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國軍出身,曾輔佐5位元帥,授銜上將,堅持讓兒子當農民

2021-01-09 歷史小咖菌

1955年,在第一次的授銜儀式上,棗紅臉,大高個,相貌敦厚的李達被授予上將軍銜。

李達上將是從國軍起義的軍官,自1932年擔任參謀長以來,曾先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雖級別高低起伏但自始至終幾乎沒有離開參謀長這一職務。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李達是唯一輔佐過5位元帥的參謀長,累計在職時間40餘年。可以說新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比李達更懂得參謀的人,也沒有比李達做參謀更長的人。

李達出身在陝西省眉縣橫渠鎮的一個普通的貧苦農民家庭。從小天資聰慧,而且酷愛體育鍛鍊,因此身體素質很強。

在那個貧苦的年代,對於貧苦的家庭來說,當兵是一個不錯的出路,最起碼可以吃的飽飯。

1926年,20歲的李達如願考慮了考上了甘肅平涼國民軍第二軍官學校。在軍校學習期間李達的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畢業之後李達加入了馮玉祥的部隊擔任排長,在部隊中由於李達表現優異,很快又升任連長,隨後又升任少校參謀。

1930年,正值中國的混亂年代,各個軍閥派系因為利益衝突不斷混戰。馮玉祥戰敗後他所率領的軍隊被蔣介石整編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

1931年1月蔣介石命令馮玉祥的部隊參加對中共根據地第二次圍剿。同年7月又命令對根據地實施第三次的圍剿。

但是這次蔣介石的部隊沒有那麼幸運,實施「圍剿」失敗後,蔣介石把馮玉祥的部隊留下來實施斷後,企圖借紅軍之手剷除異己。

蔣介石的這種行為引起了馮玉祥部將領的極度不滿。從這開始部分將領已經對蔣介石失去了信心。

不久之後「九一八」事變爆發,全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漲,駐紮在寧都的第二十六路軍的官兵要求回北方參加抗日救國行動,但是請願被蔣介石拒絕,此舉徹底刺傷了第二十六路軍官兵抗日救國之心。

日本侵略中國,國家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但是蔣介石卻只想著剷除異己,完全置民族存亡和國家利益於不顧。

1931年12月14在趙博生和董振堂等人的領導之下,第二十六路軍的1.7萬多人有志之士決定起義,參加紅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寧都起義」。

李達在其中負責後勤工作,為起義的順利進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當時「寧波起義」的影響很大,同時對當時的紅軍來說更是雪中送碳,第二十六路軍的到來極大的充實的紅軍的隊伍。

當時紅軍的隊伍第一、三軍團加起來總共也不過兩萬餘人,這次起義直接使紅軍的隊伍擴大了將近一倍。

隨後起義部隊被授予「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的番號,整編後紅五軍團成為一支作戰勇猛,作風優良的鋼鐵之師。

1932年李達所在的湘東獨立第一師在江西永新劃入紅八軍序列,從此開始了傳奇的參謀長生涯。

在部隊中李達素有軍中「活地圖」的美譽,這主要是因為李達卓越的記憶力和在對敵作戰過程中對地圖的的熟練應用。

賀龍是李達輔佐過的第一個元帥,同時也是唯一一個兩度輔佐過的元帥。

1934年李達所在的紅六軍團奉命去湘西一帶尋找失去聯繫,賀龍率領的紅二軍團同時和他們混合以達到吸引敵人注意力,緩解當時在蘇區紅軍注意力的目的。

然而由於當時的通訊中短,紅六軍團只能採取一邊走一邊打聽的方法,同時還要隨時提防敵人對紅軍的圍剿。

在當時偌大的中國無異於大海撈針,任務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由於目標人數太過顯眼再加上四處打聽的原因,很快紅六軍團的行蹤被暴露。

紅六軍團陷入了敵人的分割包圍之中,但是李達憑藉著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硬是率領著400人的隊伍,突破了敵人的層層包圍。

