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經典講座之四:素位而行

2021-02-19 素味之境

第十三章 道不遠人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解義】道不遠人
孔子說:「道本來就在我們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跟人離得不遠。人如果為了道而遠離人,遠離社會,那就不可以為道。」詩經說:「砍伐斧柄,取法的規則不遠。拿著斧頭伐木柄,用眼睛斜視,還是覺得太遠。」

所以君子學道,正己而成人。學聖賢來端正自己,自己端正才能夠端正別人,到什麼時候為止,到對方改過遷善,同登彼岸為止。

忠恕違道不遠,就是與道很接近。自己所不樂意接受的,也不要施於別人。實踐那平平常常的德性,謹守那平平常常的言行,有所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有餘力,不敢不盡心。言行要相顧,何不篤實修行呢?

有道的君子,應該依循四件合中道的事去實踐,孔子自謙的說自己一件也沒有做到:
要求做兒子該如何孝順父母的態度,來尊敬我的父母,這點我還沒有完全做到。
要求做臣子的該如何盡忠君長,同樣拿來事奉我的君長,我也還沒有做到完全。

要求做弟妹的該如何恭敬兄長,同樣要求自己來恭敬我的兄長,我也還沒有做到。
要求朋友該如何待我,同樣要求自己如何來對待朋友,我也還沒有做到。

學道的人,要體會道在自身?如果為了學道而離開世間,遠離人群,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人要在事上磨煉自己,如果離開人與事,又怎麼能夠磨煉到自己?修道要以渡化眾生為職志,自古以來,沒有一位自了漢成道的。

明本性的人,了解道在自身,時時守本真心,存養省察自己。不明本性的人,心思向外去尋找道,這叫「背著老娘找母親」,愈向外找,離道愈遠。

修道要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從每一個人身上去學習,賢者給我們正面學習的榜樣,不賢者給我們反面的借鏡,這也是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忠,拆開來寫是中心兩個字,找到自己大中至正的本心,好好守住,加以發揚。凡事盡己就是素位而行,不偏不倚,能夠自我調制。恕,拆開來寫是如心兩個字,能夠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就是同理心。

世間的紛擾,多由於人們不認份,不識本心,無法認命,無法盡己。因此,易往外怨,易偏常軌,無法節制,而造下因果罪業。忠恕二字,可行諸天下,隨緣安份,善與人同。

雖因力行,默默的做,不敢稱為盡心,好,還要再好。言行不能相顧,就像空口說白話,開空頭支票,卻不能兌現。知人要聽其言,觀其行。培德需在篤實力行中去涵養。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解義】君子素位而行
君子站在什麼位置,就照自己的本份來行事,不會想要超過自己本份。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演什麼,要像什麼。如果人人都能安份守己,這個世界怎麼會有紛爭呢?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守份安然,順時以聽天命。

儒家所提倡的素位而行,就是一種隨緣的態度,也是認命。一般人以為隨緣、認命都是消極的態度,其實是最積極的態度。就像道家所提倡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自然而為,不要刻意矯情的作為,因而能夠無為而無不為。

如果是富貴的人,就在富貴之中行自己的本份;是貧賤的人,就在貧賤之中行自己的本份;生在禮教落後的地區,也要在外邦中行自己的本份。處患難之中,在患難中行自己的本份。君子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能夠怡然自得。

富貴者要能不驕奢,天賜我富貴,讓我借富貴以立身行道。命中貧賤者,不是上天不公平,要讓我貧賤,而是我過去生中造下貧賤之因,今生才受貧賤之結果。

所以君子處於貧賤之位,不怨天尤人,守份安命,順時聽天,例如顏回之安貧樂道。
夷狄是指禮教文化落後的地區,要發揚五常之德,盡自己本份,發揮影響力,感化同胞,同歸禮義。

在上位的人,不欺凌下位的人;在下位的人,不攀援上位的人;能夠端正自己而不要求於別人,則無怨言。對上不怨天,對下不苛責別人。所以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上下修身相處之道,人位居上位,容易仗勢欺凌下位者,下位者也容易巴結援引上位者,這都是逾越本份。一個人要做到不亢不卑,處高位不驕傲,居下位不自卑。為何會產生怨言呢?因為要求別人。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孔子說:「射箭的道理很像君子立身處世的道理。射箭沒有射到中心,反求自己射得不準。」射箭就像君子的德操,當我們沒有射中紅心,不能責怪靶子沒有放正,而應該反省自己射箭的功夫不好。一句反求諸己,妙用無窮。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解義】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是循序漸進的,就像行遠路一定要從近的地方開始,就像登高山一定要從低的地方開始。修道的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走出來。一個善於旅行的人,會將他的行程劃分為若干個片段,每天完成今天的這一段,組合起來就是精彩的全程了。

