小時候上學,背的書包倒不太重,只是要帶墨盒很傷腦筋,必須平平穩穩的拿著,否則墨汁要灑漏出來,不堪設想。
  • 鄃城古代史.名人簡介及生活習俗
    鄃城這也可視為鄃城位置的佐證之一。 原因之二:因鄃城緊傍黃河,其為橫渡黃河之渡口,當在情理之中。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示,戰同時期,鄃城南段的黃河上標有「平原津」。鄃城要津位置即在於此,當可確定。 原因之三:夏津故地在春秋戰國時期是諸候國會盟要津所在。同時又為晉、趙、齊交界處。明嘉靖《夏津縣誌》載:夏津在「春秋戰國為趙齊晉會盟要津」。
  • 平水韻怪象全解析,為你揭開韻書的神秘面紗
    跟我學寫詩第九章平水韻怪象全解析整理編輯:詩詞軒平水韻,作為一本格律詩詞寫作教科類書籍,歷來被無數詩詞寫作者奉為準繩。近代,雖有《中華新韻》一書欲以革新,但是大多數的詩詞寫作者仍然喜歡使用《平水韻》一書,作為格律依據。其實,是應該沿用《平水韻》一書,還是使用《中華新韻》一書,作為格律詩詞創作的依據。
  • 刺繡《星空》:「姑蘇繡郎」張雪針尖上的蘇繡宇宙
    這件曾獲江蘇省藝博獎金獎的蘇繡作品,是薛氏刺繡第四代傳人——張雪的作品。讓許多人想不到的是,這個張雪不是「繡娘」,而是一位「繡郎」。 在自己的微博上,這位1988年出生的年輕人自稱「姑蘇繡郎」,擁有22萬多粉絲,是繡技網紅。 刺繡曾被稱為「女紅」,直到現在,這個行業依然帶有明顯的性別標籤。
  • 冬天的北平味兒:水蘿蔔、燒羊肉,飯館子
    》(閒趣坊)季劍青 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11月刊行水蘿蔔金雲臻這就到了冬天了。(原載《回憶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北平的飯館子 齊如山北平這個城池,因為是做了六七百年的首都,一切的事業,都格外的發達,所以可以繫戀的事情及地方都很多,而最令人思念不置者,莫過於飯館子。
  • 「衰」的論爭源於韻書刪改
    這個讀音與首尾兩句的韻腳即「回(此字的中古音為huái)」和「來(lái)」相押,一韻到底。但問題在於,《廣韻》《集韻》及《平水韻》等傳世主流韻書中,「回」「來」所在的灰韻中沒有「衰(shuāi)」字。因此,明代詩論家焦竑、胡應麟等人認為,《回鄉偶書》中的「衰」字「出韻」,這犯了格律詩的大忌。二是讀作cuī,義為「按照一定的標準遞減」。
  • 繡花郎張雪:讓世界文化遺產蘇繡回歸生活
    放棄留學、辭了金融公司的工作,小夥子張雪拿起了繡花針,當起了繡郎。這個決定讓同學、老師、親友們都大為吃驚,同學們大多數在銀行工作,有人甚至笑話他。    「現在年輕人學蘇繡的太少了,我要把這個技藝傳承下去。」張雪總是要不斷給人解釋他的選擇。
  • 微小說:「江南的冬天來得溫和,北平可下雪了?」
    您帶我回北平吧。1947年4月先生,今日有人來為您擇良妻,我確實心有不甘,瞧見先生惶恐,我並未直言我們的關係。只是未曾想,北平連入春也冷得厲害,直凍得人打哆嗦。您照顧好自己,切莫染了風寒。江南的冬天來得溫和,北平可下雪了?附:聽聞你新婚,特意祝賀。想必她是很好的人,你定要好好待她。
  • 「鬢毛衰」詩案:「衰」的論爭源於韻書刪改
    筆者通過數據研究發現,「衰」的問題出在韻書上,「鬢毛衰」中的「衰」讀作shuāi。  兩種觀點不能自圓其說  關於「衰」字的音義,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是讀作shuāi,義為「衰白」。今音亦作此讀,義也作此解。
  • 北平胡同裡的帕梅拉
    帕梅拉的故事牽動人心,許多在北京的外國人為《北平午夜》著迷,他們開始尋找書裡的狐狸塔、盔甲廠胡同和船板胡同,這些書中的地名甚至串起一條熱門的旅遊路線。桂濤  保羅·法蘭奇向他的英國讀者講了個民國時期的北平故事:在日軍入侵前夕的北平,英國前外交官之女、20歲的帕梅拉被人發現暴屍於狐狸塔下,「每根肋骨都被折斷,心臟被挖走」。帕梅拉之死震驚了中國,在旅居的外國人中引發恐懼與猜忌,並傳導至國際外交中。但最終因為日軍入侵不了了之,成為懸案一宗。