但此時李達也與大部隊失去了聯繫,到底是先尋找大部隊還是先尋找賀龍的第紅二軍團,李達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先找到大部隊顯然會更加安全,也更加容易,但是在當時的形式之下,蘇區紅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尋找大部隊勢必會耽誤時間,但自己去尋找紅二軍團僅憑自己這400餘人,一旦遭遇敵人的埋伏,很可能會全軍覆沒。

李達一要牙,走,去找紅二軍團,時間就是命令。在隨後的三個月時間中,李達憑著紅二軍團留下的蛛絲馬跡和對地圖的熟練運用,終於在10月15日一個叫楓香溪的小鎮與紅二軍團勝利會師。

隨後李達堅持用電臺呼叫紅六軍團的大部隊,功夫不負有心人,10月26日兩軍終於正式會師。

時任紅六軍團的政委王震再次見到李達的時候很激動,說到「李達呀,我們還以為再也找不到你了。哪知你真的把賀龍同志給找來了」。

賀龍也驚嘆於李達的軍事才能,尤其是對地圖的熟練運用,而當時紅二軍團的幹部嚴重匱乏。於是抽調了紅六軍團部分幹部進行補充。

李達自然是難逃賀龍的法眼,於是賀龍不顧當時紅六軍團師長和政委的極力反對,最終「橫刀奪愛」把李達調到紅二軍團當參謀,從這開始賀龍和李達開始了他們漫長而又堅固的革命友誼。

1935年紅二和紅六軍團長徵進入了貴州畢節地區。這個地方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正好處於雲南和貴州的交界地區,因此無論是地方軍閥還是國軍都疏於管理。

按理說這是紅軍建立根據地的絕佳地點,但是李達對於在此地建立根據地,卻堅決反對解決。

心思縝密的李達反對建立根據地,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在仔細分析地圖和實地觀察後李達發現這個地方雖然名義上處於無人管轄的交接地帶,但是緊挨雲南,滇系軍閥不可能面對紅軍建立根據地無動於衷。

其次畢節屬於一個交通的樞紐,其公路四通八達,無論是調兵遣將還是後勤保障都極為方便。

在紅軍駐紮畢節的僅僅十日之後,貴州,湖南和雲南的軍閥相繼進入該地區。

但是由於李達的先見之明,紅軍的第二,第六軍團及時的撤出的畢節,成功的化險為夷。

隨著抗日戰爭的日益焦灼,1938年日軍中的部分士兵已經開始有了厭戰的情緒,到了1941年棄暗投明的日軍日漸增多。

李達作為參謀想來對戰場上的信息了如指掌,鑑於此李達所在的一二九師下發了《關於加緊櫻花時季對敵工作》的訓令。

由於三四月正是日本櫻花時節的開放季節,日軍的思鄉情緒尤為強烈,因此李達決定以此為突破口勸降日軍,以增強抗日群眾的信心和渙散日軍的戰鬥意志,降低我軍傷亡。

只要到了三四月份抗日軍民便會展開聲勢浩大的對日宣傳活動,和送去慰問袋。袋子裡一般會裝有點心,日文的宣傳單和到根據地的通行證,李達的這一宣傳攻勢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1942年日軍的隨軍攝影記者和三三木和金井伊太郎兩人,盜取了日軍一挺輕機槍和700多發子彈向我軍投誠。

1943年正值春節,冀魯豫軍區曾全殲一個班的日軍,但隨後將日軍的屍體全部送回,並送上了宣傳品,此後投誠的日軍更多起來。

為了更好的開展宣傳勸降工作,李達還專門在冀魯豫軍區設立了一個和平日軍據點,專門用來管理投誠的日軍,對敵開展工作。

曾有日軍的一名小隊長在冀魯豫軍區散發的慰問信回信寫道「謝謝貴軍對我的慰問,祝你們快樂,八路工作人員健康」根據送信人的轉述這名日軍的小隊長還說到「我的目光是向遠處看,不只是慰問信這一點,八路軍十年二十年都打不完,回國沒有希望」。

在當時的那個年代不用說投誠的日軍,哪怕是面對絕境受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的洗腦投降的日軍都屈指可數,尤其可以看出李達宣傳工作的高明之處。

儘管日軍作惡多端,但是無疑李達的這種軍事攻勢更加高明,不費一槍一彈便可使日軍投降,同時還能極大的增強抗日軍民的信息和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

