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歷史上,曾出現過這樣一位傳奇將軍!
他參加過兩萬五千裡長徵,參加過抗日戰爭,也參加過解放戰爭,更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他幾乎在我國建軍史上的各個戰爭時期,都出任參謀長一職,累計任職的時間更是長達40年之久。
他曾輔佐過5位共和國元帥,是中國建軍史上輔佐元帥最多的參謀長,僅僅是在劉、鄧麾下工作就長達13年之久,堪稱是「站在首長身影裡的參謀長。」
他足智多謀,戰功顯赫,有著超強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領導才能,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皆立下了不朽之功勳。
他就是建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李達將軍。
本期文章將帶你了解老一輩革命家「李達將軍」的經典事跡。如果你也對歷史感興趣,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說不定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哦!
李達將軍
李達,原名李德三,1905年4月19日出生於陝西眉縣橫渠區崖下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5歲時便給地主家打短工,11歲時,家裡人為了讓他將來能有個好的出路,便四處借錢供他讀書。
1922年,17歲的李達考入西安私立東道中學,後轉入省立師範學校就讀,畢業後便回鄉當了一名小學教員。
然而,素有報國之志的李達不甘心一輩子都在家鄉當教書先生,於是便決定投軍報國。
1926年,李達考入馮玉祥將軍創辦的西北軍第二軍官學校,畢業後便加入馮玉祥部的西北軍,先後歷任排長、連長和少校參謀等職。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軍閥混戰,李達也隨西北軍開赴到中原戰場。激戰至10月,馮玉祥戰敗,蔣介石收編馮玉祥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李達也被編入其中。
1931年初,蔣介石命令第二十六路軍從山東開赴江西,參加對我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七月,第二十六路軍又奉命參加了對我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屆時,李達隨軍進駐寧都。
在國民黨軍的第三次「圍剿」失敗後,僅留下二十六路軍駐守寧都,其他部隊都先後撤出,從而導致該路軍處於蘇區紅軍的包圍之中。
實際上,蔣介石是故意為之,向來講究「親疏遠近」的蔣介石,對於這種「異己」部隊從來都未給予過信任,所以此次他也不過是想借「圍剿」紅軍之機,剷除異己罷了。
蔣介石如此排外,很快便引起了二十六路軍部分高級將領的強烈不滿。
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
不久後,「九一八」事件爆發,第二十六路軍全體官兵向蔣介石請願前往東北抗日,結果遭到了蔣介石的拒絕。
1931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軍在趙博生、董振堂等人的領導下,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寧都起義」。
時任二十六路軍第74旅旅部副官李達與全軍17000餘人宣布脫離國民黨,參加紅軍。
「寧都起義」在當時的影響非常之大,它不僅打擊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同時也極大增強了紅軍的力量。
因為在此之前,我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只有兩萬多人,現在有了二十六路軍一萬多人的加入,其實力必然大大加強。這對鞏固和發展中央蘇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該部起義後,中革軍委授予起義部隊以「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的番號,並任命季振同為軍團總指揮,董振堂為副總指揮,趙博生為參謀長。
寧都起義
1932年11月,湘東獨立師第一師在江西永新正式劃入紅八軍序列,李達任軍參謀長。而也正是從這個時起,李達正式開始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參謀長生涯。
在長徵前,李達任紅二軍團參謀長,協助軍團長賀龍發起湘西攻勢,並參與創建湘鄂川黔蘇區和指揮「反圍剿」作戰。據其部下回憶:李達指揮作戰,十分重視地圖的運用。
