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生活】臺北 離北平最近的城市;北京 離北平最遠的城市

2021-02-07 國家人文歷史

本文內容來源:公眾號【悅遊族】


臺北:夢回北平

  那些老北平城飄蕩已久的靈魂在這裡安家,在異鄉重築故土,用我們久違了的善意與親切搭建起舊時的生活記憶。

  1998年,《新周刊》對臺北的評價是:「最陌生的城市」。15年過去,隨著自由行等各種交流,臺北已經成了最親切的城市。在這裡,你可以拾回舊時的回憶。

  在評價一本名為《從臺北到北京》的書時,一位雜誌總編說:「這是一本關於距離的書——不是從臺北到北京,而是從北平到北京。這是一本關於夢境的書——夢裡是北平,醒來是臺北,或者北京。胡同臺妹的書讓人心酸——她尋訪大陸時總是與夢境銜接不上,而站在臺北街頭時卻感慨中國原來在這裡。」

  如果林語堂先生穿越到了現在,在街邊踱著步子跟你講:「它包容著新舊兩派,但它本身並不稍為之動搖。它是貧富共居的地方,你可以留連在一個茶館裡,一整個下午不走。那裡的果蔬新鮮;桃就是桃,柿就是柿。它是一個理想的城市,每個人都有呼吸之地……」那麼他講的不是舊時的北平,就是現在的臺北。

  臺北是老北平的穿越版。老北平沒有高樓,臺北也只有一座:101大樓。作為文化局局長,龍應臺把曾住過9位市長的日式官邸改成了藝文沙龍,任何路人都可以進來喝杯咖啡。另一幢老樓「西門紅樓」也完整地保持舊貌,無條件給各種平民藝術家們使用——胡適故居、林語堂故居、錢穆故居也都完好健在。北京人鄧慶瑜在臺北車站開的北平田園餡餅粥店,33年都沒挪過地方:曾經在老北平裡生活過的人們,在臺北獲得了不會消失的家。

  在臺北,有30.02%的房子年齡超過30年,且高度不超過五層。臺灣銀行總行、臺北郵局、臺灣博物館、中山堂等老建築,以及大稻埕、剝皮寮等老社區也都是貨真價實的古董,盡心盡責地展示著一段段豐富過往。臺北政府也曾想改造這個在外人看來舊而矮的城市,但如同1955年的臺北都市更新計劃,只為了不砍掉一排老榕樹,居民們就組織起此起彼伏的社區運動。市政府只好讓步,並讓負責改良設計的林正修當上民政局長。

  臺北,曾經是只出現在羅大佑歌詞中、侯孝賢電影裡的陌生之城,已經越來越熟悉——大陸客們正不斷穿過海峽,來到這座島上感受「最美的風景是人」。那些老北平城飄蕩已久的靈魂在這裡安家,在異鄉重築故土,用我們久違了的善意與親切搭建起舊時的生活記憶。

北京:最遙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是自我的面目全非,是昨天我叫北平,今天我叫北京。

  北京是現世,現世以安穩為主;北平是往事,往事不安穩卻有傳奇。

  老舍說:「我心中有個北平,可是我說不出來。」尹麗川說:「北京一下雪,就變成了北平。」

  1928年至1949的民國時期,北京叫北平,逾20年。

  老舍言,誇獎這個古城的某一點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後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裡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隻有說不出而已。」於是,老舍寫了《想北平》。

  且來看看北平的建築氣派,《京華煙雲》一出場,便從商人姚思安家的四合院寫起,「大門口兒並沒有堂皇壯觀的氣派,只不過一個小小的黑漆門,正中一個紅圓心,梧桐的樹蔭罩蓋著門前」,可是姚家的房子「堅固,格局好,設置精微,實無粗俗卑下華而不實的虛偽樣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姚木蘭「卓然不群與堅定自信的風度」得以養成。