李達素有「軍中活地圖」的美譽,不但能夠對地圖的熟練運用還有令人稱奇的記憶力。

而且不單是對地名,記人民也尤為擅長。在一二九師時,有一次軍中舉辦輪訓隊,開訓之前李達對名單念了一遍,半個月集訓結束之後,李達竟然能夠對百餘名的參訓隊員的名字一一對應。到後來李達80多歲之時竟仍能記住中國2000多個鮮明,記憶力不得不令人佩服。

1947年8月劉鄧大軍開始千裡挺進大別山進行戰略縱深轉移,不但意義重大,而且只能不成功不能失敗。

為了軍隊能夠順利的安全進行轉移,作為軍團參謀的李達主動請纓擔任大軍的先導,親自率領參謀人員去一線冒著被敵人偷襲的危險實地勘測,為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到達目的地後,李達見劉鄧大軍遲遲未跟上來,便派出一名參謀前去接應,在去之前李達詳細的告訴這名參謀,應該走那條路,途徑那條河,以及到那會接應到部隊。

參謀按照李達的指示,果然在目的地接到部隊。部隊到達目的地之後,劉伯承滿懷好奇的詢問李達,「你怎麼知道我們會在此處迷失方向?」

李達回答「這個村莊在地圖上有重名,一東一西,我根據此判斷」

劉伯承讚嘆到「李達真的是活地圖」。鄧小平也評價到「李達這一手真了不起」。

在訓練參謀的時候,李達平時態度想來和善,但是對工作要求卻是極為嚴格,凡是跟隨李達的參謀,必然讓他背圖。

即在不看地圖時也能將地圖的中的河流,橋梁,村莊對答入流,李達的這一嚴格為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參謀人才。

1955年正式開始為新中國做出卓越貢獻的將領開始授銜。一次李達的夫人張乃一好奇問李達,「你能授一個什麼銜」李達回答「可能為中將或者少將,我為人民做出的貢獻太少了」。

不久授銜結束之後,結果超出了李達自己的預料,他被授予上將,但是李達對於榮譽的高低毫不在意。以至於從未向家人提及。

後來他的女兒按耐不住好奇詢問李達,沒想到李達直接回答「我是什麼將,芝麻醬,黃豆醬」。

事實上李達一直對子女的要求異常嚴格,在老家農村的大兒子,想讓父親給自己找一份工作,這對於當時的李達來說簡直易如反掌,但是他卻對大兒子說「我就是農民的兒子,也該有個兒子當農民」。

他鼓勵兒子扎紮實實在農村好好工作,帶動農村的發展,後來給兒子的一個禮物也是一個農村的架子車。至今仍有李達的後人生活在其老家眉縣。

1993年7月12日,李達將軍病逝於北京,享年89歲,終結了其傳奇的一生。李達將軍作為在國軍中走出的上將,一輩子廉潔奉公,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謹以此文懷念中國歷史上這位曾輔佐五位元帥富有傳奇經歷的參謀長。

