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追尋宗師之路
傳統拳發勁是入門的基礎,談發勁就是在說傳武如何入門,掌握髮勁,首先要明五步,知三境(松活、彈、抖)
哪五步呢?
第一步:開關節,達到第一步松活的目的,同時練習梢節的硬度:(撐筋拔骨)
第二步:定步發力,過度到彈的階段:
第三步:動步發力
第四步:活步,變步發力,達到抖的境界
第五步:變節奏,變身勢隨意勁力發放。
開關節是什麼呢?
換種說法,我們知道傳統武術都說撐筋拔骨,那撐筋拔骨的目的說明白點就是打開關節,拉起大筋,從而起到訓練的目的。
它可以很好的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勁力的連貫,整體的松活
第二:基礎整體勁力的初步開發
第三:抗擊打的能力
在完成開關節的同時,我們也要進行梢節的訓練,如手掌(背)、手指、腳掌、小腿的硬度,像鐵掌功、鷹抓功等,起始各派都有傳承,那在典傳裡主要利用鋼珠包,盤木樁,打板子等來訓練。
定步發力主要指二腳不動的情況下,完成勁力的發放。
主要為我們解決:
第一:定步時,勁力完整傳遞
第二:在自然呼吸的情況下,勁力自如發放
第三:定步時,不同狀態下勁力的整合
所謂的先靜後動,定步是我們過渡到動步的關鍵點,所以細心的會發現,在典傳筋骨體系教學的時候一般開始是定步盤練。常見的動作如:定步虎擺尾,定步雲遮等等。
動步發力是開始原地到移動狀態的過渡。在這個狀態我們會接觸到基本的步法訓練,如左右交換步,這為我們解決:移動中發力的問題和移動中勁力變幻的連貫問題。
而前面的開關節,定步發力,動步發力是五步中最基礎的三步,為我們發力打下結實的基礎。
這也是我們「三階九段」體系中初中階段需要完成的核心問題。
完成前三階段的學習後,開始後面二步的練習:活步,變步發力使我們在步法變換的情況下,發力整體,勁力同一,就是變身勢,變節奏隨意的勁力發放了,真正完成身法和步法的高度統一。
在五步練習的過程中,很多朋友要問,我們如何判斷動作是否正確,勁力發放是否無誤?其實我想告訴大家,我們的身體就能自己感知。
比如開關節胯的時候,膝關節疼痛,那必然是藉助了蹬腿或者腿部的擰轉,而不是單純的胯運動,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進行調整。又比如開肩的時候手臂酸痛,而肩完成沒有感覺,這個時候就是發力點的錯誤。所以,學習藥學會體認,把握關鍵點,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而完成五步的練習,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研究技擊才有意義,而硬體基礎就是抗擊打能力,抗擊能力和步法身法。這些有了,招法和戰術才能發揮作用。
如何才能融匯這些能力呢?
第一需要老師餵手,講解和引領,第二需要就是自己的實踐和運用。
所以學東西不一定再多,而在精,郭雲深老前輩以半步崩拳威名聞名天下,靠的就是精於一手,任你千變萬化,就是一下崩拳,這邊的關鍵,其實就是把拳練成了本能。
在這一過程中,練到一定階段,最後就是本能,就像老虎撲食,貓抓老鼠一樣,心一動,四梢就到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在實踐中運用。同時我們也要多學多看,博眾家之所長,這樣才能化繁為簡,不斷的提升,所以拳無止境,這也是傳統武術的魅力所在。
摘抄自《國術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