  倘若測繪現代北京的地形圖,這四合院或可視為城中之「城」,一個五臟俱全的日常化空間,一個不無理想化的家居處所。

  林語堂眼中的北平,「像一個國王的夢境」,像「一個飲食專家的樂園」,「是貧富共居的地方」,「是採購者的天堂」,有「舊的色素和新的色素」,……而最重要的是,「北平是一個理想的城市,每個人都有呼吸之地;農村幽靜與城市舒適媲美」。

  一如他在《京華煙雲》中刻意突顯的,北平是田園與都市的合體。

  這是北平時期,北京時期則丟掉了自己的藝術。中國人比美國人趕忙多了。北平是「慢之國」,北京則是「急之國」。

  林語堂宣揚「閒適」、「中庸」的人生哲學,將其宣示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主義「抒情哲學」,並張揚「田園都市」日常生活的精微美妙之處。而這,正是他在《輝煌的北京》一書中所倡導的。不過,他輝煌的北京,指的是北平。

  還有鬱達夫,浪蕩中國許多地方的才子,最後扎到北平,詩意地棲居:「中國的大都會,我前半生住過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數;可是當一個人靜下來回想起從前,上海的鬧熱,南京的遼闊,廣州的烏煙瘴氣,漢口武昌的雜亂無章,甚至於青島的清幽,福州的秀麗,以及杭州的沉著,總歸都還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裡的時候,當然還是北京——的典麗堂皇,幽閒清妙。」

  民國才子作家張恨水寫道:「能夠代表東方建築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難找第二處了。」

  北平之美,美在其格局,四九城,即現在的城六區。房子都是四合院。不似如今「攤大餅」,圓環套圓環,大馬路尚未有,城市尺度合適遊街。嘆如今幾乎被硬生生的大拆大建變得面目全非了。從梁思成、林徵因到王軍、華新民,呼籲聲從北平傳到了北京,但理想越來越遠,欲望越來越熾。

  然林語堂總結說:「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寬大的。他包容著新舊兩派,但他本身並不稍為之動搖。」

  那時的北平人,穿長袍或西服,戴禮帽;人力車夫,也是短裝利落,乾乾淨淨。物價便宜,知識受到尊重,稿費高,謀生易。禮節尚未廢除,待人接物,還是民國範兒。

  如今的北京,雖也人文薈萃,只是「人格」的不確,而「奴格」則每每遇見。格之不存,樣子便也變了。

  北京到北平的距離,不是時空的距離,而是心理的落差。中式與西式共存的生活方式,以中式生活被摧毀而告終,而西式的生活方式中,又只僅僅學到了西方的欲望表達,而沒有學到其人文精神。

附:臺灣自由行手續辦理詳解『珍藏版』

  1、臺灣自由行開放城市全部名單(26個城市)

  臺灣自由行城市是第一批:北京、上海、廈門。第二批:天津、南京、重慶、成都、廣州、杭州、深圳、福州、濟南、西安。

  2013年6月28日開放:蘇州、武漢、寧波、青島、鄭州、瀋陽等六城市

  2013年8月28日開放:長春、石家莊、長沙、昆明、南寧、合肥和泉州。

  加上之前兩批的13城市,現在臺灣開放自由行的城市總共達到了26個。

  2、去臺灣要辦什麼證?

  去臺灣需要【兩證一籤】,大陸居民來臺自由行必須辦理「兩證一籤注」。

  兩證:大通證(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入臺證《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

  一籤註:臺灣個人旅遊籤注G籤(貼在大通證第二頁)

  3、如何辦理《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大通證?

  申請人自行前往戶籍所在地出入境管理處辦理《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自由行個人旅遊籤注(G 籤),一般為 15 個工作日,時間以各地要求為準,費用通行證每證30元,籤注每項次20元。

  辦理《大通證》所需材料

  (1)提交填寫完整的《大陸居民往來臺灣地區申請表》

  (2)申請人1張近期正面免冠2寸彩色照片(淡藍色或白色背景)

