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舉,是健身氣功五禽戲中虎戲的第一個動作。它在「戲」中以剛柔相濟、剛舉柔張的運動形式,展示出人的生命律動與天地共同運轉的自然法則。也是傳統文化中經常提到的陽升陰張,陰陽互根的運動過程。本文從陰陽互根的哲學觀點,圍繞剛舉柔張在虎舉動作中的運動形式、過程、作用以及它所承接的文化母體作了一些探討,以饗讀者。
從傳統觀念上看,陰陽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著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係。從主次關係上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是,這種陰陽互根關係中,必有一個主與從地區分。任何事都有個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區分。主要矛盾解決好了,次要矛盾就會迎刃而解。虎舉的技術要領上舉顯陽剛、下降示陰柔,用剛舉柔張來說明該動作的運動形式,再恰當不過了。也就是說,虎舉以剛舉為主導、以陰張而輔之。剛舉柔張的運動形式,即是以提挈陽剛之氣的生發,促進陰柔之氣共張,實現陰陽共生共長,進而循環往返,平衡生命體徵。其實,這一道理與綱舉目張有異曲同工之妙。綱舉目張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它環節。「壹引其綱,萬目皆張」。「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
由此而論,文中所言的「剛舉」是指虎舉運動,在陰陽相互轉化過程中,其主要運動形式是生發陽剛之氣;而成語中所指的「綱舉」則是表示羅網升拉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網綱,抓綱才能舉目。儘管所指物象不同,且此「剛」非彼「綱」,但是,其中道理都是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它環節。正如漢鄭玄《詩譜序》明確提出的一樣:「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虎舉動作中,有三個招式比較清晰地展示出以剛舉柔張為主導的運動形式。即:下握拳時通過手指、手掌屈伸抓握,意入提挈地之氣;上託到頂時又一次由掌變拳,則意入銜接天之氣;雙手運行到胸肩前,由拳變掌上託下按則是剛舉柔張的融合點,或者說虎舉動作中的調身、調心、調息在這一點上達到了平衡狀態,陰陽轉化也要通過這一點進入新一輪循環。
從功法技術上看,虎舉動作中的技術要領、功法要素,理所當然地、順理成章地,融入到陰陽兩種勢力消長的運動過程。而剛舉柔張則是這一運動過程的主要形式,對此,可從如下幾個環節分析:
第一個環節:手型變化中的剛舉與柔張。通常情況下,功法動作是在意念引導下進行的。虎舉動作中的手形變化也是在剛舉柔張的意念支配下,分三步完成了全過程。在做虎舉動作時,由五指充分展開,以其達到剛舉昇陽的練功狀態,這是第一步。再到手指第一、二關節彎曲成虎爪,則是柔張陰升的平衡狀態,這是第二步。直到手臂內旋、小指先彎曲、其餘四指依次彎曲握拳,形成一個陰陽協調的剛柔相濟的握拳動作,這是第三步。如此三步,變化清晰,先後分明。也是一個剛舉與柔張在手型變化中的完整體現。
第二個環節:上下運動中的剛舉與柔張。虎舉動作的主要特徵就是手臂的上下運動與脊柱的伸曲。這一特徵充分地展示了剛舉柔張的健身哲理。比如,兩手在體前上託下按,起落升降時所體現的陽剛與陰柔的和諧協調運行,並且使其線路基本上保持在同一垂直線上。動作的變化是:握拳由下向上至肩前時,松拳變掌,舉掌至頭頂,掌指充分展開上撐;再握拳下落至肩前時,松拳變掌,按掌至腹前,掌指充分展開下按。這些變化也就是經常提到的上(頭頂)、中(肩前)、下(腹前)三個運行節點,在習練過程中拳與掌的手形轉換。反覆習練這一動作,體內氣血流變處處都有剛柔相濟,剛舉柔張的氣功態。
第三個環節:肢體聯動中的剛舉與柔張。虎舉是一個從頭到腳,從內到外,四肢百骸各部位整體活動的動作,氣機運行,血脈流動,陰陽消長,剛舉柔張在這一動作得到了有效運行。該式的雙手運動既導引眼神上下注視,又導引頭部抬起前低,同時在雙手上舉至頭頂時,胸腹充分舒展,下按至腹前時,含胸松腹。這些動作的運動狀態是保持人體基本直立、胸腹的前後肌肉有收緊與放鬆的體感,客觀上來講,直立、收緊與放鬆實際效果就是一個剛舉柔張的過程。這裡要強調的是:虎舉動作看是簡單,而實質上它在健身氣功五禽戲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其重要性之一就是虎舉在生發陽氣,剛舉與柔張協調。
第四個環節:意氣相隨中的剛舉柔張。虎舉動作所體現的剛舉柔張,融入到習練過程時體內會有一種勁力作用,意念與勁力適時轉換的幾個關鍵時機是:⑴ 由下向上至肩前的運動過程,要體現意念、氣感賦予雙手如提重物,用內勁緩緩向上;⑵ 雙掌舉至頭頂上方的運動過程,要體現意念、氣感賦予雙手如託舉千斤之鼎,用內勁緩緩上託;⑶ 雙拳由頭頂落至肩前時,其意念、氣感則如緊握雙環下拉,有引體向上之勢;⑷ 雙掌由肩前下落至腹前時,意念、氣感則如按水中浮球,用內勁緩緩向下。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到意念要在手的導引下轉換,意隨形動。由此過程的循環往復,剛舉柔張之感便會輸布身體各處。
