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陰陽者,萬物之綱紀,理解陰陽才能養生。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於是,在傳統養生方式裡,對於「陰陽」的提及幾乎是無所不在的。每個想要健康長壽的人,必然需要調理體內的陰陽,使之達到一種陰陽平衡、陰平陽秘的境界。但是,什麼是陰陽呢?
客觀點說,對於剛接觸中醫養生裡的人來說,陰陽是非常難解的。因為它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大概說來,陰陽並不是我們理解裡的某一事物,而是所謂的「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的一種狀態。
不錯,如果能把陰陽當做一種「狀態」來理解,那麼總算開始接近它的真實面目了。既然陰陽是一種狀態,所以,它就是不可窮盡的。
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萬物皆有陰陽。也就是所謂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而陰陽原來就在一身,絕不可分開來闡述,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利用它,但卻從來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用古人的話來說,陰陽和身體的健康是「本片刻不離,去此不遠」的。
雖然我們確定了陰陽不是一個事物,而是一種狀態,但具體來說,陰陽是這種狀態的「兩極」。而物極必反,兩極之間就成了一個範圍,這個陰陽之內的範圍,也就是「衝氣以為和」的「三生萬物」的世界。
這個範圍首先表現為溫度的變化:零度以下水結冰,為冰點;100度以上水蒸氣,為沸點。
比如水,從0度到100度之間,是肉眼可見的流水。而水是生命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它是屬於「陰」的部分。
而保證水能流動的溫度就是屬於「陽」的火,沒有火的話,水就會不斷降溫最後結成為冰。如果不斷添火加熱,水的溫度就會逐漸升高,最後化為氣。
所以,《內經》說:水為陰,火為陽;陽化氣,陰成形。
沒有了火這個陽氣,那個能流動的水就會結成冰而凝固,萬物也就會失去生命力而死亡。這是陰形的變化。
所以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對於自然界來說,太陽是火的來源,也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另一個必要條件。
但如果只有太陽沒有水,也不能造就生命。因為萬物就會幹涸枯槁,同樣會失去生命。
所以說:雨露滋潤禾苗壯。陽光與雨露,這對萬物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正是陰陽兩極的象徵。
結合人體疾病的形成來說陰陽,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簡單概念:
陽光太過、雨露不及,燥就會太過,就會有旱災,在人體就會出現所謂的「陽明證」;如果雨露太過、陽光不及,溼就會太過,自然界就會有洪澇,在人體就會出現所謂的「太陰證」。
水流溼,火就燥,水火未濟,就是營養兩極不調。天地萬物的災殃就會接踵而至,表現在人身上就是疾病。
水與火相加所化的氣,正是萬物的生命力所在。水火既濟,衝氣以為和,萬物就會在陰陽之間浮沉,而不至於離決,順利地生長化收藏。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其次,陰陽是具有兩面性的。內與外、上與下、左與右、前與後、明與暗、枯與榮、盛與衰。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理解成非此即彼的相對關係。從靜止的角度看,這就是所謂的陰陽的矛盾性、陰陽的兩面性。也可以叫做對立,這是陰陽這個狀態的「陰」的屬性。
最後,陰陽的狀態也是兩態的。氣與形、動與靜、升與降、出與入、進與退、消與長、生與殺。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沒有甲就沒有乙,沒有你就沒有我。
但這種關係卻是永遠運動變化著的。陰陽的兩態,也叫作陰陽互根,這又是陰陽這個狀態的「陽」的屬性。
而如何把陰陽這對矛盾體統一起來?這就需要「衝氣以為和」的中道才能實現。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而中醫的中字,首先就是中和之意;致中和,就是使之不偏不倚,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這也就是中醫「理、法、方、藥、針灸、砭石、導引、按蹺」等一切手段,最終燮理陰陽的目的所在。
陽氣做為人體的生命力,陽盡則死。所以,無論是養生還是治病,扶陽的大方向都是沒錯的。但扶陽的手段卻是多種多樣的,並不是一味的「煽風點火」。
因為陽並不是憑空存在的,而是由陰轉化而成的。就好比我們現在的能源到能量的轉化。柴、煤、油能夠點燃成火、才能給我們做飯炒菜取暖,它們是屬於「陰」的能源;而用這些屬於陰的物質燃燒所釋放的能量,卻是我們生命活動所必須的「陽熱」。
所以,內經又說「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
也就是說,能源燃燒發出的火苗,是不可能離開各種形態的燃料而單獨存在的。
因此,在養生的角度來看,滋陰和扶陽從本質上來說是沒有區別的。
就像自然界的能源洩漏會導致火災,這時候,及時救火也就是保存能源,保存能源是「養陰」;而保存能源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獲得火苗,也就是在扶陽。不知道這麼說,大家能不能理解?
如果寒風凜冽、天寒地凍之時,最直接的扶陽莫過於生火取暖,但扶陽並不僅限於此。《內經》所說的「壯火食氣」、「壯火散氣」,正是對陽氣過度釋放、乃至陽氣消耗過度所造成的陽虛的一種描述。
對於現代人養生來說,最流行、同時又是最濫的一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清熱消炎」,一種不分任何時節、地域、個體情況的清熱消炎。
這相當於是把人體陽氣作為唯一的打擊目標。試問這種養生之法,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嗎?
《內經》一再強調「不可不慎」,所需要慎重的,正是「元氣之賊」。
因此,從健康養生的角度來說的話,我個人更傾向於溫養陽氣,而不是所謂的「清熱消炎」。
但這也是建立在對於陰陽生克認識的基礎上的,即使用火扶陽,也不能毫無前提地一味「縱火」,乃至玩火自焚。
總而言之,如何做好養生,以期實現健康長壽,對「陰陽」的理解就顯得多麼重要了。希望本文能對愛好養生的人士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