  (3)交驗身份證、戶口本原件及複印件

  (4)提供「入臺許可」複印件

  (5)提交與申請事由相應的證明材料。

  (6)申請人已持有赴臺證件的,申請時須將原證件交回。

  4、入臺證辦理/入臺證攻略

  臺灣發的入臺證:《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往來通行證》(簡稱入臺證)。這是入、出境臺灣以及登機、上船時主要需要的證件。申請入臺證,則需要符合開放城市、擁有戶籍、年齡等條件外,除了學生,都需要提供財力證明。

  入臺證是一張A4紙彩色列印的,上面有申請人資料,以及二維碼。

  自由行入臺證有效期是自發證之日起三個月。只要是入臺證效期之內,都可以入境,即使是剩下最後一天,依舊可以入境與停留15天。(從入境的第二天算起,第十五天一定要離境,所以,可以簡稱為停留16天15夜。)

  辦理時間:一般為7~10天

  1)辦理入臺證所需資料(成年人)

  ●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

  ●臺灣個人旅遊籤注(G籤)

  ●身份證正反面複印掃描

  ●戶口本

  ●2寸照片

  ●緊急聯繫人身份證正反面、戶口本(緊急聯繫人的頁面)

  ●財力證明(四選一)

  ●行程表

  2)辦理入臺證需要的材料(學生)

  ●帶相片的學生證或學校開具的在讀證明,無需財力證明

  ●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

  ●臺灣個人旅遊籤注(G籤)

  ●身份證正反面複印掃描

  ●戶口本/人口卡,若是學校集體戶口則需學校的集中戶口本

  ●2寸照片

  ●緊急聯繫人表,與緊急聯繫人的身份證明,緊急聯繫人身份證正反面、戶口本(有緊急聯繫人的頁面)複印件

  ●行程表

  非臺灣自由行城市的學生如何辦理入臺證

  年滿18歲的學生,然18-20歲需要父母籤署同意書。擁有大陸規定的26個開放赴臺自由行城市戶籍的學生可以申請赴臺自由行(集體戶口在這些城市的也可以)。2013年7月1日大陸實施的便民措施,在26個開放自由行城市念書的學生,也可以在讀書城市申請大通證與G籤,所以,也可以申請來臺自由行。必須是全日制的學校,包括專本碩博。

  提示:大通證是大陸發的,入臺證是臺灣發的,必須先辦好大通證和G籤,再憑大通證辦理入臺證(僅針對自由行)。最好出發前一個月就要準備辦理大通證和入臺證,否則可能無法按時出發。入臺證可以異地辦理。

  3)入臺證辦理財力證明(四選一)

  相當於人民幣5萬元以上的銀行存款或金融機構開立的已存一個月以上的存款證明,存款無需凍結。

  最近一個月內超過5萬元人民幣的銀行流水單。(須蓋有銀行或金融機構章戳)

  年工資收入相當於人民幣12.5萬元以上的薪資證明文件

  銀行出具的信用卡,必須是金卡或金卡以上雙幣卡,僅人民幣信用卡不可用,正反面掃描件

  以上四項條件滿足任何一項即可。

  入臺證樣式

  補充入臺證辦理其它說明:

  ①主申請人年滿20歲,夫妻或全家同行,任一種證明只要一份即可,不用乘以人的倍數。

  ②選擇財力證明5萬元的親們記得提前1個月存款哦。

  ③以金卡、年薪證明不用等30天!這是趕時間申請的快捷方式

  ④三年內第二次入臺,如果第一次來時無違規情形,無需提供財力證明。

  ⑤學生使用在讀證明,可以不用財力證明,碩博士生亦同。

歡迎關注「悅遊族」微信公眾號

如何分享
*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發送給你的朋友或微博;
如何關注:
*在微信公眾帳號中搜索「悅遊族」或掃描上圖二維碼

