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孫藝達:畢業於江蘇省淮陰中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17級本科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個人榮譽:
南京大學優秀學生、優秀共青團員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負責人
南京大學十佳社會實踐團隊隊長
全國大學生土地國情調查大賽一等獎
全國大學生GIS應用技能大賽二等獎
全國大學生學術英語詞彙大賽一等獎
初識心無意,知多情自深
——與人文地理的相遇相知
「其實在一開始,由於對經濟學非常感興趣,我曾經產生過轉入商學院的想法。」談到自己的專業時,孫藝達說起自己一開始曾經有過轉專業的想法。
至於最終為什麼選擇放棄轉專業,而是選擇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孫藝達給出了這樣的原因:
「我對人文社科比較喜愛,一開始以為地理學是純粹的理科。不過後來我認識到,地理中人文地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有著旅遊地理學、經濟地理學這些有趣的分支,研究的對象從個體行為到區域發展。我們感興趣的任何事物,再加上地理坐標之後,都可以研究它的空間組織的時空演化歷程。」在認識到這一點後,他以人文地理作為自己的主修專業,又修讀了工商管理學的雙學位。
孫藝達在廬山進行野外實習
他說,在南大,我們不僅可以「隨時去推開任何一位老師辦公室的門」,也可以隨時走進任何一間教室,去聆聽不同學科的聲音,探索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這一過程充滿著無窮樂趣。
對於自己和同學們正在做的事情,孫藝達也簡單總結道——
「秸稈焚燒的空間格局、環保企業的時空演化,
遊客行為的驅動因子、時空數據的分析雲圖,
城鄉發展的統籌兼顧、國土空間的優化利用,
在人文地理這個專業,
數理基礎和人文情懷有了一個共同的落腳點。」
無心插柳總成蔭
——在不確定中成長
在孫藝達的大學生活中,有一條引人關注的線,串起了他的大學生活,那便是他所主持的國家級大創項目「網紅旅遊地的生命周期分析」。
「我第一次關注到『旅遊地生命周期』概念,是在上旅遊地理學這門課時,張宏磊老師偶然提到的。」由於曾經接觸過商品生命周期的理論,孫藝達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在和老師、同學們討論以後,他們最終決定以近年來流行的「網紅旅遊地」為切入點,開始探究這個問題。
孫藝達和隊友在社會實踐中
從偶然間的靈感,到暑期社會實踐中加以完善,再到大創成果的最終孵化,這個過程也正是孫藝達在大二期間成長的過程。他坦言:「我們的這個項目是自己偶然誕生的選題,過程和產出是不明確的,預期的結果和結論可能是不對的,但正是在這種不確定性中,我們才能夠在數據和方法上一步步摸索,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學會了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得以一步步成長。」
八千裡路雲和月
——學科交叉與國際科考
2019年11月,在南京大學承辦「中國高校地理科學展示大賽」之際,孫藝達代表學院,向全國高校的師生們展示了南京大學在國際科考與科研訓練中的累累碩果,闡釋了南京大學「辦中國最好的本科教育」之理念。
孫藝達匯報南京大學國際科考成果
談到自己所參加的中美交叉學科國際科考時,孫藝達感慨尤深。「我是人文地理專業的學生,在參加科考前,對於自然地理了解並不多,但是在這次科考中,我們體驗了很多自然界宏偉壯觀的景象,尤其是在攀爬雷爾尼雪山的時候,一天之內,我們見到了4000米高差帶來的自然景觀差異。在那一刻,我對自然界的偉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參加中美「人類活動-全球變化」交叉學科國際科考
他們也利用這次科考的機會,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參與了一項科研項目,探討了中美兩國的森林管理政策,以及對森林野火的態度,並利用衛星光譜和雷達等多源數據,重構了中美兩國中高緯地區三十年來森林擾動的歷史。
何須淺碧深紅色
——請自定義你的生活
在談到大學四年的成長時,孫藝達有著一些自己的感悟:在嘗試中進步,在試錯中成長,請自定義你的生活。
「很多同學在進入大學的時候,都會隨身帶著一些『框』,有時候這些『框』是進步的動力,但更多時候,它們卻會束縛我們的發展。」
孫藝達比較推崇探索和試錯。在他看來,大學正是一個慢慢成長、慢慢試錯的過程。在大學裡,永遠不要害怕去嘗試新鮮的事物,也永遠不要用陳舊的觀念束縛住自己。因為只有在自己的不斷嘗試和探索中,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逐漸修煉自我、發現屬於自己的價值。
他笑言:「我最珍惜的一個榮譽,便是在校園微電影大賽中拿到的『最佳男主角』。在我進入大學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去拍攝一部微電影。然而我去嘗試了,並且證明了自己能夠去勝任這份工作,這一段經歷,也讓我收穫了許多不一樣的感悟。」
孫藝達主演的微電影
「功在不舍,行者常至。事在人為,為者常成。」堅持、探索和嘗試,正是孫藝達一步步成長到今天的人生信條。
圖片 | 孫藝達
採訪、文案、美編 | 胡志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