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百川
顧野王,男,漢族,公元519年生,壽命63歲。屬相豬,星座約為雙子座,江蘇蘇州人。中國最早的楷書字典《玉篇》,比《說文解字》還多近萬字。作者顧野王,當時的年齡僅 25歲。
「顧野王,字希馮,吳郡吳人也。祖子喬,梁東中郎武陵王府參軍事。父亙, 信威臨賀王記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術知名。」顧野王出身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王府從事文字工作的秘書長。
「野王幼好學。七歲,讀《五經》, 略知大旨。九歲能屬文,嘗制《日賦》,領軍硃異見而奇之。」顧野王7歲即知詩、書、禮記、易經、春秋,9歲能寫賦,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硃異當面誇他「神童」。
「年十二,隨父之建安, 撰《建安地記》二篇。長而遍觀經史,精記嘿識,天文地理、蓍龜佔候、蟲篆奇字, 無所不通。」
顧野王12歲隨父親來到南梁的首都南京,寫了《建安地記》二篇,開後代遊記之先河。長大後的顧野王學貫經史,嘿識,即默默地記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佔卜算命,古文字畫,無一不通。
公元538年,年僅19歲的顧野王,被封為縣處級的太學博士。後改任同級的王府記室參軍。齊武帝蕭賾第十九子,宣城王蕭子琳為揚州市長,顧野王及琅邪王褒均為賓客,宣城王極愛他們的才能。
顧野王又喜好丹青,擅長繪畫,宣城王在東府起居齋,令顧野王畫《古代賢人圖》,命王褒在畫上寫文贊賦,此幅作品珠聯璧合,被當時人稱之為「二絕」。可惜,已經失傳了。
現存敦煌文書,有一件《瑞應圖》,專家考證為顧野王所作。千年已過。全長約4米半的敦煌長卷,各式各樣的龍鳳、鳥蟲、龜蛇圖文並茂,而且彩色如新、栩栩如生出現在眼前時,專家為之震撼。
公元548年,南朝梁將領侯景,發動的武裝叛亂。將86歲、在位48年的中國儒釋道三教合一皇帝梁武帝,活活餓死。顧野王的父親不幸去世,顧野王返回家鄉,便招募數百人,隨義軍援助京城。
顧野王體質瘦弱,身高僅有1.47米,加上居喪過度,人瘦而衣服過分寬大,到持戈披甲,慨言君臣之義,逆順之理,辭嚴氣正,旁觀者無不為之稱讚。
南京城被叛軍攻後,顧野王逃往會稽,不久前往東陽,與劉歸義聯合據城而抗拒賊軍。侯景之亂被平定,國防部長王僧辯深為嘉賞,派他擔任海鹽縣長。
顧野王少年時以專心好學,品性卓絕聞名,待人接物從無言辭失誤之處,看他的容貌,似乎木訥內向,不愛說話。等到他勵精力行時,人們卻感覺都不如他。
他的三弟顧充國早亡,顧野王撫養年幼的孤兒,恩義極厚。他所撰寫的著作《玉篇》三十卷,《玉篇》共16917字,現存本則為22561字,大約是孫強等後人陸續增加的。
與《說文解字》對照,《玉篇》原本多出7564字,今本多13208字,當時他年方25歲。此書為繼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後,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
《玉篇》也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分門別類的漢字字典。顧野王在卷首的自序中寫道,是奉梁武帝之子蕭綱之命而作。梁武帝父子確實為中國文化作出了突出且不朽的貢獻。
梁武帝蕭衍,創立了中國文化史上裡程碑式的學說——儒釋道三教同源。而且身體力行,支持達摩在中國推行佛教,三年多時間,建造了上千所寺廟,使達摩成為中國的佛祖。
梁武帝蕭衍還下聖旨,命令他的文字秘書周興嗣,撰寫「天下第一文」——《千字文》。周興嗣殫精竭慮,一夜之間一揮而就。寫完之後,鬚髮皆白。千古奇文傳萬世。
蕭綱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三子,中國現存最早的漢族詩文總集《昭明文選》的作者,昭明太子蕭統同母弟。蕭綱史稱梁簡文帝,倡導文學史上著名的宮體文學,湧現出徐陵、庾信等文學偶像。
國學名篇《千字文》有言「巨野洞庭」,直譯為巨野澤湖有洞庭。顧野王所著的《玉篇》,就被後世稱為浩渺巨製。現僅存若干殘卷,國內已經沒有,只有日本還珍藏若干。
公元760年,唐代文學家孫強改編了《玉篇》,增收了一些漢字,可惜該版本也失傳了。公元1013年,陳彭年等奉命收集並重新編修了《玉篇》,成為現存的《大廣益會玉篇》。
《玉篇》比《說文解字》更加方便先進了。它使讀者見到一個字後,就可以知道或了解它的讀音。它有了更多的舉例,並對例子作必要的解釋,這是字典的血肉。
顧野王在自序中說:「六書、八體,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訓同,或文均而釋異,百家所談,差互不少。」
六書,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六種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八體,秦始皇時定的八種書體。即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
「字書捲軸,舛錯尤多,難用尋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預纘過庭,總會眾篇,校讎群籍,以成一家之制,文字之訓以備。」顧野王《玉篇》目的就是成一家之言,方便人們查字的需要。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