有一次,紅軍攻克湖南大庸城後,李達發現當地竟然有石印局,於是便立刻派人去翻印了比例尺為一比二十萬的地圖,下發給作戰部隊。
1935年,紅二、六軍團長徵進入到貴州畢節地區。
畢節是黔西重鎮,地處雲、貴交界處,因其地理位置複雜,是國民黨和地方軍閥都管不了的地方。
於是,紅軍便打算以黔西、大定、畢節三地為中心,創建川滇黔邊根據地。
為此,紅六軍團的政委任弼時曾向參謀長李達問計,結果李達在詳細查看了地圖之後,堅決反對。任弼時等人不解地問:「理由是什麼?」
李達回答說:
「第一,畢節地勢,雄視雲南,雲南的軍閥不會不管。第二,畢節的公路,四通八達,蔣介石調兵方便,也不會不管。」
事實證明,李達的判斷是正確的,還不到10天,雲南、湖南和貴州三地的軍閥,就相繼向畢節進軍。紅二、六軍團由於及時撤離畢節,故而才得以避免遭三面圍攻的危險。
後來,任弼時還曾感嘆說:「李達有先見之明。」
任弼時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達任八路軍第129師參謀長。
實際上,李達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就已經是紅二方面軍的參謀長和援西軍參謀長,但援西軍改編為八路軍129師後,他只是擔任「參謀處長」,參謀長一職由倪志亮出任。
直到1938年12月,李達才正式接任參謀長一職。而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李達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情緒上的波動,而是任勞任怨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種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1943年9月,129師師長劉伯承赴延安後,李達便兼任太行軍區司令員一職,領導太行區軍民反擊日軍「掃蕩」,同時還進行了大生產運動和精兵簡政,打破了日軍的緊急封鎖,有力鞏固了抗日根據地。
而在近兩年的時間裡,他先後指揮部隊取得了諸多戰役戰鬥的勝利。
在129師擔任參謀長期間,李達很好地輔佐了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在整個抗日戰爭中立下了赫赫功勳。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戰期間,李達還曾親自組織起一批繪圖人員,進行實地測量,用簡易的測繪方法,將北起九裡關,南至漳河畔一帶的村莊、人口、水源等都作了明確的標記。還搞清了晉東南、太行山和晉冀魯豫接合部的地形。
不僅如此,他還指導繪圖單位完成了「最新華北明細圖」,繪製出了我軍首份分層設色的「太行軍區形勢圖」。為我軍在抗日戰爭中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129師領導在河北涉縣留影!左起:李達、鄧小平、劉伯承、蔡樹藩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李達任參謀長。
1947年,李達協助劉、鄧率部挺進大別山。而在經過黃泛區時,李達便帶領參謀人員先行出發,劉、鄧率大部隊隨後跟進。
而當李達一行人順利抵達預定地點之後,卻遲遲不見劉、鄧的身影。
李達料定途中肯定有變,隨即便趕緊派出一位參謀前去接應,並對其詳細交代,在經過某山、某水、某莊便可以接到他們。
這位參謀便按照李達給的線路,一路行進,果然找到了劉、鄧兩位首長。
事後,劉伯承問李達:「你怎麼知道我們會在這裡迷路呢?」
李達回答道:「這個村莊在地圖上有重名,一東一西,所以才做出此判斷。」
劉、鄧聽後皆讚嘆道:「李達就是一幅『活地圖』,他這一手了不起。」
實際上,李達將軍這種對地圖極度敏感的能力,在軍中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據說李達將軍在訓練參謀的時候,其態度雖然溫和,但要求卻一點也不松和,反而還十分嚴格,他要求每個參謀都能「背圖」,即不看地圖,也能將山川、城鎮、村莊、道路、橋梁等位置講述清楚,將地圖真正地刻在腦海中。
值得一提的是,李達將軍每次外出都必帶「老三樣」,即地圖、指南針和放大鏡,即便是新中國成立後,這一習慣也始終沒有改變。到了80歲的時候,老將軍仍然能記住全國2000多個縣名,確實讓人佩服。
1948年5月,中原軍區成立,由劉伯承出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陳毅任副司令,併兼任華東軍區司令員,李達任參謀長。
至此,李達已經先後輔佐過4位元帥了,即賀龍、劉伯承、徐向前、陳毅。
李達做事幹練,深得陳毅元帥的賞識,並將其稱為「我們的好諸葛」、「李達是個好參謀長」。
1950年2月,西南軍區正式掛牌成立,李達出任該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隨後兼任雲南軍區司令員,並參與領導了西南地區殲滅國民黨殘餘武裝力量和土匪,為西南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1953年4月,為應對韓戰局勢,中央決定調李達趕赴朝鮮,接替謝方出任志願軍參謀長一職,與彭德懷、陳賡、洪學智等一起指揮戰鬥。
