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ABC理論:你的壞情緒讓你看起來很糟糕

2021-01-19 倪雲華

1

在職場和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狀況,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導致我們情緒的爆發。

早上上班擠地鐵,你總是會碰到有人踩你,而且那個人根本就沒有想和你道歉的想法,直接揚長而去;

你和團隊成員花了很長時間做的一個活動策劃,在周一一大早的會議中被領導層否決了,而你怎麼也想不出這個活動策劃被否決的理由;

下了班,回家給父母打電話,電話那頭的父母說起你上次國慶長假沒有回家,頗有些埋怨的意思,這讓你感覺更委屈了。

經歷過這麼多的不開心,自然而然產生了很多負面情緒,甚至你覺得這個世界好像都在和你作對。

這好像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反應,只要有人向自己表現出不太友好的一面,我們總是習慣性去認為,這個人一定是在針對自己。

1997年,邦德大學管理學教授辛西婭·費希爾進行了一項名為「 工作中的情緒:人們感覺如何,我們應該如何衡量?」的研究。

根據費舍爾的研究,工作場所最常見的負面情緒如下:

挫折/刺激。

憂慮/緊張。

憤怒/加重。

不喜歡。

失望/不滿。

但是在職場中,我們如果總是被負面情緒包圍,不可避免的會對工作產生影響和阻礙。不僅如此,不好的情緒還會「病毒式」傳染,你接觸到的其他人也會被這種情緒所影響。

那麼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嗎?這裡要介紹的思維就是「情緒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創建的。ABC三個字母分別對應三個單詞:

A-activating event

B-belief

C-consequence

這個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

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這種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2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解釋這個理論的話,就是

A + B = C。

其中A =實際事件,B =我們對事件的信念或想法(自我談話),C =後果或我們的感受。

我們的感受受到我們思想的支配。換句話說,悲傷,快樂,內疚,憤怒,嫉妒,驕傲,焦慮,厭惡或沮喪等感受,並不僅僅取決於發生的事件, 他們也是由我們對這些事件的思考所決定的。

事實上,思考是我們對特定情境的情緒反應的主要決定因素。

根據艾利斯的說法,「人們不會受到事物的幹擾,而是受到他們對事物的看法的幹擾。」

我們用ABC情緒理論來分解幾個生活工作中常見的例子。

第一種,領導找你問了一下你最近接手的那個工作進行的怎麼樣了?

A:領導詢問你的工作進度

B:我認為他覺得我不夠努力,或是覺得我做的不好想找人代替我

C:我告訴領導我已經基本完成了工作內容,實際上我還需要一些時間進行最後的結尾。

對領導的行為,我感到非常生氣。

實際上,通過上面的拆解,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在面對這樣一些事情時,我們的心態和處理方式是什麼樣的。有的時候可能只是我們多想了。

領導詢問你得工作進度,可能就是單純的想要確認一下你這部分的工作是否能跟上整體項目,是不是遇到了一些困難,是否需要幫助。

但是在沒有向領導溝通確認的情況下,就以自己的情緒和認知做判斷,給自己增添了煩惱和不安。

再舉一個例子。

你在一家公司已經工作了5年了,一直以來都是勤奮忠誠,兢兢業業的員工。

有一個升職的崗位,你是符合公司要求的,但是這個機會卻被給了另一個同事。這是實際的事件,就是A。

你的想法B可能是,「這不公平,他們本應該給我這份工作。」或是「我十年來一直是一個勤奮忠誠的員工,但看看這些人是怎麼回報我的」。

對此,你的感受C可能是背叛,沮喪甚至憤怒。

但是,如果你採取積極的態度並思考,「這可能也是一件好事,也許我在這裡已經找不到發展的空間了,是時候去換家公司或是去學習深造了。」

人們在理性的時候會根據客觀信息來衡量判斷一件事情,但是,沒有人可以做到理智24小時在線。當我們的情緒發生波動或是心理狀態有些不安脆弱時,就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緒帶動。

比如,人們總會傾向於認為結婚是浪漫的,能給人帶來安全感和滿足感。一旦結婚後,發生一些和原本認定的傾向不符的情況時,人們就會覺得自己的幻想破滅了。

就此認定兩人已經不再相愛,婚姻已經失去的存在的基礎,這時候就容易萌生離婚的念頭。

3

根據艾利斯的觀點,最終出現負面情緒的信念是三種常見的非理性信念的變異。這三種常見的非理性信念被稱為「三個基本必須品」,它們基於一種需求 :關於我們自己,他人或環境。