  • 「衰」的論爭源於韻書刪改-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個讀音與首尾兩句的韻腳即「回(此字的中古音為huái)」和「來(lái)」相押,一韻到底。但問題在於,《廣韻》《集韻》及《平水韻》等傳世主流韻書中,「回」「來」所在的灰韻中沒有「衰(shuāi)」字。因此,明代詩論家焦竑、胡應麟等人認為,《回鄉偶書》中的「衰」字「出韻」,這犯了格律詩的大忌。    二是讀作cuī,義為「按照一定的標準遞減」。
  • 詞唱春秋新舊韻,詩吟歲月古今聲;淺談填詞作詩,該用哪種韻書
    關於寫詩填詞究竟依據何種韻書,這原本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目前卻爭論比較激烈,分歧也比較大。其焦點就是新韻和舊韻問題。古韻乎?今韻乎?習慣於使用舊韻的人,以為舊韻已經定型,再來新韻,多此一舉。且作古詩填古詞,就得使用舊韻,也就是古韻。
  • 或許vivo鏡頭下的繡郎張雪,能夠給你答案
    答案或許就在繡郎張雪這個小小縮影中。不同於傳統的女性繡娘,張雪是個男孩子,但生長在蘇繡世家,這讓張雪對這門傳統手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名古詩詞愛好者。熟悉傳統文化的朋友都知道,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花鳥山水,我國傳統美學就講求一個詞:寫意,而正是因為張雪對古詩詞獨到的理解,才讓他能夠在自己風格強烈的極簡作品中,表達出無盡的詩意。
  • 【新人文生活】臺北 離北平最近的城市;北京 離北平最遠的城市
    1998年,《新周刊》對臺北的評價是:「最陌生的城市」。15年過去,隨著自由行等各種交流,臺北已經成了最親切的城市。在這裡,你可以拾回舊時的回憶。  在評價一本名為《從臺北到北京》的書時,一位雜誌總編說:「這是一本關於距離的書——不是從臺北到北京,而是從北平到北京。這是一本關於夢境的書——夢裡是北平,醒來是臺北,或者北京。
  • 北京,離北平最遠的城市
    北京是現世,現世以安穩為主;北平是往事,往事不安穩卻有傳奇。老舍說:「我心中有個北平,可是我說不出來。」尹麗川說:「北京一下雪,就變成了北平。」老舍言,誇獎這個古城的某一點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後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裡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隻有說不出而已。」於是,老舍寫了《想北平》。
  • 【姿勢】北京,這個離北平最遠的城市
    如今,缺水、缺新鮮空氣、缺房子住、永遠缺人才,這便是今日北京之現實……那時常有太陽升起,如今則被霧霾籠罩……來源:《新周刊》作者:媒體人胡赳赳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是自我的面目全非,是昨天我叫北平,今天我叫北京。
  • 宋代姜夔《次石湖書扇韻》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他在看了範成大手中扇子上的題詩以後,作了這首《次石湖書扇韻》來抒發他的感受。範成大的原作題扇詩已佚。 姜夔簡介: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裡、範成大、辛棄疾等交遊。
  • 新時代需要怎樣的網絡主播?「明日之星」網絡主播大賽冠軍出爐
    作為2020上海廣播節的系列活動之一,10月25日,2020「明日之星」上海廣播網絡主播大賽總決賽在889廣場舉行。從千餘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的全國48強,當日會師上海,秀聲音、比才藝,角逐「明日之星」榮耀。最終,王曉飛與馬瑞分獲音頻主播組與視頻直播組冠軍。
  • 名家名作|老舍《想北平》(肖玉朗誦
    想北平 作者:老舍 朗誦:肖玉 如果讓我寫一本小說,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於害怕,因為我可以撿著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