更多精彩請點擊↓↓

相關焦點

  • 北京,離北平最遠的城市
    ,是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是自我的面目全非,是昨天我叫北平,今天我叫北京。北京是現世,現世以安穩為主;北平是往事,往事不安穩卻有傳奇。老舍說:「我心中有個北平,可是我說不出來。」尹麗川說:「北京一下雪,就變成了北平。」
  • 【姿勢】北京,這個離北平最遠的城市
    魯迅的情緒則要平和而有距離得多,他從紹興至京,看盡人情冷暖、官場醜態、學者「裝逼範兒」,但他對北京卻有好感,他總結說:「北平雖幾乎沒有春天,我並無什麼不滿意,蓋吾以冬讀代春遊之樂久矣。」  魯迅作《北平的春天》一文,似乎並未誇讚北方之春,春天畢竟太短,未及打賞,便已失落。
  • 從「北平」到「北京」
    新中國定都在北京。九個月前,1949年1月31日,還被稱為「北平」的這座城市宣告和平解放,讓馳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免於戰火完整地保存下來,為新中國定都奠定了基礎。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北平」改稱為「北京」,確定為新中國的首都。  新中國定都這件載入史冊的大事,是從驚心動魄、艱苦卓絕中拉開大幕的。
  • 檔案揭秘:1949,北平—北京(上)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這一年具有翻天覆地的裡程碑意義:一個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在世界東方屹立;歷經磨難的千年古都,被確定為國都,完成了從北平恢復為北京的華麗轉身。翻開塵封的檔案,這一年古都的錯綜複雜與波瀾壯闊歷歷在目。北方的冬晨,朔風凜凜,似乎整個世界都被刺骨的寒氣裹挾。
  • 北京,北平.
    老舍說,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麼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論天氣,不冷不熱。論吃食,蘋果,梨,柿,棗,葡萄,都每樣有若干種。論花草,菊花種類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西山有紅葉可見,北海可以划船…一到秋天,北京就又變成北平了!
  • 北京的7個「曾用名」,除了叫過「北平」,還被叫過什麼名呢?
    北京的7個「曾用名」,除了叫過「北平」,還被叫過什麼名呢?北京是一座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北京」是因朱棣取得皇位後建北京城,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但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 回首看國劇《步步驚心》下雪的北京叫北平 第三視角 可能你我都是...
    冬日初雪陸續在各地下起,最早的地方在祖國最北側,然後由北向南飄來,不知道今冬的這場雪又從何時開始,下雪便想起流行於網絡的一句話:「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
  • 北平胡同裡的帕梅拉
    帕梅拉的故事牽動人心,許多在北京的外國人為《北平午夜》著迷,他們開始尋找書裡的狐狸塔、盔甲廠胡同和船板胡同,這些書中的地名甚至串起一條熱門的旅遊路線。桂濤  保羅·法蘭奇向他的英國讀者講了個民國時期的北平故事:在日軍入侵前夕的北平,英國前外交官之女、20歲的帕梅拉被人發現暴屍於狐狸塔下,「每根肋骨都被折斷,心臟被挖走」。帕梅拉之死震驚了中國,在旅居的外國人中引發恐懼與猜忌,並傳導至國際外交中。但最終因為日軍入侵不了了之,成為懸案一宗。
  • 1949年選首都時,我國11個城市入選了,為何最後定都北京
    除四大古都外,鄭州、北京、開封、安陽、杭州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古代都城,有許多城市可以成為國家都城。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在全國範圍內挑選出11個城市,作為首都的備選城市,這11個城市分別是什麼城市,為什麼北京最終會脫穎而出,成為首都?這些城市分別是北平,哈爾濱,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南京,廣州和上海。
  • 和平解放前夜的北平,與電視劇新世界同期,真實的老北京生活
