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陰陽者,萬物之綱紀,理解陰陽才能養生

2020-12-22 文化養生談

《黃帝內經》:陰陽者,萬物之綱紀,理解陰陽才能養生。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於是,在傳統養生方式裡,對於「陰陽」的提及幾乎是無所不在的。每個想要健康長壽的人,必然需要調理體內的陰陽,使之達到一種陰陽平衡、陰平陽秘的境界。但是,什麼是陰陽呢?

客觀點說,對於剛接觸中醫養生裡的人來說,陰陽是非常難解的。因為它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大概說來,陰陽並不是我們理解裡的某一事物,而是所謂的「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的一種狀態

不錯,如果能把陰陽當做一種「狀態」來理解,那麼總算開始接近它的真實面目了。既然陰陽是一種狀態,所以,它就是不可窮盡的。

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萬物皆有陰陽。也就是所謂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而陰陽原來就在一身,絕不可分開來闡述,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利用它,但卻從來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用古人的話來說,陰陽和身體的健康是「本片刻不離,去此不遠」的。

雖然我們確定了陰陽不是一個事物,而是一種狀態,但具體來說,陰陽是這種狀態的「兩極」。而物極必反,兩極之間就成了一個範圍,這個陰陽之內的範圍,也就是「衝氣以為和」的「三生萬物」的世界。

這個範圍首先表現為溫度的變化:零度以下水結冰,為冰點;100度以上水蒸氣,為沸點。

比如水,從0度到100度之間,是肉眼可見的流水。而水是生命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它是屬於「陰」的部分。

而保證水能流動的溫度就是屬於「陽」的火,沒有火的話,水就會不斷降溫最後結成為冰。如果不斷添火加熱,水的溫度就會逐漸升高,最後化為氣。

所以,《內經》說:水為陰,火為陽;陽化氣,陰成形。

沒有了火這個陽氣,那個能流動的水就會結成冰而凝固,萬物也就會失去生命力而死亡。這是陰形的變化。

所以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對於自然界來說,太陽是火的來源,也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另一個必要條件。

但如果只有太陽沒有水,也不能造就生命。因為萬物就會幹涸枯槁,同樣會失去生命。

所以說:雨露滋潤禾苗壯。陽光與雨露,這對萬物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正是陰陽兩極的象徵。

結合人體疾病的形成來說陰陽,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簡單概念:

陽光太過、雨露不及,燥就會太過,就會有旱災,在人體就會出現所謂的「陽明證」;如果雨露太過、陽光不及,溼就會太過,自然界就會有洪澇,在人體就會出現所謂的「太陰證」。

水流溼,火就燥,水火未濟,就是營養兩極不調。天地萬物的災殃就會接踵而至,表現在人身上就是疾病。

水與火相加所化的氣,正是萬物的生命力所在。水火既濟,衝氣以為和,萬物就會在陰陽之間浮沉,而不至於離決,順利地生長化收藏。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其次,陰陽是具有兩面性的。內與外、上與下、左與右、前與後、明與暗、枯與榮、盛與衰。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理解成非此即彼的相對關係。從靜止的角度看,這就是所謂的陰陽的矛盾性、陰陽的兩面性。也可以叫做對立,這是陰陽這個狀態的「陰」的屬性。

最後,陰陽的狀態也是兩態的。氣與形、動與靜、升與降、出與入、進與退、消與長、生與殺。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沒有甲就沒有乙,沒有你就沒有我。

但這種關係卻是永遠運動變化著的。陰陽的兩態,也叫作陰陽互根,這又是陰陽這個狀態的「陽」的屬性。

而如何把陰陽這對矛盾體統一起來?這就需要「衝氣以為和」的中道才能實現。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而中醫的中字,首先就是中和之意;致中和,就是使之不偏不倚,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這也就是中醫「理、法、方、藥、針灸、砭石、導引、按蹺」等一切手段,最終燮理陰陽的目的所在。

陽氣做為人體的生命力,陽盡則死。所以,無論是養生還是治病,扶陽的大方向都是沒錯的。但扶陽的手段卻是多種多樣的,並不是一味的「煽風點火」。

因為陽並不是憑空存在的,而是由陰轉化而成的。就好比我們現在的能源到能量的轉化。柴、煤、油能夠點燃成火、才能給我們做飯炒菜取暖,它們是屬於「陰」的能源;而用這些屬於陰的物質燃燒所釋放的能量,卻是我們生命活動所必須的「陽熱」。

所以,內經又說「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

也就是說,能源燃燒發出的火苗,是不可能離開各種形態的燃料而單獨存在的。

因此,在養生的角度來看,滋陰和扶陽從本質上來說是沒有區別的。

就像自然界的能源洩漏會導致火災,這時候,及時救火也就是保存能源,保存能源是「養陰」;而保存能源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獲得火苗,也就是在扶陽。不知道這麼說,大家能不能理解?

如果寒風凜冽、天寒地凍之時,最直接的扶陽莫過於生火取暖,但扶陽並不僅限於此。《內經》所說的「壯火食氣」、「壯火散氣」,正是對陽氣過度釋放、乃至陽氣消耗過度所造成的陽虛的一種描述。

對於現代人養生來說,最流行、同時又是最濫的一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清熱消炎」,一種不分任何時節、地域、個體情況的清熱消炎。

這相當於是把人體陽氣作為唯一的打擊目標。試問這種養生之法,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嗎?

