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平均42歲開始規劃退休 錯失217萬港幣

2021-02-13 香港薈

金融產品配對平臺GoBear在今年9月進行一項財務健康指數網上調查,在四個亞洲市場,包括香港,新加坡,泰國及印尼訪問了4000名受訪者,當中包括1002名香港受訪者。

指數以100分為滿分,香港財務健康指數為64分,當中金融知識部分為72分,普及金融部分為58分,財富保障部分為46分。65%香港受訪者視生活追求為最大的儲蓄動力,繼退休及為應付緊急情況儲備資金後,旅遊成第三個主要儲蓄目標。

開始規劃退休的平均年齡為42歲,若港人於開始工作後便隨即成立退休基金作儲蓄,到42歲的平均存款水平應可達217萬元。四分一人認為應在工作6至10年後開始工作時規劃退休計劃,而9%港人認為應在畢業後開始。

年輕人特別著眼短期財務規劃,四成一港人及多達一半年輕人(18至25歲)(52%),都視旅遊為首要財務儲蓄目標,近四成年輕人視購買心頭好如電子產品、手袋及其他消費為其中一個最重要財務儲蓄目標(39%),但整體上只有不足兩成的港人有同樣想法(19%)。

另外,置業亦成為年輕一族的其中一個主要儲蓄目標,近半18至25歲年輕人(46%)及逾四成26 至 25歲人士(42%)視此為目標。普遍香港人的金融知識水平良好,但其知識水平存有性別差距,逾六成女性認為自己的財務知識水平一般或低於一般水平(62%),相比下只有不足一半男性有同樣想法(45%)。

香港人在理財方面甚為自律,三分之二受訪者表示在消費前會謹慎考慮自己的負擔能力(66%),逾四成指每月會為開支作預算(41%),超過一半更會嚴謹跟從開支預算。即使如此,只有不足兩成半受訪者已為退休計劃作實際財務行動(23%)。

香港人認為自己財務穩健,逾半訪者表示在失去主要收人來源後6個月仍能應付生活開支(55%),但只有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財富狀況非常穩健。當中認為缺乏有效財富增長知識(39%)及不穩的經濟狀況(38%)最影響財務穩健程度,近半(49%)56至65歲港人的最大顧慮是經濟狀況。

