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第一次的授銜儀式上,棗紅臉,大高個,相貌敦厚的李達被授予上將軍銜。
李達上將是從國軍起義的軍官,自1932年擔任參謀長以來,曾先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雖級別高低起伏但自始至終幾乎沒有離開參謀長這一職務。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李達是唯一輔佐過5位元帥的參謀長,累計在職時間40餘年。可以說新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比李達更懂得參謀的人,也沒有比李達做參謀更長的人。
李達出身在陝西省眉縣橫渠鎮的一個普通的貧苦農民家庭。從小天資聰慧,而且酷愛體育鍛鍊,因此身體素質很強。
在那個貧苦的年代,對於貧苦的家庭來說,當兵是一個不錯的出路,最起碼可以吃的飽飯。
1926年,20歲的李達如願考慮了考上了甘肅平涼國民軍第二軍官學校。在軍校學習期間李達的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畢業之後李達加入了馮玉祥的部隊擔任排長,在部隊中由於李達表現優異,很快又升任連長,隨後又升任少校參謀。
1930年,正值中國的混亂年代,各個軍閥派系因為利益衝突不斷混戰。馮玉祥戰敗後他所率領的軍隊被蔣介石整編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
1931年1月蔣介石命令馮玉祥的部隊參加對中共根據地第二次圍剿。同年7月又命令對根據地實施第三次的圍剿。
但是這次蔣介石的部隊沒有那麼幸運,實施「圍剿」失敗後,蔣介石把馮玉祥的部隊留下來實施斷後,企圖借紅軍之手剷除異己。
蔣介石的這種行為引起了馮玉祥部將領的極度不滿。從這開始部分將領已經對蔣介石失去了信心。
不久之後「九一八」事變爆發,全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漲,駐紮在寧都的第二十六路軍的官兵要求回北方參加抗日救國行動,但是請願被蔣介石拒絕,此舉徹底刺傷了第二十六路軍官兵抗日救國之心。
日本侵略中國,國家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但是蔣介石卻只想著剷除異己,完全置民族存亡和國家利益於不顧。
1931年12月14在趙博生和董振堂等人的領導之下,第二十六路軍的1.7萬多人有志之士決定起義,參加紅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寧都起義」。
李達在其中負責後勤工作,為起義的順利進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當時「寧波起義」的影響很大,同時對當時的紅軍來說更是雪中送碳,第二十六路軍的到來極大的充實的紅軍的隊伍。
當時紅軍的隊伍第一、三軍團加起來總共也不過兩萬餘人,這次起義直接使紅軍的隊伍擴大了將近一倍。
隨後起義部隊被授予「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的番號,整編後紅五軍團成為一支作戰勇猛,作風優良的鋼鐵之師。
1932年李達所在的湘東獨立第一師在江西永新劃入紅八軍序列,從此開始了傳奇的參謀長生涯。
在部隊中李達素有軍中「活地圖」的美譽,這主要是因為李達卓越的記憶力和在對敵作戰過程中對地圖的的熟練應用。
賀龍是李達輔佐過的第一個元帥,同時也是唯一一個兩度輔佐過的元帥。
1934年李達所在的紅六軍團奉命去湘西一帶尋找失去聯繫,賀龍率領的紅二軍團同時和他們混合以達到吸引敵人注意力,緩解當時在蘇區紅軍注意力的目的。
然而由於當時的通訊中短,紅六軍團只能採取一邊走一邊打聽的方法,同時還要隨時提防敵人對紅軍的圍剿。
在當時偌大的中國無異於大海撈針,任務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由於目標人數太過顯眼再加上四處打聽的原因,很快紅六軍團的行蹤被暴露。
紅六軍團陷入了敵人的分割包圍之中,但是李達憑藉著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硬是率領著400人的隊伍,突破了敵人的層層包圍。
但此時李達也與大部隊失去了聯繫,到底是先尋找大部隊還是先尋找賀龍的第紅二軍團,李達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先找到大部隊顯然會更加安全,也更加容易,但是在當時的形式之下,蘇區紅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尋找大部隊勢必會耽誤時間,但自己去尋找紅二軍團僅憑自己這400餘人,一旦遭遇敵人的埋伏,很可能會全軍覆沒。
李達一要牙,走,去找紅二軍團,時間就是命令。在隨後的三個月時間中,李達憑著紅二軍團留下的蛛絲馬跡和對地圖的熟練運用,終於在10月15日一個叫楓香溪的小鎮與紅二軍團勝利會師。
隨後李達堅持用電臺呼叫紅六軍團的大部隊,功夫不負有心人,10月26日兩軍終於正式會師。
時任紅六軍團的政委王震再次見到李達的時候很激動,說到「李達呀,我們還以為再也找不到你了。哪知你真的把賀龍同志給找來了」。
賀龍也驚嘆於李達的軍事才能,尤其是對地圖的熟練運用,而當時紅二軍團的幹部嚴重匱乏。於是抽調了紅六軍團部分幹部進行補充。
李達自然是難逃賀龍的法眼,於是賀龍不顧當時紅六軍團師長和政委的極力反對,最終「橫刀奪愛」把李達調到紅二軍團當參謀,從這開始賀龍和李達開始了他們漫長而又堅固的革命友誼。
