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反應理論
首先,你可能會想,每個人都會同意情緒先於反應。例如,你會衝某人大叫(反應),因為你感到氣憤(情緒)。然而在100多年前,威廉.詹姆斯就爭辯道,亞里斯多德很早就提出,這個順序是相反的你的感覺晚於你的身體反應。如詹姆斯所說,「我們感到難過,因為我們哭泣,氣憤,因為我們打鬥,害怕,因為我們顫抖」。情緒來源於身體反鏡的觀點被稱為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
根據這一理論,體驗到一個刺激引起的自動喚醒和其他身體反應後,才會產生特定的情緒。詹姆斯-蘭格理論被看作是外周主義的理論,因為它將情緒鏈中最重要的角色賦給了內臟反應,而控制它的自主神經系統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外周。
中樞神經過程理論
生理學家沃特-坎農視情緒為集中於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坎農(和其他批評者)指出了詹姆斯-蘭格理論的一系列不足。例如,他們提到,內臟反應同情緒無關——即使通過手術切斷內臟同中樞神經系統的聯繫,實驗動物仍然會繼續存在情緒反應。他們還辯論道,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顯然太慢了,不足以成為引發情緒的源頭。根據坎農的看法,情緒反應要求大腦在輸入刺激和輸出反應中起作用。來自丘腦的信號到達皮層某一位置,產生情緒感覺,到達另一位置面引起情感的表達。即內臟反應在情緒反應中並不重要。
相反,喚醒情緒的刺激同時產生兩種效應:通過交感神經系統導致身體上的喚起;通過皮層得到情緒的主觀感受。這些生理學家的觀點可以總結為坎農--巴德情緒理論。該理論說明了情緒刺激產生的兩種同時反應,生理喚醒和情緒體驗,它們沒有因果關係。如果某事令你生氣了,你的心跳加快的同時,你會想:「太可氣了!」但是,既不是你的身體也不是你的大腦導致了憤怒反應。
坎農一巴德理論預測了身體和心理反應的獨立性。
認知評價理論
由於在許多不同的情緒中,喚醒症狀和內部狀態是相似的。因此在模稜兩可或者新異的情境中體驗到它們時,很可能混淆不清。斯坦利-沙赫特提出情緒的雙因素理論來解釋人們對此種不確定性的應對情況。根據斯坦利-沙赫特的理論,情緒的體驗是生理喚醒和認知評價兩種因素相結合的產物,它們對於情緒的發生都必不可少。所有的喚醒都被假定為普遍的、沒有差別的,而且喚醒是情緒序列的第一步。個體先要對生理喚醒進行評價,從而決定具體感受是什麼,哪個情緒標籤最為合適,以及在情緒體驗的特定情境中,你的反應意味著什麼。
即,情緒體驗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個人或大腦中發生了什麼,而要考慮和評估前者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該理論還強調了評價通常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的。當你擁有和產生情緒的情境相關的過去經歷時,你就無須再刻意對你的喚醒進行環境上的解釋。這種主張被定義為情緒的認知評價理論。
認知評價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情緒體驗過程,做出這樣的結論可能是最為安全的。在某些情況下,你實際上會考慮情境的影響(至少是無意識地)以解釋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然而在另一些情況下,你的情緒體驗可能受進化而來的天生機制控制。生理反應不需要任何解釋。情緒體驗的這些不同途徑顯示,情緒對你的日常生活經驗具有各種不同的影響。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心境和情緒對人們的影響結果。