資料來源:GoBear、錢家有道、頭條日報

相關焦點

  • 港人提前規劃退休 將會錯失217萬港幣!
    65%香港受訪者視生活追求為最大的儲蓄動力,繼退休及為應付緊急情況儲備資金後,旅遊成第三個主要儲蓄目標。開始規劃退休的平均年齡為42歲,若港人於開始工作後便隨即成立退休基金作儲蓄,到42歲的平均存款水平應可達217萬元。四分一人認為應在工作6至10年後開始工作時規劃退休計劃,而9%港人認為應在畢業後開始。
  • 臺灣遭遇史上最大退休潮
    退休潮意味著生產力短缺等諸多問題,但對臺灣來說,最火燒眉毛的是缺錢,據臺當局測算,用於支付各行業退休金的保障基金將在幾年內破產。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四大公營企業臺糖、臺水、臺電及中油員工老齡化嚴重,其中臺糖員工平均年齡竟然高達52.5歲。從2016年到2023年,這四家公司預計將退休1.2萬人。教育界同樣是「老前輩」居多。
  • 香港或在中山租借30平方公裡建60萬港人新城!
    導語: 《香港提出將租借大灣區30平方公裡建60萬港人新城!》
  • 專家支招 | 59歲退休 少拚一點賺健康
    何時最該退 沒標準答案我有位住在休士頓的好友將邁入62歲,她的朋友群大多與她年紀相仿,因為現在他們逐漸接近退休年齡,大家均想要未雨綢繆,所以他們聚會時最常討論的就是應該存夠多少錢才能夠安逸的退休?另外,如果62歲提前退休,是否應申請領社安金,還是該等到66歲可領足額再申請。
  • 視察發展局 讚規劃供地
    翌年,特區政府更「加辣」,推出雙倍印花稅(DSD),把樓宇買賣印花稅之稅率全面增加1倍,加上其後規管一手物業條例生效,令近年樓價和租金開始回落,亦扭轉了兩者只升不跌的心理預期。  不過,要解決樓價高企,提高供應量才是治本之方,政府經這幾年努力,漸見成效,供應明顯增多。
  • 股匯風暴:人民幣走貶 港人內地存款急回流
    擔心財富大蒸發,港人近日紛北上提取人民幣換港幣,亦有內地人轉存港幣,深圳羅湖口岸中行、建行分行大堂人滿為患,記者上周五採訪時,人們換光了建行的港幣。建行的大堂經理說,元旦以來每天有500-600人前來取款,其中逾9成是港人,這人數較去年12月底增近三倍。  人民幣急貶,急壞了香港一班北上存人民幣及購買理財產品的存戶,近日紛紛北上將人民幣存款「螞蟻搬家」回港換回港幣或其他外幣。
  • 比較香港與內地社保制度,在哪裡退休能頤養天年?
    根據香港政府官方資料計算顯示,月入1.2萬港元的基層1年只需要繳納240港元稅金,月入2萬港元的人一年需要繳納4800港元稅金,相對還是比較低的。直到現在,70歲還未退休,開出租、做勞工的香港老年人不在少數。2000年左右香港政府開始推強積金,算是引入了養老金的機制。不過現行供款標準是個人5%,企業5%,費率甚至還比不上內地的養老金供款。
  • 澳門賭場八小時輸光兩萬五千港幣,臺灣美女賭後38歲身家近千萬
    38歲的餘筱萍曾十年前的首屆世界麻將大賽中奪季軍,有為臺爭光的「臺灣賭后」之稱;據悉,身為餘家長女的她早賺近千萬元,除繼續發揮自己在牌桌上的賭技外,還頗懂理財。她坦言,過去在貴人指點下曾買了兩對招財鎮宅的貔貅,將所得換購黃金保值,後來在金價高時脫手,增加不少零用金。     「以前賺到錢就去金店換購黃金,各種大小的金元寶我有好幾個。」
  • 35歲買得起臺北房嗎?他怨工作10年「1年存不到150萬」
    小編整天都有想移民的念頭,因為,無論小編怎樣努力,升職加薪,薪酬終於上到了2萬港幣(當然,2萬在香港來說一點也不高,就是,比上肯定遠遠不足比下有餘就算了),但要想有屬於自己的房子,那根本就是痴人說夢話了!每個城市,每個年輕人,都面臨著遠不可及的房價。這次,來看看臺北的年輕人的報導吧!
  • 港人移居臺灣創20年新高
    從去年開始人數暴增,每月有五、六十個之多。律師還多次受邀到香港開辦移民臺灣說明會,熱潮可見一斑。為什麼香港人喜歡臺灣?星展銀行首席經濟師柯大任今年初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香港1,000多呎的單位價值140萬美元,香港人平均工作39年才能負擔。相比之下,臺灣的樓價只是香港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兩地文化接近。
  • 港人平均壽命世界第一
    香港,生活工作「壓力山大」、居住環境逼仄、城市狹小擁擠、貧困人口中三分之一是老人……但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港人是怎樣做到健康長壽的呢?它的長壽「秘訣」是什麼?對於內地日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這也未嘗不是一種借鑒和參考。  超越日本,港人平均壽命全球第一 自1985年以來,日本女性一直蟬聯世界第一長壽的寶座。
  • 【樓奴】港人均月存1.3萬,要幾多年先夠首期?
    香港公屋聯會近日發佈「香港樓奴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未計其他儲蓄,為了首期,受訪者平均每月竟儲逾1.3萬元!然而,他們預計首期平均金額達174.3萬元,即他們約要儲蓄不少於10年8個月才能達成目標……期間更要假設樓價繼續平穩不會攀升。調查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上月訪問508名市民,於上月11日至25日期間進行。
  • 陳帆:五年後每年供應3.5萬公屋
    3.5萬個公營房屋供應。圖:覓地建屋是長遠解決房屋問題的根本之道。而房委會與房協合共供應的公營房屋單位量,在每年1.4萬個與2.8萬個之間波動,單位量隔年相差一倍。陳帆稱,房委會和房協每年興建公營房屋的數目都有變化,但按估算,2025年度後,平均每年約有3.5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供應。他稱2025年度及之後預期落成的公營房屋項目,大部分仍處於初期規劃及設計階段,受多項因素影響,可能有所變動,現階段難以列出詳細資料和時間表。
  • 最高拍出1810萬港幣!呢啲奇怪嘅車牌勁有趣!
    ▷ 申請拍賣 從1973年開始,香港傳統車輛登記號碼可以通過拍賣會進行競投。香港運輸署會不定期舉辦車輛登記號碼拍賣會。如果你有心儀的號碼,都可以申請預留這個號碼,交1000元按金,然後這個號碼就會列入拍賣名單。若最後沒有人投中,這個號碼就會分配給開始預留的申請人。如果這個預留的車牌號碼被人拍中了,就會退回按金。
  • 拖著1500萬現金街上走,兩內地男在香港遇刦了⋯⋯
    香港《頭條日報》20日消息稱,當天18時左右,2名內地男子拖著一裝有超過千萬元(港幣)現金的行李箱,途經尖沙咀棉登徑時,遭6名南亞蒙面劫匪持刀搶劫。據香港「東網」21日最新消息,香港警方接一名蘇姓(47歲)內地商人報案,稱其經營「外幣兌換店」(港稱「找換店」)的蘇姓(32歲)及陳姓(22歲)的生意夥伴,在尖沙咀棉登徑近白蘭軒道被多名南亞刀手搶劫,嫌疑人以刀、木棍及疑似辣椒水襲擊兩名事主後,搶走了一個裝有1500萬港元現金的行李箱後逃走。
  • 香港人幾歲退休?數據說實話︰退而不休!
    商業世界,70歲還活躍的商人大有人在。為什麼香港人好像永不退休,老了還要去當保安、賣紙皮,拼命地工作?如果將來的人普遍有120歲命,香港人是否會工作到120歲?香港政府一直沒有為法定退休年齡和全民退休保障立法。退休年齡均是社會約定俗成。一般公司和機構,把法定年齡訂在65歲。
  • 港人精神健康指數創9年新低 1成人可能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2020精神健康月」籌委會研究工作小組公布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在今年6月22日至7月6日進行電話訪問,合共訪問了1,002名15歲或以上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