這三種非理性信念是:

1. 我必須做得好並贏得別人的認可,否則我就是能力太差。

通常容易產生這種想法的人,會容易變得愧疚,自卑。比如「我考不上研究生,說明我這個人能力太糟糕了」,「這次公司競選失敗了,我的職業生涯可能要完了。」

2. 其他人必須公平友好地對待我,就像我期望他們對待我一樣。

如果他們不這樣對待我,他們就不是好人,應該受到懲罰。

這種想法會讓人刻意尋求一種「等值交換」,就是我對你好,你也必須對我好,而且對我的付出不能比我對你的少。或是我幫助過你,但是我遇到困難你卻不能幫我,你這個人真是壞透了。

3. 當我想要一樣東西時,我必須總是能得到我想要的東西。

同樣,我絕不能得到我不想要的東西。如果我沒有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我就會很痛苦。

這種不理性會演變成一種固執,我必須成功,我必須拿到那個獎等等的情況。

如果我們沒有達成第一種非理性信念,我們可能會感到焦慮,沮喪,羞恥或內疚。如果我們沒有得到公平對待,通常會感到憤怒並且可能會採取暴力行動。如果我們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可能會感到自卑自憐。

情緒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判斷和行為,所以情緒的調節在職場中至關重要。

例如在上述那個上司詢問工作進度的案例中,即使當時我們的情緒沒有控制好,也可以在事後冷靜下來,回顧一下這個事情。

首先,我們的認定和假設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不對的。重要的是澄清情況和證據,證明你的想法是否正確,然後再決定如何採取行動。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認知可能是有些不合理的,那之後遇到這種情況時,不妨給自己一平衡一點的斷定。

「上司有可能認為我工作不夠努力,但也有可能他只是在詢問工作,因為工作有一個截止日期。他的詢問不一定是在針對我個人。」

與其過早下評論,不如跟領導坦白一些,適當表達自己的困惑。如果真是因為自己的誤解,而產生壞情緒,影響工作就得不償失了。

4

那麼,我們如何在職場上調節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看起來不這麼糟糕呢?

1.正確看待批評和指責

有很多職場人對於批評和職責難以客觀對待。當然畢竟是被批評了,心裡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不舒服。

但是要學會區分批評的成分,很多時候,來自領導或是同事的指責其實並不是針對你個人,討厭你,而是針對一件事情沒有處理好的狀況,所以向你提出異議。

特別是職場新人,特別難以理解這之中的區別,經常會因此感到自責委屈,有時候還會難過流淚。

犯錯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這種指摘也沒有問題,重要的是要搞清楚,這些指責是希望你下次不要犯錯。

作為管理者也要關注,在批評下屬的時候,不要摻雜太多個人情緒,要說明指責的意圖和對下屬的期望。

2.接受自己的壞情緒,並尋找適合的排解方式

人人都會有壞情緒,關鍵在於不要放任它一直爆發下去,無限擴大。所以,如何在職場中快速緩解自己的情緒,儘快恢復冷靜的心態很重要。

可以找一找適合在辦公場所使用的排解方法,比如喝杯飲料,吃點甜品,或者是去外面吹吹風,又或者是找個熟悉的朋友發個牢騷。

職場是一個有壓力有挑戰的地方。你不得不在這其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和狀態,才能很好地適應下去。

ABC情感理論代表了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模型,即如何創造一個人的感受和行為模式。

它斷言我們所經歷的情感,例如沮喪或焦慮,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並非直接來自我們生活中的事件,而是來自我們對這些事件的解釋,即來自有意識的或我們為這種情況帶來的潛意識信仰。

不要被自己的片面認知所誤導,在情緒爆發前深呼吸,給自己一點反思的時間。

如果之前有過情緒失控或是做出不理智抉擇的情況,不要過分沉湎於後悔的情緒中,可以找個時間復盤一下。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相信你就可以應對自如了。

