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道不遠人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解義】道不遠人
孔子說:「道本來就在我們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跟人離得不遠。人如果為了道而遠離人,遠離社會,那就不可以為道。」詩經說:「砍伐斧柄,取法的規則不遠。拿著斧頭伐木柄,用眼睛斜視,還是覺得太遠。」
所以君子學道,正己而成人。學聖賢來端正自己,自己端正才能夠端正別人,到什麼時候為止,到對方改過遷善,同登彼岸為止。
忠恕違道不遠,就是與道很接近。自己所不樂意接受的,也不要施於別人。實踐那平平常常的德性,謹守那平平常常的言行,有所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有餘力,不敢不盡心。言行要相顧,何不篤實修行呢?
有道的君子,應該依循四件合中道的事去實踐,孔子自謙的說自己一件也沒有做到:
要求做兒子該如何孝順父母的態度,來尊敬我的父母,這點我還沒有完全做到。
要求做臣子的該如何盡忠君長,同樣拿來事奉我的君長,我也還沒有做到完全。
要求做弟妹的該如何恭敬兄長,同樣要求自己來恭敬我的兄長,我也還沒有做到。
要求朋友該如何待我,同樣要求自己如何來對待朋友,我也還沒有做到。
學道的人,要體會道在自身?如果為了學道而離開世間,遠離人群,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人要在事上磨煉自己,如果離開人與事,又怎麼能夠磨煉到自己?修道要以渡化眾生為職志,自古以來,沒有一位自了漢成道的。
明本性的人,了解道在自身,時時守本真心,存養省察自己。不明本性的人,心思向外去尋找道,這叫「背著老娘找母親」,愈向外找,離道愈遠。
修道要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從每一個人身上去學習,賢者給我們正面學習的榜樣,不賢者給我們反面的借鏡,這也是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忠,拆開來寫是中心兩個字,找到自己大中至正的本心,好好守住,加以發揚。凡事盡己就是素位而行,不偏不倚,能夠自我調制。恕,拆開來寫是如心兩個字,能夠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就是同理心。
世間的紛擾,多由於人們不認份,不識本心,無法認命,無法盡己。因此,易往外怨,易偏常軌,無法節制,而造下因果罪業。忠恕二字,可行諸天下,隨緣安份,善與人同。
雖因力行,默默的做,不敢稱為盡心,好,還要再好。言行不能相顧,就像空口說白話,開空頭支票,卻不能兌現。知人要聽其言,觀其行。培德需在篤實力行中去涵養。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解義】君子素位而行
君子站在什麼位置,就照自己的本份來行事,不會想要超過自己本份。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演什麼,要像什麼。如果人人都能安份守己,這個世界怎麼會有紛爭呢?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守份安然,順時以聽天命。
儒家所提倡的素位而行,就是一種隨緣的態度,也是認命。一般人以為隨緣、認命都是消極的態度,其實是最積極的態度。就像道家所提倡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自然而為,不要刻意矯情的作為,因而能夠無為而無不為。
如果是富貴的人,就在富貴之中行自己的本份;是貧賤的人,就在貧賤之中行自己的本份;生在禮教落後的地區,也要在外邦中行自己的本份。處患難之中,在患難中行自己的本份。君子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能夠怡然自得。
富貴者要能不驕奢,天賜我富貴,讓我借富貴以立身行道。命中貧賤者,不是上天不公平,要讓我貧賤,而是我過去生中造下貧賤之因,今生才受貧賤之結果。
所以君子處於貧賤之位,不怨天尤人,守份安命,順時聽天,例如顏回之安貧樂道。
夷狄是指禮教文化落後的地區,要發揚五常之德,盡自己本份,發揮影響力,感化同胞,同歸禮義。
在上位的人,不欺凌下位的人;在下位的人,不攀援上位的人;能夠端正自己而不要求於別人,則無怨言。對上不怨天,對下不苛責別人。所以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上下修身相處之道,人位居上位,容易仗勢欺凌下位者,下位者也容易巴結援引上位者,這都是逾越本份。一個人要做到不亢不卑,處高位不驕傲,居下位不自卑。為何會產生怨言呢?因為要求別人。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孔子說:「射箭的道理很像君子立身處世的道理。射箭沒有射到中心,反求自己射得不準。」射箭就像君子的德操,當我們沒有射中紅心,不能責怪靶子沒有放正,而應該反省自己射箭的功夫不好。一句反求諸己,妙用無窮。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解義】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是循序漸進的,就像行遠路一定要從近的地方開始,就像登高山一定要從低的地方開始。修道的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走出來。一個善於旅行的人,會將他的行程劃分為若干個片段,每天完成今天的這一段,組合起來就是精彩的全程了。
詩經上說:「與妻子、兒女,一家人能夠相處和諧,就像擊鼓、彈琴聲音調和。兄弟和睦相處,一家和樂融融。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孔子說:「父母親感到歡喜,覺得安慰。」
修天道從人道做起,齊家修道,琴瑟和鳴,夫妻和諧,兄弟和睦,全家和樂融融,父母親最覺得欣慰了。
古人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修身才能齊家,齊家才能治國,才能平天下。咱們修道是很實際的事,修天道從人道做起,循序漸進,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讓自己的家庭和諧圓滿。
第十六章 鬼神之為德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解義】上天造化之大德
孔子說:「鬼神變化微妙的德性,豐盛充滿宇宙。用眼睛看不到;用耳朵聽不到;但是卻能夠體察萬物而沒有遺漏。使天下人,恭敬誠懇,以承祭祀。鬼神似乎無所不在,好像在我們上面,又好像在我們左右。
人死為鬼,正直為神。鬼神雖然沒有身體,但它的作用卻無所不在。鬼神在此的意義好比是仙佛,仙佛無形體,卻能夠體察萬物而沒有遺漏。看不到,聽不到的,不一定不存在。敬神如神在,主敬存誠,自可感應仙佛。上天取的是一顆誠心。
詩經上說:『神明的感格是由人心誠敬所感應,不可用人意來揣度,何況是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明顯,誠心是掩藏不住的,就像這樣。感格神佛,要靠我們主敬存誠。不是凡情俗慮所能夠揣度的,何況抱持怠慢不敬的心呢?
道本有序承天降 中庸之徑暢無阻
天命之謂性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感謝持續關注!
1、圖片版權屬原作者,向作者致敬。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
2、轉載請註明出處。
3、請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素味之境】,分享清心,淨意,素雅的修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