詩經上說:「與妻子、兒女,一家人能夠相處和諧,就像擊鼓、彈琴聲音調和。兄弟和睦相處,一家和樂融融。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孔子說:「父母親感到歡喜,覺得安慰。」

修天道從人道做起,齊家修道,琴瑟和鳴,夫妻和諧,兄弟和睦,全家和樂融融,父母親最覺得欣慰了。

古人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修身才能齊家,齊家才能治國,才能平天下。咱們修道是很實際的事,修天道從人道做起,循序漸進,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讓自己的家庭和諧圓滿。

第十六章  鬼神之為德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解義】上天造化之大德
孔子說:「鬼神變化微妙的德性,豐盛充滿宇宙。用眼睛看不到;用耳朵聽不到;但是卻能夠體察萬物而沒有遺漏。使天下人,恭敬誠懇,以承祭祀。鬼神似乎無所不在,好像在我們上面,又好像在我們左右。


人死為鬼,正直為神。鬼神雖然沒有身體,但它的作用卻無所不在。鬼神在此的意義好比是仙佛,仙佛無形體,卻能夠體察萬物而沒有遺漏。看不到,聽不到的,不一定不存在。敬神如神在,主敬存誠,自可感應仙佛。上天取的是一顆誠心。


詩經上說:『神明的感格是由人心誠敬所感應,不可用人意來揣度,何況是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明顯,誠心是掩藏不住的,就像這樣。感格神佛,要靠我們主敬存誠。不是凡情俗慮所能夠揣度的,何況抱持怠慢不敬的心呢?

道本有序承天降  中庸之徑暢無阻

天命之謂性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感謝持續關注!