相關焦點

  • 你真的懂得情緒嗎?學會情緒ABC理論,做情緒的主人
    熱戀中的你,有沒有碰到這樣的事兒?晚上男朋友約了看電影,臨近下班,你高高興興地補個妝準備約會,這時被男票告知,公司加班下回再約。還以文章開頭的例子,我們來觀察一下故事中女主人公的情緒發展:如果轉換一下思維,我們看到的過程可能是這樣的: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裡斯曾提出一個關於我們自身情緒產生原因的理論——情緒的ABC理論:
  • 害羞和內向不是一回事,想要了解孩子情緒,掌握「ABC情緒理論」
    因為阻礙他們行為表現的不只是性格的內外向而已,還可能是因為其他情緒產生的影響。想要了解孩子情緒,就必須先掌握「ABC情緒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情緒ABC理論」,他認為人的情緒可以分為事件A、自我認知下產生的信念B和行為結果C。在個人情緒處理中,事件A只是引發行為結果C和情緒的間接原因。
  • 消極情緒 ≠ 壞情緒
    你知道什麼是情緒嗎?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一般認為,情緒是以個體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根據情緒在強度、持續性和緊張性等方面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狀態。
  • 小孩的臉六月的天,孩子情緒多變,用情緒ABC理論調節孩子情緒!
    小孩子年紀輕輕的,有必要情緒這麼激烈嗎?說變臉就變臉,怎麼哄他們都不管用,這該怎麼辦?今天就教給大家用情緒ABC理論來調節孩子的情緒變化,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小孩的臉六月的天,孩子的情緒為什麼這麼多變?
  • 不輕易被別人的壞情緒影響的人,也可以輕鬆化解別人的情緒
    產生壞情緒是很正常的現象,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壞情緒以及別人的壞情緒,我們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輕易產生不良情緒,也要學會控制自己不輕易被別人影響。如果一個人長期接收另一個人的壞情緒,總有一天他會爆發的,總有一天會受不了的,然後選擇不再接收你的情緒,不再理解你,甚至離開你。不管是外人還是身邊人,都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己的壞情緒激化,從而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人和人之間都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
  • 你什麼情緒,就什麼命!
    誰都會有小情緒,誰都有忍無可忍的時候,合理的發洩情緒是值得肯定的,是維護健康的關鍵一步,但可怕的是控制不住情緒。成年人,你是什麼情緒,就什麼命!法國著名文學家拉伯雷說過:「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他就對你笑;你對他哭,他就對你哭。」真正厲害的人深知這一點!好的情緒,會給你好的運氣和機緣;壞的情緒,只會將你拉進深淵。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她長大後的性格
    那些小的情緒,我們可能覺得孩子「過一會兒就好了」。 但是實際上,那種傷害就像文火燉肉,看起來攻擊性不大,實際上早已傷筋動骨。 家長本身不能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自然想方設法消滅孩子的這些情緒。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不僅不能調節自己的情緒,還會懷疑自己。 之所以不被喜歡,是因為自己太糟糕了。
  • 學會使用「情緒ABC理論」,有效防止青少年「越軌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馬加爵殺害的四名室友,就是他自己認為的「朋友」,只是因為在打牌的時候與其中一名室友(邵瑞傑)發生口角之爭,整件事情的導火索正是氣頭上的邵瑞傑這麼一句話:「沒想到打牌你都玩假,你為人太差了,難怪龔博(另一名被馬加爵殺害的室友)過生氣都不請你去」
  • ABC模式,讓你正確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管理情緒的關鍵是什麼?有2個人,一個叫張三,一個叫李四。張三從小受的是弱肉強食的教育,認為世界上只有2種人,一種是徵服者,一種是被徵服者;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好的選擇加上自己的努力會成為徵服者,得到社會的獎賞;壞的選擇加上不努力,會讓自己成為被徵服者,得到社會的懲罰。
  • 學會管理情緒,是成長的開始!七張圖教你與壞情緒真正做朋友
    處理各種複雜的情緒,是我們生活中無可避免的一大主題。當負面情緒來襲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很難受,甚至完全被情緒淹沒、主宰,做出很多不理智的行為。壞情緒像情緒野獸一樣,本人都控制不了,四處咆哮,到處撞擊,傷人傷己。
  • 情緒理論
    情緒理論主要試圖解釋情緒體驗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關係。對於情緒理論這一知識點的考察,一般以客觀題為主,考查也都比較簡單。一、詹姆斯-蘭格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是心理學史上最早對情緒理論進行系統解釋的人,同一時期,丹麥生理學家蘭格提出了與其類似的理論,他們的理論後來合稱為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詹姆斯-蘭格理論又叫做情緒的外周理論。
