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武陵山下白衣相,南平,是柳永的故鄉。
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柳耆卿柳三變,京城繁華江南煙雨都見過了,人間風景半世浮華都觀賞,憶及故鄉,還是一番山水清明的好錦繡風光。
「南平」與「北平」
北京的前身是北平,一個「平」字,求一份平安順遂,而南平與北平雖然像是相對而立,各居南北,實則沒有什麼相關性。
北平源自明朝,是明太祖遷都後取的「祥瑞」之名。借了古稱,順了吉時,祈願福運昌盛。北平是三朝國都,心臟之所,其歷史意義可以說不可比擬。
而南平,在福建北部,群山之間,風度翩翩地安居一隅。
南平之地淵源頗久,先秦時地屬百越,百越雜處,各有種姓,地處叢林,繞寨敬居。百越是我們傳承至今是我們俗稱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文化與秘術至今都晦澀,福建的「閩人」善於種植水稻和冶煉青銅,多族文化的交融匯聚成璀璨一時的百越文明。
百越人繁盛的文化終結於秦王的大一統。「南取百越之地」過後,南平併入漢族文明,秦始皇焚書坑儒,百越文化斷了代,南平併入中原版圖。
在宋開寶八年,此地正式命名為南劍州,自此亦稱南平。
南平立建寧、延平、邵武3府,是明清時期的駐軍地,自民國至今,旅遊業與生產業逐步發展,也逐漸成為了福建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
南平風光
南平之地。環山繞水,風景明秀。
山是武夷山,是「晚風清。斷霞明。行至晞真、館下月華生。」的仙人居所。武夷山上水簾洞,古今晴簷終日雨,春秋花月一聯珠,那是美猴王騰雲駕霧的所在,懸泉瀑布,西遊伊始,仙人羽化,道家聖地。
武夷山相傳是仙人遊歷休憩之所,通天之境,祥瑞多福。故而南平之境也是仙人庇護之地,風調雨順,福泰安康,戰亂不侵,在千年歷史之中少有動亂。也應了名字中的「平」。
水是閩江幹流,閩江水,雲山路,水石勢澎湃,閩江水自福建出,自琅岐島入東海。白虹匹練,滋養一方水土。
因為這條本地的「母親河」,南平有極為豐富的水力資源,建溪、富屯溪等支流蜿蜒而過,南平的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居全省第一,這是天佑的饋贈。
南平是山水佳人,武夷山、杉嶺、仙霞嶺、鷲峰山共同構成了福建的第一大山脈。南平之地群巒疊嶂,溼度大,霧日長,南平的山上多有寺廟,青蒼松下黑瓦簷,黃袍道士搖著鈴鐺拾階而上,百年不變的和光同塵。
福建之北,道南理窟
南平與道家文化淵源頗多,相傳太極祖師張三丰便出自南平的閩北,南平也被譽為太極文化的發源地,武夷山有諸多宮觀道院,南平也建有太極文化研究協會,至今去武夷山的遊客,也能看到武夷山頂,太極宗師氣沉丹田凝練,配上武夷山的煙雲停霧,恍恍像是仙人降世。
武夷山蜿蜒而下九曲溪,太極七德,修心如流水,曰:謙之德、靜之德、堅之德、廉之德、和之德、仁之德、正之德。
九曲溪附近分別有星村,半月山,升日峰,這是道教的日月星藺照,九曲溪還緣溪坐落著兩口「龍井」,順有地勢形成天然的太極圖,意在通天。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南平武夷山,周回一百二十裡,名曰真升化玄天。武夷山歷來是方士羽客隱遁之地,相傳武夷山有地仙之主,受命玉帝的武夷君。各路地仙匯聚於此,祝天壽,問太平。
武夷山是洞天福地,是羽化登天之所,武夷山的山水縈巖瀠洄,天生奇志,加之大霧漫天,久久不散,故而有無數的奇聞異志,仙鬼傳說。
西遊記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個,水簾洞美猴王一躍而上,榜此安身,水簾洞也卻如西遊的水勢浩浩,如落珠簾,故也稱為珠簾洞。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南平的一絕,便是茶道。
武夷巖茶是當地道人精心培育的品種,是我國頂尖的烏龍茶,也許真的是應和了道家的天人合一,武夷巖茶有巖骨花香,九曲水韻,南平的茶道,蘊含著道教理學的禪意,香遠益清,安定凝神。
而南平茶道的開創者,是儒家大成者,朱熹。晦翁煮茶,過往者品一茗,識大滋味。
閩越朱子,文道昌盛
若說北平是政客,龍盤虎踞,百家爭鳴,那南平便是儒士,落拓灑脫。南平是文人所,山水裡浸著墨香,聲聲書讀了千年,有時代的文化積累。
南宋朱熹的隱居之所,便是南平,朱子文化自此發源。
朱熹建立考亭學派,研究理學,著書講道,過著無事一往來,茶瓜不須投的閒散日子。朱子講道,各方學子便薈萃於此,構築了南平相當濃厚的學術氛圍。
朱熹在南平住了五十年,死後亦葬於此,他的紫陽書院到還在武夷山,與朱先生一脈相承的理學大家楊時、羅從彥、李侗並稱為延平四賢,其雕像至今塑立在南平的四賢街上。
南平的文化氛圍與教育水平相當優越,譬如南平佇立著黃崗山,帶給了芸芸學子噩夢般的黃岡試卷。
南平多忠閒,文天祥曾在南平開都督府聚兵起義抗元,「鬼城牆」至今猶在茫蕩山的蓮花峰上,百年前的枯骨鮮血,眾志成城的相似而戰都鐫刻在文山城牆上,百年歲月,山水不忘。
自南平踏出的,還有鄭成功,延平郡王出身文人之鄉,周身軍人氣度,生為遺臣,歿為正神,遠渡臺灣,收復失地,他死在臺灣,但康熙即位後,將這位遠洋孤忠接回南平,落葉歸根,故裡安葬。
明朝同樣出身南平的還有海瑞,這位「海青天」一身清廉兩袖清風,他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死後十裡長街相送,是當地著名的父母官。
南平同樣是柳永的故鄉。這位煙花巷裡的柳公子世居南平,半生不得志,算是世道辜負,便奉旨填詞,自號白衣卿相,成了個詩詞買笑,百裡紅袖招的詩酒風流人物。
他好詞,好慢調,好俚語,他曾為自己的家鄉寫過《巫山一段雲·六六真遊洞》:「六六真遊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穩破非煙。何處按雲軒。」
這便是南平的風物了吧,南平有2000多位進士和17位宰相,法醫宋慈,南宋榜眼黃中,明朝內閣首輔楊榮皆出於此。山水養人,南平算得上是人傑地靈。
南平最早的傑出人物算是百越之人,百越之地的閩北之人大多居住在此,他們善辯五穀,雜五方之俗,祭祀鳥蛇,由鄭成功引入的延平戰勝鼓、建甌挑幡,以及道家文化與百越習俗結合而成的邵武儺舞、政和四平戲等。
南平的地下埋葬著閩越的文化長廊,繁盛的百越文明隨著挖掘而逐漸重現於世。
兩宋時期的建盞文化與建本文化也在南平多有時興,黑瓷中代表性的天目瓷和先民造紙術成就的麻沙本都存放在南平的博物館中,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歲月與光輝。
如今的南平,以工業和旅遊業作為主體,繁盛地蓬勃發展著,相當可惜的是,南平的地區生產總值不足2000億元,是福建九個地級市中產值最低的一個,但南平地大物博,各色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待人發掘。天光物化無數,加上歲月予以沉澱,這個凡間的「白玉京」,自會安存於世,生機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