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一百六十四。(更多精彩持續更新中……)】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我們先看原文:「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這段話意思非常簡單,我們直譯一下,那就是:所以大自然的清涼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下降為地,地氣蒸發上升為雲,天氣凝聚下降為雨。雨是地氣上升之雲的變化而成的。雲是天氣蒸發水氣而成的,從字面上來理解就非常簡單。我們引申一下,看看這段話的一些精義在哪裡。從「地氣上為雲」到「雲出天氣」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是因為天氣熱力的蒸發,地面上的水可以化氣而上升為雲,所以叫做雲出天氣。地氣上為雲,突然遇到冷空氣,它凝結形成水滴,就會下降為雨。我們學物理就知道,所有的物質的變化有三種狀態,一種是氣態,一種液態,還有一種是固態。(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比如我們的水,也就是一種化學物質,它就是H₂O,H₂O在零度以下是固態,就是冰。我們現在學物理學就知道,一般來講是在4度以上它就變為液體,4度到100度這個溫度段它是液體的狀態,100度再往上就變成氣態,水就變成水蒸氣了,就是氣態。但是這種氣一遇到冷空氣,遇到溫度降低,它又會再變為液態。所以它就是不同狀態的變化。其實《黃帝內經》的這段話,我們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地氣往上蒸發,就成為雲,雲在天上如果是遇到冷空氣,水蒸氣就可以直接凝聚成水珠落下來就變成雨了。所以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實際上我們如果是推求這裡的深意,那就是陰陽互根互用這樣一個意思,我們之前也學過叫做:陽化氣、陰成形。地氣上為雲,水蒸氣經過蒸發上升變成雲,水蒸氣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就是無形的,就是所謂的陽。(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也就是清陽為天,這就是所謂的清陽升上去了,一遇到冷,一遇到陰寒,它就變為陰了,陰是什麼?陰是成形的,成形它就變成水珠了,水珠不是成形的嗎?而水蒸氣是無形的,所以這就是「陽化氣,陰成形」。在這裡我們可以體現出來。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就凝結變成水,水滴落下來就變成雨。雨就是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能體會到的,這個雨一旦下下來之後就變成「陰成形」,這就是所謂的濁陰為地。因為這段話前面它鋪墊了一句叫做「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清陽和濁陰它是一對,就是陰和陽。我們來看一下古人的對於這段話的理解。像《素問集注卷二》裡講「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雖在下,而地氣上升為雲,天雖在上,而天氣下降為雨。夫由雲而後有雨,是雨隨天降,而實本地氣所生之雲,故雨出地氣。(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有雨之降而後有雲之生,是雲雖地升,而實本天氣所降之雨,故云出天氣。此陰陽交互之道也,而人亦應之。」這段話其實就是為了解釋「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由此就可以體會到,陰陽雖然是對立的,但是二者之間又是互相升降,我們中醫學叫做互根互用,相互為對立的彼此的根源。互根互用的意思,就是陰是陽的根,陽是陰的根,根就是根源的意思。所以陰來源於陽,陽又根源於陰,二者是一種升降消長,在運動中互相轉化的這樣一種關係,從而促進著事物的發展變化。天地是這個規律,人體的陰陽二氣對應的也是這種規律,它是同樣的。陽主升,陰主降,這就是陰陽的特徵。這一段文字,它提出了「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的這樣一種陰昇陽降的理論,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理論上應該是清陽在天上,它就不往下了,濁陰在地上,它就不往上升了,怎麼還有這樣一種概念呢?(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就是說為什麼地裡面的氣還要往上走呢?天上的氣變成雨還往下落呢?這不是跟「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它不相反了嗎?我們要是了解了其中的玄妙就懂了,在《素問注證發微卷一》裡對此有一段闡述:「地雖在下,而陰中之陽者升,故其上為雲。天雖在上,而陽中之陰者降,故其下也為雨。」這裡面所說的陰中之陽的陽和陽中之陰的陰,怎麼來理解呢?就是說天氣雖然為陽,清陽為天嘛,但是通過陰寒的凝聚凝結的作用就能下降為雨,而這個寒凝的這種水氣就是所謂的陽中之陰。(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地氣雖然為陰,但是它要經過陽熱的蒸騰作用才能上升為雲。這個蒸騰的雲氣的作用就是所謂的陰中之陽。所以中醫學有個道理,叫做陰陽之間互根互用,也就是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是我們從這裡悟出來的一個道理,那就是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這個意思與陽主升、陰主降的特性並不矛盾,由此恰恰可以說明陰陽二者是互根互用的這樣一個道理。好了,今天的《黃帝內經》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未完待續)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一百六十三四。(更多精彩持續更新中……)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複數字 2020,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內含解法)
「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養生]適用女性的兩個養血藥方
[精彩推薦]既然吃素這麼好,為什麼你的身體還這麼差?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彭鑫博士門診預約、健康諮詢及講座邀請方式:
方式一:撥打預約電話(每天9:00~17:00接打電話)
010-83069166
010-83069366
方式二:添加微信預約(每天9:00~17:00回復微信)
微信號:pbsyy011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