1、圖片版權屬原作者,向作者致敬。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

2、轉載請註明出處。

3、請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素味之境】,分享清心,淨意,素雅的修行生活。

相關焦點

  • 《中庸·證釋經文》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子曰:「回之為仁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
  • 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博大精深,來補充一下電吧
    按照鄭玄和孔穎達的解釋,中庸之道的天道與人道合一為兩種類型:一是聖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賢人的天人合一。聖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賢人的天人合一是通過學習而達到的天人合一。應該說,還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中庸》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四書五經,是儒家必讀經典,其中的四書,指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今天和大家學習《中庸》的10句格言,感悟一下古人的智慧。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第二章》點評:君子做人做事,能夠符合中庸之道,適可而止,不偏不倚,恰到好處;而小人做人往往不符合中庸之道,不是偏於這邊,就是偏於那邊。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 《四書》之《中庸》選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賦予人的叫性,統帥天賦之性的叫道,修道稱為教化。(道在人的身心之中如同月在水中,這水中之月稱為天賦之性,就像天上的月亮統攝一切水中之月一樣,道統帥人的天賦之性。通過學習而返璞歸真的過程稱為教化。)
  • 【講座預告】王美霞|人文百工・職人之藝
    京都三大祭的特色講座費用|每人酌收茶點費200元,講座及演出費由道禾教育基金會支持贊注意事項|主辦單位保有異動之權利第二講|匠之藝講者|王美霞老師表演|日本和服的穿著及其禮儀講座費用|每人酌收茶點費,講座及演出費由道禾教育基金會支持贊助注意事項|主辦單位保有異動之權利第三講|町家之藝講者|王美霞老師表演|日本表千家茶藝 陳瓊華老師
  • 中庸思想的含義是什麼?
    然而,什麼是中庸呢?許多中國人已經不知中庸的真實內涵,往往以為中庸是平庸無能、碌碌無為、隨波逐流、老於世故……其實不然。中庸」出自《禮記》第三十一章。開篇就表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 蕅益大師直指大學中庸之心源
    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智仁勇三德立焉。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之交。五達道行焉。凡為天下國家之九經備焉。以其關係於天下成敗利鈍治亂安危之重也。故謂之三重。此三觀者。惟是一心。故曰所以行之一也。中庸之為書。蕅益大師之直指。具於是矣。或曰。進今之學者。而與之言中庸。無乃奧乎。蕅師直指。以佛釋儒。又奧之甚者也。曉之曰。所謂中庸。所謂直指。即直指爾我乃至一切眾生各各本具之現前介爾一念。而又無量無邊。不生不滅。
  • 翻譯研究元話語多種「轉向論」之中庸觀反思
    對此,儒家的中庸觀有著積極的啟示。 重拾中庸觀 作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中庸觀提倡一種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處事心態。《中庸》一書開篇即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佚名 a 46)。
  • 王涵青:劉宗周《中庸》詮釋方法研究
    ……而伊、洛淵源,遂以一敬為入道之門,朱子則析之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故於大學分格致、誠正為兩截事,至解慎獨,又以為動而省察邊事,先此更有一段靜存工夫。則愈析而愈支矣,故陽明子反之,曰「慎獨即是致良知」,即知即行,即動即靜,庶幾心學獨窺一源。
  • 快速理解《中庸》,只需抓住四點
    《中庸》是以「天人合一「這一思想為其理論基礎,通過反覆強調內外的關係闡明中庸之道的。我們需要抓住以下四點,就能快速理解《中庸》及它的現實意義。1、「中庸」變通的態度《中庸》中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中庸》儒家孔子的聖人,和道家老子的「聖人」,有一個根本區別
    可以用《中庸》一書,最開始的15個字來概括:「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意思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如果還不太好理解的話,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就是「中庸之人」的最貼切的表現了。  接下來,我們今天再繼續聊聊《中庸》的11-15章,聊聊:「君子之道」
  • 四書五經中的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中說:「忠恕違道不遠」,「忠」也就是要存養省察內心之「中」,「恕」則是要長而為解在道德行為的「中道」,《中庸》認為道德修養首先要從人所不見的「慎獨」工夫做起,「內省不疚,無惡於志」,達到內心的「誠」即含而未發的「中」,由此出發,就能「微之顯」,「暗然而彰」,漸漸外化為行動上的「中道」.內心的「中」與外部行為的「中道」統一,《中庸》稱之為「合內外之道」,「致中和」不僅能使君臣父子各處其位,而且可以參天地之造化
  • 《中庸新知》十九:半途而廢是常態,遁世而不悔是聖人.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 經典講座|黃簡講書法──王羲之的偉大之處
    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為簡明扼要最受好評的書法講座。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的──書法初級課程「筆法」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初級課程有兩個內容,一是基本知識,如怎樣準備筆墨紙等工具。
  • 10句《中庸》經典名句,學會中庸之道,你才不會平庸!
    ——《中庸·第一章》【釋義】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無所偏向,叫作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標準。【延伸】中庸之道,各安其所。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Captain Alpha Childcare幼兒經典教育(Vancouver)
    Captain Alpha Childcare 幼兒經典教育5490 Ross St Vancouver BC Canada (778)-888-8132Captain Alpha 幼兒經典教育之教學理念是以繁體字經典教育做為潛能開發,藉由大量閱讀經典來識字,培養耐性與定力. 許多家長都很認同讀經教育,但自身沒辦法天天陪孩子閱讀經典,而感到挫折與無柰.
  • 生活的高級狀態是「寧靜圓融」,來學習《中庸》的七大境界
    近年來一提到「中庸」一詞,很多人會有誤解,認為「中庸」就是毫無個性,甚至是無能的代名詞。然「中庸」之道,並不是印象中的「折中、平庸、調和」,而是一種不偏不倚的生活規範。《中庸》開篇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佛光新聞】依空法師佛學講座 維摩經的智慧方便
    佛光山員林講堂30周年慶系列活動佛學講座最後一場,12月19日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主講「維摩經的智慧方便」,超過500位信眾出席聆聽
  • 四歲精英決戰香港經典一哩賽
    今年的香港經典一哩賽將於今個星期日(1月18日)舉行,大家注意力一定集中在兩匹灰馬身上。
  • 何為中庸之道?
    關於中庸之道,元派有三個含義,三者合一才是中庸。第一,合道中庸,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一切無常,虛而不受,也就是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擾動心境的平和。這必須要入道才行,也就是佛家講的自性,證道菩提。以那樣的心態面對世間一切,如古月懸天,自照八方,而萬法不能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