相關焦點

  • 開國上將李達,五次輔佐元帥,陳老總:李達是個好參謀長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有兩個李達,他們一文一武。文李達是哲學上的巨匠,有過很多的作品。他曾經脫黨,後來又重新加入共產黨。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是武李達,他是新中國的開國上將,曾經五次輔佐過開國元帥,陳老總還說他是一位好參謀長。
  • 做了一輩子參謀長的李達,一生輔佐5人,5人皆成元帥,堪稱傳奇
    他曾輔佐過5位共和國元帥,是中國建軍史上輔佐元帥最多的參謀長,僅僅是在劉、鄧麾下工作就長達13年之久,堪稱是「站在首長身影裡的參謀長。」 他足智多謀,戰功顯赫,有著超強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領導才能,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皆立下了不朽之功勳。 他就是建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李達將軍。
  • 這位開國上將足智多謀,曾輔佐過五位元帥,毛主席稱讚他不糊塗
    在我軍開國上將中,李達是一位經歷十分特殊的將軍,他參加過許多知名戰役,而最重要的是,無論在什麼時候,他擔任的職務都是參謀長,在李達波瀾壯闊的戰爭生涯中,他最令人欽佩的是,曾輔佐過五位元帥,而且事後,這些元帥對他的評價都很高。
  • 做了一輩子參謀長,一生輔佐5人,5人皆成元帥,堪稱傳奇!
    在我軍歷史上,曾出現過這樣一位傳奇將軍!他參加過兩萬五千裡長徵,參加過抗日戰爭,也參加過解放戰爭,更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他幾乎在我國建軍史上的各個戰爭時期,都出任參謀長一職,累計任職的時間更是長達40年之久。他曾輔佐過5位共和國元帥,是中國建軍史上輔佐元帥最多的參謀長,僅僅是在劉、鄧麾下工作就長達13年之久,堪稱是「站在首長身影裡的參謀長。」
  • 如果授銜是在建國時: 十大元帥最應該花落誰家
    譚 政55位上將:蕭 克 徐海東 陳昌浩 王維舟 張宗遜 李克農 王 震以及許光達等有爭議的授軍銜:粟裕 羅榮桓十大大將:粟裕 徐海東 黃克誠 陳賡 譚政 肖勁光 張雲逸 羅瑞卿 王樹聲 許光達擬授大將:鄧子恢 譚震林 李先念 張鼎丞因故沒能授軍銜:滕代遠 程子華 陳光 陳昌浩有爭議的授軍銜:徐海東 黃克誠 許光達 肖克 譚政55位上將前五位:蕭克 李達 張宗遜 李克農 王 震
  • 國軍起義名將有哪些?後來授予什麼軍銜?有一位足可授元帥!
    1955年解放軍大授銜,有多位棄暗投明的國民黨將領被授予了軍銜。其中有三位名將被授予解放軍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畢業於黃埔一期的抗戰名將陳明仁、堅持綏遠抗戰的董其武、為和平解放新疆作出重大貢獻的陶峙嶽。
  • 八路軍六個正副師長,五位授銜元帥,為何120師副師長為上將?
    簡介:戎馬一生的蕭克將軍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個軍銜是略微有點低的。因為八路軍在抗戰時期只有3個主力師,一共有6位正副師長,其中5位正副師長成為了元帥,唯獨120師的副師長蕭克被授為上將軍銜。為什麼蕭克將軍會被授予上將軍銜?我們一起來看看原因。
  • 1955年的授銜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第一名分別都是誰?
    ——卡爾·貝克 在1955年的授銜中,朱德元帥名列十大元帥第一位。朱老總出身於滇軍系統,在滇軍中做過旅長、昆明警備司令員等職務,在滇軍中參加過護國戰爭、護法戰爭、蒙自剿匪等滇系軍閥的一系列戰事。後來,為了追尋革命理想,朱老總離開滇軍,併入了黨,在組織的安排下。先後前往德國、蘇聯留學深造,歸國後在南昌擔任公安局長,並訓練出了軍官教育團,成為南昌起義的領導人之一。
  • 紅軍十位軍團長,活到授銜不是元帥就是大將,為何他卻是上將?
    但因為戰爭殘酷,先後有三位軍團長戰死沙場,他們分別是紅五軍團的董振堂、紅七軍團的尋淮洲和紅十軍團的劉疇西。除此之外,紅八軍團的軍團長周昆抗戰時期攜款逃跑,下落不明;紅九軍團的軍團長羅炳輝解放戰爭時期因病去世。也就是說,活到建國後參與授銜的紅軍軍團長只有5人,分別是紅一軍團的林總、紅二軍團的蕭克、紅三軍團的彭老總、紅六軍團的賀老總和紅十五軍團的徐海東。
  • 4元帥1大將,有位上將擔任了國防部長
    因為,從元帥、大將、上將,到中將、少將各個級別都有的省份,只有湖北、湖南和四川三個,而四川走出的元帥是最多的,達到了4名,超過了湖南(3名)、遠遠超過湖北(1名)。這4名元帥便是朱老總、劉帥、陳老總、聶老總。朱老總字玉階,1886年生於四川儀隴,23歲時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在蔡鍔領導的新軍中任下級軍官,參加了辛亥革命和護國戰爭,數年後升任靖國軍的旅長。此時。
  • 八路軍三大將星隕落, 如果參加55年授銜, 分別授元帥、大將、上將