    當時,尚未撤離的西方記者布列松,拍攝了此時期的京城生活。圖片與發生在《新世界》中故事的時間,近乎完全吻合。 民國十八年(1929年),國民黨中央直屬的《華北日報》於北平創刊。抗戰勝利後,該報復刊並增出晚刊。1949年1月31日,原華北日報社(位於王府井)被接管,人民日報(北平版)編輯部同時成立。
  • 涼山州寧南縣:離城市遠,接近太陽
    簡介:涼山州寧南縣:距離城市最遠,距離太陽的養蠶聖地從徠祖開始,桑蠶產業在中國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從前,桑蠶很稀有,絲綢更珍貴,蠶絲被是一種床上用品,只有地位高的皇室貴族才能擁有!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絲綢已經走進千家萬戶,雖然我們不能當皇帝,但我們可以很容易地享受「皇家」!不過,雖然桑蠶養殖基數不勝數,但相信很多網友還是堅信桑蠶還是蘇杭!的確,蘇杭地區的絲綢被、絲綢等物品非常廣泛,從事桑蠶養殖的人很多,其他地方生產的蠶繭是否可能稍差一點?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時,有11個城市入選,為何最後敲定北京?
    當時替代城市超過11個,但最終只有北京脫穎而出,成為我國不可替代的政治中心。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公元前2070年左右,從夏朝開始出現了「都城」的概念。當時首都是楊英,也就是今天的許昌宇宙。此後數千年來,隨著時代的變化,有著眾多城市建設首都的歷史,自1949年建國以來,成為新中國國家位置的首要任務。
  • 電視劇《新世界》背後:和平解放前夕的北平什麼樣?
    由於戰爭,東北難民大量湧入北平。圖為臨時安置難民的帳篷。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成為新舊世界的分界線。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新世界》就以此為背景,講述了新世界來臨前夕北平金海、徐天、鐵林三個小人物的故事,三兄弟本來相約一起去南方躲避,因為意外,三人決定留下。
  • 中國離海洋「最遠的」城市,在市區還能看見雪山,網友真羨慕
    中國幅員遼闊,既有美麗的海濱城市,也有山川環繞的內陸城市,其他城市的魅力姑且不論,你知道中國離海最遠的城市是什麼嗎?而且三面被雪山環抱,在市區開窗就能看到雪山,想想在繁華的大都市和巍峨的白色雪山結合在一起,感覺很美嗎?
  • 70年前解放軍舉行進入北平入城式,留下了這些珍貴老照片!
    1949年1月,北平圍城。為了實現北平和平解放,毛澤東指示要動員一切力量,積極做好北平守軍長官傅作義將軍及上層軍官的統戰工作。也許,在他心中,早已把北京內定為新中國的首都了。
  • 解放軍北平入城式,東北野戰軍司令部命令:繞道也要從這裡過!
    這個畫面被隨軍的攝影師捕捉下來,北平和平解放的經典時刻在此定格。第二:為什麼要在北平舉行盛大的入城式?北平解放前,解放軍已經接連解放了石家莊、濟南、瀋陽、天津等八個重要城市,為什麼偏偏要在北平舉行入城式?
  • 那一年,北平失去詩人徐志摩,上海灘再無名媛陸小曼
    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兩個多月後,一架由南京飛往北平的郵政飛機在濟南失事墜毀。這架飛機中唯一的乘客,年僅34周歲的徐志摩不幸罹難。這位浪漫多情的民國詩人,終於如來時一般悄悄地走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但其實最令人痛心的,莫過於他與陸小曼的一段錯誤的姻緣。
  • 火鍋之鄉,竟然有一家北平小館,還挺火!
    多少人擠破了頭想進北京,可有一個北京人,卻從北京逃離到了重慶,是不是很稀奇?
  • 1949年選首都,共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終定了北京?
    不為人所知的是:新中國建國首都首先之一是哈爾濱不是北京。當時哈爾濱是全國的工業中心,經濟基礎較好,且交通便利,而且當時離蘇聯老大哥比較近,可以背靠蘇聯,政治和軍事較為安全。當時中央警備隊已經開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去哈爾濱準備籌建首都事項,另外一部分留在黨中央。毛主席本人也比較喜歡哈爾濱「銀裝素裹」的大雪環境。
  • 北京從前叫「北平」,那你知道「南平」在哪嗎?
    「南平」與「北平」北京的前身是北平,一個「平」字,求一份平安順遂,而南平與北平雖然像是相對而立,各居南北,實則沒有什麼相關性。北平源自明朝,是明太祖遷都後取的「祥瑞」之名。借了古稱,順了吉時,祈願福運昌盛。北平是三朝國都,心臟之所,其歷史意義可以說不可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