1935年紅二和紅六軍團長徵進入了貴州畢節地區。這個地方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正好處於雲南和貴州的交界地區,因此無論是地方軍閥還是國軍都疏於管理。
按理說這是紅軍建立根據地的絕佳地點,但是李達對於在此地建立根據地,卻堅決反對解決。
心思縝密的李達反對建立根據地,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在仔細分析地圖和實地觀察後李達發現這個地方雖然名義上處於無人管轄的交接地帶,但是緊挨雲南,滇系軍閥不可能面對紅軍建立根據地無動於衷。
其次畢節屬於一個交通的樞紐,其公路四通八達,無論是調兵遣將還是後勤保障都極為方便。
在紅軍駐紮畢節的僅僅十日之後,貴州,湖南和雲南的軍閥相繼進入該地區。
但是由於李達的先見之明,紅軍的第二,第六軍團及時的撤出的畢節,成功的化險為夷。
隨著抗日戰爭的日益焦灼,1938年日軍中的部分士兵已經開始有了厭戰的情緒,到了1941年棄暗投明的日軍日漸增多。
李達作為參謀想來對戰場上的信息了如指掌,鑑於此李達所在的一二九師下發了《關於加緊櫻花時季對敵工作》的訓令。
由於三四月正是日本櫻花時節的開放季節,日軍的思鄉情緒尤為強烈,因此李達決定以此為突破口勸降日軍,以增強抗日群眾的信心和渙散日軍的戰鬥意志,降低我軍傷亡。
只要到了三四月份抗日軍民便會展開聲勢浩大的對日宣傳活動,和送去慰問袋。袋子裡一般會裝有點心,日文的宣傳單和到根據地的通行證,李達的這一宣傳攻勢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1942年日軍的隨軍攝影記者和三三木和金井伊太郎兩人,盜取了日軍一挺輕機槍和700多發子彈向我軍投誠。
1943年正值春節,冀魯豫軍區曾全殲一個班的日軍,但隨後將日軍的屍體全部送回,並送上了宣傳品,此後投誠的日軍更多起來。
為了更好的開展宣傳勸降工作,李達還專門在冀魯豫軍區設立了一個和平日軍據點,專門用來管理投誠的日軍,對敵開展工作。
曾有日軍的一名小隊長在冀魯豫軍區散發的慰問信回信寫道「謝謝貴軍對我的慰問,祝你們快樂,八路工作人員健康」根據送信人的轉述這名日軍的小隊長還說到「我的目光是向遠處看,不只是慰問信這一點,八路軍十年二十年都打不完,回國沒有希望」。
在當時的那個年代不用說投誠的日軍,哪怕是面對絕境受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的洗腦投降的日軍都屈指可數,尤其可以看出李達宣傳工作的高明之處。
儘管日軍作惡多端,但是無疑李達的這種軍事攻勢更加高明,不費一槍一彈便可使日軍投降,同時還能極大的增強抗日軍民的信息和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
李達素有「軍中活地圖」的美譽,不但能夠對地圖的熟練運用還有令人稱奇的記憶力。
而且不單是對地名,記人民也尤為擅長。在一二九師時,有一次軍中舉辦輪訓隊,開訓之前李達對名單念了一遍,半個月集訓結束之後,李達竟然能夠對百餘名的參訓隊員的名字一一對應。到後來李達80多歲之時竟仍能記住中國2000多個鮮明,記憶力不得不令人佩服。
1947年8月劉鄧大軍開始千裡挺進大別山進行戰略縱深轉移,不但意義重大,而且只能不成功不能失敗。
為了軍隊能夠順利的安全進行轉移,作為軍團參謀的李達主動請纓擔任大軍的先導,親自率領參謀人員去一線冒著被敵人偷襲的危險實地勘測,為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到達目的地後,李達見劉鄧大軍遲遲未跟上來,便派出一名參謀前去接應,在去之前李達詳細的告訴這名參謀,應該走那條路,途徑那條河,以及到那會接應到部隊。
參謀按照李達的指示,果然在目的地接到部隊。部隊到達目的地之後,劉伯承滿懷好奇的詢問李達,「你怎麼知道我們會在此處迷失方向?」
李達回答「這個村莊在地圖上有重名,一東一西,我根據此判斷」
劉伯承讚嘆到「李達真的是活地圖」。鄧小平也評價到「李達這一手真了不起」。
在訓練參謀的時候,李達平時態度想來和善,但是對工作要求卻是極為嚴格,凡是跟隨李達的參謀,必然讓他背圖。
即在不看地圖時也能將地圖的中的河流,橋梁,村莊對答入流,李達的這一嚴格為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參謀人才。
1955年正式開始為新中國做出卓越貢獻的將領開始授銜。一次李達的夫人張乃一好奇問李達,「你能授一個什麼銜」李達回答「可能為中將或者少將,我為人民做出的貢獻太少了」。
不久授銜結束之後,結果超出了李達自己的預料,他被授予上將,但是李達對於榮譽的高低毫不在意。以至於從未向家人提及。
後來他的女兒按耐不住好奇詢問李達,沒想到李達直接回答「我是什麼將,芝麻醬,黃豆醬」。
事實上李達一直對子女的要求異常嚴格,在老家農村的大兒子,想讓父親給自己找一份工作,這對於當時的李達來說簡直易如反掌,但是他卻對大兒子說「我就是農民的兒子,也該有個兒子當農民」。
他鼓勵兒子扎紮實實在農村好好工作,帶動農村的發展,後來給兒子的一個禮物也是一個農村的架子車。至今仍有李達的後人生活在其老家眉縣。
1993年7月12日,李達將軍病逝於北京,享年89歲,終結了其傳奇的一生。李達將軍作為在國軍中走出的上將,一輩子廉潔奉公,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謹以此文懷念中國歷史上這位曾輔佐五位元帥富有傳奇經歷的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