第五個環節:三調合一中的剛舉柔張。調身、調心、調息是習練健身氣功的基本原則。虎舉動作中的剛舉柔張,就是啟動氣機使陽剛之氣得到充分生發,使呼吸與身、心配合一致,這就是所謂的調息與調身、調心協調一致。說到底,氣功就是鍛鍊正確的領氣、導氣、引氣和用氣的功夫,保持氣機有效運轉,使體內之氣運行一致,不要發生岔氣、憋氣等現象出現。就虎舉鍛鍊而言,如果是呼吸頻率深長、動作速度相對較快者,雙手上舉過程配合吸氣,下落過程配合呼氣;如果是呼吸頻率較快、動作速度相對較慢者,雙手由下向上至肩前配合吸氣,舉至頭頂上方配合呼氣,雙手下落至肩前時配合吸氣,下按至腹前配合呼氣。總之,呼吸不能是「氣不打一處來」,更不可氣機紊亂,同時呼吸也必須與肢體導引、意念活動相一致,三者合而為一,才能在剛舉柔張的虎舉鍛鍊中收穫健身效果。
上面五個環節是從功法動作、技術要領、運動過程等方面,分析了虎舉動作內涵的剛舉柔張的思維智慧。那麼,虎舉動作又承接了哪些有益的傳統文化呢?概括地講,它與古老的傳統哲學、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道法自然的人文觀念等等,都有密切聯繫。具體來講,剛舉柔張使虎舉動作與人的身、心、息完全地融入到大自然的陰陽變化之中,意氣相隨、內導外引,其一招一式,追求並實現著人體與天地同步運轉理想境界。
從文化傳承上看,剛舉柔張,表達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而這種文化傳承總是以具體形式來表現的,或者說具體的表現形式,總是在存在於一定的文化母體之中。所以虎舉運動的文化歸宿、文化母體,必然離不開中國古代先哲認識世界的觀念。不言而喻,虎舉這一具象運動的健身理念,其文化母體必然與先哲的陰陽學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的功法技術、功理要素存留著陰陽學說這一母體文化的烙印。
首先,虎舉動作與天地運行規律具有高度一致性。傳統文化認為,人類的生命活動均是源自於天地之氣的相合,強調人體的生命活動與天地化生的自然萬物具有某些相同甚至相近的屬性。這一觀點為理解虎舉動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途徑:⑴ 虎舉動作承接了天地二氣存在的基本狀態。傳統文化認為,天地之氣處於一種不停息的升降、交流之中。天的本位在上,故以下降為基本的運動方向;地的本位在下,故以上升為基本的運動方向,因此,天地之氣運動不已,方能保持萬物安泰;反之,「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虎舉的運動形態與天地之氣的運行形態達到了高度一致。
這種由下至上,再由上至下的升降交流過程,對疏通三焦、健養身心極為有效。⑵ 虎舉動作承接了陰陽易變運動的基本方式。傳統文化認為:「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這種陽與陰、健與順的關係,進一步指明了以陰陽所代表的所有事物的雙方,均應處於一種不停息的交流狀態。虎舉之所以具有健養身心的功效,奧妙就在於使人的生命律動,與天地之氣的升降運動相互交融。⑶ 虎舉動作承接了天人合一的文化母體。傳統文化認為:「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既然天地之氣的升降交感,化生了人體生命。所以,虎舉的剛舉柔張理應內含在天人合一的文化母體中。同時,虎舉動作對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並行。」的人體水液代謝也會起到積極作用。
其次,虎舉動作與乾陽之氣為主導的生命運動觀相吻合。虎舉的運動過程充分展示出一種陽剛的氣勢,習練該式給人以開啟氣機,勁力共升,精氣神合的剛舉柔張,與虎舉動作的功法功理相合,也與習練者的氣感、體感、心理狀態相通。同時,也進一步說明健身氣功作為當代的一種體育文化,它的文化母體或文化源流的久遠深厚。
再次,虎舉動作的健身原理更符合中醫學說。該式動作主要加強了對肝系統、十二經筋和十二經脈的調節鍛鍊。中醫藏象學說認為: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肝具有主疏世和主藏血兩大生理功能。因此練功中通過掌形(平掌、虎爪、握拳)的變化和兩目(肝竅)的注視,對肝系統的功能進行了有效的調節,而且通過兩掌、兩臂的撐舉和四肢的拉伸,對十二經筋所聯繫的筋肉體系也進行了鍛鍊。同時,該式動作中配合深呼吸,即兩掌上舉時吸氣,下落時呼氣,加強了對肺系統的鍛鍊。
肺具有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助心行血,通調水道等四大生理功能。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多採用胸式呼吸,呼吸比較表淺,而本節功法通過深、細、緩、慢、勻、長的胸腹式呼吸,使吸入之氣通達胸膈,加強了肺主呼吸的功能。深呼吸使吸入的清氣增加,產生的宗氣也隨之增加。兩掌下落如拉雙環,含胸松腹,使氣沉丹田。再就是兩掌舉起,吸入清氣,兩掌下按,呼出濁氣,一升一降,可疏通三焦氣機,調節三焦功能。
總之,用剛舉柔張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健身氣功五禽戲中的虎舉動作,既有其道的合理性,也有其功的合規性,更有其文化的傳承性,這一思維方式必定會為深入研究和探討健身氣功拓展出更加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