  • 好心情是如何變成壞心情的,你是否也被壞情緒所包圍
    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早上帶著好心情出門,晚上回家只剩一身疲倦,本想換個工作環境,換種心情,最後是沒了工作,也沒了心情。成年人的心情,似乎都是身不由己的,因為我們早已無法離開這喧囂的江湖。原本美滋滋的心情,都會無意間被身邊的人打翻釀成糟糕的壞情緒,最後堆積成不滿,積壓久了就成了一座隱形的火山,隨時都會噴薄而發。距離不僅能產生美,有時候自由也能維繫一段關係。心情就是一個人行為的晴雨表,什麼樣的心情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如何去獲取一個好的心情呢?這並不是太難的事,只是有時候我們都沒有冷靜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
  • 職場人的基本修養:別讓情緒成為你進步的阻力
    0202、壞情緒是怎麼產生的?要想與壞情緒抗衡,我們先要知道,情緒是怎麼產生的?情緒的產生,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我們借用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ABC理論來解釋,這套理論最早應用於情緒管理領域。所以,你還認為我們對於壞情緒沒有辦法嗎?工作失誤,就該心情不好?遇人不淑,就該沮喪?不,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不同的「解讀」,來達到化解壞情緒的結果。如果認為世界在刁難自己,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委屈。如果認為世界在幫助自己,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意外之喜。所以,許多看似是情緒的問題,實際上是觀念的問題。
  • 德約敗給女裁判,別讓壞情緒毀了你,控制好情緒的5個方法
    每一個想成功的人,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別讓壞情緒毀了你!一.情緒伴隨人的一生,情緒的影響非常大。三.情緒化的危害很大,改變壞情緒,控制壞情緒,走向成功的人生。四.如何控制壞情緒,避免情緒失控壞情緒來源於對一些不順心事情的過度解讀。1.反過來解讀。
  • 《如何控制負面情緒》:動不動發脾氣的人,別再讓壞情緒傷害我們
    孩子本已很可憐,與他相依為命,然而,糟糕的心情讓他無暇顧及孩子,每天以酒為伴,得過且過。  他不知道他的壞情緒已經成為了一種病,這就是情緒病。他無法控制自己,遇到不開心的事便無選擇的只有發脾氣。    有的人不停地打嗝,原因之一就是胃部的肌肉受到壞情緒影響,而產生的所謂脹氣的現象,實質上是壞情緒誘發的小腸肌肉痙攣而引起的。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4、不做情緒綁架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要生氣了」,家長用情緒管教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要照顧大人的情緒,從而忽視了遵守規則本來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產生自責和內疚。孩子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前提是家長們要引導,比如很常見的孩子到飯點哭鬧不吃飯,我會跟他說:「你哭只會耽誤自己的時間,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哭完還是要吃飯的,如果你早點吃飯,吃完飯你會有更多的時間玩」,把這些道理講給孩子,當他們出現情緒時,也會試著冷靜下來,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
  • 你常常被負面情緒困擾麼?怎麼釋放和解決負面情緒
    那麼這時疑問也就產生了,既然負面情緒看起來這麼不好,為什麼人類經過了15萬年左右的進化,我們的基因中卻仍然存在著這種設定?講到這裡,我們不得不再提到情緒的定義和概念。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告訴負面情緒:「你好,負面情緒,我知道你是為了我好,在提醒我注意危險,我已經收到你的提醒了,不過,我現在很安全,請放心,我會照顧好自己,謝謝你的提醒。」
  • 學點心理學:三大情緒理論
    身體反應理論首先,你可能會想,每個人都會同意情緒先於反應。例如,你會衝某人大叫(反應),因為你感到氣憤(情緒)。然而在100多年前,威廉.詹姆斯就爭辯道,亞里斯多德很早就提出,這個順序是相反的你的感覺晚於你的身體反應。
  • 你交易的是你和其他人的情緒
    %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待拿到公文包後,卡斯丁已遲到了15分鐘,挨了上司一頓嚴厲批評,卡斯丁的心情壞到了極點。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當月全勤獎,兒子這天參加棒球賽,原本奪冠有望,卻因心情不好發揮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在這個事例中,手錶摔壞是其中的10%,後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
  • 情感修復~前任對你有「壞」的情緒,不用害怕,這樣處理逆轉乾坤
    壞「情緒」也有好、壞之分先說壞的「壞情緒」就是對方真的對你有強烈的牴觸情緒。常見的方式就是:刪除、拉黑、對你不理不睬冷暴力你。並且不願和你分享自己的現狀,也不願意和你辯論分手到底是誰對誰錯 ,他對你的唯一的態度就是想讓你離他遠一點。那這種就是真的壞情緒,你要問我這種怎麼辦。就兩個字:斷聯,其他任何的話術、套路都是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