《內經》一再強調「不可不慎」,所需要慎重的,正是「元氣之賊」。

因此,從健康養生的角度來說的話,我個人更傾向於溫養陽氣,而不是所謂的「清熱消炎」。

但這也是建立在對於陰陽生克認識的基礎上的,即使用火扶陽,也不能毫無前提地一味「縱火」,乃至玩火自焚。

總而言之,如何做好養生,以期實現健康長壽,對「陰陽」的理解就顯得多麼重要了。希望本文能對愛好養生的人士有一定的幫助。

相關焦點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
  • 包羅萬象的陰陽學說(附語音)
    (更多精彩持續更新中……)】「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我們先看原文:「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 陰陽學說之: 陰陽消長變化(附語音)
    我們先看「陽生陰長」,是指陰陽趨向於旺盛的時候則陽氣生發,陰氣成長;「陽殺陰藏」指的是陰陽趨向於衰退的時候則陽氣受傷,陰氣閉藏。(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張志聰註解為:「春夏者,天之陰陽也,故主陽生陰長;秋冬者,地之陰陽也,故主陽殺陰藏。」這就是一般注家以及各版《黃帝內經》通用的註解。我們再引申一下,講一講裡面更深層次的含義。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3: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3:謹熟陰陽,無與眾謀太空不空陰陽變,紅塵滾滾化雲煙。日月周轉有本心,何須凡夫定方圓?內外表裡氣相通,天人相應大循環。損有餘以補不足,陰陽平衡自周全。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道不變。陰陽交合育萬物,五味養生食為天。
  • 在黃帝內經中我們了解一些養生知識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傳世之作給中醫帶來的功勳不可估量,其中記載了大量養生之法。讓我們在這充滿貪婪欲望的生活中尋求養身之捷徑。上古天真論說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上古之時,我們認為黃帝時候就已經是上古之時了,但黃帝問說明上古還比黃帝時期要遠。
  • 陰陽學說簡介(附語音)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二十七。
  • 妙解《黃帝內經》之二十七:雖是天仙之境,卻仍遵循陰陽的規律
    中國的修道體系或者修仙體系都是以道家為主,而《黃帝內經》跟道家聯繫最緊密。道家講修仙有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神仙,這是最高的。前面講的真人能夠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這種境界的人就差不多是神仙,已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之中了。天仙的境界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至人的境界。如果講到人仙,就是我們講的聖人的境界,如果要講到地仙,就是閒人的境界。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標與本(四十)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黃帝內經》: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分別指的是什麼?
    陰陽學說,可以說是中醫理論的基石。在《黃帝內經》裡,大多數篇章裡都有陰陽這個詞彙出現。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陰陽,已經有了很多的神秘感,似乎隱隱成為一種遙遠的追溯。甚至很多人對內經文字裡的「陰陽」,也不是很容易理解。
  • 《黃帝內經》養生: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分別有什麼養生方法
    對於養生和保健,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想法,當然我們也有個人的養生技巧與方法。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在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其實許多被大家廣泛傳播的信息真實性也有待考究。而養生並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我們必須遵循科學的養生原則與正確的具體方法,這樣才能做到真正對身體有好處。
  • 《易經》與《黃帝內經》相通,有3點精華智慧,領悟的人受益一生
    就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言,其實按照樸素的觀點,也很容易理解,我們人生在天地間,當然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與這個世界分而為二,又合二為一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關於到底什麼是天人合一,《易經》和《黃帝內經》都做了非常明確的論述,下面我們一起來解讀。
  • 中醫二羊:黃帝內經筆記,四季是養生治未病核心也是治已病的法門
    大家好,我是中醫二羊,很多人說黃帝內經很難讀懂,我反覆讀,但裡邊的東西其實很多都在翻來覆去地重複講。例如黃帝內經第二篇提到的四季以及對應的養生法則。我曾經看臺灣JT叔叔對這部分內容的解讀,他說,黃帝內經的養生不靠譜,例如春天養生就是要皮頭散發起個大早在院子裡走。很多死後我覺得他還是有想法的,但是對於黃帝內經四季以及其中的養生,他是真不懂,或者也不願意去讀懂。
  • 《黃帝內經》:陰陽的核心,關鍵就在於理解這三個字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陰。《黃帝內經》文:天地陰陽三陰三陽,不得相失也。
  • 陰陽學說之:陰陽互根互用(附語音)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我們先看原文:「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這段話意思非常簡單,我們直譯一下,那就是:所以大自然的清涼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下降為地,地氣蒸發上升為雲,天氣凝聚下降為雨。雨是地氣上升之雲的變化而成的。
  • 如何辨別身體的陰陽?(附語音)
    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上下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這段文字從字面上非常好理解,通過以整個人體來分陰陽,則外表為陽、內裡的陰;以軀幹來分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以臟腑來分陰陽,肝、心、脾、肺、腎這五臟都屬於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這六腑都屬於陽。在《黃帝內經》裡的,臟腑的髒都是用西藏的「藏」,就是收藏的「藏」這個字來替代的。
  • 《黃帝內經》
    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一說,《黃帝內經》為秦漢代黃老學派所著。寓古時黃帝岐伯君臣問答,對話式醫學論文風格,體裁獨特。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象大論【本章要點】一、說明人的陰陽和天地四時之陰陽息息相通,無論養生、治病,率皆法於陰陽,才能取得臨床效應。二、具體說明人如何取法於陰陽。
  • 陰陽學說之:陰陽的轉化(附語音)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我們先看原文:「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字面的意思就是寒到了極點,會產生熱,熱到了極點,會產生寒;寒氣能產生濁陰,熱氣能產生清陽,字面理解非常簡單。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司天在泉氣交(一)
    《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勝復之變(五)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
  • 別逗了,看黃帝內經如何說
    不妨我們來看看黃帝內經怎麼說。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中,認為自然有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是天地化育而成,因此必須順應四時,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才是養生之道。同時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