    1955年9月舉行舉世矚目的授銜儀式,直至1964年為止,共有1614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其餘皆是中將和少將軍銜,這代表著國家和人民的認可,是一份輝煌的榮譽,然而,在解放軍22年武裝鬥爭中,有無數好戰友倒在戰場上,他們的功勳同樣受得起這些軍銜和獎章。
  • 1955年授銜時,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為了表彰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領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授銜儀式,選出了10位開國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1360位少將。那麼,在這些開國將帥之中,最年輕的將領們都是誰?他們又有怎樣的精彩事跡呢?
  • 1955年授銜,新四軍跟八路軍相比,元帥少一個,但大將多一個
    1955年授銜,八路軍出了九位元帥,新四軍只出了一位:陳老總,很多人說新四軍太虧了。真的虧嗎?今天咱就來說說新四軍高級將領們的軍銜。 首先,咱要弄明白一個基本常識,就是路軍相當於集團軍(八路軍後來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下轄兩到三個軍,所以八路軍的級別要比新四軍高一級。
  • 1955年授銜時,年齡大的前5位開國上將是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
    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儀式在國務院辦公地點中南海順利舉辦。此次授銜,共產生10位開國元帥、10位開國大將、55位開國上將、175位開國中將以及798位開國少將。開國上將是將軍中的骨幹力量,他們的革命歷史源遠流長。
  • 55年授銜時,排在首位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都是誰?
    55年授銜時,排在首位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都是誰?軍銜制是世界各國軍隊為明確軍中指揮關係、激勵官兵士氣,而普遍採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軍隊管理制度。新中國成立六年之後,我軍首次正式實行軍銜制度,這也是國家給予各級軍官的崇高榮譽。
  • 55年授銜時,3名國軍將領授上將軍銜,為何傅作義、程潛未被授銜
    1955年9月,我軍對一批將領進行了授銜,評出了十大元帥、十大將軍和上將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人中,有不少是原國民黨的起義投誠人員。但是大家驚奇地發現,在這些人中,像傅作義和程潛這樣的原國民黨重量級人物並沒有得到授銜,而程潛過去的部下,陳明仁卻當上了上將。
  • 五五授銜時,為何有三位元帥沒有到場
    在這次授銜典禮上,朱老總、彭老總等十位功勳卓著的革命元勳,被授予了元帥軍銜。而當時到場參加典禮的元帥只有七人,有三人沒有到場,這是為什麼呢?沒有到場的三位元帥分別是劉帥、林帥、葉帥。劉帥沒到場,是因為他當時病倒了。劉帥的在革命歲月中。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上,都付出了太多,此時的他,可以說是心力交瘁了。早在大革命時期,劉帥的身體就受到過一次重創。
  • 授銜時,東野司令部十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啥軍銜
    四野的高層相比較東野,人員變動較大,而從東北人民自治軍到東北野戰軍,高層變動相對較小,計有十位高級將領,長期擔任這支部隊的高層,負責指揮各大戰役,他們都是誰呢?授銜時分別是啥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兼政委、東野司令員林帥,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人民軍隊中戰神級別的人物,他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功,都是全軍諸將領中的佼佼者,1955年,林帥被授予元帥軍銜,位列十大元帥第三位。
  • 1955年授銜名單(將帥)及統計
    毛澤東主席向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據統計,十大元帥中直接或間接參加過南昌起義的就有7位:朱德、賀龍、劉伯承、聶榮臻、陳毅、林彪、葉劍英。
  • 他的軍職曾與元帥平級,手下有上將大將,自己卻是中將軍銜!
    這個時候,許世友,陳錫聯等開國上將,還都只是倪志亮的下屬。倪志亮脾氣火爆,作戰卻勇猛,在紅四方面軍還是很有威信的,他是紅四方面軍的第四號人物,還參與創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後來的川康邊革命根據地。抗戰時期,倪志亮擔任過129師的參謀長,徐向前當時只是129師的副師長,按照軍中級別劃分,師參謀長和副師長平級。當時倪志亮的軍職可以和元帥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