李達入朝的時候,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進入了尾聲。而在此之前,中朝方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方已經進行了多次談判,但因美方始終未拿出誠意而至今沒有達成共識。
實際上,美方之所以會選擇談判,是因為他們在戰場上已經無法獲得想要的利益,而當他們在談判桌上也無法獲得時,又開始用「飛機大炮」威脅。因此一直以來,都是「停停打打」,皆無定數。
1953年,美方欲圖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登陸,企圖像一年多以前的「仁川登陸」那樣,改變韓戰的局勢。
但由於我方已經做好了反登陸作戰的準備,故而美方才不得不被迫放棄了此次行動,並於1953年4月26日與朝中方恢復已經中斷6個月零18天之久的停止談判。
而為了促進停戰談判的實現,彭德懷、李達等指揮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起,發動了著名的「夏季反擊戰役」。
此役共歷時兩個半月之久,朝中軍隊與敵進行了139次戰鬥,斃傷俘敵12.3萬餘人,擴展陣地240平方公裡。
特別是在7月13日到7月27日的「金城戰役」中,歷時15天,殲敵5萬餘人,收復失地178平方公裡,極大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朝中方談判代表與「聯合國軍」談判代表在板門店正式進行籤字儀式。至此,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布結束。
李達雖然是在抗美援朝戰爭後期才入朝作戰的,但剛到前線就參與指揮了決定性戰役——夏季反擊戰,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不朽之功勳。
而李達能出任志願軍參謀長一職,則是中央對他軍事才能的最好的肯定。
回國後,李達歷任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設計部、監察部部長、副總參謀長等職。
1955年9月,李達被授予上將軍銜,並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李達(上將)
李達將軍的一生,功勳卓著,雖身居高位,但他對於功名利祿卻毫無興趣。
在1955年評定軍銜時,李達的夫人張乃一問李達:「你能評個啥銜?」李達想了想,回答說:「也可能中將,也可能少將,我為黨為人民做的貢獻太少了。」
不久之後,李達被授予了上將軍銜,但他卻跟從來沒有這回事一樣,評銜回家後也始終沒有向家人提起。
有一次,李達的女兒在學校裡聽到同學議論他們父親的軍銜,有的說是少將,有的說是中將,當時她也想知道自己的父親是個什麼軍銜。於是回到家中後,女兒便問李達:「爸爸,你是什麼將啊?」
李達愣了一下,隨即便笑著說道:「小孩子打聽這些幹什麼?我是個什麼將?我是芝麻醬,黃醬!」
直到後來媒體報導出來後,孩子們才知道自己的父親原來是上將。
李達將軍,縱然一生功勳卓著,且身居高位,但他從來沒有因此而忘乎所以,更沒有以此來為自己謀取私利。相反,他一生清正廉潔,克己奉公,且時刻都行走在「杜絕腐敗」的第一線。
1987年,李達將軍回到了闊別55年的家鄉,在臨走前寫下了「公明廉威」四個大字,他希望縣領導能以古為鑑,嚴於律己,做到公正、廉潔,堅決杜絕腐敗現象滋生。
此外,在教育子女上,李達將軍也頗為費心!他時常教育子女說:
「農民要以農為本,自力更生,不要靠別人,聽黨和政府的話,安心務農。」
有一次,李達將軍的兒子李如龍寫信來,說他住的房子破爛不堪,有一間房屋還倒塌了,希望父親能給他點錢蓋座新房。但李達卻回信說:
「你已經長大成人,這件事不能靠我,不能蓋,修一修就行了。」
李如龍雖然是李達的兒子,但卻始終沒有得到過父親的「照顧」,一生都在陝西眉縣橫渠區崖下村當農民。
對兒子如此,對孫子也是如此!
有一次,李達的孫子李未平由於在新疆服役表現突出,組織便決定為他提幹,然而恰好遇到李達來新疆考察,他就對部隊領導說,要對李未平嚴格要求。
後來,李未平轉業後要求回到陝西,也被李達將軍給拒絕了。
李達將軍戎馬一生,其經歷頗具傳奇色彩,且享有很高的聲望。他功勳卓著,歷經坎坷,氣節高貴。他淡泊名利,為人正直,為世人樹立了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形象。
1993年7月12日,李達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而在其去世後,鄧小平的夫人卓琳前來弔唁時,曾代表鄧小平說:「李達同志是最好的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